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的三大变迁
神话的起源及各家说法

神话的起源及各家说法
神话的起源及各家说法:
1.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们知识贫乏,对大自然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既不能支配,也无法抗拒,并产生巨大惊奇的感觉,由于无法解释,种种自然力被他们设想为某个人格化的神在控制着,表现出初民朴素的世界观。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先民们增强征服自然的力量,创造一些夸张人力伟大和战胜自然力的故事,如"羿射九日"、"女娲补天"等。
2.经过历代不断的加添改造,神话变得丰富多彩,如西王母这个神,在《山海经》里是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的掌管瘟疫刑罚的狞厉怪神,有三只青鸟替他采集食物;到《穆天子传》,西王母和周穆王诗歌唱答,和善得多;到《淮南子》,羿问西王母要不死之药,西王母从凶神变成了吉神;在《汉武内传》里,西王母变成一个三十来岁、容颜绝世的女子,三只青鸟也变成一群漂亮活泼的侍女。
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流变

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流变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流变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神话涉及许多著名的女神,如女娲、西王母、嫦娥等,她们的故事和传说不仅富有文化内涵,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一、起源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许多神话故事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的。
例如,女娲就是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上古女神,她被视为创世神和人类的始祖。
女娲的故事传颂至今,仍然被人们敬仰和崇拜。
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上古女神神话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虽然男性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女性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许多女神在这个时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功能,例如,西王母被视为掌管长生不老的神,嫦娥则被视为月亮女神。
三、演变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上古女神神话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相结合,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
这些神话中的女神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道家思想中的“道”和儒家思想中的“礼”等。
同时,一些女神的形象也逐渐被淡化,甚至被男性所取代。
然而,尽管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但她们依然被广大人民所崇敬和崇拜。
这些神话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中国上古女神神话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
这些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和故事情节,不仅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人类信仰、道德、哲学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神话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研究现状,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我们将探究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揭示其研究意义。
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源于远古时代,流传于民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axff%jne浅谈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浅谈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摘要]神话是上古先民的重要作品,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代神话也在不断的演变,其间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由于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包括追求谱系的完整、故事情节的完整、场面的完整;由于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神灵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与世人日益接近,也像人一样充满欲望;由于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这些哲学理念既有五行学说,又有阴阳学说、精气说、物物相生观念、天人合一等古老的哲学思想;由于理性的强化而出现的历史化倾向,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作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去掉神灵的超人因素。
[关键词]演变趋势;系统化;世俗化;哲理化;历史化;[Abstract]: myth is the ancient ancestors of the important works, after a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ancient myths is in constant evolution, during which several noteworthy trends: the emergence of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tribal tendencies,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the complete spectrum, the complete story, and the scene of integrity; due to the desire to drive the emergence of secular trends in the spirits come out from the closed state, with the world ever closer, but also like people, full of desire; due to the impact of philosophical ideas the tendency of philosophy appears, the philosophy of both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there are yin and yang theory, refined gas, said raw material phase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 and other ancient philosophy; strengthen the rational and the tendency of history appears to "God" man, the legend of the magic to make some bizarre interpretation plausible, remove the gods Superman factors.[Keywords]: Evolution trend; systematic; secular; Philosophized; history of;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自身通过幻想所作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既表现人对自然的顺应,又反映对自然暴力的反抗和征服,它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人间英雄的业绩,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类自身的困惑和理想。
中国神话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神话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神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远古时期,是在中国古代民族神话丰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神话的产生是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不断发展而演变的。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无法用科学知识解释,于是便形成了许多神话故事来解释自然现象,并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指导和信仰。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众多的神话故事源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情感,如生命、爱、友情、责任、道德等,在这些故事中,人们也寻找到生命中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神话中的主要人物包括神、仙、鬼、魔等,它们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神话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中,越发丰富多彩。
在东周时期,随着农业的兴起,神话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农业神祇,并与以往的山神、水神、火神等一起共存。
而到了汉代和唐代,中国神话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世俗和宗教领域,经历过多年变化和发展,其内容也愈加多样、丰富和逐渐系统化。
中国神话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而每个故事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它们既为人们提供了启示与反思,也使得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
通过神话故事,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繁荣,且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提供着强大的信仰力量和情感支撑。
总的来说,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不仅如此,神话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中国古代文化所孕育和继承至今。
中国神话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不仅是传承民族智慧和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中国神话的丰富性和灵性,以及其独具特色的描写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让许多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者感叹其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从中国神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可以看出其存在的一些特点和内在规律。
中国古代神话脉络

