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通信Tetra标准的架构与接口技术
公安应急通信与Tetra标准的发展

五.公安应急通信采用Tetra标准的利与弊
采用Tetra的主要问题: 1. 覆盖区小:只有模拟系统的50%到70%, 公安自己建网的成本比较高。 2. 技术相对复杂:给国内厂家自行研发带来 一定困难,也增加了成本。 3. 由于采用了TDMA的技术和线性功放,因 此很难和模拟集群兼容。 4. 目前在国外厂家的系统上做加密非常困难。
1. 编号及频率可以统一规划。给省级甚至全国连 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一个厂家的系统可以支持多个厂家的终端。使 产品的终端价格从95年的平均7千多元,降到 了目前的2500元以下。
3. 由于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象Motorola这样的大 公司也教训
350兆模拟集群系统建设的主要教训: 1. 由于MPT1327系统本身就没有系统之间互连 的标准,因此现有的模拟系统,不同厂家的系 统无法实现互连,不利于系统设备的竞争。 2. 除语音调度外,数据功能和数据接口没有定义, 使得系统功能过于单一。MPT1327系统本身 的数据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3. 与其它应急部门的互连互通问题没有解决。
整理课件
四.公安应急通信的实际需求
为了满足公安新的应急通信业务的需要,公 安部正在积极地整合资源,解决未来应急通 信发展的瓶颈问题:
1. 无线频率的问题:350MHz用于模拟及数 字集群系统。336-344MHz用于无线图像传 输。1.7GHz、3.3GHz、5.8GHz用于宽带 移动系统或固定点的宽带无线接入。
各省市都在积极地建设应急移动通信指挥车。 加强无线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着眼于远距离图像传输的应急卫星通信车也开 始装备(目前全国已有30余辆)。
无线单兵和车载图像传输系统也开始装备。
整理课件
三.模拟集群标准的采用及经验教训
tetra 标准

tetra 标准
TETRA标准是由ETSI开发的专用移动无线电(PMR)系统的电信标准,旨在满足泛欧层面PMR运营商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些运营商必须应对交通拥堵以及对语音和数据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TETRA标准是一种专门为公共安全和应急通信而设计的数字无线通信标准。
它是一种高效、可靠、安全的通信系统,能够满足公共安全和应急通信的需求。
TETRA标准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它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抵抗干扰和噪声,保证通信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TETRA标准还采用了加密技术,能够保护通信内容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被窃听。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什么是TETRA

手机和蜂窝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前,模拟PMR和PAMR市场。 TETRA的实际需要从几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其特点:?移动无线电,数字蜂窝电话,寻呼,无线数据。
的TETRA数字集群依赖。内置加密功能的TETRA为基础的产品来,以确保敏感数据/语音通信的隐私和保密。这些产品的设计也更快率比看到之前在移动通信传输数据的能力。
近年来,已取得欧洲灾害时,几个欧洲国家的应急小组互相沟通困难的时候,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移动无线电设备的标准化缺乏。 TETRA标准进化来回答这个沟通的挑战,以及为他人努力统一欧洲国家面临或预计由欧洲委员会(EC)。
的基础上,对数字集群无线电技术,TETRA数字集群被认为是下一代的架构和标准
了解更多
目前正在努力引进其他世界各地,包括丹麦,中国和美国的TETRA标准。 (在美国,另一个标准叫做“空气污染管制条例”25是目前在公共安全机构使用的TETRA标准,目前正在考虑列入的其他标准中的“空气污染管制条例”25项目的后期阶段。)
实地测试和试验的TETRA仍然持续ETSI和主机制造商和测试人员。英国的海豚电讯报道,该公司计划由2000年的夏天释放自己的ExpressNet。 ExpressNet是自称是一个基于TETRA -系统在欧洲的第一个商业化的发展,它集成到一个单一的网络数据和语音移动通信。它是整个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初始部署计划。
TETRA(陆地集群无线电)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描述整个欧洲的一个共同的移动无线电通信基础设施开发的标准设置。这个基础设施是主要针对公众安全的群体(如警察和消防部门),公用事业公司和其他企业提供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的移动电台的需求。
所有这些团体都被私人/专业移动无线电(PMR)或公共接入移动无线电(PAMR)技术的高端用户。这是在执法和公众安全,快速,准确地从中央办公室或调度通信领域往往是至关重要的的领域更是如此。 TETRA是一个团体使用PMR和PAMR的标准溶液。
TETRA数字集群空中接口协议栈体系结构分析

