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王朝到秦帝国崛起46页PPT
秦国的崛起PPT课件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切 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农业生产迅速 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实力大增,成为战国时期最 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中 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15页/共21页
【规律总结】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 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第16页/共21页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 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 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 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根本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生产力发展
第4页/共21页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
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第5页/共21页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2)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历史 作用
(三)商鞅虽死,秦法
未败;
结果
第2页/共21页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思考1: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是 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①世卿世禄制度是新兴地主阶级谋求 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
②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必然 被改变。
第3页/共21页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思考2:秦成为“虎狼之国”的
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 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高中历史选修一2.2《秦国的崛起》课件(共36张PPT)

三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客 观
主 观
1.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 2.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 3.敢于同旧贵族势力斗争。 4.舆论宣传,取信于民。 5.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守法。
作业
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 弱民。 ——《商君书》
材料反映商鞅的什么主张? 该主张有对人的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
二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三)局限性
弱民愚民,不利于思想自由 发展
二
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为秦国的统一奠定基础,开创中央 集权体制。 但是,商鞅愚民弱民、轻罪重 罚、抑商政策不利于人的发展。
抑商政策,不利于百姓职业自 由选择,抑制社会流动性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商君书·农战》 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 ——《商君书·算地》
材料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 该主张可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二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三)局限性
农战政策,穷兵黩武,百姓承担赋 税和兵役,造成动乱
军事上
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
提高军队战斗力
二 商鞅变法评价 (二)历史功绩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 裼以趋敌,左契人头,右挟生虏。夫秦 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 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史记· 张仪列传》
二 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历史功绩 军事上,提高秦军战斗力, 为秦国兼并战争的胜利奠 定基础
三明二中 姜玲
一、
商鞅之死
商鞅为何而死?
1)影视剧观点:作法自毙
一、
高中历史华师大版课件: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

材料2:“武王克商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 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3: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
三、礼乐制度
1、制立者:周公 2、内容: 礼:起源于先民习俗,后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乐:舞乐、史诗 材料一: 有等宜。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 ——《礼记·王制》
(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中央集权体制创立的意义:
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提供了蓝本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合力而为
1、秦的暴政超出社会承受能力——最主要原因
如:滥用民力、秦律繁多严酷、赋役沉重
2、秦沿用打天下治理天下的经验不适合统一后社会
发展的需要。如:重功利、恃酷法、激化社会矛盾 3、统治者的内讧加速秦的灭亡,如忙于宫廷争斗、 大肆诛杀宗室朝臣 4、原六国臣民短期内未建立对秦的归属感 和对秦制的认同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秦帝国的建立 1、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秦疆域图:咸阳、郡)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 大一统的新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3)地方制度:郡县制
铁镰刀 (1959年于浙江 绍兴出土)
一九二三年,在山西浑源李峪村战国 墓葬中出土了一具青铜酒器牛尊
二、社会特征(大变革)
1、经济领域:
(2)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秦帝国的兴亡ppt18 北师大版优质课件

第13课
丹阳市第九中学 蔡 斌
动脑筋
秦始皇,13岁继承 秦国王位,22岁亲 理朝政,39岁完成 统一大业,缔造大 一统王朝。
韩
国秦 赵 兼魏 并楚 六燕
齐
喊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赵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秦 薇
去咸阳
演 公元前221年
戏
长城一带
画一画
陇西
东
秦朝疆 域四至
二世而亡
修骊山陵、阿房宫 70万人
北筑长城
30万人
南戍五岭
50万人
常年征调服役 300余万人
青壮年总数
暴政 四役百多万人 税重
秦就还朝有有腰的族斩刑诛法、和车中连裂,坐单等。十是据多统死刑中计刑酷,, 后,二世残秦继更暴二续世大继修位阿
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房宫和驰道,赋
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 税徭役比秦始皇
长平之战
秦国(白起)
赵国(赵括)
赵国兵败,40万士卒被 秦国坑杀,六国无力抵御秦 国的攻势。
说一说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 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 用?
(1)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战局面。
秦王嬴政
秦始皇
我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子孙是二世,三世… 直至万世
垓下 乌江
秦朝大事表
秦
推
的
暴
政
翻
秦末农民战争
以史为鉴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练习反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1.这首诗中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秦国发展史ppt课件

