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及答案散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一、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敬畏规则①一位出国探亲回来的女士,向我说了这么一个见闻。
一次,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公交站台等车。
等车的有十几个人,人们很自觉地排起了队。
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大概他有些口渴了,就跑到路边一个自动售货柜上买了一瓶饮料。
就这短短一会儿工夫,又来了几个人排在了队伍后面。
那小男孩过来后,径直站到了队伍最后面。
我看见了,就招呼他排到我前面来,因为他刚才排在我前面的。
小男孩摇摇手,羞涩地笑道,不啦,我刚才脱离了队伍,如果再排在那里,这是不符合规则的。
②这位女士不无感慨地说道,一个小孩在他脑海里,规则意识已根深蒂固,没有任何纪律和约束,完全是一种自觉行动。
这种自觉行动,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③阅读季羡林的散文集《留德十年》。
在书中,看到有这样一个情节描述:二战时,盟军进入到大反攻阶段,苏联红军完成了对德国柏林的包围,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食物短缺,燃料匮乏。
由于德国冬季非常寒冷,燃料缺乏可能导致许多居民冻死。
为了生存,一些居民开始进山砍伐树木,当作燃料取暖用。
当时的德国行政管理名存实亡,权力处于真空状态,一切都处于无政府状态。
战争结束了,人们惊讶地发现,全德国没有发生一起居民滥砍乱伐事件,他们全部忠实地执行了规定:只砍枯藤朽木。
④季老由衷地感叹,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是德国人遵守的一条规则,任何时候都不会破坏规则,这已经深入到人们的骨子里,即使处于无政府状态中,也不会改变。
⑤敬畏规则,才会有公平正义。
敬畏规则,其实就是敬畏我们人类自己。
1.选文围绕“___________”,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能不能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不同的目的,重点阅读的段落也不一样。
如果想了解德国人遵守规则的故事,应该重点阅读第______段;想了解季老对此事的看法,应该重点阅读第______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课内阅读理解及解析10篇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 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2. 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丁香花?再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的意思。
答案1. 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2. 选段分别从色彩(雪白)、香味(甜香)描写了丁香花。
作者以丁香花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
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画线句子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2.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选段分别从色彩(雪白)、香味(甜香)描写了丁香花。
作者以丁香花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今年的丁香花似(sì shì)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优)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辩辨)出,这是丁香。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专项试题 专题05 哲理散文文章 有答案

05 哲理散文文章【阅读点津】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这类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进行说明,不需要严密的论证,显得妙趣横生且富有感情。
阅读哲理散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整体感知,读懂文章内容——明白写了什么;②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明白文章怎样写的;③分析主旨,把握情感——弄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典型例题】秋枣儿红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了枣树。
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
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
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
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
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
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
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
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
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
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
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学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学阅读一、散文阅读。
敬畏生命的依米花①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
那里炎热的气候和干旱的土壤只适合生长根系较庞大的植物,而依米花却除外,它只有一条细长的根茎。
在那样的气候中,又在茫茫戈壁滩上,它得用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部对泥土的植入,到了第六年才吐蕊。
让人惊叹的是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四个花瓣,一个花瓣一种颜色,红、黄、蓝、白,煞是娇艳。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种经过漫长的积蓄、扎根才开出的四色小花,花期只有两天,两天过后依米花连花带茎一起枯萎死亡。
②五年扎根,六年吐蕊,两天花期。
依米花一生都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仅仅为了两天短暂的花期。
它的美丽让我们无法想象这需要怎样的顽强和耐力。
③茫茫天地间,风沙可以随时肆虐它,动物可以随时吞噬它,虫子可以随时咬蛀它。
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米花是脆弱的,然而它挺住了。
我想,它细小的茎脉里肯定有火一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它:开花,开花,热烈而又坦然地开花!它薄薄的花瓣绽放着生命最亮丽的光彩。
天地不会为之动容,而我却无法平静。
④小小的依米花是插在非洲戈壁上的一面面旗帜,是流动在非洲戈壁上的一朵朵彩云,是燃烧在我们视野里的一支支火把,执着而又热烈,平凡而又绚丽。