其它公网和专网的接 口、网管接 口和有线 台接 口。
描 述是 比较 详尽 的,而对S wMl, ' 的描述 则不全 面 ,通常 以 f  ̄ 0 “ wM『 的处理过程不 在本 标准范围内”的理 由省 略。 S 侧
收稿 日期 : 2 0年 1 1 日 8 月 0 5
由T T A 字集群 空 中接 口协 议的研 究和分 析可知 , E R 数
开 ,基 站只 负 责物 理层 和 数据 链路 层协 议 的
处理 ,而交 换 中心 负责 网络 层 协议 的 开发 。
分 布 式 体 系 结 构 的 主 要 产 品 是 Moo o a 司 t l公 r
的Di t P系统 交换 中心 ,其采 用 具 有双 me l r a
—— — ——— — 、
D 上下文 I 分组数据的 I lP P j
『
.
给T T A数 字集群 数 字集群 分 系统研 制 的进 ER 展带来 了困难 。
f 激活与去激活 l信道处理 数 分组 据
缠 竖 J 量 l
.
图制 业; 佑 I 网; } I务 控网 j j
维普资讯
专题 :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
T T A 字集群 空中接 口协议栈 ER 数 体 系 结构 分析
孙 昕 北京交通大学
李 海 北京理工大学
【 摘要 】文章基于T T A E R 数字集群标准体系结构的特点 ,结合现有T T A E R 数字集群产品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阐述
2 ER T T A数字集群标准体系结构
TT A E R 数字 集群 标准在 容量 上具 有较大 的灵 活性 ,适
用于大、中、小容量系统 ,具有调度功能较 多和补充业务较 丰 富等特 点。T T A数字集 群标 准规定 了六种 标准 接 口, ER 即:空中接 口、数 字集群系统间的接 口、终端设备接 口、与
TETRA集群网关功能研究及在地下建筑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网关 设备 及 其功 能 的 研 究分 析 ,笔 者 发现 利 用 网关 的
功 能 ,可 以将TE RA集群 系统 的使 用范 围延 伸至 地下 T
系统 处置 应急 事故 ,专 用 T T 集群 系统 一般 都没 能 E RA 覆盖 地 下 建 筑 。在 应急 事 故 状态 下 ,尤其 是 地 下火 灾 现场 ,需 要 临时 采 取延 伸 通 信 的措 施 来解 决 与 地下 建 筑通 信联 系 。
33呼 叫过程 .
在 直 通工 作 方式 中 ,有两 种 呼 叫建 立选 项 :不 带
根据 信 道 的状 态 ,移动 台 确 定使 用 网 关与 系统 进
行 通 信 的 方 式 ,当信 道 空 闲时 才 能 允许 DM—MS 用 使 该信道 通过 网关通 信 。
( 2)网关 的状态
有 出现 校 验 的 呼叫 建 立方 式 ,不 需 要任 何 正在 接收 的
建筑突发事故现场的方法。
【 关键词 】 T T A 群 网关 地 下建筑 DM. 协 议 应 急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R 集 MS
l 概述
当 前 城 市 的 建 筑 越 来 越 密 集 并 且 不 断 向 地 下 发
展 ,一 些 商业 大 厦 的地 下 建 筑有 两 层甚 至 三层 ,一 般
由于 事故 现 场地 形 复 杂 、环 境 杂乱 ,在 紧急 状 态
◆电路方 式未 保护业 务 ( 明话 或加 密 ):7 k / . bs 2
◆电路方 式保 护业 务 :24 b s .k / .k /、48 b s ◆允许 的交织 深度 :N=1 、8 、4
下 行 链 路 发 送 来 的 业 务 ; 当主 呼 D — S 收 到 网 M M 接
应急预案中的应急通信网络

