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银宏--第9章_消化道感染细菌

合集下载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十二指肠疾病(三)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十二指肠疾病(三)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十二指肠疾病(三)1、多选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治疗正确的是()。

A.PPI或铋剂+2种抗生素7天疗法为一线治疗方案B.PPI+铋剂+2种抗生素四联方案只能作为补救治疗方案C.(江南博哥)对多次治疗失败者可考虑停药一段时间再重新治疗D.补救治疗时应尽量根据抗生素的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E.抗生素耐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A, C, D, E2、单选下列哪种细胞损伤后可产生内因子抗体()。

A.主细胞B.壁细胞C.黏液细胞D.G细胞E.贲门腺细胞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主细胞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黏液细胞分泌中性黏液,G细胞分泌胃泌素,壁细胞分泌胃酸及内因子。

因此,只有当壁细胞损伤后可产生内因子抗体。

3、单选引起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分泌过高的因素中下列不正确的是()。

A.壁细胞总数增多B.Hp感染C.壁细胞对胃泌素敏感性增高D.D细胞数量增加,生长抑素增多E.胃酸反馈性抑制机制失灵正确答案:D4、单选有关慢性胃窦胃炎,正确的是()。

A.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B.可导致恶性贫血C.血清中可测得抗内因子抗体D.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下E.绝大多数由幽门螺杆菌引起正确答案:E5、单选下列哪种疾病的上腹痛可采取左侧卧位而缓冲()。

A.钩虫病B.消化性溃疡C.慢性胃炎D.胃黏膜脱垂症E.十二指肠炎正确答案:D6、单选胃溃疡节律性疼痛的特点是()。

A.餐后1/2~1小时出现疼痛B.空腹痛C.餐时痛D.夜间痛E.餐后3~4小时出现疼痛正确答案:A7、单选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Syn-drome)是()。

