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一、脑神经阻滞1、眶上神经在眶上切迹(或孔)处阻滞或毁损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
因额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紧邻其内侧,故治疗时往往同时累及。
眶上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
切迹宽约5~6mm,一般可从表皮摸到,但骨孔不能触及。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找到放射性压痛点,进行标记。
皮肤消毒后,不用局麻,用细短针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头方向寻找异感。
如刺入眶上孔,深度不超过1cm。
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0.5ml,3min后检查阻滞区域,如果满意,待局麻作用消退(约20min),再缓慢注射神经破坏剂0.3~0.5ml。
注射时注意用手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免药物扩散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并发症几乎全部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但治疗前要向患者讲明,以免引起恐惧。
2、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处阻滞和毁损眶下神经及前、中、上牙槽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其痛区分布在下眼睑、鼻旁、上唇和上颌门齿、犬齿等部位。
眶下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下孔位于上颌骨的前面,是眶下管的外口,其内口在眶底面与眶下沟相接,眶下神经即通过此管及眶下孔而达表面。
眶下孔多呈半月形,凸边朝外上方,孔口开向前、下、内方,由此决定了进针方向。
眶下孔距眶下缘约1cm,一般从体表可摸到。
眶下管的轴多由眶下孔走向上、后、外方,与夭状面呈40°~45°角,其长度约1cm(男性平均约为1.45CM,女性平均约为1.31CM)。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
自患者眼外角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由眼内角外1CM处向同侧口角做一连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
做好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在标记折内下方以5号球后针头快速刺入皮肤,同时用另一手示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眼眶误伤眼球。
依眶下孔的开口方向进针,即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缓慢进针,在眶下孔附近仔细寻找,当针尖进孔有落空感时,患者即出现放射痛。
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
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7 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1.专科检查: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功能常规;肾功能常规;血电解质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输血前五项检查;血糖。
【治疗原则】1整脊治疗:可采用调曲整脊系统手法以及四维牵引。
2 卧床1~2周,骨盆牵引治疗,2次/日,每次30分钟,每次牵引重量120-160牛。
3 药物治疗:3.1 气滞血瘀型症状: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例方:舒筋活血汤。
3.2 寒湿型。
症状:腰腿疼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神经阻滞/毁损术是疼痛科治疗各种疼痛性和某些非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基本原理:通过局部注射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神经破坏药,暂时或长期阻断疼痛传导通路,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
一、适应证1、脊髓神经和外周神经受压、炎症引起的神经痛及软组织痛。
2、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痛等难治性痛。
3、某些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瘫),眼肌、面肌痉挛,神经性耳鸣、耳聋,顽固性呃逆,失眠等。
二、禁忌证1、不能配合治疗包括精神失常者。
2、穿刺部位皮肤或/和深层组织有感染病灶或全身感染尚未控制者。
3、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局麻药过敏者。
5、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溃疡、妊娠初期、甲亢、结核病活动期等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时,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6、低血容量患者,不宜施行椎管内、腹腔神经丛及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毁损术。
三、常用药物常用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2.5ml~5ml+维生素B12 0.5mg~1.0mg+维生素B6 100mg~200mg+复方倍他米松1ml+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或20ml。
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可用赖氨匹林(来比林)替换复方倍他米松。
(一)、局麻药局麻药是神经阻滞治疗中的主要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次选罗哌卡因。
根据治疗部位选择用药剂量、浓度和容量,如:利多卡因的用药浓度为0.4%~2.0%,罗哌卡因为0.125%~0.375%;头颈部神经阻滞为5ml~10ml,臂丛神经阻滞为10ml~20ml,胸、腰部神经阻滞为10ml~20ml,交感神经阻滞为3ml~10ml。
局麻药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可增加其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用局麻药注意事项:1、强调有效低浓度、剂量个体化、剂量总量控制的用药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防局麻药中毒反应。
对儿童,特别强调不能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0.5mg、醋酸泼尼松龙(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双)骨、太冲等,将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之输出线路、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cm、厚约0.5cm 的汝铁硼合金永磁片,按同名极并置方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QJ-B型电脑牵引治疗仪(江苏省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生产)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什么病应该看疼痛科?

