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研究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亲脂性有机溶剂:CHCl3、Et2O、Ben、Et2OAc
水(H2O) 甲醇(MeOH)
常用溶剂极性
乙醇(EtOH)
极性大
丙酮(Me2CO) 正丁醇(n-BuOH)
乙酸乙酯(EtOAc) 乙醚(Et2O) 氯仿(CHCl3 ) 苯(C6H6)
四氯化碳(CCl4) 正己烷≈石油醚(Pet.et)
乳化层分离出,长时 间放置
加热破坏乳化层 用滤纸自然过滤
逆流分溶法(CCD)
液滴逆流色谱(DCCC) 液滴逆流色谱
沉淀法
有效成分 + 沉淀剂
杂质
有效成分 杂质溶解 杂质 有效成分溶解
水/醇法(除去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沉淀剂:乙醇 醇/水法(除去树脂、叶绿素水不溶性杂质)
醇/醚法(沉淀皂苷成分与脂溶性杂质分离)
100 >β>10 则10~12次分离
β≤2
100次以上分离
β≈1
KA≈ KB,两者性质及其相近无法分离
分离因子β越大,分离效率越高
萃取条件选择:
在一定温度下,两种溶液 不互溶,振摇分层 若所要成分为亲水性物质
水 弱亲水性有机溶剂
若所要成分为脂溶性物质
水 有机溶剂:氯仿、乙醚
乳化现象处理方法:
N + OH OMe
MeO MeO
OMe
N OMe OMe
小檗碱
延胡索乙素
HO
O
OH OH
OH OH
(+)表儿茶素
极性分类
中性成分
强心苷、皂苷 (甾体)
酸性成分 黄酮、蒽醌、香豆素、 有机酸、鞣质
碱性成分 生物碱
探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

探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天然药物是指从天然界中提取的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来自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天然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民间传统药物和现代药物研究中。
天然药物中的成分复杂多样,本文将探究其中一些常见的化学成分。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微生物中。
目前已经发现约有10000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具有许多生理活性,如镇痛、杀菌、抗癌等。
生物碱是一种天然产物,可以在化学合成中合成,但是天然源的生物碱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中。
2. 多糖多糖是指由多个单糖分子组成的多聚体化合物,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微生物等自然来源进行提取。
多糖具有调节免疫、降低血糖、保护肝脏等多种生理活性。
多糖分子具有多种化学结构,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是中药和民间传统药物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3. 苷苷是一种糖类分子,含有氧原子和核苷酸类似的结构,如腺苷、鸟苷、肌苷等。
苷存在于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很多生理作用,如增强记忆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等。
苷可以作为天然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或辅助成分应用于现代药物研究中。
4.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苯环结构的化合物,存在于许多植物中,如柑橘、白藜芦醇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炎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化学多样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用应用选择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
5. 生物活性多肽生物活性多肽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短链蛋白质,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中。
生物活性多肽具有生物活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可以作为肿瘤治疗、免疫调节、止痛等方面的药物。
综上所述,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不同的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药物设计需求选择不同的化合物。
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天然药物具有来源广泛、成分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化学成分检测方法首先,常见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之一是光谱分析。
光谱分析是通过物质与电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光谱分析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等多种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能够测量物质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和发射特性,从而确定其组成。
红外光谱则可以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通过观察物质在红外区域的振动和吸收来确定其官能团。
核磁共振光谱则可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质谱则可以通过测量物质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质量/电荷比来确定其相对含量和分子量。
其次,还有常见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是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是一种用于分离和鉴定混合样品中各个成分的方法。
常见的色谱分析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
气相色谱是通过样品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的。
液相色谱则是利用样品中各组分在液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行为来实现分离。
离子色谱则是通过样品中各组分与载体离子之间的离子交换来实现分离。
