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阅读书目《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

合集下载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并理解《呼兰河传》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2.培养学生领悟课文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锤炼意志,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把握;3.在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4.在理解《呼兰河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的本质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分析:1.导入采用引发学生对生命力的思考,寻找有关生命力的词语,比如坚强,努力,挑战,拼搏,抗争等。

2.呼兰河传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霍达,并简要介绍霍达的生平经历和成就。

3.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呼兰河传》,并通过问答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找出蕴含其中的意义和独特的精神力量。

(2)教师默读原文,并注重肢体语言、声调、语速等方面,鼓励学生模仿,体会原文的节奏感和语感。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理解每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4.讨论(1)对于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历史所经历的动荡与苦难,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于今天的启示?(2)对于人物造型:杨志、陶妈、奎章等人物形象,用什么词语来描绘他们的性格特点?(3)对于主题反映: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观,它们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5.书写针对教材中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颜色书写,并注重体现出文本中的情感色彩和重点内容。

6.总结通过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所表现出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呼兰河传》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对本人及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作业:1.仿写短文:以其中一个人物为写作对象,仿照呼兰河传中,自己将其人生经历和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写成一篇自传。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呼兰河传》(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呼兰河传》(部编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传主呼兰河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呼兰河的勇敢与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传主呼兰河、皇帝、大臣等,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 故事情节:梳理作品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的发展脉络,理解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4. 作品主题: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呼兰河传》、相关历史资料。

2. 学具:笔记本、阅读记录表、小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呼兰河吗?它有什么特点和传说?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呼兰河传》,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内容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地讲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阅读记录表,进一步巩固对作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呼兰河传》人物形象:呼兰河、皇帝、大臣等故事情节:发展脉络、高潮、结局主题思想:勇敢、智慧、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呼兰河传》阅读课教案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课教案设计

《呼兰河传》读书推荐课教案教学目标1.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小说《呼兰河传》,了解作家萧红快乐童年,激发阅读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

二、解读封面1.看封面(出示书的封面),引导观察,你看到什么?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2.认识作者(出示萧红照片与作者简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萧红: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1)出示著名作家矛盾对这本书的评价“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了解作家萧红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中感悟作品的鲜明特点。

3、初步品味感悟文章的情节,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

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1.《呼兰河传》是着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B.呼兰河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

”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D)。

A、?电灯B、??华灯C、???彩灯D、?莲花灯三、说说体会你在读《呼兰河传》是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

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清新活泼而充满灵气的语言,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2、理解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怀,理解文章深层的寓意。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那些花儿》)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你觉得最美好的是哪一段时光呢?(童年)你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巴尔扎克曾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下面让我们随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走入一片让人怀想的馨香园地,回到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让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

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她的代表作《生死场》。

鲁迅亲自为《生死场》校阅、作序,并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

萧红由此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萧红与萧军的情缘,在结识六年后的1938年最终走到尽头。

之后,萧红遇上端木蕻良。

1940年,国难之际,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便是此时写的,1941出版。

她说“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该多好啊!”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传统与文化背景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

2.学习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3.了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4.学习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5.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和探究。

二、教学内容1.《呼兰河传》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小说的文学结构、语言和作品风格。

3.小说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

4.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理解小说的背景和历史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课前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梳理小说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特点;2.课堂讲授和问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加强思考和交流;3.小组辩论和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第二步:讲解小说《呼兰河传》第三步:小组讨论,分享答案1.分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小说,并根据小说的结构和要素,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特点。

2.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到其他小组,加强交流与学习效果。

第四步:小组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1.让小组讨论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学生需要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深度引导和探讨。

2.进行小组辩论,孩子们对于小说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进行小组表达,讨论与其他组的阐述辩论切磋,提高思维水平。

第五步:练习与评估1.选出小说中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估学生语音和语调的把握。

2.评估学生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水平,听辩论表达风范,和观察学生思考与思辨能力。

六、教学体会通过本次《呼兰河传》的阅读指导课的设计,学习知识、策略、以及探究深刻的人生思考,让学生更加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学习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了解小说的背景和历史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和探究,建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五年级4.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默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世界。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a. 展示呼兰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b. 播放《呼兰河传》的音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2. 作品简介(10分钟)a. 简介《呼兰河传》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b. 概述作品的主要情节。

3. 情节分析(15分钟)a.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b.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情感体验(10分钟)a.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b.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呼兰河传》的其他章节,写一篇读后感。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a. 完成课后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了解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领悟作者萧红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体会其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呼兰河传》原著,了解呼兰河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呼兰河、小团圆、冯歪嘴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命运走向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鉴赏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暗示、讽刺等,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4. 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了解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领悟作者萧红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象征意义,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运用写作指导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第三课时:鉴赏小说中的艺术手法,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呼兰河传》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旧学导入板书课题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