A.胃肠道多发性溃疡B.胃次全切除术疗效佳C.伴顽固性便秘D.空腹胃液分泌减少正确答案:A8、单选以下关于消化性溃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B.全世界均多见C.消化性溃疡发病可无任何症状D.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年龄较胃溃疡平均晚10年E.秋冬和冬春之交多见正确答案:D9、单选一位因发热住院患者经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哪项最支持其存在门脉高压症()。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一、选择题A型题1.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是A.葡萄糖发酵试验B.乳糖发酵试验C.菊糖发酵试验D.甘露醇发酵试验E.吲哚试验2.大肠埃希菌能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A.膀胱内正常菌群B.分解尿素C.可利用CO2作为碳源D.具有特殊菌毛E.抵抗尿道中抗菌物质3.关于肠道致病菌的主要特征,错误的是A.革兰阴性杆菌B.兼性厌氧C.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红色不透明菌落D.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E.可用免疫血清鉴定4.引起婴儿和旅游者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是A.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B.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D.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5.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是A.葡萄球菌B.志贺菌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D.伤寒沙门菌E.变形杆菌6.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霍乱弧菌:H7大肠埃希菌E.副溶血性弧菌7.能产生志贺样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是8.大肠埃希菌耐热肠毒素激活肠黏膜细胞中的酶是A.转位酶B.鸟苷环化酶C.腺苷环化酶D.透明质酸酶E.胰酶9.既能产生内毒素,又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A.结核杆菌B.白喉杆菌C.霍乱弧菌D.脑膜炎球菌E.痢疾志贺菌10.对痢疾病人做微生物学检查,下列各项错误的是A.分离培养细菌作生化鉴定B.取粘液性或脓血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C.取粪便标本增菌培养D.取标本接种于肠道选择培养基培养E.最后进行血清学鉴定11.志贺菌引起中毒性菌痢的主要致病物质是A.痉挛毒素B.肠毒素C.溶血毒素D.内毒素E.侵袭性酶12.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A.痢疾志贺菌B.福氏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宋内志贺菌E.以上均是13.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是A.痢疾志贺菌B.福氏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宋内志贺菌 E.以上均是14.培养志贺菌常用的培养基中含有A.亚碲酸钾B.孔雀绿 C.5%的新鲜血球D.10%血清E.煌绿15.关于志贺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荚膜B.不形成芽胞C.有鞭毛D.有菌毛E.易出现耐药变异株16.决定志贺菌分类的抗原是抗原抗原抗原 D.荚膜抗原抗原17.感染后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的志贺菌是A.痢疾志贺菌B.福氏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宋内志贺菌E.以上均是18.无动力的肠道杆菌是A.伤寒沙门菌B.志贺菌C.大肠埃希菌D.变形杆菌E.肠炎沙门菌19.感染过程中不通过血流播散的细菌是A.结核杆菌B.普氏立克次体C.伤寒沙门菌D.志贺菌E.梅毒螺旋体20.患肠热症第一周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应取的标本是A.血液B.粪便C.尿液D.胆汁E.呕吐物21.疑为肠热症的病人常需抽血做细菌学检查,最好的采血样时期是A.发病第1周B.发病第2周C.发病第4周D.疾病全程E.恢复期22. 伤寒发病第三周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材料是A.尿液 B.骨髓 C.血液 D.粪便 E.痰23. 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沙门菌致病特点是A.只在侵入局部繁殖不进入血流B.主要引起内脏的化脓性感染C.不引起败血症D.发病1~2周内有2次菌血症 E.一般不侵犯肝、脾、肾等脏器24.伤寒病后带菌者的细菌存留部位通常是A.肠系膜淋巴结B.肾脏C.胆囊D.咽喉部E.结肠壁25.伤寒病的恢复主要依赖的免疫机制是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补体杀伤作用D.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E.抗体中和作用26.鉴定肠道致病菌的最确切根据是A.菌体的形态B.革兰染色反应C.生化反应D.菌落特征E.血清学反应27.肠热症第2~3周肠壁淋巴结坏死,形成溃疡的原因是A.外毒素的作用B.内毒素的作用C.细菌的侵袭力D.肠毒素的作用E.超敏反应28.伤寒沙门菌Vi抗体的检查可用于A.早期诊断B.判断预后C.调查带菌者D.检查免疫力E.观察超敏反应29. 可产生菌血症的细菌是A.志贺菌B.白喉棒状杆菌C.肉毒梭菌D.破伤风梭菌 E.伤寒沙门菌30.肥达反应的原理是A.直接定量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协同凝集反应D.反向间接凝集反应E.非特异性凝集反应31.肥达试验可协助诊断的疾病是A.风湿热B.猩红热C.肠热症D.感染性心内膜炎E.立克次体病32. 辅助诊断伤寒病的实验是试验 B.汹涌发酵试验 C.