色谱分析方法能够提供物质组分的分离和定量,从而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和含量。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是电化学分析。
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化学分析的一种技术。
常见的电化学分析包括电解、电位滴定和电化学传感器等。
电解是通过施加外加电压使物质电离或还原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位滴定则是通过测量电位的变化来推断物质的分析浓度。
电化学传感器则是通过检测物质与电极的电流或电位变化来实现对物质分析的定量或定性。
最后,还有一种常见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是质量分析。
质量分析是一种测量物质分子或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含量的方法。
常见的质量分析方法包括质谱和质量流量分析法等。
质谱是通过测量物质分子或原子的质荷比来确定其相对质量和相对含量。
质量流量分析法则是通过测量气体或液体样品中的质量流量来推断其成分和浓度。
综上所述,化学成分检测方法具有多种多样的技术,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样品和分析目的。
化妆品中的原料与化学成分的研究

化妆品中的原料与化学成分的研究化妆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用它来美化自己的外貌和保养皮肤。
然而,我们也应该知道化妆品中的原料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环境的。
一、化妆品中的常见成分许多化妆品品牌往往使用相同的常见成分,例如脂肪酸酯、矿物油、香精和防腐剂等。
这些成分的使用是为了改善产品的稠度、光泽度或为其添加新的香味,以在市场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然而,这些成分有时也会引发争议。
例如,矿物油在过度使用时可能会阻塞毛孔并导致痤疮。
香精也可能会引发皮肤敏感和过敏反应。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它们的使用和安全性。
二、化妆品中的天然成分随着消费者对天然产品的偏好不断增加,化妆品品牌也开始使用天然成分来取代传统的化学成分。
例如,蜂蜜、燕麦和植物油等成分都被证明有助于改善肌肤健康。
然而,即使是天然成分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对某些植物产生过敏反应,或者某些天然成分可能会与其他成分反应并导致肌肤不适。
因此,为了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天然成分也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测试。
三、新兴化妆品成分由于不断发展的技术和研究,化妆品中常见的成分正在不断更新。
例如,一些品牌现在使用的抗氧化剂、脱氧核糖核酸(DNA)修复和肽等新兴成分可以产生更好的抗衰老和保湿效果。
然而,新兴成分的研究也需要时间和资源,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在我们购买化妆品之前,需要认真了解其成分清单,并尽可能选择那些已经经过严格测试的品牌。
四、化妆品成分的环境影响化妆品中使用的成分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健康,还会影响环境。
例如,一些成分可能会污染水源、影响野生动物或导致土地污染。
因此,在购买化妆品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它们的环境影响。
需要选择那些尽可能低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结论:总之,化妆品中的原料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深入了解我们所使用的化妆品的成分,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化学成分分析是指对物质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基础和最常见的实验之一,用于确认物质的性质、检测成分的含量和纯度,并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一、物质的定性分析方法:1.火焰试验法:火焰试验法是通过观察物质在火焰中产生的颜色来确定其成分。
根据火焰颜色的不同,可以判断出物质中所含有的金属离子或其它特定的成分。
例如,钠离子在火焰中燃烧时会产生黄色的光,因此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测钠离子的存在。
2.气体的鉴定方法:气体的鉴定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来确定其成分。
例如,氧气能使一根点燃的木条继续燃烧,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检测氧气的存在。
二、物质的定量分析方法:1.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通过滴定试剂与待测溶液中所含的化合物发生反应,以滴定剂的准确浓度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来确定溶液中所含的物质的含量。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测定酸、碱或化合物中所含的酸或碱的含量。
2.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确定待测溶液中的成分含量。
滴定剂的浓度、滴定剂与待测溶液的体积反应比,在滴定过程中的指示剂和终点的观察都是确定滴定结果的重要因素。
例如,利用碘滴定法可以测定物质中含有的亚硝酸钠的含量。
3.光度法:光度法是通过测量物质溶液吸收或透过光线的程度来定量测定其中的成分。
该方法基于光的吸收特性,利用物质分子对特定波长的光吸收能力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的原理进行测定。
常见的光度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
4.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在电势作用下产生溶液或固体中的电流差异来实现定量分析的方法。
电化学分析法包括电位滴定法、极谱法、恒电流电位法等。
该方法主要通过测量电流、电势和电荷浓度等电化学参数来实现对物质的分析。
总结起来,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观察物质的特性来确定其成分,而定量分析则通过测量物质中特定成分的含量来确定其浓度。
中药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是中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在中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认为,中药有多种药效,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而化学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
