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土人情点滴
汉朝的民间艺术与民俗传统

汉朝的民间艺术与民俗传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朝代之一,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外,汉朝也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民俗传统。
这些民间艺术和民俗传统不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文化生活,更揭示了汉朝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
一、民间艺术1. 绘画艺术汉代的绘画艺术以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出现在各种建筑物的内部。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宫廷宴会、宴乐舞蹈的场景,也有农田耕作、渔猎牧歌的图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2. 雕刻艺术汉代的雕刻艺术主要表现在石雕和玉器上。
石雕方面,主要有官方和民间墓葬的石刻,包括石马、石人等。
而玉器方面,汉代的玉器工艺达到了高峰,制作出了像玉龙、玉虎等各种精美的玉器作品。
3. 民间音乐汉代的音乐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民间艺人通过演唱歌曲、弹奏乐器等方式传播音乐文化。
而汉代宫廷音乐的影响也逐渐渗入到民间音乐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风格。
二、民俗传统1. 婚俗在汉代,婚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
婚礼上,新郎要穿戴华丽的服饰,乘坐花轿,由媒人和双方家长陪同,前往新娘家迎娶。
同时,还有一系列的礼仪和祭拜活动,如祭拜天地、宗祠等。
2. 葬俗汉代的葬俗繁琐而庄重。
人们相信死后会有来世,因此在葬礼上会为逝者准备好各种物品,包括陶俑、陶器、玉器等。
同时,还有祭祀和宴席的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3. 节庆活动汉朝的民间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如放花灯、扫墓、划龙舟等。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弘扬了汉朝的文化。
汉朝的民间艺术和民俗传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们既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后世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和传承汉朝的民间艺术和民俗传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人们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汉朝的百姓的日常

汉朝的百姓的日常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汉朝时期,百姓们过着朴素而勤劳的生活。
他们的日常生活围绕着农耕、家庭和社区活动展开,尽管生活简单,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汉朝的百姓主要从事农耕劳作。
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农村,靠种植粮食维持生计。
在农忙的时候,他们要整天忙碌于田间地头,播种、施肥、浇灌、收割等农事活动。
农民们辛勤劳作,维持着粮食产量,为整个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保障。
除了农耕,汉朝的百姓还要兼顾家庭生活。
家庭在古代中国一直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百姓们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
他们在家庭中相互扶持,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关心子女,守望相助。
在家庭中,百姓们传承着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培养着下一代,传承着家族的血脉。
百姓们还会参与到一些社区活动中去。
在古代中国,社区意识非常强烈,人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议、共同劳作。
他们组织农事劳作、社会公益活动,共同建设社区。
在社区中,百姓们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关系网。
汉朝的百姓虽然生活简朴,但却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他们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参与政治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汉朝的百姓是一群朴实、勤劳、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群。
他们通过日常的劳动、家庭和社区活动,共同构筑了一个安居乐业、和谐发展的社会。
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灿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延续了四百多年,影响深远。
在汉朝时期,百姓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习俗。
汉朝时期的百姓主要以农耕为生,他们种植各种粮食和蔬菜,养殖牲畜,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在汉朝时期,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辛勤劳作,生产出丰富的农产品,供应了整个国家的需要。
汉朝的农业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用了犁耕和水利工程等新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完整)汉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工艺美术就是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其生产形态,等同于手工业,其文化形态,则属于造型艺术..虽然其在中国的历史尚不足百年,但它所涵盖的门类却是最早的艺术创造。
如果根据材质来划分,可以粗略分为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类。
汉朝是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丰富令工艺美术欣欣向荣,成就辉煌,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则使得各地的工艺美术面貌趋于整一。
在时代风格的形成中,浪漫瑰奇的楚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两汉时期,造型和装饰设计中,‘人’的因素继续增强关注人世生活已成为绝对主流。
表现与作品中不仅出现了多种实用至上的设计和制作方法,还有装饰的自由活泼。
至此,中国的工艺美术彻底告别了诡秘威严,把拖了对鬼神世界的向往.其次,丰厚拨打是两汉工艺美术的突出特点.即使同时代、同档次的作品,形象也可以极其写实,又可以相当夸张;装饰可以极其华丽,也可以相当朴实,灵动魄奇事时代典型的象征.对纹样神韵乃至形象的完美表现的追求是汉代装饰的主旋律.倘若把两汉的工艺美术的发展轨迹看作是一个大致的勾勒,则汉初的六七十年代是时代新风的孕育期,工艺美术还较多的存留了以秦、楚文化为代表的战果面貌。
进入汉武帝时代,国力强盛,灵动瑰奇的工艺美术风格逐渐确立.到公元八十八年章帝的故去以后,随着国家衰落,灵动瑰奇的风貌也逐渐淡化。
一:织绣印染此时的织物有丝、麻、葛、毛、棉五类。
在工艺美术上,丝绸最重要,其次是毛织物.秦代时丝绸尚未发现,而两汉工艺美术最令人振奋的成就也正体现与丝绸的进步上。
由于劝奖农桑,汉代的丝绸的产量大量提高,不仅官府织造兴旺发达,民间织造也迅速发展。
汉代丝绸品种众多,制造精良,装饰丰富.由于遮羞避体装饰必不可少,,而中国古代的高档服装基本以丝绸为面料,随意,从两汉开始,以丝绸为代表的子午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而汉代丝绸的巨大成就有为后代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基础。
琴台故居介绍