⑤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都是一样的,只是有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后来自己把自己抛向庸庸碌碌的一面。
有的人却像依米花一样,尽管卑微,却在命运无常的风云里做着不懈的抗争,然后开出自己的花朵。
试问:你是否像依米花一样,困苦磨难过后,给这个世界开出了自己的花朵?⑥敬畏生命的依米花,敬畏一种至高的心灵海拔。
(有删改)1. 第①段中作者两次提到“惊叹”,依米花让人“惊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单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中作者说“我想,它细小的茎脉里肯定有火一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它”,这里“火一样的信念”指的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20年小升初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二)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二)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血凝红叶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单简朴简陋)的小草房。
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
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
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
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一样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哀悲伤悲壮)的历史来: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
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
在刑场上,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她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pōbò)里。
当时,她才三十一岁……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
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刚强如铁……她没有牺牲,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们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心里燃烧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火焰,情不自禁(jīn jìn)地想从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捡点什么,从而寄托我们对英雄的思念。
我想了想,弯腰采撷了一片最红的柞叶,小心地夹在我的笔记本里……(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或读音。
(简单简朴简陋)________的小草房(悲哀悲伤悲壮)________的历史血泊________(pōbò)情不自禁________(jīn jìn)(2)从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赵一曼形象的四字词语,另外再写四个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
(3)用波浪线画出两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语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9(附答案)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他要感谢那只手》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
”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短文分段,用“ //在”原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4.为什么“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为什么?答案: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
、:“?”“,。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短文分段,用“ //在”原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第二段:写了小道格拉斯画的是手及画手的原因。
4.为什么“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答:因为这只手帮助过他,对他来说有非凡的意义,他感谢这只手。
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课外阅读 (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鸣沙山记(节选)西行归来很久了,有些印象已经淡漠;也有些印象经过时间的酿造,轮廓反更分明,意思也更浓郁。
这从记忆里时常浮现的画面之一,是鸣沙山。
当时是晚上八时许,正值黄昏,那天天色似乎不很睛朗,在灰暗的天空下,巨大的沙山默默地站着,显得孤寂而遥远,山光光的,除了数不尽的细沙,什么也没有。
因为有山,甚至也没有沙漠的瀚海无垠的气魄。
但是好像有一种什么力量,使我们都肃然。
那感觉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
时间退回到遥远的过去,那时生命还没有发生,没有动物的踪迹,也没有植物的覆被。
有的只是永恒的静谧,和对未来的期待。
鸣沙山脚下有一个月牙泉,是与山齐名的。
我们走了一段路再向右转,便看见四面黄沙之中那一弯明亮的水。
水面据说较前小多了,也浅多了,但还清澈。
水边有几株芦苇,大有江南水乡的意味。
对岸有几处断墙残壁,那是以前庙宇的遗迹;还有一株枯树,巍然处于瓦砾之中。
这一切,很像一幅纸色已经发黄、笔墨也已模糊的古画。
这时天色更暗,鸣沙山显得更高了,仿佛离天空很近。
风扬起细沙,在山腰形成一团团烟雾,又飘飘扬扬地散了。
我转身向山脚走去,把伙伴们留在泉边。
我真想爬上沙山,再从山上滑下来,据说就可以听到沙粒相撞的声音,但我还是适可而止了。
我孤零零地站在山脚下,举目尽是灰色的沙,心中充满莫名其妙的喜悦。
那感觉好像是在白茫茫的雪原上,正想扑进雪里抚摸雪的清凉;又如同在浩漫漫的大海边,正想站在起伏的海浪上随着波涛远去。
我几乎跪下来拥抱大地!拥抱这孕育着生命,哺育着人类的整个的大地! 大地的景色多么丰富,多么幻妙,多么奇,又多么美!这里有塞北的荒凉和江南的妩媚,有山的静止和水的流动,两种情调极不相同的美互相对照,相互辉映,互相联结,成为一体。
1.本文作者写了游览和的经历和感受。
这两处景点的特点是,。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4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3.第4自然段,作者站在沙漠中,想象自己在,,这两处想象和眼前沙漠的共同特点是。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训练—课外阅读提升(五)(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期末专项训练—课外阅读提升(五)(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提升一记叙文两角钱①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②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③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