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的钱乙。
钱乙是一位药学家和中药专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的成分分析和药物研究。
他提出了“以药材考察药性,以药性考察药物”这一观点,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在中医学领域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那时起,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研究领域。
现在,化学成分分析已成为研究中药的一项基本方法。
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主要通过对药材、药方、药物等进行分离、提取、纯化和检测,以确定其化学成分和药效。
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包括多种生物碱、酚类、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和多糖等。
这些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药效的基础。
其中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可以发挥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病毒、抗氧化、抗菌、降糖、降脂等。
因此,通过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可以更好地评估其药效和疗效,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采用多种技术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可以对中药的成分进行准确的分离和鉴定,同时可以找到新的活性成分,并对现有成分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之一,能够对中药中复杂的化学成分进行高效分离。
UHPLC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峰容量的分析结果,并能实现多成分同时分析。
通过该技术,可以对多种复杂中药进行分析,如冬虫夏草、三七、石韦等。
在质谱技术方面,飞行时间质谱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可以同时分析多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并能够对中药提取物中的低浓度成分进行高灵敏度检测,因此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这项技术可以在不同的药品中准确鉴定活性成分和药效物质,并可作为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的依据。
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检测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对于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检测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针对这些成分的分析方法也各不相同。
1. 蛋白质分析方法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在食品中的含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问题。
常见的蛋白质分析方法包括琼脂糖凝胶电泳法、SDS-PAGE法、西方印迹法等。
2. 脂肪分析方法脂肪是食品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脂肪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3. 糖类分析方法糖类在食品中常常用来增加甜度和口感,但是糖类的含量过多会引起人体的健康问题。
糖类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等。
4. 维生素分析方法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但是很容易被光波、氧气、加热等条件影响降解失效。
针对维生素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等。
二、食品中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对于检测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 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等。
通过对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光学或电磁波谱学特性进行检测,比如光谱带的出现或消失等,从而得到成分信息。
2.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以食品中化学成分的电学性质为特征的检测方法,包括电位法、电化学发光法、电化学阻抗法等。
通过测量食品中化学成分的电学性质变化来判断其含量和质量。
3. 色谱法色谱法是基于化学物质在色谱柱中吸附、分离、扩散和再生的原理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等。
常常用于食品中成分的分离和检测。
4.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是利用免疫反应作为分析伸手的化学分析方法。
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测定法、荧光免疫测定法等。
化学成分分析报告

化学成分分析报告一、引言化学成分分析报告是对样品中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汇报。
本报告旨在对所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以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样品信息•样品名称:待分析样品A•样品来源:某化工公司•样品编号:001•分析日期:2022年9月1日三、分析方法1. 样品准备样品A经过粉碎、过筛等处理,得到粒径均匀的颗粒样品。
2. 样品分析样品A的化学成分分析采用了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元素分析首先,对样品A进行了元素分析,使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样品A主要含有以下元素:•碳(C)含量:20%•氧(O)含量:40%•氮(N)含量:10%•硫(S)含量:5%•钙(Ca)含量:15%•铁(Fe)含量:10%(2) 功能性成分分析接着,对样品A的功能性成分进行了分析。
通过红外光谱仪(IR)和核磁共振仪(NMR)的测试,得到了以下结论:•样品A中含有苯环结构和羧基官能团,可能具有酸性物质的特性。