琴台故居介绍
琴台故居,又称琴台故径,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琴台路,是成都的文化历史遗址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以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为主题,展示了汉代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琴台故居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再现了汉代的生活场景。
这里有一条青石铺成的道路,全长900米,两旁是仿汉建筑群,以汉画像砖和天然青石砖铺筑而成,每块青砖上都有着不同的图案,记录着成都的历史和文化。
在琴台故居内,还有一块汉画像砖,上面刻有宴饮、歌舞、弋射、车马出巡等图像,生动地展现了2000多年前汉代人的社会现实图景和理想天堂。
这里还是四川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持点,营造了丰富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交流平台。
总的来说,琴台故居是一个集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地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成都景点。
西安-的风土人情

西安的风土人情历史: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
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
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在西安建都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
但是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这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产生了分歧。
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
此外主要还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种数量上不同的说法。
人文风情、名胜古迹: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
东汉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庆

东汉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庆东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
在东汉时期,民俗文化和传统节庆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与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探讨东汉时期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庆的变化与发展。
一、东汉的民俗文化1. 日常生活东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东汉时期,人们的居住环境逐渐改善,房屋的结构和装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同时,东汉时期的人们也开始注重健康和保健,出现了一些有关保健、养生的书籍和文章。
2. 婚俗风情在东汉时期,人们的婚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婚礼上,人们开始出现一些新的仪式和习俗,比如说婚前相亲、婚礼上的交杯酒、夫妻在祠堂内敬神等等。
此外,婚前的订婚礼、婚礼上的请帖和喜帖等也变得越来越精美。
3. 葬礼仪式在东汉时期,葬礼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人们开始采用木槨代替了以前的竹编棺材,同时也出现了墓碑和祭祀文化等等。
此外,人们还开始在墓主人的墓前修建祠堂,祭祀祖先和墓主人,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东汉的传统节庆1.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东汉时期,春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此时的春节,人们开始出现送灶神、踩高跷、放鞭炮、贴春联等习俗,同时也出现了猜灯谜和打牌子等娱乐活动。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的发源地。
在东汉时期,人们开始庆祝端午节,此时的端午节主要活动包括赛龙舟、吃粽子等。
同时,端午节还有吃雄黄酒、垒艾叶、插菖蒲等习俗,这些习俗和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东汉时期,人们庆祝中秋节的习俗和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此时的中秋节,人们开始观赏月亮、吃月饼、赏桂花等等。
同时,中秋节还有赏月、拜月、猜灯谜等习俗,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史记中的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

史记中的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被誉为史学巨著。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许多关于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的宝贵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史记的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的意义。
首先,史记中的地方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描述。
在《史记·地理志》中,司马迁详细地记载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山川、江河、湖泊等。
这些描述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面貌,还揭示了地理环境对各地区经济、农业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巴蜀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如盆地地形和多山陡峭的地势,这些特点决定了巴蜀地区的农业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通过对这些地理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各地的发展与变迁。
其次,史记中的地方历史还反映了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在《史记·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各个地方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展现了不同地区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反映了当时秦国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
又如史记中记载了吴越之间的争斗,展示了两个地方政权之间的斗争和纷争。
通过分析这些地方历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各地的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和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史记中的地方历史还反映了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在《史记·风俗志》中,司马迁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节日庆典等。
这些记载不仅呈现了古代中国各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还揭示了地方文化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各地的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的习俗、音乐舞蹈等,这些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风土人情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各地的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蕴含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的资料。
汉代文学

