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_0780文档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酵母菌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酵母菌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酵母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特性;(2)掌握酵母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如蒸馒头、做面包等;(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酵母菌的生存条件;(2)学会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观察酵母菌的结构;(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食品安全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酵母菌的结构特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2. 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单细胞真菌,营养方式为异养,繁殖方式为出芽繁殖和孢子繁殖。

3. 酵母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

4. 酵母菌的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酵母菌的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难点:酵母菌的生存条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显微镜、酵母菌临时装片、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资源:酵母菌图片、视频资料等。

3. 学生分组:每组4-5人,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引出酵母菌。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特性。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酵母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酵母菌临时装片制作,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结构。

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如绘制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等。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1)收集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绘制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3)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了解其特点和作用。

2. 课外实践活动:(1)邀请面包师或酿酒师来校讲解酵母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2)组织学生参观酵母菌生产基地,了解酵母菌的生产过程;(3)开展酵母菌种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酵母菌的生长过程。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教案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教案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教案
目的要求
1、认识酵母菌的形状、结构特点。

2、认识霉菌的形状。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长霉的橘子皮或馒头片,培养皿,盖玻片、载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碘液,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等。

1、观看酵母菌
A用吸管吸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平均地涂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看,再换高倍镜观看,就能够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小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确实是酵母菌。

B在盖玻片的一边滴加一滴碘液,从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就能看到被染成棕色的细胞核。

2、观看霉菌
A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观看培养皿中的橘子皮或馒头片上的霉菌。

B能够用解剖针挑取一些菌丝,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小心认确实铺开,在显微镜下观看细菌丝的结构及孢子等。

讨论:1、显微镜下观看到的酵母菌的形状、结构有什么特点?试着画一个酵母菌的形状图。

2、霉菌与酵母菌的形状有什么区别?
1 / 1。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认识酵母菌和青霉的结构特点,概括真菌的结构。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学法指导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导出主题→学生实验、观察实物、培养能力,强化知识→利用实验,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分组讨论,归纳真菌的结构。

教具准备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纱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学生自带的面包、馒头,思考问题面包、馒头为什么暄软多孔?直接引出主题。

贴近生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讲解:一、观察酵母菌(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

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观察提纲和酵母菌的图片,结合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边观察边纪录。

①你找到酵母菌了吗?确认吗?它与气泡有何不同?②酵母菌的形状。

③酵母菌的颜色(染色前)。

④你看到酵母菌的哪些结构?⑤你能绘出一个酵母菌的结构图吗?请绘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⑥酵母菌含叶绿体吗?⑦你观察到这种形状(带有芽体的酵母菌)的酵母菌了吗?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

观察酵母菌与霉菌实验教案

观察酵母菌与霉菌实验教案

观察酵母菌与霉菌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3)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使用对照实验来验证假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2)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酵母菌、霉菌、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2. 教学工具:显微镜、幻灯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2)提问:你们知道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讲解与演示:(1)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2)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2. 查阅资料: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3. 思考题:谈谈你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和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基本特征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制作中应用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学生的反馈。

2. 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描述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课前准备: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

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引入:面包、馒头为什么暄软多孔?直接引出主题。

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讲述酵母菌结构。

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

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

1.酵母菌是球菌么?为什么?2.酵母菌如何生活的?它的体内有没有叶绿体?3.总结青霉和曲霉的特点,说出真菌与高等植物、动物的共同点,得出真核生物的概念。

4.蒸馒头的过程中,酵母菌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5.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它有怎样作用?6.曲霉有哪些功用?7.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板书:一、酵母菌1、个体:微小,单细胞,卵形。

2、结构:有成形的细胞核和明显的液泡,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环境适宜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

4、生活特点: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

属于异养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l)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2.能力方面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重点难点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因为通过本实验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思想情感,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学习、协作共进的机会。

3.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具准备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纱布。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导出主题→学生实验、观察实物、培养能力,强化知识→利用实验,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理解总结2.教学过程说明:(1)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真菌”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上自带面包,然后开门见山:面包、馒头为什么暄软多孔?直接引出主题。

这样,更贴近生活,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关于酵母菌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实验同步进行,因为酵母菌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教师可以拟定观察提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仔细观察,避免盲目性,边观察边纪录,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案教案标题: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学目标:1. 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2.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资源: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培养物(可以在实验室中准备或购买)。

2. 显微镜和玻璃载玻片。

3. 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概念,并提出酵母菌和霉菌是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操作:3. 将酵母菌和霉菌的培养物分别放置在两个玻璃载玻片上。

4. 使用显微镜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平台上,并逐渐调节镜头至合适的放大倍数。

5. 学生依次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并进行记录。

6. 学生可以使用实验报告表格记录观察到的结果,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讨论与总结:7.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酵母菌和霉菌的特征,并进行比较。

8. 教师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共同特征和差异,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验证。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和特征,如细菌等。

10.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等的应用。

评估:1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参与度来评估他们对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和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如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对其生长速度的影响等。

13.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分类和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师生互动:14.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5. 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观察结果,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学反思:16.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

注意事项:1. 学生在操作显微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镜头碰撞和玻璃载玻片的破碎。

《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

《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

《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酵母菌和霉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分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爱护微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教学PPT、实验材料和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实验报告本。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的认识和兴趣。

2.讲解(30分钟)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并进行比较。


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分类和常见种类。

教师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讲解,提供足够的图示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3.实验(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培养过程和生长特征。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实验步骤:
1)准备培养基:将琼脂粉溶解在蒸馏水中,加热至溶解完全,然后继续煮沸1-2分钟,装入培养皿中冷却凝固;
2)实验分组:将培养皿分为控制组(不接菌)和实验组(酵母菌接种,霉菌接种);
3)接菌:实验组用棉签蘸取酵母菌和霉菌接种在培养皿上,控制组不进行接菌;
4)培养:将培养皿封闭,放置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5)观察: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内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小结(10分钟)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2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_0780文档
EDUCATION WORD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_0780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重点难点
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因为通过本实验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思想情感,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学习、协作共进的机会。

