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研究综述讲课稿

合集下载

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

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

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纵观2013年,苏轼研究的相关论文有五百七十多篇。

研究者们从文献、思想、文学、艺术等不同方面,对苏轼的生平、思想、创作以及其文集作品的刊刻流传等,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分析。

兹分别综述如下。

一. 文献研究(1)生平考证。

对于考证苏轼的地方行迹方面,江西封强军在《苏轼游庐山考略》1一文中,通过苏轼在(或对)庐山的相关题诗、题字对胡迎建的《苏轼与庐山》2记述进行了考证,一是针对苏轼第一次庐山游程及主要活动的描述进行四处辨误,二是对苏轼第二次庐山游的概述进行补遗,论据颇为充足。

王建国的《东坡风采与海南情缘》3以苏轼的诗词讲述其在儋州(海南)的生活轶事,文章所述宽泛。

琚小飞的《苏轼的舒州卜居梦》4在梳理苏轼在黄州期间诗作、郊游以及安庆地区方志诸种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三个观点:一为苏轼被贬黄州其间未曾踏足舒州;二为苏轼未曾担任过舒州的团练副使;二为游潜诗文《游潜山叙寄苏子平》是张商英所作,《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为苏辙之作,《赠提举寺丞王仲素》为伪作,均非苏轼作品。

帅杨的《从苏轼居黄州期间的书信看其思想的变化》5亦有论述苏轼在黄州的活动,但所用书信证据过少。

喻世华的《论苏轼与广西的情缘及意义》6利用苏轼的诗文,详细地追踪了苏轼两次借道广西的具体情况,包括第一次从惠州到儋州路过广西和第二次从儋州北归路过广西,且对苏轼到梧州后是否有“雇舟溯贺江北上,至湖南永州任职”一举提供了否定的论据。

另,文章从行踪路线的独特角度来讨论苏轼被贬谪的心路历程和为人的思想品格,提出“情谊为先,以情为本”是苏轼的最大特点的观点,道出了长久以来苏轼本有但为人不重视的一面,值得一读。

对苏轼与地方情缘的考证,另有广东惠州学院的王启鹏《苏轼寓惠研究综述》7一文。

该文对1980年以来学界对苏轼寓惠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论,从苏轼寓惠时的生活、思想、文学创作以及“王朝云崇拜现象”等八个方面的研究论文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评述,便于后人的参考。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苏轼词文献综述。

一、引言。

苏轼,那可是咱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超级巨星,他的词就像一个个宝藏,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人去挖掘。

写这个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苏轼词派对里当导游,带大家看看各路学者是怎么解读这位大文豪的词作的。

二、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 (一)豪放风格。

# (二)婉约风格。

可别以为苏轼只会豪放,他的婉约词也是一绝呢。

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词写得是真感人,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细腻入微。

学者们研究发现,苏轼的婉约词和传统婉约词还是有区别的。

传统婉约词大多是写男女之间的哀怨情思,比较单一。

而苏轼的婉约词,虽然也有情感的细腻表达,但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他可能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

而且他用词很巧妙,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把那种深沉的情感传达出来,就像一把小锤子,轻轻一敲,就敲到了读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 (三)旷达风格。

旷达是苏轼词中很独特的一种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就是典型的旷达。

学者们说这种旷达其实是苏轼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

他能够在风雨中潇洒前行,不被外界的困境所左右。

有的学者把这种旷达和他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苏轼受到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懂得放下,懂得顺应自然。

他的旷达风格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就像一盏明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愁眉苦脸,要学会像苏轼那样乐观豁达。

三、苏轼词的艺术手法。

# (一)用典。

# (二)意象运用。

意象在苏轼词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像“月”这个意象,他就经常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月”就代表着美好的祝愿。

学者们发现,苏轼笔下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情感需求,赋予意象不同的含义。

有时候“月”是孤独的象征,有时候又是团圆的象征。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里。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自新世纪以来,对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歌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更融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手段,使得苏轼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揭示。

本文旨在综述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对苏轼诗歌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文章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本文也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苏轼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挖掘苏轼诗歌的更多内涵和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作品主题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更是对其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苏轼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篇。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东坡志林》中的《游金山寺》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同时,苏轼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如《题西林壁》一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风格方面,苏轼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苏轼的诗歌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中,也贯穿于他的短诗和绝句之中。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对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作品中不乏描写饮食文化的篇章。

本文从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入手,梳理了其饮食作品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苏轼的饮食作品以描写美食和饮品为主,其中以描写烹饪技艺和菜肴味道最为突出。