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 文三大家 。王充 《论衡》;王符《潜 夫论》;仲长统《昌言》。
第三节 西汉其它散文
董仲舒《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为汉 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之作。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写。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 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作为一 部理论著作,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 宗书》。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汉代散文
西汉中期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 西汉前期政论散文(贾谊《过秦论》)
《陌上桑》
艺术特色 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罗敷的 美着意从侧面进行烘托反衬。 2、以夸张的手法增强作品诙谐的喜剧 色彩,罗敷夸夫一段成功地突出了罗敷的 性格特点。
、为什么说罗敷是一个符合中国传统道德和 汉代城市审美情趣的女性形象?
罗敷这一形象,所以符合中国传统道德和汉代城市审美情 趣,其原因在于: 首先,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女性必须恪守贞静专一的道 德操守,而罗敷正是实践了这一点。诗中写到使君被罗敷 的美貌吸引,中途停马,派人与罗敷搭讪,并直言邀罗敷 共载。对此,则被罗敷婉拒。足见罗敷不为富贵所淫,不 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的贞静专一的道德操守。 第二,当时汉代人的生活追求享乐,夸耀富贵,并以 此作为审美情趣。诗中的罗敷,无论是她梳妆的发式,点 缀的首饰,穿戴的衣服,还是她夸耀的那位仪表非凡、举 止得体的夫婿,都是吻合当时汉代人所追求的。所以,罗 敷这一形象符合汉代城市审美情趣也当属情理之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汉气象View into the Great HanThe Pictorial Art of the Han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大风起兮云飞扬The great wind rose, the clouds scattered,威加海内兮归故乡King of all seas, then to hometown I returned,安得猛士兮守四方Where shall I find warriors to guard my land?——刘邦《大风歌》____Liu Bang ,“Song of the Great Wind”序言汉代,地域宽广而民族众多。
西汉与东汉,享国400余年,地域纵跨万里,华夏与“戎、夷、狄、蛮”“五方之民”同为“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汉代,深沉博大而宽严兼容。
长安城屹立不倒,汉长城横亘大漠,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绵延欧亚。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坚定意志,“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开创了国强民富的一统天下。
汉代,质朴无华而富丽辉煌。
巍峨汉阙,无鳞的青龙盘卧千年;百变汉俑,模糊的眉目欲笑还休。
中国北方的浑厚与先秦理性精神的结合,铸就了汉代大国风范。
汉代,浪漫多姿而向往永生。
西王母与东王公,长生丹与不老药,永生的美好愿景,升仙的曼妙途经。
楚汉浪漫主义艺术之花,在汉代结出了丰硕的理想之果。
汉代,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重要时代,形成了中国人基本价值观的关键时代……让我们走进汉代,经由这汉代画像艺术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eastern and western Han, is an empire of large territory and multi ethnics. Lasting over 400 years and stretching across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miles, it accomplished a most glorious chapter for the Chinese.Han dynasty was profound and generous. The Chang’an city stood still, the great wall stretched across deserts, and the Silk Road extended to Europe. It is the strong will against invaders and the lenient civil policies that makes a sturdy country with rich people.Han Dynasty was also plain but magnificent. Non-scaled Dragon was wreathing in Han’s watchtower for hundreds of years; Diverse Han terracotta armies were always with the honest smiles on their face. The prestige of great kingdom was combined by sincerity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rational philosophy of Pre-Qin Period.There were also many romantic myths that describes the desires of living forever back to Han Dynasty, such as the story about Royal Lord of the East and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the immortal pill in fables that can make people perpetually young, the wonderful ways of ascending to Heaven and Becoming Immortals……The Romanticism of the Chu Dynasty finally reached abundance and excellence in the form of artistic works in the Han Dynasty.Han dynasty is a great era when Chines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fied nation; it is also a time when Chinese formed their principle values. Let us enjoy the art of Han portraits, as we may approach the glorious dynasty.考古发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墓的出土地点集中分布于部分地区。