抗溶血素“0”试验试验E.锡克试验33.可从尿中排出病原体的疾病是A.痢疾B.霍乱C.伤寒D.流脑E.急性肾小球肾炎34.分离培养霍乱弧菌的常用培养基是琼脂平板 B.碱性培养基 C.血琼脂平板 D.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E.巧克力(色)平板35.检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力的试验是A.肥达试验B.锡克试验试验 D.抗“O”试验 E.神奈川试验36.在悬滴标本中呈穿梭样运动的细菌是A.大肠埃希菌B.伤寒沙门菌C.幽门螺杆菌菌D.霍乱弧菌E.变形杆菌37.根据霍乱弧菌鞭毛的数量和位置,它属于A.周毛菌B.丛毛菌C.双毛菌D.单毛菌E.无鞭毛的细菌38.感染后粪便呈米泔水样的细菌是A.大肠埃希菌B.志贺菌C.变形杆菌D.副溶血性弧菌E.霍乱弧菌39.关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呈多形性,革兰阴性B.有鞭毛,运动活泼C.生长最适pH为7.7D.需用无盐或低盐培养基培养E.能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40.下列同时具有鞭毛和菌毛的细菌是A.脑膜炎球菌B.志贺菌C.破伤风梭菌D.霍乱弧菌E.结核杆菌41.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迁徙生长的细菌是A.大肠埃希菌B.志贺菌C.伤寒沙门菌D.霍乱弧菌E.变形杆菌42.与立克次体有交叉抗原的细菌是A.变形杆菌B.大肠埃希菌C.伤寒沙门菌D.志贺菌E.布氏杆菌43.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鞭毛B.厌氧C.尿素酶丰富D.呈弧形,S形或海鸥形E.革兰阴性44.与海产品密切相关的食物中毒病原菌是A.葡萄球菌B.产气荚膜梭菌C.副溶血性弧菌D.沙门菌E.肉毒梭菌45.与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密切相关的病原体是病毒 B.大肠埃希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幽门螺杆菌 E.空肠弯曲菌46.关于空肠弯曲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鞭毛B.微需氧C.尿素酶丰富D.呈弧形,S形或海鸥形E.革兰阴性47.空肠弯曲菌广泛分布于A.土壤中B.水中C.人肠道中D.家禽和鸟类的肠道中E.家畜和鼠类肠道中48.典型霍乱,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是A.畏寒、发热B.声音嘶C.剧烈腹泻、继之呕吐D.腹部绞痛E.腓肠肌痉挛49.对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叙述错误的是A.均为G-杆菌B.均为条件致病菌C.鉴别依据生化反应D.鉴别依据抗原构造E.均含有菌体(O)抗原50.下列哪项不是卫生部规定的卫生标准A.每lml饮用水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B.每100ml汽水大肠菌群不得超过5个C.每1000ml饮用水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D.每lml饮料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E.每l00ml果汁大肠菌群不得超过100个51.属于嗜盐性细菌的是A.霍乱弧菌B.空肠弯曲菌C.绿脓杆菌D.副溶血弧菌E.痢疾杆菌5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肠道菌的主要抗原抗原抗原 C.荚膜抗原 D.芽胞抗原 E.类属抗原53.下列哪种疾病是由沙门菌属感染引起的A.伤寒B.斑疹伤寒C.脑膜炎D.肺炎E.炭疽54.下列哪种疾病诊断时不做血培养A.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B.钩端螺旋体病C.副伤寒D.细菌性痢疾E.布氏杆菌病55.下列除哪项以外,都能产生肠毒素,引起剧烈的呕吐和腹泻A.肠产毒性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产气荚膜杆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志贺痢疾杆菌X型题1. 大肠埃希菌的主要抗原有蛋白抗原抗原抗原2. 下列能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中,哪些类型的作用部位在小肠3.属于大肠埃希菌的生化反应是A.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B.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C.发酵乳糖试验结果为“+ + - -”4. 大肠菌群指数中的大肠菌群包括下列哪些肠道杆菌A.埃希菌属B.枸橼酸菌属C.艰难梭菌D.脆弱类杆菌E.肠杆菌属5.典型急性菌痢的主要症状有A.发热B.腹泻,脓血便C.腹痛,里急后重D.菌血症6.痢疾志贺菌在双糖管中的反应有A.分解乳糖B.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C.有动力D.不分解乳糖7.伤寒沙门菌双糖管反应是A.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B.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C.不发酵乳糖D.有动力8.沙门菌引起的主要疾病有A.肠热症B.风湿热C.食物中毒D.败血症E.急性肾小球肾炎9.在SS平板上,菌落呈无色半透明的细菌有A.伤寒沙门菌B.志贺菌C.变形杆菌D.其他沙门菌10.能引起霍乱流行的病原体是群古典生物型群群群ElTor生物型11.O1群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A.内毒素B.外毒素C.菌毛D.鞭毛12.伤寒沙门菌的感染可导致A.潜伏感染B.肠热症C.无症状带菌者D.胃肠炎(食物中毒) 13.霍乱弧菌O139的主要致病物质有A.肠毒素B.荚膜C.鞭毛D.内毒素14. 以下关于幽门螺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 是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B.革兰阳性杆菌C.传染源主要是人,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D.是慢性胃炎的病原因子E.其致病机制现已明确,就是其产生的外毒素作用于胃壁黏膜上皮细胞二、填空题1.肠杆菌科与医学关系密切的五个菌属是、、、、。