应急通信网络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应急通信技术
未来发展趋势
包括无线电、电话等,技术较为简单 ,可靠性较低。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应通信网络将更加智能化、高效 化,能够更好地满足救援需求。
现代应急通信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移动通 信、互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应急通 信领域,提高了通信效率和可靠性。
05
CATALOGUE
应急通信网络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技术难题
应急通信网络在面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紧急情况时,常常面临通信基础设施损坏、信号干扰等问题,导致通 信不畅。
解决方案
采用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样化通信方式,建立多层次、多手段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高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和稳定性。
技术升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应急通信网络进行技术升级 和改造,提高其适应性和先进性。
04
CATALOGUE
应急通信网络在应急预案中的应用
信息收集与传递
信息收集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应急通信网络能 够快速收集现场的各种信息,包括事 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范围、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信息传递
通过应急通信网络,收集到的信息能 够迅速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 他们及时了解情况并作出决策。
用于互联网通信,实现信息的传输和路由。
IEEE 802.11协议
无线局域网标准,用于无线通信。
3
TETRA协议
数字集群通信标准,用于指挥调度。
网络安全与防护
数据加密技术
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
防火墙技术
防止外部网络攻击和非法访问。
入侵检测技术
实时监测网络异常行为,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威 胁。
tetra标准情况简介

tetra标准情况简介摘要:1.Tetra 系统概述2.Tetra 标准的发展历程3.Tetra 系统的特点与优势4.Tetra 系统的应用领域5.我国对Tetra 标准的态度与应用正文:1.Tetra 系统概述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系统,即陆地集群无线电系统,是一种数字无线通信系统,专为公共安全和专业通信领域设计。
它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无线通信服务,可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通信需求。
2.Tetra 标准的发展历程Tetra 标准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的欧洲,最初是为了满足欧洲公共安全和专业通信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Tetra 标准不断完善,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安全和专业通信领域的主要数字无线通信标准。
3.Tetra 系统的特点与优势(1)高效:Tetra 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多信道、多用户共享,提高了通信效率。
(2)安全:Tetra 系统采用高级加密算法,确保通信内容不被非法窃听和篡改。
(3)可靠:Tetra 系统采用冗余设计,保证了系统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4)灵活性:Tetra 系统支持多种通信模式,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4.Tetra 系统的应用领域Tetra 系统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公共事业、交通运输、政府部门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公共安全部门可以通过Tetra 系统进行快速、高效的通信,以保障公共安全。
5.我国对Tetra 标准的态度与应用我国对Tetra 标准持支持态度,已将其纳入国家无线通信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已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等领域广泛应用Tetra 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TETRA数字集群移动通信

