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四年级下语文 古诗词三首 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宿新市徐公店》课堂实录师:(课件出示书中插图)大家看看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景物?生:我看见了蝴蝶。
师:你观察很仔细。
生:我看见了金黄的油菜花。
师:我还看见了一些格子。
师:哦,这是篱笆。
一起说“篱笆”。
生读。
师:是呀,多美的一幅画。
看,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浓浓的树阴。
黄色的蝴蝶在黄色的菜花丛中飞舞……多有趣的画面,这画面中还藏着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呢!师:请大家翻开书P2,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老师一笔一画认真写,你们也要这样写字哟。
老师边写边解诗题,诗人杨万里在新市的徐公店住宿。
跟老师一起读课题:宿/新市/徐公店/。
师:不错,想读诗吗?那可要现过生字关。
(课件出示生字)师:请大家在书上把这几个生字圈出来,自己好好读读。
然后用多种形式认读这些生字。
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疏疏儿童菜花急走无处寻追黄蝶一径深未成阴(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词语,特别强调词语连读。
)师:真了不起,生字读准了,生词读连贯了,把他们放到句子里,能把句子读通顺吗?生:能。
(生自由读诗句)师:谁来读读?多个学生读诗,其他学生帮助纠正字音。
直到把古诗读通顺为止。
师:真不错,大家把古诗读得这样通顺,了不起。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图的一部分)师述: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篱落疏疏一径深”(课件出示诗句)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叫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生读:篱落/疏疏/一——径——深——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又有好几个学生读诗句,读得很好。
)师:“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初夏正向我们走来,看(切换课件)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阴。
谁读读这一句?生: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师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生: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9.短诗三首(课堂实录)

《短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题入课,练习书写师:跟老师一块儿写课题短诗三首师板书师:这诗啊,有短就有生:长师:拿出课文纸,看看三手短诗叫什么名字。
我们一块儿来写写师板书:繁星(繁字写在田字格里)师:指导繁字的写法。
母字没有勾。
拿出笔,写一个繁字,注意第四笔不出头,没有勾。
生写课题【点评】书写的指导非常到位,在田字格里也很直观,对课题的印象很深。
二、一读课文,读出诗韵师:一首诗的题目就像一幅画。
在星字前面加上一个繁,就能感受到,这个星星不仅密,还生:多师:这个繁星是冰心奶奶专门为小朋友写的一本诗集。
李老师就是读她的文章长大的。
诗集繁星一共有164首诗,今天我们选出三首。
请你自由的读一读短诗,注意读通诗句,读两遍就坐好1、诗,一三一,一五九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我们分享一下,找同学读一读,繁星七一生读师:有个字不好读,藤萝的夜下生读:一三一师:真好,字正腔圆。
这里面有一个字音,啊字很特殊,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变化。
大海ai,a,读呀生读:一五九师:qin,a 读na标完了就坐好。
我们来合作一下。
老师来说前面的词,你来接a 的读音师:大海生:呀师:母亲生:哪师: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好吗?这个同学负责朗朗上口,我们来看是不是悦耳动听。
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都是有秘密的,你来听,看能听出来吗?生读师:真好听,喜欢你的声音。
诗太短了是吧。
美就是这样的【点评】这个“啊”的音变教得非常有效,不单单是很多小朋友,好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都弄不清这个复杂的“啊”字究竟有多少种读法,在什么时候读什么。
李老师这样一件,读音的秘密就被发现,被掌握了。
师:谁发现了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生:冰心奶奶把美记字了诗中师:这是你看到的,这里面有秘密。
我来读,你来听,看你能发现秘密在哪儿?生听,生:李老师你读的,我体会到声音一直在往上提。
师:在哪儿提了?生:最后一个字师:关注最后一个字,你还有发现生:光、香、响、师:都发的是生:ang师:当你发现诗歌的后面有相同的读音,读起来就能朗朗上口。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2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 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师: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丁老师特别喜欢。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
生:欣赏不同风格古诗词诵读视频,感受古诗词表演的乐趣,受到用不同方式演绎诗词诵读的熏陶。
师:谁来说说欣赏过后的感受?生:谈感受。
师:不同的诗词表现形式,有的给人美的享受,有的给人带来震撼。
顺势利用音频中的掌声,师生问好,上课。
一、直接导入新课: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先试着读读三首古诗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初步感受三首诗词的韵味。
板书:23古诗词三首生:齐读。
师:纠正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
生:自读感悟。
师:通过朗读三首古诗词,你有什么发现?生:都是写田园生活的。
师:你可以把话说得更完整些吗?(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生:我发现这三首诗词都是写田园生活的。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板书:发现。
大家还想有更多的发现吗?现在,让我们走进“乡村四月”,继续去发现诗人笔下的美与情。
二、学习《乡村四月》师:出示读诗提示(1):同桌互读,共促进步。
(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得当)生:同桌合作学习,互提意见和建议。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生:无人举手。
师:孩子们,看到我充满期盼的眼神了吗?生1:读诗“才了(le)蚕桑又插田”。
师:他读的对吗?这个多音字(板书:“了”)到底该读什么?生:意见不一。
师:谁能用这个字不同的读音说个句子?生:沉默。
(师: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比较喜欢从众,让他们“单兵作战”似乎是个挑战。
经过刚才的努力,依然效果不佳。
在教学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思考该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出示自主合作学习要求:(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生:合作学习。
师: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眼前仿佛有美景,自己就是个欣赏者(再现)5、学生再读诗,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味道来。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塞下曲》优质课课堂实录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塞下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背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师: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第三首。
师板书课题:《塞下曲(其三)》师:谁知道“塞下曲”这个“塞”字怎么读?生:读sài。
师:其实这个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āi,可组词耳塞;另一个是sè,可组词堵塞。
在本课读sài,表示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
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
“塞下曲”就是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古诗,自学生字。
师: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学生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师:大家学得很认真!我来考考大家。
(师出示“遁、逐、单”三字。
)师:这三个字在文中怎么读呢?生:遁(dùn)、逐(zhú)、单(chán)。
师:“遁”和“逐”两字的结构相同,都是半包围。
“单”是多音字,读chán是表示中国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另外还有两种读音,dān 和shàn。
读dān时可以组词“单一”,读shàn时表示姓氏。
(师示范,生跟读)师:这首诗怎么读呢?我来请位同学读一下。
(师指名读)师:有些地方读得不准确。
读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生按节奏读。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师:结合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月黑、单于、欲、将、逐”在诗句中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师:在研究一首诗词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作者。
XXX,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首《独坐敬亭山》是XXX在XXX上写下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在那里独坐呢?生:可能是因为他喜欢那里的风景吧。
师:很好,正是因为XXX的美丽景色,才让XXX感到心旷神怡,写下了这首诗。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自己的感受。
2)理解诗的意境:师:这首诗中,XXX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仔细听一下。
师范读诗句,学生跟读。
师: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敬亭山的风景,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生:可能是XXX感到自己很孤独吧。
师:很好,你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反复吟诵,深入领悟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互动环节:1、互动研究: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电脑,进入课件,我们一起来研究《望洞庭》这首古诗词。
学生操作电脑,进入课件。
师:请看这个词语“磨”,你们知道它有几种读音吗?请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读音。
学生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读音。
2、互动评价: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表述一下《望洞庭》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答案,师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XXX,他是唐朝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曾担任过宰相等职务。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
2、读诗,领悟意境: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下,我来朗读这首诗。
师朗读《望洞庭》)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生:这首诗主要是描写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的感受。
师:很好。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诗中的词句,说一说诗人的感受。
生:诗人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感到非常欣喜,但同时也感到有一种无奈和忧虑。
师:非常好。
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这首诗,找出其中表达诗人感受的词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 课堂实录

独坐敬亭山一、课前谈话:教师: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教师: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学生: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教师: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回顾李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学生:望庐山瀑布。
(紧张)S齐背。
教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潇洒的李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教师: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
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S读(读得很慢)教师:你为什么这么读?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
