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印度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印度,是七年级地理下册7.3节的内容。

教材从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印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印度这个国家,学生们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印度有更全面的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尤其是对印度的美食、文化和节日等感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等特点。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

3.印度的人口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特点。

2.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印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包括印度地理位置图、气候图、农业和工业分布图等。

2.收集印度的美食、文化和节日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准备一些关于印度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印度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已知的信息。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气候、农业、工业、人口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

同时,教师对这些资料进行简要讲解,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发印度地图,让学生结合教材,找出印度的主要河流、山脉、城市等地理特征。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并简要说明原因。

七年级地理下册 7.3 印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7.3 印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印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理解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5.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气候、粮食作物分布、软件外包产业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3)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

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

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3节《印度》教学设计(7页)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3节《印度》教学设计(7页)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3节《印度》教学设计(7页)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的位置。

2、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

3、了解印度的主要气候及水旱灾频发的原因。

4、了解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

二、情感目标:1、从印度的人口问题,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印度实行的绿色革命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3、通过对印度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难点:1、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2、印度水旱灾频发的原因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通过对三张图片的认识,并提问:这几张图片反映是哪个国家?今天我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学生齐读。

(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2、课件展示学习的顺序:3、承转:了解一个国家我们应先知道它的位置,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印度的位置。

课件展示:(点上图问号展示的领国)由小组共同完成,并由教师提问检查完成情况。

4、了解印度的地形:课件展示我们可以看出雨季风向与旱季是相反的,那么风的性质也相反,请同学试着按照老师的来讲解。

点学生起来讲解,如有错误教师更正。

5、承转:我们了解了印度的气候和灾害,与它们相关的是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35页的活动,知道印度的粮食分布。

得出结论:①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②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区。

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流。

③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相对较多和地势地平的地区。

沿海平原和恒河平原的下游。

④印度为了自给粮食,进行了两次绿色革命。

6、学生阅读教材35页至36页的内容:完成:①印度能迅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原因?②为什么称印度是“世界的办公室”?③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印度带来了什么?补充知识:金装五国,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巴西——世界原料基地;南非——非洲的门户与桥头。

七年级地理下册《7.3 印度》教学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3 印度》教学案1 新人教版
D.巴勒斯坦
4.完成地理填充图20页。
图片导入
(一 )印度的自然地理状况:
自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并完成学案:
在印度图中填出:
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
德干高原、
恒河,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
(二)印度的人口
1自读教材31-32页,了解印度人口特点.:
印度人口达到________ ,仅次于_______ ,居世界第_______ 位。
《7.3 印度》
教学
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3.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教学
重点
印度的水旱灾害、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
难点
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以及师生活动
课前
展示
激趣
导入
探究
新知
展示汇 报
实践创 新
每节一 练
(1)马六甲海峡位于________半岛和________岛之间,沟通了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
(2)马六甲海峡往西航行,可到达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亚洲的________地区、________地区,往东航行可通往亚洲的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洲以及________洲、________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7.3印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7.3印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7.3印度》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3印度》一课,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掌握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印度的基本地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关注和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河流分布和农业发展等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印度的地图和国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讲解印度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河流分布和农业发展等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印度的农业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印度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人教七年级下7.3《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七年级下7.3《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内容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印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及恒河、印度河,说出印度地形、河流分布特点。

(2)从衣、食、住、行、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了解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3)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阅印度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图,通过小组合作简要分析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阅读印度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理解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原则。

(6)以“班加罗尔”为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分析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印度工业中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主要工业中心及分布。

难点:(1)分析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工业中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4、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5、教学准备自制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设计第六集:古域晨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印度》这一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基本概况,提高对印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对印度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况。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以及人口对城市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源,结合板书,进行直观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1)地理位置: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洲、邻国、海岸线等。

(2)气候:讲解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等,分析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3)农业:介绍印度的农业特点,如水稻种植、小麦种植等,分析农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

(4)工业:讲解印度的工业发展,如棉纺织工业、软件产业等,分析工业对印度经济的贡献。

(5)人口:介绍印度的人口特点,如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等,分析人口对城市的影响。

(6)城市:讲解印度的城市发展,如孟买、新德里等,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 教案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 教案设计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能力目标1.学会读印度地形图、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印度工业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

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板书:第三节印度[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

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

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板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印度
《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印度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举例说出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课标分析::从整体的课标要求来看,印度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地图和资料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人口的特点和优劣。

对自然环境方面,要求能够根据资料概括其特点以及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

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体现在其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要求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教材分析】
课本第七章第三节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邻国等。

由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运用材料来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然后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讲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的影响以及其主要粮食作物运用活动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最后讲了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和特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日本东南亚等有相似之处,都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开始,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并与前面的知识产生结构上的联系,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并且深受其影响的人文特点,比如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这一小节就有很强的抽象性,比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地图,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能够说出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通过课文和其他所给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单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材料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与劣势。

结合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

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学会顺应自然。

通过学习高新技术产业,了解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
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
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人口众多对经济环境的压力。

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课型】
新授课、练习课。

【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先理后案)、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读图析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第三节印度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优势
二、人口:人口众多,增长速度较快
三、气候劣势
四、服务外包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