(板书:呼兰河传萧红)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速读课文,归纳内容: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板书“我”、祖父、园子。

)(许多“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帮祖父铲草却留下满地的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追蜻蜓、绑蚂蚌;用瓢向天空洒水)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

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三、再读课文,感受童年1.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作家迟子建说:“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才觉得过瘾。

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

”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男生读,女生读)(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第7段——轻松的生活氛围,“我”的调皮、天真。

这段开头的叙述“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

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改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我和祖父各戴一个草帽。

我和祖父起栽花、拔草。

”如何?原文更能表现出“我”对祖父的那种依恋和小孩那种爱模仿的天性。

看似重复的语言表达,却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2.作者笔下的祖父是怎样的祖父(归纳祖父的性格特)?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我在祖父面前又是怎样的一付模样呢(归纳“我”儿时的性格特点)?“我”的倔强、天真、气愤——“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当“我”做错了事,祖父非但没有责备“我”,反而“大笑起来”,“笑得够了”。

用孩子的语言,用最自然、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儿童最真实的心理。

作者写得好,语言自然、真挚、朴素,充满了童真童趣。

总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体昧到的“我”的童年生活: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会冒烟的榆树,我们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还遇到洒了花的白云……没有羁绊,只有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没有黑暗,只有让万物都健康、漂亮的灿烂阳光;没有责骂,只有处处宽容、百般呵护“我”成长的祖父。

这里的一切都生机勃勃、悠闲自得,让人感到欣喜,这里的一切让“我”的童年显得如此美妙和快乐。

(板书:快乐)四、深读文章走进心灵1.文中质疑,初探主题我们在一起品昧语言、体味情感的朗读中,读出了文章的快乐。

但文章中只有快乐吗?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我们读书亦是如此,能在他人无疑处质疑,那便是我们自己的收获。

这也是我们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你能否从文章的语段中读出“我”童年生活的不快乐?(第27段——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表现出“我”对阳光十分喜爱,甚至是崇敬。

也许这正隐含着作者生活中阳光的缺失,所以才会表现出对阳光的如此渴望。

)(第28段——生机与自由,也隐约让我们感到她对自由的极力向往。

可能是这种自由的无法获得,才会让她这么渴求。

)(第1段——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这段的描写和全文的内容不是很和谐。

好像她的生活里只有祖父陪伴,其中“已经”、“就快”两个词语,看似平淡,却流露出“我”感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祖父却在一天天无可挽回地老去时的无限不舍和遗憾。

)2.联系小说,寻找真实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

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呼兰河传》)(“我”的童年生活里其实还有谁?——“我”的父母,“我”的祖母。

而文中只说“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这看似与事实不符的叙述,让我们产生质疑。

在“我”的记忆深处,“我”的童年生活里并不常有爱和阳光,能陪伴我并给予“我”关爱的人是祖父。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呼兰河传·尾声》)(随着祖父的一天天老去,“我”童年唯一的伙伴将不在了,那属于“我”和祖父之间的简单快乐也随之消逝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寂寞和哀愁。

)我们通过朗读体味到字里行间的快乐,我们又在质疑中读出了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情一一寂寞的哀愁。

(板书:寂寞。

)3.走进灵魂,感受魅力《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中的“我”很大程度就是作者萧红自己的生活、心境的真实写照。

其中的生活场景也正是萧红自己所亲身经历的。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20岁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

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在病痛与贫困中完成。

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为什么却在最艰难的时候,用她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满溢着阳光的童年画卷?人在孤独寂寞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

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她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记忆,写《呼兰河传》为了回忆美好的童年,对慈爱的祖父是无限的眷恋,对自由的后花园是无限的向往,祖父与花园是她的精神家园。

(板书:眷恋、向往、精神家园)她不会抑郁在命运为她安排的苦难、寂寞中,而是用自己的文字来为自己谱写快乐,用自己的文字来为自己找寻精神的栖息之地。

在这样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希望,是温暖。

生活中的我们也会遇到痛苦和快乐,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呢?【生板书】“如果你受苦了,感谢生活,那是它给你的一份感觉;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

人们的灾祸往往成为他们明天的学问。

一一伊索希望我们不要在痛苦中自怨自艾,不要在快乐中迷失自己。

让阳光永驻我们心间。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能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读出文章内容,读出自己感受,读出疑问发现。

在学会读书的同时,亦学会品读人生这本大书。

(板书:读书、读人生。

)第二课时一、导入《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

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 B.萧红 C.鲁迅 D.老舍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 B.呼兰河C.西二街 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A.病死 B.老弱 C.意外死亡 D.婆婆折磨而死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 B.和霭可亲 C.说话不算数 D.不诚实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

”A.非常热闹的 B.异常美丽的C.很荒凉的 D.幽静整洁的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

A.电灯 B.华灯 C.彩灯 D.莲花灯三、说说体会你在读《呼兰河传》是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

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