消化道感染细菌-2

消化道感染细菌-2
在小肠黏膜表面大量繁殖, 破坏微绒毛, 导致绒毛萎缩,
上皮细胞结构、功能受损,
干扰细胞的再吸收, 造成严重腹泻,严重者可致死
21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主要血清型:O157:H7 主要毒力因子: • 菌毛, 质粒编码,介导细菌与肠粘膜细胞结合。 • 志贺样毒素( Shiga-like toxin , SLT):血性 腹泻 主要临床症状: • 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 HUS), 伴以剧 烈腹痛、血便。轻重不一。 10% 小于十岁患 儿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3%-5%
– 免疫学 – 分子生物学
• 毒力试验
– 豚鼠角膜结膜炎(Senery) – 产毒基因
33
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链霉素依赖株活疫苗(Sd)
治疗:易引起耐药性,联合用药
34
第三节 沙门菌属(Salmonella)
一大群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寄生菌 菌群菌型甚多,仅少数对人致病 其中许多为人畜共患病
30
致病过程:志贺菌—痢疾
粪—口传播(传染源:病人/ 带菌者)
潜伏期 1-3天 200个细菌即使人感染 突破人体防御能力
①胃酸②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③局部免疫作用(SIgA)
大肠部位
侵入 侵袭力(菌毛)
粘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
31
所致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典型:发热、腹痛、水样腹泻、1天左 右后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
22
E. coli O157:H7 – induced hemorrhagic colitis in a three-year-old girl
23
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EaggEC

一起由宋内氏志贺氏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一起由宋内氏志贺氏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一起由宋内氏志贺氏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宋内氏志贺氏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生长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水等途径传播,引发食物中毒。

近日,有一起由宋内氏志贺氏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造成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和健康问题。

病因分析宋内氏志贺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繁殖迅速。

其主要通过食品和饮水途径传播,而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则是食用被感染的食品。

当人体摄入感染的食物后,宋内氏志贺氏杆菌会定植于小肠黏膜内,释放出毒素,引起中毒症状。

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了食品加工、仓储和运输等环节。

由于相关企业在加工环节中没有完全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操作,导致食品被污染。

而在仓储和运输环节,由于一些货车或运输工具没有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也有可能接触到宋内氏志贺氏杆菌或其它细菌,从而导致食品污染。

症状表现由宋内氏志贺氏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乏力等。

通常症状在感染后6到72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不超过七天。

但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为薄弱的人群,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引发死亡。

若患者经检查或治疗后未见症状好转,应尽快就医,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防范措施预防食物中毒,关键在于食品安全的保障。

对于各个环节,包括食品采购、加工、运输、销售,均需要严格遵守卫生标准,并注重卫生消毒。

同时,对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也有一些预防措施需要留意,如:•选择高质量的食材进行烹饪;•食品加工前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食品卫生;•食品存储应该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食用加热煮沸的食品,确保烤熟;总之,关于食品安全的预防方式有很多。

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让消费者在食用食品时安心,消费的食品安全无忧。

结论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人们的健康、社会稳定的影响都是重要的。

在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中,一起由宋内氏志贺氏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更强调了需要对食品安全管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免疫学课件)第1章_绪论