他对美食的描写既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调的技艺,又关注菜肴的味道和质量。

同时,苏轼也善于通过饮食来表达情感和寓意,如用烹饪比喻人生的沉浮,用食物象征友情和亲情等。

苏轼的饮食作品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食材的多样性和调味方法的丰富性。

他还强调了饮食的节制和健康,反对过度饮食和饮酒。

同时,苏轼的作品也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对饮食文化的追求和品味,他们将饮食看作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是对宋代社会饮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对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其饮食作品既注重实用性,又蕴含情感和寓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 1 -。

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20世纪苏轼诗歌研究综述一.研究概况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

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

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

据统计,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

1.朱靖华教授的《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中的《苏轼论评》一部分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评析。

这些文章论断精辟、理富文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中《诗论》部分选取了苏轼诗议论化、理趣化、“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苏轼的诗风等特点加以论述。

《词论》部分主要围绕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进行论说,对苏词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

《文论》部分则是以苏轼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为核心,把苏轼在宋代散文发展中的贡献展示给读者。

另外,还对苏轼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的题旨进行分析,让读者在看到这两篇赋形式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它们的内蕴之美。

2. 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

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东坡文化研究综述

东坡文化研究综述

东坡文化研究综述作者:石大姚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8期摘要:随着东坡文化的广泛传播与运用,学界对其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一大批可喜的研究成果。

追寻苏轼的足迹与诗词文赋,各个地区结合本地特色赋予了东坡文化丰富的内涵。

学界就东坡文化的内涵、发源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就其与“教育因子”、旅游开发的关系多有论述建言,涌现出大量颇有见地的研究著述。

关键词:东坡文化文化内涵教育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当前,我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东坡文化就正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它随苏轼、苏洵、苏辙的足迹,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发展和传承。

学界在弘扬东坡文化上,也做了相应的努力,对其研究多有著述,具体如下:一、东坡文化的内涵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黄冈)期间,躬耕东坡,并仿白居易“香山居士”雅号,号“东坡居士”,以此为节点,学界对于东坡文化的内涵及其外延,特别是与苏轼文化的关系遂有着不同的理解,其大体可分为两派。

第一派学者认为东坡文化是苏轼贬谪黄州后,以“东坡居士”为号之后所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不同于其他以苏轼或苏轼家族为表征的文化,如“苏轼文化”、“三苏文化”等。

其中谈祖应认为“东坡文化是以苏东坡贬谪人生的观念形态为研究对象,具有苏东坡鲜明个性特征的有关其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及生活方式等之总和。

它不是‘苏轼文化’的简单复制,更不是‘三苏文化’的刻意翻版”[1],并在《“东坡文化”之肇始、解构及重构》一文中,更加深入论述确证黄州是“东坡文化”肇始、解构及重构之地。

其他学者如赖玉芹、饶学刚[2]等皆持此种观点,认为东坡文化发端于黄州,但对于东坡文化之定义略有不同,如赖玉芹认为“凡是与苏东坡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结晶都属于东坡文化”[3]。

另一派学者则以东坡代指苏轼,所谓“东坡文化”的实质即等同于“苏轼文化”,认为二者本就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苏轼讲稿

苏轼讲稿

大家好,今天要赏析的是苏轼的《定风波》,并且从这首词中来看一看苏轼笔下的女性美。

在苏轼的笔下,存在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柔奴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定风波》充分展示了柔奴这一形象的容貌美、才艺美、品行美。

体现了苏轼这首词中女性美的特点,表现了他进步的女性观。

那就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词的作品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

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了解了创作背景看一下作品原文。

定风波(原序)王定国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词云。

下面是正文。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下面简单看一下作品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但一些普遍的共同的美还是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欣赏者的不同而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研究综述苏轼研究综述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

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

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

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

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

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

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

从定风波词作的分析反映了苏轼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论述了苏轼在惠州期间信奉儒家思想,渐渐地兼糅道、佛思想观念,建立自己乐天知命、随缘委命的生活方式。

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苏轼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豁达超然。

放在21世纪,可以用“坚强”一词来形容苏轼。

面对如此坎坷的仕途,苏轼又是如何做到平衡他的得失之心呢?在王娟的《探析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中,苏轼在坎坷的曲折经历中通过自省与自嘲超越自我,走向旷达。

其表现为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

他将人生的悲凉与不幸看做生命中珍贵的财富,扬弃个人的悲哀与绝望,执着于充满希望的人生,那精神安然自在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安丽霞的《苏轼晚年诗歌中的道教环境分析》提出了苏轼晚年的诗歌常出现道教环境典故的,以道家思想中的神仙思想来慰藉他疲惫的心灵。