什么病应该看疼痛科?最近在门诊,会遇到以下⼏种类型的患者。
1.胸部疼痛,⼼内科、呼吸内科、⾻科都看过了,该做的检查都做了,都没事,最后找到疼痛科。
2.腰痛找理疗科做⼀段时间理疗,不管⽤,再找⾻科,⼜达不到⼿术指征,被告知继续保守治疗,最后通过其他⼈找到疼痛科。
3.腹部疼痛,胃肠、肝胆、普外全部都转了⼀遍,所有检查都做了,都没事,然后就⼀直吃药,吃很久,最后不得已来找到我……诸如此类患者,我每天在门诊都能遇到。
很多患者找到我们的第⼀反应是,哦,原来还有个疼痛科!故⽽写⼀篇疼痛科的科普⽂,希望对⼴⼤患者有指引帮助。
疼痛科诊疗病种:1.炎性疼痛:软组织类---腱鞘炎、⽹球肘、⾜跟痛、等各类颈肩腰腿肌⾁、韧带炎症疼痛关节类---膝关节炎、肩周炎、脊柱⼩关节紊乱、肘关节炎等所有关节炎症疼痛风湿免疫类---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2.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肋间神经痛、周围神经炎、⾆咽神经痛、⾯神经痛、外伤后神经损伤疼痛、外科⼿术后神经损疼痛、放化疗后神经损伤疼痛、各个科室诊疗⽆果的神经痛。
3.癌痛:各类癌性疼痛(控制疼痛,改善⽣活质量)4.其他:头痛、头晕、多汗症、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肢端发凉等⾎管性疼痛、找不到病因的疑难性疼痛。
以上就是疼痛科⼤概的诊疗范围,如果你看了很多科,都找不到原因,就来疼痛科,准没有错。
因为很多疑难疾病,多为软组织及神经痛所引起的。
问题:腰椎间盘突出症,⾻科、针灸推拿、康复科、理疗科、疼痛科都看,疼痛科有什么优势?答:疼痛科是以治疗和微创介⼊⼿术为主的科室,总的来说,开放⼿术以外的治疗,我们都做,很多患者物理治疗效果不佳,⼜不到⼿术指征,或者⽬前暂不想⼿术,疼痛科的微创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很多微创⼿术,就是⼀根针的穿刺⽽已,没有太多的副作⽤。
问题:疼痛科不就是个⽌痛的嘛,治标不治本!答:疼痛既是⼀种症状,也是病,对于神经痛和炎性疼痛,我们做的治疗治标也治本。
中国疼痛病诊疗规范

04
第八节胸、 腹主动脉瘤 疼痛
06
第十节手部 血管球瘤
05
第九节巨细 胞动脉炎
01
第一节痛风
02
第二节骨质 疏松症
03
第三节烟酸 缺乏症
04
第四节焦磷 酸钙沉积症
06
第六节卟啉 病
05
第五节类癌 综合征
1
第一节风湿性 多肌痛
2
第二节类风湿 关节炎
3
第三节纤维肌 痛综合征
4
第四节 Paget 骨病
第一节癌痛概述
第二节癌痛的药物治 疗
第三节癌痛的微创介 入治疗
第四节癌痛的姑息综 合治疗
第二节炎性内脏痛
第一节功能性腹痛 综合征
第三节机械性内脏 痛与血管源性疼痛
第一节红斑性肢痛症 第二节肢端发绀症
第三节动脉硬化性闭 塞症
第四节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
01
第五节雷诺 病
02
第六节血栓 性静脉炎
03
5
第五节强直性 脊柱炎
1
第六节反应性 关节炎
2
第七节银屑病 关节炎
3
第八节炎性肠 病关节炎
4
第九节大动脉 炎
5
第十节结节性 多动脉炎
1
第一节特发性 面神经麻痹
2
第二节膈肌痉 挛
3
第三节肢端感 觉异常症
4
第四节躯体症 状障碍
5
第五节焦虑症
01
第六节抑郁 症
02
第七节不宁 腿综合征
03
第八节痉挛 性斜颈
第十六节颅内压相 关性头痛
01
第一节颈椎 病
02
第二节颈椎 间盘源性疼 痛
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

痛点注射治疗痛点注射治疗(trigger point injection,TPl)是疼痛门诊最早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治疗所有由肌筋膜异常引起的疼痛。
作用原理:激痛点是一种局部病理性或解剖性问题,并具有伤害感受特性以及维持中枢敏化的作用。
其病理特征:①无菌性炎症肌膜包绕的肌纤维;②硬化病变的皮神经增生的炎性结缔组织和脂肪与筋膜紧密连接运动神经,进入肌肉肌原纤维,损伤线粒体。
表现为在肌肉静止时激痛点里可以触摸到的紧绷肌带,无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
激痛点经常会被肌肉的过度负荷激活,出现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紧张带。
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伴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牵涉痛。
软组织损伤的激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因为起止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受到的拉力大,不论急性的损伤或是慢性的静力性的应力超常,都可以损伤纤维结构,出现激痛点。
1.触诊定位方法:平滑式、钳捏式与深部触诊。
(1)平滑式触诊:手指来回推动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
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2)钳捏式触诊:拇指与其他手指钳捏住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
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的激痛点。
(3)深部触诊法:将手指放在注射部位皮肤表面,向深部施加压力,引出局部性的压痛和放射痛。
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2.注射器材:10ml注射器,1%利多卡因每点3~5ml,每周一次。
3.注意事项:(1)诊断要准确,否则治疗无效。