(免疫学课件)第1章_绪论
➢ 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 其大小和结构随年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青春
期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 ➢ 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基质细胞(是胸腺微环
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节T细胞分化); 胸腺细胞(前T细胞)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胸腺的解剖结构
前T细胞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95%
凋亡的T细胞
胸腺细胞 成熟的T细胞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 织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是淋巴细胞寻找和定位于特定器官和微环 境的生理过程,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应答 及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前提。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淋巴再循环的生理意义
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 合理;
Burnet和Medawar提出了SNSD简化模式 (自我-非己辨别),提出了以抗原在 免疫应答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理论。
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60年代
70年代
胸腺/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免疫应答细胞
T、B细胞亚群概念
T细胞亚群的发现
统一抗体名称和分类 免疫网络学说
授课纲要
1.免疫和免疫学的概念; 2.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3.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4.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概述
➢ 免疫系统是承担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
体对抗原刺激产生识别、应答、执行免疫效 应的物质基础。
➢ 免疫系统由3个层次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
胞和免疫分子
深皮质区
T细胞,高内皮小静脉
髓质
髓索 髓窦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淋巴结的功能

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保护作用

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保护作用
(. 8± . 7 p/ L (0 1 8 1 ) g m 、 3 . 3±8 2 ) gmL 12 0 1 ) g m 、3 . 3± .2 p/ L (6 4 .4 p/ 。上 述 指 标 均 较 P 组 明 显 下 降 ( < . 1 。 N P 0 0 )
EN组 1 后肝 功能各项指标 均恢 复正 常, P I 4d 与 N组 比较有统计 学意义2 ! o 第 l 第1期 卷 1
Gagog eilora ue00 V13,o1 undn MdaJu l n21, o 1N 1 c n J .
19 , ( ) 2 1 2 8 9 8 5 4 : 7 — 8
[ ] 沈宏亮, 7 丁尔迅 , 李松明, 大肠癌组织 中 cL L R A的表 等. FI m N P 达及f 临床意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O7 2 ( ) 5 5. J. 2O , 82 :1 4—1" / [ ] 顾宇平 , 8 束永前. 非小细胞肺 癌组织 中 e L FI P和 P 3蛋 白的 5 表达 [ ]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0 6 1 ( 1 : 20— 2 0 20 , 6 2 ) 3 5 3 6 .
白黎智 , 康利民 路小光,范治伟 , , 康新 , 纪春阳
大连大 学附属 中山医院急诊 医学科( 辽宁大连 160 ) 10 1
【 摘要 】 目的
探讨肠 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 炎肝 损害的保 护作 用及其机制。方法 5 例 7
入 院时 EN组 内毒素、 I
重症急性胰腺 炎肝损 害患者 于入 院 4 8h内随机 分为 两纽 , 即肠外 营养 ( N) 2 例 和肠 内免疫微 生态营养( I P 组 8 EN) 组2 9例 , 分别行 P N和 EN 支持 1 。检测其 内毒素、 I 4d 炎症 因子及肝功 能的改 变。结 果 T F一仅 I 6及肝 功能与 P N 、L一 N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营养支持 1 , I 4d后 EN组 内毒 素 、N T F一0和 I 6分别 为 【 L一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ntibiotic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Dig
Dis,2003,21:105—128.
[4]Shiba T,Aiba Y,Ishikawa H,et a1.强e suppressive effect of
bifidobacteria on Bacteroides vulgatus,a putmive pathogenic
在实验动物结肠炎模型中,大肠杆菌E.coli菌株(strain nissle 1917)诱导黏膜分泌的抗炎细胞因子减少。无论是右 旋葡萄糖硫酸钠盐(DSS)诱发的结肠炎,还是慢性CD; cD未配体过继移植性(adoptive transfer colitis)结肠炎,IFN-1 和IL-6生成均显著减少。在CD4+移植性结肠炎中IL-5分 泌量亦减少。此外,实验研究证实:大肠杆菌菌株(E coil strain nissle 1917)可以移位定植于肠系膜淋巴结,并参与调 控免疫反应¨。。
912-920. [6]McCarthy J,O’Mahony L,O’Callaghan L,et a1.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of two probiotic strains in interleukin 10 knockout mice and mechanistic link with eytokine balance.Gut,
乳酸杆菌是重要的益生菌,Pena等【121对从不同遗传背 景小鼠中提取的乳酸杆菌进行了研究。将IL—lO基因敲除 小鼠的乳酸杆菌进行筛查、分析并与非结肠炎小鼠(swiss webster和氧化氮合成酶缺陷小鼠C57BL/6)进行比较。结 果发现,IL一10基因敲除小鼠体内分离出的乳酸杆菌优势菌 株(L-johnsonii)在体外试验中无抗TNF.0【特性。反之,从结 肠炎小鼠体内分离出的乳酸杆菌优势菌株罗伊乳杆菌(L. reuteri)抑制脂多糖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TNF-仪。