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S1:他读得孤独一些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教师: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学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学生: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学生: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师:想听故事吗?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
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
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
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
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
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
”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
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
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
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
“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过张画像,什么感觉?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
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
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
师(出示整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
师:你真细心。
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及其注释。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记录一下这堂课的情况。
课堂开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春晓》。
老师让同学们先读一遍这三首诗,然后再讲解每首诗的意思。
首先是《登鹳雀楼》。
老师解释说,鹳是一种鸟,雀楼就是指楼上常常有鸟儿停在那里。
这首诗讲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爬上雀楼,在楼上看到了美景,感到非常高兴。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这首诗很好听,让人感觉也很愉快。
接下来是《望庐山瀑布》。
老师解释说,庐山是江西的一个地方,有一条江流经这里,水很清澈,飞流直下,形成了很多瀑布。
这首诗讲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登上庐山顶部,眺望周围的景色,看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庐山真美,这首诗也写得很好。
最后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讲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象,天空中的星星渐渐消失,太阳也开始升起。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春天真美,这首诗写得也非常好,能让人感到春天的美好。
在讲解完这三首诗之后,老师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些诗中的精彩之处,然后向大家汇报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随着同学们讨论的深入,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热烈。
本次课结束之后,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同学们既了解了古代的文化,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相信今天的课程会给同学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除此之外,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老师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启示和引导。
例如,老师让大家思考,这些古诗的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这些古诗又有何种影响?通过这样的思考,同学们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他们的学识不仅仅止步于朗读古诗,还展开到了文化和社会的层面。
而这种学习也给了同学们极大的成就感。
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能够逐渐领悟到才思敏捷的快乐和语文学科的魅力,那种在理解古文或者作文时柳暗花明的感觉是非常愉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敬亭山一、课前谈话:教师: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教师: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学生: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教师: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回顾李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学生:望庐山瀑布。
(紧张)S齐背。
教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潇洒的李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教师: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
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S读(读得很慢)教师:你为什么这么读?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
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S1:他读得孤独一些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教师: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学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学生: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学生: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5)独:说词语。
学生:孤独、独自、独一无二……(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教师: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2、交流:学生:众鸟高飞尽的“飞尽”教师:这句话写了什么?S(回答略)教师: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学生:孤云独去闲的“独去”。
就是说……(略)教师: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学生:死气沉沉学生:清闲3、指读。
齐读。
教师: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S再读。
教师:“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
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教师:还有么?学生:“只有径亭山。
”教师: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学生:没有!教师:有鸟么?学生:没有!教师:还有么?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
……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教师: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教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
谁来读。
S读教师: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教师: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
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教师: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学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教师: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教师: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学生:再读。
过渡:教师: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
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S(略)2、介绍背景教师: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
(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教师: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
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教师: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S齐读T这哪是人和山。
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
李白啊李白啊。
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
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1)出示: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2)S写,T巡视。
(3)交流。
学生: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学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学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学生: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4)引读。
教师: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教师: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S读。
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学生: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学生:发愁的李白。
学生:孤独,哀愁。
教师: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学生: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学生:你要开朗些……学生: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教师:哪些人会想着他?学生: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学生: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教师: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教师: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教师: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教师: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学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学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老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挂图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老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学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老老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老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学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学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遥望:远望。
老老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学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老老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学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学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老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老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学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
忆江南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课前欣赏《忆江南》歌曲(陈俊华演唱)DVD配风光片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到的这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