(2)无菌操作,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3)局麻药过敏可致呼吸、心搏骤停,治疗室需配置监护和抢救设备。
(4)对注射部位一定要有立体解剖概念,切勿损伤血管、神经、胸膜、腹膜。
(5)同一部位进针,要向3个方向注药,使肌硬结被充分浸润。
(6)为了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注药速度宜缓慢,注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掌握注药速度、改变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疼痛科门诊诊疗范围

.. 疼痛科门诊诊疗范围:
采用神经组织疗法、小针刀疗法,配合药物、激光照射等治疗以下疾病:
1.头痛:偏头痛、颈源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外伤后头痛等;
2.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肢痛、残端痛等;
3.骨关节痛: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足跟痛、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4.组织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
疼痛科住院诊疗范围:
1.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T或C型臂介入下行颈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化学溶解疗法、射频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介入下臭氧治疗、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等微创办法治疗,具有创伤小、花费少、疗效确切等优势;
2.骨性关节炎: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超声波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物理治疗办法针对病灶局部用药,绿色环保、无痛苦、无副作用;采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化脓性关节、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优势,术后第二天可下地活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偏头痛】
1. 诊断依据:
(1)常于青春期起病,女性居多。
(2)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也可呈胀痛; 以一侧头痛为主,也可全头痛;
间歇性反复发作,起止较突然,间歇期如常人,病程较长。
(3)多伴有恶心、呕吐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
(4)脑电图检查偶有轻度或中度异常,脑成像及其它辅助检查均无异常。
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阿司匹林、麦角胺、尼莫地平、卡马西平等药物。
(2)物理治疗: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3. 三叉神经阻滞、枕神经阻滞等。
【带状疱疹】
1. 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常伴有全身不适、微热、倦怠、食欲减退等,3~5日后在神经痛
的部位出现疱疹。
(2)沿神经走行分布的单侧性疼痛,呈束带状,多为烧灼样、割裂样剧痛。
(3)疼痛区域皮肤先有潮红,继而出现成簇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疱疹,逐渐增多,沿受累神经支配皮肤区域排列成带状,该处皮肤痛觉过敏。
(4)带状疱疹消失后仍留有剧烈疼痛,持续6月以上者,为慢性疱疹后神经痛。
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
1)止痛:可用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
2)抗病毒:可用阿昔洛韦、板兰根、阿糖胞苷等。
3)抗感染:可用抗生素。
4)其它药物:如干扰素、强的松(短期小剂量)、维生素等。
(2)疱疹出现后,注意避免抓破、感染,局部可外搽龙胆紫药水,或口服抗生素。
(3)物理治疗:激光等。
(4)神经阻滞:视病变部位行相应的椎间孔神经阻滞、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单次或留管连续用药)、皮
下置管接PCA(病人自控镇痛)。
【肩关节周围炎】
1. 诊断依据:
(1)多发于50~60岁,40岁以下者少见,女性多于男性(3:1),左侧
多于右侧或双侧同时罹患。
(2)肩关节疼痛、僵硬,以钝痛为主,偶可呈剧烈锐痛,疼痛部位深邃,
按压时反而减轻,夜间疼痛加重。
(3)肩关节周围压痛,压痛点多集中在肩峰下、喙突下方胸大肌止点、大园肌、小园肌、冈上肌、三角肌腱止点等处。
(4)肩关节X线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一般口服止痛药、镇静剂如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及疏筋通络、活血止痛类中成药,配合局部外用药等。
(2)物理治疗:红外线、局部热敷、超短波、针灸、拔罐等。