一起由宋内志贺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

一起由宋内志贺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
维普资讯
22 4
! 里 1查塑 塑— 1 e— ,u o Hd m蛔 n山∞ 2 2A I N . 2 (la Jm d f el a eo n h O 硼 2 0 0 2
【 例案分析】
[ 章 编 号 】04 88 2O ) 2 m — 文 10- 65(02 0 —O — 也

起由 志贺菌弓 物中毒 生物学 宋内 I 起食 的微 检验
陈慧 燕, 小眷 , 乐怡 , 菁 李 章 ;
( 州市疾病预 防控制 中心 . 江 !50 ) 温 浙 ; 00 2
[ 中图分类号] R 5 ’ 1 31 5
[ 文献标识码 ] c
20 年 9月 3 01 0日早 晨 6时 3 O分 , 中心实 验 室接 到报 本 告: 某机关幼儿园生托 的~些幼儿 于 当天凌晨 2 钟左右 、 点 相 继 发生腹泻 、 腹痛 、 腹胀 、 高烧 、 心、 吐等症 状 . 恶 呕 被送往 市二 医 、 三 医等 医 院 就 诊 。 当时 , 1 幼 儿 及 一 名 教 师 到 市 二 市 有 9名 医、6名幼儿到 市三 医急 诊室就诊 , 8点钟垒 部转 人住 院治 1 于 疗。本实验室在 8点钟分别 对市二医 、 市三 医 及幼儿园部分 幼儿 和食堂部分 工作 人员进 行肛拭 采样 , 并分离 培养 , 果拉 结 出束 内志 贺菌 1 、 8侧 副溶血性 弧 菌 1 。现将 微生 物学 拉验 例
长 . 上述 簋 定 结 果检 出副 溶 血 弧 菌一 例 。 经
11 标本 来源
市二 医住 院幼 儿 1 、 9例 教师 1 、 侧 市三 医住
I 、 6侧 幼儿 园全托幼 儿 1 8名以及食 堂部分工 作人员 8
名 , 肛拭 放 八 5d S 菌 液 和 5d碱 性 胨 球 . 回 实 验 室 进 取 rS 增 t . 带 行检验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力鉴定:Senery实验
2.快速诊断: 免疫染色法或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抗原
免疫荧光球法:荧光抗体检查培养粪便中(4-8hr)的痢疾杆菌. 协同凝集试验:检查可溶性抗原。 PCR检测140MD质粒。
四.防治 主要免疫机制是sIgA,致力于口服活疫苗研究
减毒突变株:如链酶素依赖株(Sd株) 杂交株: 宋内志贺菌与伤寒沙门菌Ty21a杂疫苗。 营养缺陷减毒株: 治疗 易产生多重耐药,应做药敏试验。
肝脾-----肿大
2)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acute gastroenteritis or food poisoning)
由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 沙门氏菌引起,产生肠毒素致病。 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摄入大量菌引起:﹥108
3)沙门氏菌败血症 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引起 。多见于儿童和免疫低下成人。
致病过程:
伤寒和副伤寒杆菌 巨噬细胞(肠上皮)
肠系膜淋巴结
第一次菌血症
皮肤----血栓出血--玫瑰疹 持续高热、白细胞下降
第二次菌血症 发病2-3周后
肝、脾、肾、胆囊 (发热、全身不适)
部分进入肠壁淋巴组织 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 淋巴组织坏死、溃疡
肠出血、穿孔
发病2-3周后
胆囊 肠道 粪排菌