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
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
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④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
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
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未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
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
这更让我感到奇怪。
⑤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
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及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才两角钱还没有呀。
可我确实没有呀,我有些气,和她差点儿没吵起来。
⑥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
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
”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得脸红了。
原来,刚才他一直是在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
他微微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⑦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
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⑧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散文部分船过三峡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
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dǒu qi ào(),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山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
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
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
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
有时像要碰着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啊,百里山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
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
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shàn li áng()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里。
(2)“山巅”的“巅”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
(3)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第2、3、4 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采用了总分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三是。
(4)文中的过渡句是,它所起的作用是5、“”是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是把比作。
山野早春是暖流又融化了岩石上的冰层,滴下第一颗粗大晶莹的水珠,宣告了春天的来到。
春天,山野的春天。
最先是朝阳的山坡处的雪在融化,慢慢地露出黄黑色的地皮,雪水滋润着泥土,浸湿了去年的草茬(chá);被雪盖着过了冬眠的草根苏醒复活过来,渐渐地倔强有力地推去陈旧的草茬烂叶,奋力地生长起来。
在同时,往年秋天随风摇落下来的草木种子,也被湿土裹住,在孳(zī)殖着根须,争取它们的生命。
山的背阴处虽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渐渐衰竭。
朝阳处的温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融化了硬硬的雪层,冲开山涧溪水的冰面。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河里,那河里的冰层就喀嚓喀嚓碎裂成块,拥挤着向下流淌去。
赶那燕子出现在摇曳着的青树枝上时,到处已是满目春光了。
1. 从文中找出词语填空。
()的水珠()的瀑布()地露出()地生长滋润()冲开()2. 给词语中带线的字选择字义,在括号里面“√”。
青树枝①绿色()②蓝色()③黑色()④绿色的东西()3.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满目春光:。
4. 仔细读短文,填空。
①作者是从和两个地点描述山野春天景色的。
②短文中描写山野早春的景物有。
(至少选4 个)5. 默写两句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荆赞① 我爱游西山,尤其爱在炎夏游西山。
当你刚走进山区,便有一股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
这香气来自哪里?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它来自一种并不引人注目的灌木。
它们一丛丛、一簇簇到处都是。
荆的枝条挺拔,枝叶茂密;它的叶柄长,叶面呈掌状分裂。
荆有一股略带辛辣的浓烈香气闻了使人陶醉,每次游山归来,荆的余香总是缭绕不散。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不但给人以香,还给人以甜。
炎夏,正是荆花盛开的季节。
满山荆花满山香,招得蜂来蝶往。
这是放蜂的好季节,蜜蜂所采的荆花蜜洁白如乳,香甜可口。
荆花蜜的采制当然有蜂的(甲),可也不能忘记荆花的(乙) ________________ 啊!③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
它的枝条细长而柔韧,可以用来编篓。
它的籽可以入药,主治风寒感冒、胃气不和等症。
就是它的叶子,也是制造蚊香的一种主要原料呢!④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见缝插针,悬崖陡坡,山巅谷底,都有它的立足之地。
它不怕晒,不畏寒,不惧贫瘠和干旱。
它生机勃勃,代代繁衍,在数量上,它也占了山区灌木中的大半。
⑤荆,是很有一点精神的。
它不用人播种,不用人浇水,不用人施肥,不用人剪枝,却给人以香甜,以枝叶,以自己的一切。
荆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礼赞吗?6. 第②段有两个空,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填入下面(甲)(乙)两处的横线上。
(2 分)A. 功劳B. 劳累C. 功能D. 辛苦(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第①段中具体描写荆的外形的句子是哪一句?用横线在原文上将这一完整的句子画出来。
(2 分)8. 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写了荆 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 分)9. 用波浪线在原文上画出第④段的中心句。