张馨心、庆振轩的《苏轼超然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其演进》论述了苏东坡超越痛苦的真实心境,在强大的人格精神力量的支持下,东坡超越世俗、自我反省,超然物外,超越困苦,超越生死,笑对人生,以浩然之气正对天地。

徐雪凡在《论北宋词风革新中苏轼词的思想解放特色》中论述了以享乐主义为思想解放特征的宋朝,苏轼的诗词也不乏听歌、赏舞、宴饮之词,说明苏轼也是一位享乐主义者。

北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道家、佛教三大思想的融合,苏轼的主体意识提高,以“自我之情”抒发内心的波澜。

何艳珍的《一阵清风般的人生----研读苏轼诗词有感》则从苏轼豁达的人生看出了他的孤独与悲天悯人的人格。

毋庸置疑的是,苏轼的人生确实坎坷,但是却从其词折射出苏轼的潇洒与旷达,不得不让人佩服。

韩丽霞在《试析东坡的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解读》文献中展现一个享受生活的苏轼,即便是在贬谪期间,苏轼仍然用审美的诗意眼光审视人生,他的诗词可以读出东坡的快乐肆意。

将这些文献总结为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苏轼修养身心,善于自嘲自省,即便生活多么不容人,他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之事。

二、关于苏轼的词作研究(一)苏轼的词作风格。

苏轼的词作成就非常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词作一共有344首,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也是研究较多的一个方向。

在陈淑香的《苏轼词的艺术探究》中,作者将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分为豪放、婉约与旷达三种,她认为苏轼创作作品是有感而发,随物赋形。

其词语言特色清新沉着,还有“诗化”的创新。

陈淑香将苏轼的词作了归纳总结,但是论述不够全面。

而蔡相宗的《苏轼词风格研究》则更为系统地将苏轼词风格归纳总结为豪放词、婉约词、谑浪词、农事词;并且提出苏轼词风格形成实在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以及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下形成的,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研究较为全面系统。

苏轼的豪放词得到大多学者的推崇,张铮在《苏轼豪放词风格特征探析》总结了苏轼豪放词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怨愤的隐现三大特征,其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是其豪放词的普遍具有的特征,但在豪放中植入怨愤的情绪这一观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

豆争在《略述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特色》论述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下大量的豪放词,还有记述自己恬淡生活的作品,其作品大多展现淡然旷达的创作风格。

(二)苏轼不同词作分析。

苏轼的酒词也是非常著名的。

何雯霞的《苏轼酒词浅探》中总结苏轼的344首词中共计用“酒”78次,以此得出苏轼也是位爱酒之人。

何雯霞浅探的苏轼酒词,展现了酒词是苏轼精神解放的一种表现,是他内心净化的结晶,更是人格升华的精辟。

苏轼创作的酒词,是鞭策他洁身自好的动力,更是超越自我的动力。

杨丽花的《略论苏轼的咏梅诗词》从苏轼生命不同阶段的梅花诗词分析解读中总结出苏轼常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梅花,赋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为美化构建出画图般的意境。

李懿的《苏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意蕴》论述苏轼喜爱以茶会友,托茶言志,折射出苏轼对现实的批判与对刚直性格的推崇。

苏轼以咏茶雅心,以悠然的心态处世,以茶参悟佛理。

在梁珍明的《简析苏轼茶诗中的禅意》中,苏轼有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展现出清旷静寂、平淡空灵的禅境。

在品茶时,当茶的清幽静静地浸润心田时,心灵在虚静中变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净化。

苏轼把饮茶化为超脱的内心体验,显现出茶诗的空灵寂静的禅境。

(三)苏轼词意象分析。

苏轼的三百几首词中,关于“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可以看出苏轼对月亮是情有独钟的。

杜昕的《浅谈苏轼词中的“月”》论述了月与苏轼思乡情怀、现实人生对照以及旷达乐观的境界的见解。

这里对关于“月”的词作进行总结分析对我们理解苏轼词作有着很大的贡献。

关茂、周莹的《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对“孤鸿”这个意象归结为抒发羁旅漂泊思乡之情和离愁别绪之感,是抒发孤独悲伤的固定载体。

而苏轼在他的词中将自己独特的个性融入到传统的鸿意象里,以此表达自己济世思想与超然旷达的心态。

孙健的《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以苏轼词中的“梦”意象分析为例》提出了苏轼的词中以“梦”的意象表达对爱妻、友人的思念,表现苏轼的奇思妙想,也表达出他对人生的感慨。