尿排菌
做血清型鉴 定(EPEC
EHEC)
测定肠毒素 (ETEC)-
ELISA、PCR方法
侵袭力实验 如用senery试验 检测EIEC的侵袭 力。
3.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菌群指数(coli-index): 指1000ml被检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1升水≤ 3个)。 大肠菌群: 指37℃, 24h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肠道杆菌。
4、溶血素 为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引起细胞因子释放 和诱发炎症反应。
5、其它 :内毒素;K抗原(抗吞噬)。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条件致病菌):引起化脓性炎症
以泌尿道感染多见, 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尿路致病大肠杆菌(UPEC)
2.肠道感染(致病性):引起腹泻 分为5组:ETEC ;EPEC;EIEC;EHEC;EAEC
1.形态: 中等大小G-杆菌。 2.培养及生化反应: 致病菌不发酵乳糖。 分离培养常用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3.抗原构造: 有O、H、K抗原及菌毛抗原, 属间无交叉。用于鉴定细菌。 4.抵抗力: 弱 ,60℃30分钟死亡。 对胆盐、煌绿有抵抗力, 可利用制备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5.易变异 耐药性、菌落变异等
中毒性痢疾 小儿多见
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死亡率高 慢性痢疾 病程迁延二个月以上
免疫性
靠局部SIgA,病后免疫期短,不巩固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细菌学检测:
标本:
粪便黏液、脓血,肛拭等,保存于30%甘油缓 冲盐
不做血培养。
分离培养
鉴别/选择培养基上无色菌落
生化鉴定
血清学鉴定:定群、定型
LT和CT(cholera toxin)作用机制 有同源性(75%)
B1.亚B亚单单位位与与受受体体结结合合

(GM1 神经节 苷脂)
肠毒素结构
A1亚单位活化 腺苷环化酶
分泌
3、Vero毒素(VT)也称志贺氏样毒素(SLT)
为外毒素,与28S RNA作用, 使核糖体灭活,终止蛋白质合成, 使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
O抗体↑,H抗体正常: O抗体↑,H抗体↑ : O抗体正常,H抗体正常: O抗体正常,1项 H抗体↑ :
第一节 埃希菌属(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E.coli) 肠道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引起肠道外化脓性感染。
仅存在粪便,卫生检测指标 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 致病性大肠杆菌: 外源性感染,致腹泻。
大肠埃希氏菌的发现者—奥地利 医生Theoder-Von- Escherich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培养: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类,在EMB培养基上呈紫黑色菌落。 IMViC试验+ + - -.
2.抗原构造: O抗原-分群(170群)H抗原、K抗原分型。 血清型表示法:O:K:H ,如O157:H7。
二、致病性
(一)致病因素 1、菌毛有黏附作用。 2、肠毒素: 外毒素。
SS平板 无色菌落
双糖发酵等 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 玻片凝集试验
血清学诊断
测血清中相应抗体 常用肥达氏反应
抗原
伤寒沙门菌O抗原 伤寒沙门菌H抗原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 肖氏沙门菌H抗原 希氏沙门菌H抗原
凝集现象
+ 抗体(病人血清)

抗体水平判断指标(正常值): 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160 副伤寒H凝集价≥1:80
第三节 沙门氏菌属 Samonella
分类
种类多,根据抗原性分血清型>2000个,仅少数对人致病。 大多数为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 少数有致病性:
伤寒、副伤寒、肖氏、沙氏沙门菌——肠热症 鼠伤寒、肠炎、鸭、猪霍乱沙门菌(动物源)
——食物中毒、败血症
一.生物学性状:
1. G-杆菌,有鞭毛, 不分解乳糖,分解 葡萄糖产酸产气 (伤寒沙门菌除外-只产酸)。 EMB培养基呈无色 半透明菌落。
(1)不耐热肠毒素 (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
(2)耐热肠毒素 (heat stable enterotoxin, ST)
活化腺苷环化酶, 使ATP环腺苷酸 (cAMP)
H2O、Na+、 K+、Cl-分泌增