(2 分)10. 本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本来的意思(3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这篇文章歌颂了荆的什么精神?根据文章中心,选择理解最准确、最深刻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2 分)A. 荆的精神是给人以香甜、美好的东西B. 荆的精神是浑身是宝、无私奉献的精神C. 荆的精神代表着不畏寒暑、不惧贫瘠的顽强的生命力D. 荆的精神是一种要求人的很少,却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课外阅读(9 分)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
我心里一笑,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
但是等等,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我的心禁不住温柔地一动,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愧怍。
一日,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小椅子里的孩子突然喊道;“谁,找,你!”我和那位妈妈一同看那广告牌,广告牌上那位目光深沉的先生,正对着我们凝望。
我无声地笑了。
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的回应,拽了一下妈妈的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妈妈。
你看呀,谁,找,你!”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了孩子的嘴。
我再次抬头看时,也终于明白了孩子所谓的“谁找你”,原来是“雅戈尔”的误读。
我很为那小气地捂住孩子嘴的妈妈遗憾,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在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一个幼儿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
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很认真地问:“老师,天太冷了,院子里的雕像没有衣服穿多可怜啊!我们给他穿件棉衣,好吗?”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
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
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成大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将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的温暖,将使那日后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美好与安慰。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
“成熟”折磨着我们。
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
法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先生说:“我本能地防止自己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成熟的人'。
因为,与成熟相伴的往往是如此不和谐的词:贫乏、屈服、迟钝、顺从命运的理性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摘自《孩子施舍的天堂》)13. 根据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个能揭示主题的标题。
(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3 分)14. 简要概括本文写了哪三幅生活画面?(3 分)15. 反复品味划线句子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3分)<<假如看见一缕炊烟>>(18 分)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看见一缕炊烟⋯⋯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假如看见一缕炊烟⋯⋯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更亲切了。
那是一种动人的招手,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微笑,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挥动着一方柔情的白手绢⋯⋯掸落飘在肩头的枯叶,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我终于看见了远方山坳里的炊烟,它优美地飘动着,无声无息地向我透露着一个质朴的希望。
心中的惶乱被它轻轻地抚平了——在深山里走了大半天,饥饿、疲乏、山重水复的怅惘,曾经使我的腿微微地颤抖,步伐也失去了沉稳的节奏⋯⋯我急匆匆地走向山坳,走向炊烟。
我想象着炊烟下可能出现的情景:大蘑菇似的小木屋,屋里许是一个白胡子的看林老人,许是一个山泉般水灵的姑娘。
都是带着一些童话的色彩⋯⋯1、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它”指代什么?(3 分)2、指出第三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5 分)3、第四自然段中加横线的“一个质朴的希望”指什么?(3 分)4、这段文字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三层。
试划分其层次,并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7分)(1)段至段,层意:想见炊烟(1(2)段至段,层意:(3分)(3)段至段,层意:(3分)敬畏生命的依米花马国福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做依米的小花。
那里干旱炎热的气候和土壤只适合生长根系较庞大的植物,而依米花却除外,它只有一条细长的根茎。
在那样的热带气候当中,又在茫茫戈壁滩上,它得用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部对泥土的植入,到了第六年它才吐蕊。
让人惊叹敬重的是。
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四个花瓣,一个花瓣一种颜色,红、黄、蓝、白,煞是娇艳绚丽。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种经过漫长的积蓄、扎根才开出的四色小花,花期只有两天,两天过后依米花连花带茎一起枯萎死亡。
这种花在当地象征着一生一次的美丽和一生一次的辉煌,它照样是无怨无悔,全情投入。
五年扎根、六年吐蕊、两天花期。
一生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依米花仅仅是为了两天短暂的花期。
它的美丽让我们无法想像这需要怎样的顽强和耐力。
茫茫万里戈壁与一朵娇小花朵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生命悠远、倔强、卑微、渺小、灿烂,却挺拔在我们心里。
泰戈尔说过“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六年的风霜雪雨只为两天的尽情绽放。
这是生命的一种极致,把生命波澜壮阔的一面浓缩成悄无声息的短暂美丽。
试想茫茫天地间,风沙可以随时肆虐它,动物可以随时吞噬它,虫子可以随时咬蛀它。
依米花在恶劣的环境下是脆弱的,然而它还是挺住了。
我想。
它细小的茎脉里肯定有火一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它:开花,开花,热烈而又坦然地开花它薄薄有限的花瓣绽放着生命最亮丽的光彩。
天地不会动容,而我读到这样的资料心却无法平静。
我们可以藐视一粒种子的沉默和卑微,但不能藐视它一生一次的开花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