• 秦公武元王疼前痛3难07忍年,,血流秦不军止攻,挨克至宜半阳夜,,气斩绝首而六亡万。 。秦军乘胜渡过黄 河,夺取了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韩襄王被迫派 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
•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封蜀侯通国之子公子恽为蜀侯,并派 司马错帅领巴、蜀联军共十万,携带大船万艘、米六百万斛 从枳县(今四川涪陵西南)南部攻打楚国,夺取了商于(今 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之地,建立黔中郡。
岚锋小语:秦武王【赢荡】
秦长昭平襄之王战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hé)攻打赵国,
• 秦攻昭占襄了王上元党年(山继西位长治长子),赵国的大将廉颇心里知道
• • •
秦秦秦国不深不听昭昭昭都能的怕闻襄襄襄郢硬 感 廉 了王王王都战到颇这九十二,,廉,个年九十烧严颇只消年九了密对怕息破年楚秦的于赵,楚, 国昭守秦括大【秦 的襄垒国。喜这国 先王相是赵如个的 王嬴互个国狂狠大 坟稷对忧果,】将 墓称【峙患然秘白 彝西还,,任密起 陵帝没等于命派攻 ,【把打 楚待是赵遣后楚楚 国机用括大取国国的会离代将消灭,兵进间替白帝掉攻力攻计廉号起】占溃。扬颇】代了散秦言,替楚,国秦秦国不了深国人
• 前237年秦王赢政亲政的这一年,被强秦连续折腾 了一百余年的东方六国以无还手之力,各国弱势 以成,天下合纵无望,而强秦独步天下随时便有 泰山压顶之势。六国君主面临累卵之危,无论再 怎样垂死挣扎也无法改变秦国所具有的压倒性优 势了。秦国与各国总摊牌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对 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李斯与 韩非的授业恩师,战国晚期的大学者荀子就曾预 言这个纷争了四百多年的天下,将在二十年之内 统一。
• 惠文王13年,庶长章攻楚国的丹阳,虏楚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夺楚国的汉中,取地 六百里,设置汉中郡。楚国围韩国的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攻齐,到满,又助魏攻燕。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复习课件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B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考点5:百家争鸣(B)
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 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共同目的)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百家争 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考点10:秦的暴政(A)
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秦朝统治者却忘乎所以,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 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 承担转输的苦役。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 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礼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他把尊礼看作 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依据人们 是否有德来判定天命的归属。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 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4:社会大变革(C)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迁至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西安),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制度1、政治——封邦建国(分封制)西周的“封建”是一个政治名词,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1)建立原因: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讲同姓诸侯分封到各地,以发挥监临督查的职能,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
(3)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西周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
(4)与商朝内外服制的不同,体现的进步性在周的分封制中,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封建体制,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有利于巩固了周的统治,使周王朝统治效能进一步提高了,也促进了西周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种变化是适应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第一,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是王权强盛的反映,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共主”。
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实际上,每个封建主都是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
第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联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纷争不已,所以盛行尚武之风,当骑士是莫大的光荣。
第三,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
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
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
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

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
•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 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 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 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丞相 太尉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总领全国军事 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
Hale Waihona Puke 地方:郡(守)、县(令、长、丞、尉)、 乡(三老、啬夫)、亭(长)、里(长)
积极:
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 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有利于抵御外患,巩固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历代 王朝的蓝本。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
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
(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 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做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毫 无人性。 他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将十 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又将六
(秦朝刑罚严酷,以至)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穿囚衣 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天下愁怨, 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刑法苛严 死刑、族诛、连坐
一人犯死罪, 一人犯法,邻 其父母妻三 里也要受到牵 族全部杀掉。 连而被问罪。 先是黥面(音擎,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 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 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 (音海,即剁成肉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