学者根据题材、内容、技法等方面的不同,将汉代画像艺术划分为四个区域:豫南、鄂北区,鲁、苏北、皖北区,古巴蜀(川、渝、滇北地区),陕北、晋西北区。
汉魂——汉代社会的缩影:汉代画像艺术汉代画像艺术,是汉代悠久历史遗留博大精深的汉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展览所指的汉代画像艺术,主要是指画像石、画像砖艺术。
汉画像石、画像站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或庙阙等建筑上雕刻、模印画像的建筑构件。
由于汉人“视死如生”,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内容以画像的行使保留在墓葬、祠堂中,因此汉代画像艺术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The pictorial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ical and profound painting art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is exhibition, it mainly refers to the art of pictorial stones and bricks.The pictorial stones and bricks are construction parts for graves, memorial temples, Que of the graveyard or the Temple which are carved or moulded with images. As the people of Ha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ad as to the living, many scenes and contents from the real life were kept through pictures in tombs and temples. Thus the pictorial art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values for it reflected various aspects of the Han society.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汉代的纺织中国是丝绸的发明国,妇女从事纺织业极为普遍。
汉画像石中有许多描绘“女修织衽”的纺织情景。
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技术也很高,可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万紫千红的颜色。
“纺织图”的发现,为我们填补了史书对于汉代织布机具体结构,操作的记载不足,展示了2000年前世界最先进织布机的样式。
钟鸣鼎食梦里乾坤富足悠闲的生活汉代4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大多数时候社会安定,国强民富,生活优裕,在贵族官僚和平民百姓中,普遍流行歌舞宴饮。
这一现象在画像艺术中得到充分反映。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鸿门宴中觥筹交错中杀机暗藏,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把酒高歌《大风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浪漫爱情,在怡人的酒香中流传。
画像艺术中有关饮酒的场景,就是汉人闲适富裕生活的反映。
“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
金罍(lei)中坐,肴烟四陈。
觞以清醥,鲜以紫鳞。
羽爵执竞,丝竹乃发。
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起西音于促柱,歌江上之飉厉。
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
合樽促席,引满相罚。
乐饮今夕,一醉累月”。
《左思-蜀都赋》车马与战争车马出行图是最常见的画像题材。
车舆制度创自秦代,到汉代臻于完善。
现实世界中,上至天子,下及百官,在驾车的马匹数,导从车的数量,骑吏的数量,车舆形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轺(yao)车、辎(zi)车、骈(pian)车、安车、斧车等各种形式的车辆,共12种之多。
不同级别的车饰、图案、车盖的大小和用料各不相同。
驾车的马,从1匹到4匹不等。
年俸在三拜石以上的官吏出行,前有导车,后有从车。
三公以下至二千石官员,更有骑吏随扈。
总之,车骑出行场面的大小,反映着高低级别的差别,前迎后送,展示了封建贵族的排场和威仪。
而画像中宏大的车马出行队伍,寄托着墓主人的仕宦理想和对尊贵显赫生活的留恋。
马匹的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战争中。
汉代400余年间,主要的战中对手是北方的匈奴。
汉画像艺术中对此也有大量描写。
斧车画像砖拓片Axe Chariot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画面为一马拖乘的兵车,车上竖一柄大战斧,加上饰彩,非常威武。
左右各坐一人,并有二柄盘戟,斜出车厢之后。
车侧有两面迎风招展的大旗,由两个导从在前面开道。
《后汉书.舆服志》载:食禄一千石的县令以上,始加导斧车。
这是当时官吏出行舆出气象森严的一种架子。
画面主题突出,形象生动,简朴有力,具有气势。
《骑吹》画像石拓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骑吹,是古代骑在马上吹奏的军乐队,作为官吏出行时的仪仗。
不同身份的官吏,骑吹的人数也有区别“六马驾车”画像石(复制品)Six-Horse-Driven Carriage Pictorial S tone (replica)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图中间刻一桥,有一队车马欲从桥上过,在车马出行中刻有六马驾车;桥下为捕鱼场面,或使罩、或划船等。
在汉代,车是一种出行仪仗,是身份的象征,并且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贾人不得乘马车”,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仅能用一马拉车,二千石以上至万石丞相,王公贵族,可用二至四马,天子用六马。
“二桃杀三士”画像石拓片(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The killing of three warriors through two peaches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武将因傲慢得罪于晏子,晏子向齐景公进言,设计杀死这三位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