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共34页文档
(完整word版)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比较孟子与荀子思想的不同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的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孟子与荀子虽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共处、都肯定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最终目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都归属儒家。
虽然他们都归属儒家,但是思想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思想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
性善论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他认为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良心人人固有,“四心” 即良心,是孟子“性善论”立论的基点。
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
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 ,人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
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
孟子还认为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
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言行举动为行动准则。
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
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影响和作用。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学说。
荀子思想概说

荀子思想概说高中学生,对荀子,需要了解他的如下主要思想:一、性恶论性恶论是荀子最重要、最著名的观点,以此为基础建立他的全面的学习观。
谈到人的天性,荀子这样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人善的一面是后天人为的。
要弃恶为善,就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道德的引导。
可以说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孟子是对立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只要善于养心中浩然之气,不断加以扩充,就可以成为具有仁义的人。
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对孟子的两个论点提出了批判:一是“人之学者,其性善”,一是“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恶)也”。
虽说有对立,也有相通之处。
荀子认为圣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积累以及后天不断努力而成就的。
在这一点上,他和孟子仍然是有共同之处的。
因为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同样不是天生完备于身、天生就有的,人只具有仁义礼智四善之端,要成为圣人,同样需要经过人为的努力,将善端扩而充之于天地。
二、学习观在《劝学》中,一开篇荀子便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主张。
在他看来。
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明广泛学习、每日自我检查、省察的重要。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学习可让本性与一般人无差别的人成为君子。
在这方面他特别强调“学与思”“学与行”的结合。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明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远矣”,思是学与行的之间的关键,学不思则不明。
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

《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卷一梁惠王上一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
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二孟子告诫君主要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广大人民痛苦的基础上。
否则,就是“独乐”,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王朝的覆亡。
三“王道”是孟子的政治哲学,而“仁政”是实行“王道”的具体政治措施。
四通过揭露和批判暴政虐民,阐述了“仁”的思想,表达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
五反映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国家大小,兵甲利钝,而是取决于是否实行“仁政”,以及人心的向背。
六反映了孟子希望通过行“仁政”,达到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的思想。
七孟子这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行“仁政”的两个措施:一是“保民”,二是要“敬德”。
保民——要“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务、深耕易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然后先富后教,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
敬德——推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军的“德”,国君的“仁心”是“仁政”的基础。
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用国君的高尚道德来感化老百姓,提高社会道德,也就是“推恩”。
卷二梁惠王下一本章和第2章、第4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二强调“与民同乐”三孟子认为,大国对小国应以仁者的态度,尊重小国,不引起小国的疑虑,这样可以保有天下,这是仁者乐行天道。
小国对大国应以智者的态度,安于小国处境,不与大国对抗,这样可保有国家,这是智者敬畏天道。
如此,大小国家能和平相处,这就是“仁”的实现。
四强调“与民同乐”。
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五阐述“王政”内容,指出实行“王政”应“与民同欲”。
同时,孟子不是“禁欲论”者,而是“节欲论”者:①肯定人欲的合理性;②主张满足人欲,与百姓“同之”,一方面国君要节制过分的奢欲,一方面要满足老百姓的欲望。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以道德伦理为中心,强调个人修养和政治治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荀子思想观点的总结和评述。
第一部分:人性本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这是他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欲自私、蛮横残忍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引用天道来解释人性的邪恶,并提出了人性三恶的观点:“无不发于性,无不备于道,无不属于义”。
荀子认为人性中的三种邪恶,即无度恶、无厌恶和无道恶,使得人们无法自我控制,容易导致社会混乱和人际关系的紊乱。
荀子还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是为了克服人性的恶,并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人性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性恶可伏”和“教化可改”的理论,认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教化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来控制和改变。
第二部分:王道治国荀子的思想观点重视政治治理,他主张通过王道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认为只有国家政权的正当管理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
他把君主视为国家的中心,他强调君主的职责是保持社会秩序、平等和公正。
荀子认为,“天命”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君主作为上天派来的代表,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
他提出了提倡礼乐的控制和约束措施,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他还强调君主的榜样作用,只有君主自身道德高尚,才能影响和感染整个国家。
荀子的王道思想也表现为他对社会等级制度的观点。
他认为各个社会阶层的分工和地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提出“各得其所”的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第三部分:人性向善尽管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也认为人性可以向善转变。
他相信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力量可以改善个人的恶习和社会问题。
他强调培养德性和修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荀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个人修养,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克服个人的恶习和欲望。
孟子荀子的思想精品PPT课件

译文: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 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 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 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 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 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 了“大丈夫”的境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 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 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
(所想要的東西 ,替他們聚積起來 )
3. 民贵君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众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 够得到天下。
“ 民惟邦本”(《尚书》) “因民所利而利之”(《论语》) “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大学》)
才能有所为。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 乐足以使人死亡。 (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 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 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 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 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荀子基本观点

荀子基本观点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基本观点被称为荀子思想。
荀子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道德和教育方面,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下是荀子基本观点的一些要点:1. 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能,追求快乐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人们会沉溺于欲望和情感的驱使,造成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2. 教化与修身: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修身可以改善人性的恶。
他主张通过严格的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可以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追求道德和善行。
荀子强调,只有通过教育和修身,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君主治理与贤人统治:荀子主张君主治理下的国家应该由贤能的人来统治。
他认为,只有贤人具备道德修养和才能,能够实施公正和善行,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事务。
荀子主张君主应该寻找并任用这样的贤人,以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4. 社会等级与秩序:荀子强调社会等级和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应该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责任和地位,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主张各个阶层的人都应该尽力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5. 忠诚和孝道:荀子非常重视忠诚和孝道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力忠于君主和父母,尊重并履行自己的义务。
荀子认为,只有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谐和平衡,社会才能够繁荣和稳定。
总的来说,荀子的基本观点强调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君主治理下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必要性。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