•样品A中还发现了醇和醚官能团,可能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3. 结果与讨论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样品A是一种具有一定酸性和溶解性的化合物。
2.样品A中含有较高的碳、氧和钙含量,可能与其特殊的功能性有关。
3.样品A中的苯环结构和羧基官能团可能是其酸性的来源,这对于相关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报告,我们对样品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描述。
结果表明样品A具有一定的酸性和溶解性,含有较高的碳、氧和钙含量。
对样品中苯环结构和羧基官能团的发现,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附录附录部分包括了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的相关参数等信息,以便于读者对实验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1. 仪器设备•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红外光谱仪(IR)•核磁共振仪(NMR)2. 分析方法•元素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功能性成分分析:红外光谱法(IR)、核磁共振法(NMR)五、参考文献[1] Smith, A. B., & Johnson, C. D. (2020).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45(2), 78-92.[2] Li, L., Wang, S., & Zhang, H. (2019). Functional group analysis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Spectroscopy Letters, 52(3), 168-1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2-26作者简介:李丹(1979-),女(蒙古族),辽宁沈阳人,在读硕士;吴立军(1945-),男(汉族),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Tel :(024)23843711-3330,E -mail :Wulijun -111@ho tmail .c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4)05-0346-03苦参的化学成分李 丹,左海军,高慧媛,吴立军(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 110016)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苦参(Sophora f lavescens A it )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的手段,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苦参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分析、鉴定。
结果从苦参根中分离得到2个紫檀素类化合物、一个异黄酮类化合物、一个酚酸类化合物和β-谷甾醇。
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高丽槐素(maackiain ,Ⅰ)、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酸酯(trifolirhizin 6′-mono acetate ,Ⅱ)、芒柄花黄素(for -mono netin ,Ⅲ)、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 benzoic acid ,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 ,Ⅴ)。
结论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酰酯(trifolirhizin 6′-mono acetate )为首次从苦参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苦参;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酰酯;波谱分析中图分类号:R 284.1 文献标识码:A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 .)为豆科槐属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等功效。
近年来国内外较为重视苦参的研究[1]。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其次还含有二烷基色原酮、醌类和三萜皂苷[2]。
其中生物碱成分主要有苦参碱、槐根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等。
药理实验证明苦参碱有利尿作用;氧化苦参碱对3种实验性肝损伤模型都有一定保护作用[3],并且和槐定碱对心脏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和苦参碱又有明显的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苦参总黄酮也有抗心律失常[3]的作用。
苦参酮和苦参啶为cAM P 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2]。
总之,苦参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
作者主要对苦参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谱学分析(1H -NM R 、13C -NM R 、HM QC 、HM BC 、1H -1H COSY 、DEPT )确定了其结构,其中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苦参中分离得到。
1 材料1.1 药品与试剂药品:苦参干燥根,购于沈阳中街同仁堂药房,由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孙启时教授鉴定。
试剂:色谱用试剂均为色谱纯,均购于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柱色谱用硅胶(200~300目),薄层色谱用硅胶(10~40μm ),均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仪器恒温水浴锅:DK —98—1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GCMS —QP5050A 气质联用仪,日本岛津生产;Agilent 1100series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 (SL )[1100型离子阱质谱仪(S L ),美国Agilent 公司];Bruker IFS —55型红外光谱测定仪;Bruker —ARX —300型核磁共振仪(TMS 为内标);Yanaco M P —S3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
2 提取方法 将苦参根(3kg )水煎煮3次,分别为4、2、1h 。