(3)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肩关节周围痛点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枝川疗法等。
(4)小针刀疗法:只限于病灶局限的病例。
(5)手法松解:冻结期病例可在全麻下或臂丛神经阻滞下采取,将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松解,再配合镇痛合剂的使用。
(6)功能锻炼。
【颈椎病】
1.诊断依据:
(1)颈肩部疼痛,呈刀割样或持续性隐痛、酸痛,可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部放射,或伴肢体麻木、上肢乏力。
(2)颈部强直,活动受限,严重者头部处于强迫体位。
(3)相应颈椎棘突及椎旁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深压时出现放射痛。
(4)受压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腱反射异常。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引颈试验阳性。
(6) 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
(7) CT可见椎管狭窄、椎间孔缩小或椎间盘退变、纤维环膨出等改变。
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
1)止痛: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
2)扩血管药:银杏达莫、丹参等。
3)神经营养药:能量合剂、复合微生素、甲钴胺等。
(2)物理治疗:颈牵引(脊髓型颈椎病不宜采用)、激光、电针、拔罐、超短波等。
(3)神经阻滞:
1)星状神经节阻滞、枝川疗法。
2)局部神经阻滞:阻滞椎间隙、椎间关节、痛点,每周1次,2~3次为1个疗程。
3)颈部硬膜外阻滞(单次):穿刺成功后缓慢注入镇痛合剂6~10ml,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7~10天1次,2~3次为1个疗程。
4)颈部硬膜外连续用药:硬膜外穿刺置管,接100ml PCA药盒,缓慢用药约48小时。
(4)小针刀疗法:最适合颈型、神经根型及脊髓型早期。
根据不同的病变,采用不同的刀法和刀法组合,配合其它治疗方法,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
1. 诊断依据:
(1)反复腰、腿痛病史,或急性腰部损伤史。
(2)可有急性或慢性腰痛发作,尔后渐向臀部、大腿及小腿后外侧、踝、足、趾放射,以酸胀痛为主,腹压增加或久坐后均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可伴下肢麻木、乏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3)腰椎棘突、棘间或椎旁压痛,或坐骨神经出口压痛; 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脊柱背伸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均可阳性; 双下肢肌力减弱或皮肤感觉减退,可伴肌萎缩。
(4)腰椎X线片大体正常或有腰椎曲度变直,病变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腰椎退行性变。
腰椎CT可见病变椎间盘后突,硬膜囊受压变形,侧隐窝饱满,神经根变粗或被湮没。
腰椎MRI矢状位可见椎间盘突出及硬膜囊受压的图像。
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镇痛药。
配合维生素、能量合剂改善神经功能,还可配合中药口服及中药外敷。
(2)物理治疗:腰牵引、银质针、针灸、推拿等。
(3)神经阻滞:可行腰大肌肌沟阻滞及局部神经阻滞。
腰部硬膜外阻滞:可行单次硬膜外阻滞,注入镇痛合剂,7~10日1次,2~3次为一疗程。
也可行连续硬膜外腔用药,100ml镇痛合剂48小时内注入,多用于疼痛剧烈、椎管内压力较高、体质较差的病人。
(4)手术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由于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活动范围较少、负重较多等紧张性损伤引起的,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症候群。
1. 诊断依据:
(1)有腰部急性损伤史或长时间累积劳损史。
(2)患者开始感腰部中段酸胀、乏力、疼痛,不能弯腰或久坐、久立,休息可缓解,劳累、受寒、潮湿及天气变化均可加重疼痛。
严重者可扩散至臀部、大腿内侧至小腿。
(3)腰椎活动受限,前屈和侧弯时疼痛加重,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压痛明显。
主动及被动髋外展受限,屈身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可有放射痛。
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口服及外敷等。
(2)物理治疗:激光、银质针等。
(3)神经阻滞:急性期单纯神经阻滞(双侧第三腰椎横突用药)效果好。
(4)小针刀术:在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术或针刀刺激后加用神经阻滞疗法。
操作常规: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充分伸展腰部。
术者左手拇指由骶棘肌外侧压向第三腰椎横突尖部,针刀平行骶棘肌刺入,直达横突骨面,在横突尖部的上、下及外侧行松解剥离,至手下有松动感拔出针刀。
(5)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