活化鸟苷 环化酶
腹泻
环鸟苷酸 (cGMP)
肠粘膜对水 分吸收减少
生物学性状 - 简单的培养条件
培养 兼性厌氧或需氧 营养要求不高 菌落 混浊生长
大肠埃希菌菌落特征(MAC)
生物学性状 - 活泼的生化反应
生化特点 分解葡萄糖 分解乳糖 H2S产生 IMViC试验
埃希菌属 + + - ++--
志贺菌属 + - -
++--或 -+--
沙门菌属 + 或+ - +或-
4)无症状携带者(1%-5%)
免疫性 伤寒沙门菌 细胞内寄生菌 主要是细胞免疫, 进入血流 体液免疫 肠热症后可获牢固免疫力。 胃肠炎主要依靠sIgA作用。
三、生物学性状及检测
细菌学诊断 标本
伤寒和副伤寒 第1周取静脉血 第1-3周取骨髓液 第2-3周起取粪、尿
食物中毒 败血症 可疑食物 血 呕吐物 粪
宋银宏--第9章_消化道感 染细菌
临床病案
患者,男,20岁,持续高热和腹泻8天,大便每天5-6次,偶尔有粘液和血丝,右下腹隐痛, 伴食欲差、恶心、呕吐。
体检:肝脏右肋下2cm,脾脏左肋下1cm,躯干背侧隐约可见3颗比米粒小,压之退色的淡红




血液检查:白细胞未见升高,中性粒细胞占0.7,淋巴细胞占0.30,肥达反应伤寒沙门菌O
--++或-- +-
生化反应:活泼
生化鉴定 (bi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乳糖发酵 致病菌:多不发酵乳糖 非致病菌:多发酵乳糖
IMViC试验左侧(++--)
右侧(--++)
鉴定中最重要的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
肠道致病菌(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等)不发酵乳糖
肠道非致病菌(埃希菌属) 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1:160
大便检查:红细胞满视野,见白细胞及脓细胞。
问题:
1.本例疾病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
2.本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消化道感染细菌
指在胃肠道增殖引起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疾病,或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以及一些正常 定居于肠道,引起肠道外感染的病原菌。
经消化道感染的细菌种类: 肠杆菌科细菌、弧菌属、 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等。 肠杆菌科 共14个属, 对人有致病作用的 主要是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和埃希氏菌属。
上皮下区
巨噬细胞
二) 所致疾病: 1)肠热症(typhoid fever):即伤寒、副伤寒, 由S.typhi or S.paratyphi A、B引起。 消化道感染,传染源是病人、带菌者。
2006年2月28日 01:03 安徽省凤阳县罕见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约300例,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 。 伤寒、副伤寒一般发生在夏季,通常在5~10月份,像凤阳县这样在冬季发生疫情,属罕 见。
动态观察:有时单次不能定论,应逐周复查, 若依次递增
或恢复期/初期效价增加≥4倍者始有意义
伤寒带菌者:vi抗体>1:10
反复检查粪便
诊断意义
伤寒沙门菌O抗体≥1:80 伤寒沙门菌H抗体≥ 1:160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体≥1:80 肖氏沙门菌H抗体≥1:80 希氏沙门菌H抗体≥1:80
IgM IgG
细胞
2,55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菌毛、Vero毒素、溶血素 、内毒素
出血性结肠炎
O157:H7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黏附、阻止吸收
婴儿持续性腹泻(水 样)
O42
致病性大肠杆菌 侵袭力 黏附定居
菌侵入细胞 聚集黏附
黏附破坏
ST,LT
Vero毒素 溶血素等 内毒素
水样便 ETEC(1)
生物学性状 - 复杂的抗原结构
O (菌体)抗原 Lipopolysacchride
H(鞭毛) 抗原 Flagella
K 抗原 荚膜 Vi 抗原 In Salmonella Typhi, the capsular antigen is called Vi antigen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