三、关于苏轼的书法研究2015年至今关于苏轼书法的文献有两篇,贺超、马亚的《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初探》和陈曦的《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陈曦的《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对苏轼书法的情况梳理流畅,从苏轼书法特点、书法创作观、书法美学思想与美学中的佛道思想以及书法美学的当代意义五个方面对苏轼书法进行研究总结。

苏轼的书法特点“尚意”,其创作观是“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妙情理于豪放之外”,“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三个方面。

苏轼将儒释道的美学观融入书法中,不断充实“自然”的内涵,将情感寄予书法作品上,体现出苏轼书法的美学意义。

而在贺超、马亚的《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初探》中,细致地论述了苏轼书法“尚意”的特征,以及“自然天趣”的美学观点。

该作者认为苏轼把书法的“意”发挥到高潮,他重视书法的“自然天趣”,并在书法作品上融入这个元素,从而带动宋代书法走上任情适性的审美主流。

四、关于苏轼的其它研究苏轼的散文也是北宋时期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散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王小燕在《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中阐述苏文以善变创新为主要特色,表达文笔犀利,说理透彻明晰,描摹绘形绘声,抒情感人肺腑。

苏轼不仅仅是位文人,在医学上也有研究。

从岳宗相等人著作的《浅谈苏轼的医学贡献》读出苏轼也是一位喜爱专研医学的人,苏轼所著作的《间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养生倡》等数十篇有关养生的文章被清代学者王如锡整理成《东坡养生集》,对我国养生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即便在如此坎坷的环境下,书云的《试析苏轼在岭南的医疗活动》里苏轼在被贬岭南期间,多次传播医疗知识,亲自种药、施药,对岭南医疗水平的提高作出极大的贡献。

一位心系天下、豁达超然的苏轼,从不畏强权势力。

在刘永加的《苏轼智开“惠民药局”》中苏轼与高价卖药的药商斗智斗勇,最终智取药商,使其捐出几百银两,惠及几千人。

五、总结苏轼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以神仙之道幻化生活的美好,即便处在宦海浮沉的逆境中,也保持着一个纯真的自我之心,以主体意识创作,在作品中展现自己对人生的超然旷达。

苏轼笔下的词作风格多种多样,他是豪放词的开创者,是婉约词的延续者;除此之外,苏轼在书法、医学、散文、诗作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参考文献:1.高安琪,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时代文学,2015.1 下半月,第107页2.何雯霞,《苏轼酒词浅探》,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5年1月,第23页3.张铮,苏轼豪放词风格特征探析[A].,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2月第7期4.高婉青,《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5.何艳珍,《一阵清风般的人生----研读苏轼诗词有感》【A】,课外语文·教学随笔,2015年第1期6.王基伦,《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A】,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 第35卷第1期,第6页7.韩丽霞,《试析东坡的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解读》【A】,种教文汇,2015年2月(下)(总第306期),第181页8.张馨心、庆振轩,《苏轼超然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其演进》【A】,甘肃社会科学·文学,2015年第2期,第59页9.安丽霞的,《苏轼晚年诗歌中的道教环境分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5年4月,第33页10.徐雪凡,《论北宋词风革新中苏轼词的思想解放特色》,综合天地·作家作品,2015年2月,第108页11.杨丽花,《略论苏轼的咏梅诗词》,经典与传统,第180页12.豆争,《略述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特色》,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5年2月,第15页13.杜昕,《浅谈苏轼词中的“月”》,缤纷杏坛,2015年第3期(总第347期),第203页14.陈淑香,《苏轼词的艺术探究》,文教资料,2015年第3期(总第671期),第5页15.蔡相宗,《苏轼词风格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关茂、周莹,《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A】,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研究,2015年2月,第29卷第1期,第48页17.孙健,《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以苏轼词中的“梦”意象分析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05期第63页18.贺超、马亚,《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初探》【A】,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2月,第30卷第2期,第13页19.陈曦,《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A】,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2月(下),第28卷第4期,第179页20.王小燕,《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A】,丝绸之路,2015年第4期(总第293期),第39页21.岳宗相、谢晓龙、易琼、周建国、谢春光,《浅谈苏轼的医学贡献》【A】,河南中医,2015年1月,第35卷第1期,第9页22.书云,《试析苏轼在岭南的医疗活动》【A】,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月,第30卷第01期,第8页23.李懿,《苏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意蕴》【A】,兰州学刊,2015年2期,第51页24.梁珍明,《简析苏轼茶诗中的禅意》【A】,广西教育·教学创新·文科研究,2015年1月,第10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