TETRA数字集群移动通信TETRA数字集群移动通信1、引言TETRA(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数字化集群通信系统,特别适用于需要高度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专业通信应用。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TETRA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详细信息,包括系统架构、功能特点以及应用领域等内容。
2、系统架构2.1 基础设施在TETRA系统中,基础设施包括基站、控制器和中心交换机。
基站负责无线通信,控制器负责管理基站,并与中心交换机进行通信。
2.2 网络架构TETRA系统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包括多个交换子网和基站子网。
交换子网负责用户管理和呼叫控制,而基站子网负责频道管理和无线链路控制。
3、功能特点3.1 语音通信TETRA系统提供高质量的语音通信功能,支持全双工通信、组呼和个呼功能。
用户可以在群组中广播信息,也可以直接与特定的用户进行个人通话。
3.2 数据传输除了语音通信外,TETRA系统还支持数据传输功能。
用户可以发送和接收短信、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信息。
3.3 位置服务TETRA系统还具备位置服务功能,可以实时跟踪用户的位置信息。
这对于需要实时监控和协调的特定应用非常重要,例如警务部门或紧急救援团队。
3.4 安全性作为一种专业通信系统,TETRA具备高度的安全性。
它采用加密算法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确保通信内容不被窃听或篡改。
4、应用领域4.1 公共安全TETRA系统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领域,如警务、消防和医疗救护等。
它可以提供高度可靠的通信和协调能力,帮助应急人员做出迅速准确的决策。
4.2 交通管理TETRA系统在交通管理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交通警察和交通运营部门可以使用TETRA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和协调,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4.3 工业应用由于TETRA系统具备高度可靠性和安全性,它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备受重视。
例如,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TETRA系统可以用于实时监控和协调作业人员。
附件:1、TETRA系统架构图2、TETRA系统用户手册3、TETRA系统安装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1、加密算法 - 指用于将数据转换成不可读的形式,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的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I
PEI Protocol Layers
APPLICATIONS
TCP IP
UDP TNP1
PPP
PEI DOMAIN
V. 24/V. 28
TO MOBILE STATION
ISI : Protocol Stack
TETRA INFRASTRUCTURE 1
TM V+D AI Protocol Stack
CONTROL PLANE USER PLANE • Speech • Circuit Mode Data
• Call Control • Short Data • Supplementary Services
• Mobility Management
Typical TETRA Network
1b
3 1a
BS BS
Central Network Management
TETRA Infrastructure
NMS
5
BS
BS
BS
BS
2
Remote Line Station (Despatcher)
.Another
6
PSTN, ISDN PDN
TETRA Network
TETRA as an IP Network
WAP Terminal Network Management Center
Content Provider
WAP GW
IP
Database
LAN Server
Internet
IP IP Corporate Intranet
IP
Bluetooth
IP Switching/ Routing Network
• Performance Management • Fault or Maintenance Management
• Subscriber Management
• Accounting Management • Security Management
CNM
PSTN Gateway
PSTN GW
PSTN
ITU-T Rec. X.229 ISO/IEC 11582 ISO/IEC 11572 ETS 300 402-1 and 2 Layer 1
PRIVATE SIGNALLING SYSTEM 1 (PSS1) USED IN ISI STANDARD
IP Inter-working Interface
IP IP
Control Room Server
GPS
IP
TETRA Infrastructure
Voice/IP
IP
Dispatcher
Standard API and Applications
Applications
Internet Access
AVL
Telemetry
Standard API
ISDN Gateway
2B+D 30B+2D ISDN GW
ISDN
Control Room Gateway (1)
GSM
GPS Databases ICCS
Internet
Control Room Gateway
Dispatchers
Corporate Intranet
AVL Controller Internet Server
To Other Regional SCN To other TETRA Networks
ISI
Regional
To other Local SCN
SCN: Switching Control Node 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BS: Base Station
Peripheral Equipment Interface (PEI)
21.6
14.4
19.2 9.6
2.4
4.8
7.2
TM V+D AI Services
• Speech • Data
– Circuit mode – Packet mode – Short data service
• • • •
Supplementary Services Call Control Mobility Management Security Services
4
TM V+D Air Interface
Air Interface TDMA FRAME TETRA Infrastructure
V
D V
Uplink
V D
TS 1
TS 2
V
D
Downlink
TS 3
V
D
TS 4
TS = Time Slot
Air Interface (AI) Variants
ISI
CONTROLLING AND PARTICIPATING NETWORK
PARTICIPATING NETWORK
DM AI Protocol Stack
CONTROL PLANE USER PLANE
Call Control Intrinsic Services Short Data
Circuit Mode Data
• Audio parameters • Individual and Group Users • Supplementary services • Alarms
Gateway Engine
To TETRA Switch Interface
Conclusions
TETRA Architectures and Interfaces allow: • Spectrally-efficient feature rich communication • Choice of trunked or direct modes •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TETRA networks • Multimedia services, Internet access and mobile office capability • Extensive data applications capability • Inter-working with public networks • High level of security
Host
Packet Data Network
Inter-Network Backbone
Gi
Gp
Gi
GGSN
Gn
BG
BG
Gn
GGSN
Internal Backbone
Internal Backbone
ISI
HDB TETRA Infrastructure 1 VDB HDB VDB TETRA Infrastructure 2
DMO AIR I/F
TMO AIR I/F
PEI
TM V+D AI Data Rate Capacities (kbit/s)
BANDWIDTH ON DEMAND
Number of Timeslots No Protection Low Protection High Protection 1 7.2 4.8 2 14.4 9.6 3 4 28.8
NMS Client 21” 21” 21” 21”
Authentication Centre
ROUTER SCN
Client
21”
LAN
ROUTER
LAN
Network Management (2)
(external)
ISI
TETRA 1
NMC
TETRA 2
NMC
ISI
ISI
TETRA 3
NMC
6. DIRECT MODE GATEWAY REP/GW/ AUTHORIZING MO
7. DIRECT MODE REPEATER/ GATEWAY
8. MANAGED REPEATER/ GATEWAY
Services Supported by ISI
Speech
Direct Mode Call Control Layer 3
Data Link Layer Physical Layer
Layer 2 Layer 1
Direct Mode AI Scenarios (contd.)
REPEATER GATEWAY
NETWORK
5. DIRECT MODE REPEATER
WAP
Proprietary
IP Packet Data Circuit Mode Data
Bearer Service
TETRA ADAPTATION LAYER
SDS
Network Management (1)
(Internal)
Server 15” 15”
NMC
Server Disks
LAN
TO control room application client
API Client
Application Server
• Management of following functionalities through API using API libraries or through messages :
• Facilitate Programming at a higher abstraction level • Allow integration of radio functionality in different systems • Guarantee flexibility of control center configuration • Allow GUI’s custo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