3.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具准备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纱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导出主题→学生实验、观察实物、培养能力,强化知识→利用实验,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理解总结
2.教学过程说明:
(1)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真菌”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上自带面包,然后开门见山:面包、馒头为什么暄软多孔?直接引出主题。

这样,更贴近生活,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关于酵母菌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实验同步进行,因为酵母菌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教师可以拟定观察提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仔细观察,避免盲目性,边观察边纪录,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提纲要依据教材内容,可适当调整,要科学、具体,形式不限,起到指导观察的作用。

如:
①你找到酵母菌了吗?确认吗?它与气泡有何不同?。

②酵母菌的形状。

③酵母菌的颜色(染色前)。

④你看到酵母菌的哪些结构?
⑤你能绘出一个酵母菌的结构图吗?请绘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⑥酵母菌含叶绿素吗?
⑦你观察到这种形状(带有芽体的酵母菌)的酵母菌了吗?。

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教师应明确地指出,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好像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所以叫做芽。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小实验来解决这一难点,如:
<实验1>:教师在培养酵母菌培养液时,分别放在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课上让学生比较、区别(后者可嗅到酒香味)。

<实验2>:取盛有质量分数为5%蔗糖溶液的三角烧瓶两只,其中一只投入一小块新鲜酵母或发面、葡萄糖等,另一支摇晃后塞好瓶塞,都置于温暖处,一日后取出。

或者取三角烧瓶两只,一只放入加有酵母的玉米粉湿面团,另一只仅放入玉米粉湿面团,都塞好瓶塞,皆置于20℃处,一日后取出。

演示时先将有酵母的瓶塞换上带导管的瓶塞(注意速度要快),导管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顿时冒出气泡,石灰水不久变混浊,而对照的一瓶也按上述方法重复实验,则石灰水无变化。

通过这两个演示实验说明酵母菌有氧无氧都能生活。

无氧时产生部分酒精。

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再启发学生分析总结面包、馒头暄软多孔的原因。

关于孢子生殖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分析,不难理解。

在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由于酵母菌是无色的、较透明的,所以要将显微镜的光线调得暗一些,视野太亮不易观察。

待用稀释的碘液染色后,再将显微镜调得亮一些,这样,就便于观察了。

(3)关于霉菌部分的教学,可以这样引入:青霉素治疗某些病的效果很好,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它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在20世纪40年代初被称为灵丹妙药,价格比黄金还贵,它就是从霉菌中提取出来的。

霉菌的教学最好与实验课结合起来(把实验拆开分别加在理论内容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

要说明,青霉和曲霉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都是孢子的颜色造成的,它们的菌丝不含叶绿体,都是无色的,在指导实验时最好强调让学生分清青霉和曲霉成熟孢子的颜色。

关于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实验,教师可组织部分学生,如课外活动小组成员或实验小组组长都可以,在课外提前培养出霉菌,以备课上使用。

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培养霉菌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取潮湿橘皮或半腐烂的一小块苹果或一小块新鲜馒头,置于培养皿或小碟里,上面扣上一个玻璃杯,放在阴暗、潮湿、温暖(约20℃左右)的地方。

几天以后,橘皮、苹果或馒头上便长出各种霉菌来。

为了保证学生真正看清楚青霉的无色分枝的菌丝以及生长在菌丝上面成串的分生孢子,教师要指导学生,取材时必须挑取少量的、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做装片(如果挑取颜色较深的部分,在视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绿色的青霉孢子;如果是挑取白色部分,在视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无色的菌丝)。

这样,在视野里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的青霉菌丝,又能看到生长在菌丝顶端的成串的绿色孢子。

为了实验效果更好一些,可以在上述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人工接种培养(挑取第一次培养的青霉或曲霉,接种在橘皮上进行再次培养)。

进行第二次人工接种培养的青霉或曲霉,不仅比较纯净,而且生长得很快,两日后可以供观察使用。

当材料准备好以后,教师起草拟定观察提纲,也可以组织学
生在学习酵母菌的基础上自拟观察提纲,提纲要有利于霉菌和酵母菌的比较,主要提出二者的区别来。

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青霉和曲霉呢?为什么?
在用针挑取青霉或曲霉时,除了注意挑选颜色外,不要挑得过多,以免聚集成堆不利于观察,在剥离展开时要顺着菌丝生长的方向,否则破坏了菌丝影响观察的整体效果。

在观察结束时,教师把内容引到霉菌与人类的关系上来,指导学生从有益、有害两方面认识霉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第二章真菌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一、酵母菌
观察酵母菌
目的要求: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放大镜,吸水纸等。

方法步骤:a.制片,观察形态和颜色;
b.染色,观察结构;
c.绘图。

1.形态:无色、卵形单细胞个体。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3.营养方式:腐生生活。

有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无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酒精十能量
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二、霉菌
观察霉菌
目的要求:认识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材料用具: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等。

方法步骤:a.用放大镜观察形态和颜色;b.制片,观察。

1.形态:由菌丝组成,多细胞。

2.营养方式:靠营养菌丝进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青霉:直立菌丝顶端呈扫帚状,孢子绿色。

曲霉:直立菌丝顶端呈现球状,孢子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4.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提取青霉素、制酒等。

有害方面:某些种类黄曲霉能使人、畜致癌。

三、匍枝根霉与酿造江米酒等甜酒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