再用80%(φ)乙醇沉淀至醇的体积比为60%(φ),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水浴蒸干至浓浸膏约586g 。
取其中约453g ,用蒸馏水加热使溶解,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
其中氯仿萃取部分通过硅胶柱进行分离,并以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梯度洗脱,反复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Ⅰ[5~8号合并,15mg ,氯仿-甲醇(V ∶V =100∶2)]、Ⅲ[13~21号合并,10mg ,氯仿-甲醇(V ∶V =100∶2)]。
又将苦参根(5kg )用95%(φ)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 ,用上述方法萃取,将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分通过硅胶柱进行分离,以氯仿-甲醇第21卷第5期2004年9月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 niversityV ol .21 No .5Sep .2004p .346DOI :10.14066/j .cn ki .cn21-1349/r .2004.05.007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部分流份合并继续以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Ⅱ(46~58号合并,9mg,100∶5~100∶6)、Ⅴ[40mg,氯仿-甲醇(V∶V=100∶1)]。
部分流份合并又以氯仿-丙酮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Ⅳ[32~38号合并, 40mg,氯仿-丙酮(V∶V=30∶1)]。
3 结构鉴定化合物Ⅰ,无色针状结晶(甲醇),FeCl3显色反应呈阳性,紫外灯(254nm)下为紫红色暗斑, mp180~181℃[4]。
其部分1H-NM R(DMSO-d6,300MHz)数据为δ:在低场区,9.64(1H,s, C3-OH)、7.24(1H,d,J=8.3H z,C1-H)、6.46 (1H,brd,J=8.3H z,C2-H)、6.97(1H,s,C7-H)、6.52(1H,s,C10-H)、5.51(1H,d,J=6.4H z,C11a-H)、5.91、5.95(2H,d,J=10.8Hz,-O-CH2-O-);在高场区,3.55~3.62(1H,m,C6-H X)、4.23(1H,d,J=7.2Hz,C6-H Y)、3.55~3.62 (1H,m,C6a-H)。
13C-NM R数据见表1。
根据1H-NM R和13C-NM R信号推测该化合物为已知化合物,即高丽槐素[5,6],并与文献报道的碳谱数据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高丽槐素。
其结构见图1。
Table1 The13C-NMR data of compo undⅠandⅡN oδCCompoundⅠCompoundⅡAg lycone C-1132.1131.9 C-2109.7110.4 C-3158.8158.2 C-4102.9104.1 C-4a156.4156.2 C-665.865.9 C-6a~40~40 C-6b118.5118.3 C-7105.4105.4 C-8141.1141.2 C-9147.5147.6 C-1093.393.4 C-10a153.8153.7 C-11a78.077.7 C-11b111.5114.3 -O-CH2-O-101.1101.1 Suger 1′99.9 6′63.4 C=O170.3 CH320.6Fig.1 The structure of compo undⅠ 化合物Ⅱ,无色针状结晶(甲醇),M olish反应阳性,mp223~225℃。
正ESI-MS除给出其511 [M+Na]峰外,还观测到413、305、229、185的碎片峰。
在1H-NM R(DMSO-d6,300M Hz)中,低场区给出了5个质子信号,其中δ7.37(1H,d,J =8.5Hz,C1-H),δ6.68(1H,dd,J=2.3、8.5Hz,C2-H)和δ6.54(1H,d,J=2.3Hz,C4-H)组成明显的ABX偶合系统。
说明该化合物含有1,3,4三取代的苯环;另外2个质子δ6.98(1H, s)和δ6.55(1H,s)可能为1、2、4、5四取代苯环上的质子信号。
δ4.90(1H,d,J=7.26Hz)为葡萄糖的端基质子信号,其偶合常数提示该葡萄糖为β构型。
高场区δ1.98(3H,s)为甲基的质子信号。
在13C-NM R(DMSO-d6,75MH z)谱中可以见到23个碳信号,但结合HMQC谱,可以推断出在溶剂峰中还存在一个碳信号,所以该化合物应有24个碳。
其中δ170.3为羰基信号,δ20.6可能为连有羰基的甲基信号。
δ158.2~104.1之间有11个芳香碳信号,而在δ60~80之间有7个连氧碳信号,结合HMQC谱知δ99.9为葡萄糖的端基碳信号。
除了葡萄糖端基碳外的5个碳信号和一个乙酰基外还有16个碳信号,与亚甲二氧基紫檀素,即高丽槐素的母核相符。
δ63.4的碳信号可能是葡萄糖6位被乙酰化后向低场移2~3个化学位移单位所致。
在HM QC和HM BC 谱中,又进一步确定δ1.98的质子是δ20.6碳上的质子。
且此碳和δ170.3的羰基碳分别与葡萄糖6位的质子有远程相关,再次证明葡萄糖6位被乙酰化。
再结合DEPT谱和1H-1H COS Y谱,对碳、氢信号进一步归属,并与文献报道的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酸酯(trifolirhizin6′-monoacetate)的1H-NMR数据[7]相对照,鉴定出该化合物的结构(见图2)。
其13C-NMR数据列于表1中。
化合物Ⅲ,无色针状结晶(甲醇),mp262~264℃[2,4]。
盐酸-镁粉反应现象不明显。
FeCl3显色反应呈阳性,示有酚羟基。
在1H-NM R (DMSO-d6,300MHz)中,质子δ7.96(1H,d,J= 8.6Hz)、6.93(1H,dd,J=8.6Hz and2.2Hz)和347第5期李 丹等:苦参的化学成分 Fig .2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Ⅱ6.86(1H ,d ,J =2.2Hz )构成明显的ABX 偶合系统。
δ3.78(3H ,s )为甲氧基质子信号,另外,分析δ7.50(2H ,d ,J =8.7Hz )和δ6.98(2H ,d ,J =8.7Hz )可能是1,4取代苯环构成的AA ′BB ′偶合系统。
根据异黄酮类化合物的H -2是作为一个单峰出现在比一般芳香质子较低的磁场区(δ7.60~7.80),且当用DMSO -d 6作溶剂时,该信号移到δ8.50~8.70处,故推断该化合物在δ8.32(1H ,s )的质子信号可能是异黄酮类化合物的2位质子信号,又根据2′,6′位质子向高场移动(即由δ7.70~7.90移至δ7.20~7.50)进一步证明该化合物为异黄酮类化合物。
再结合13C -NM R 谱数据推测该化合物的结构见图3,与文献对照为芒柄花黄素[4]。
Fig .3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Ⅲ 化合物Ⅳ,白色针状结晶(丙酮),mp 230~231℃,溴甲酚绿显色为阳性,示结构中存在羧基,FeCl 3显色为阳性,示结构中存在酚羟基。
由GC -MS 测得分子碎片为154、136、121、108、95、80、44初步可以推测出该化合物可能是2,4-二羟基苯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