中国古代神话脉络中国古代神话分三个历史时期,(1)盘古开天地-刑天杀天帝上古神时期(2)刑天杀天帝-武王伐纣自然神时期(3)武王伐纣-至今修炼神时期,生灵修炼成神。
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这么分,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可以称之为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腹黑男帝尧是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
天地混沌之初,有盘古,龙首蛇身,双目开闭为日夜,嘘为风雨,吹为雷电,每天撑开混沌天地一仗,天地增长为九万里,神曲化为大地,血液为江河,双目成日月,肌肉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
盘古死后,先天混沌之气产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最高神明,昊天上帝,即天帝,亦称太一、皇天。
楚国称其为东皇太一,(屈原诗)。
其人格不显,为全知全能的神。
太一和鸿钧含义接近,因此有人说太一是鸿钧老祖。
盘古“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的功能被烛龙所继承,烛龙也就是烛九阴,住在钟山,人称钟山之神,长的是人面蛇身,显然和龙首蛇身的盘古有亲缘关系,另外一个和盘古有亲缘关系的,是住在雷泽的雷神,长的是人首龙身。
雷神很重要,一定要记得。
而伏羲,女娲,神农三人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三皇。
三皇是怎么来的呢,话说燧人氏当政的时期,风姓的华胥氏部落有个妹子,就叫她华胥吧,她跑到雷泽去玩,看到有个巨大的脚印,是的,正是上文提到的住在雷泽的那个大人物留下的,于是乎悠悠然踩了上去,估计妹子想的是踩一踩又不会怀孕,悲剧的是,她怀孕了。
生的两个孩子,诸位都知道,一个叫做伏羲,一个叫做女娲。
当然为什么雷神的后代长的和烛九阴一样是人首蛇身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什么?其实脚印是烛九阴的?烛九阴根本就没有脚啊啊啊啊)伏羲,取得了河图洛书,推演了先天十六卦,算尽天机,天帝封其为五方上帝,也就是五帝之一,掌管东方,属木,号称青帝,人称太昊,其所在的风姓伏羲氏部落,是中华民族的源起。
浅谈中国神话的发展

浅谈中国神话的发展中国神话源远流长,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神话故事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
中国神话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以及古代思想密切相关。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无法解释,便创造了各种神话,以解释身旁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这些神话中的主要角色常常是各种神仙、仙女、神犬、神龙等各种生物。
这些神话在不断演变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故事体系和丰富的神话象征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神话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的神话史称为“三皇五帝时代”,主要神话形成于这个时代。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被尊为人类开始文明的开创者,具有神话色彩和特定的象征意义。
这个时代衍生出了许多著名的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神话进入了 "封建王朝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神话故事更加持久和深入,有很多人或事件成了神话故事的主题,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等,至今仍流传甚广。
到近现代,中国神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神话朝着更多元、更开放的方向发展。
许多神话故事也结合了现代人的心理和语言,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封神演义》等现代神话故事。
同时,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在尝试创造继承传统的新型神话,如机甲构建、诸神降临等神话故事。
总之,中国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不断演变流传的过程中,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元、更开放甚至神话产业化的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神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产,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神话对于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神话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神话的发展表现为原始部落信仰、三皇五帝时期的传说、神话、祭祀文化以及道家、儒家、佛教等各种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互相影响。
神话的产生与流变

古代汉民族神话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神话是很丰富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给人以贫乏无可记述的感觉,甚至在早期的文学史的编订过程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在是很遗憾的。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其一,中国的神话只零星的记载在古代文献中,没有出现想荷马那样的“神话诗人”,将零散的神话整合成为一个体系。
其二,中国的神话大多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其中的主线并不明显,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其三,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仙话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神话的一个分支,道教的仙话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对中国的历史有过很大程度的影响,但过去却并未当做神话予以考察。
中国古代的神话同西方的神话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神话所表现的神的形象上来说,西方古代的神话,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神的形象只不过是将人的能力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大,总的来说,就是“神人一体”,但中国的神话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与人就是不一样的,是外在世界的形象性体现,将万物进行拟人化或人格化了,认为人格化了的万物是高于人而值得人去崇拜的东西。
我个人以为中国的神话史从时间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上古期(原始社会蒙昧时期至商朝),中古期(周至南北朝),近古期(唐朝至清朝),从形式上又可以分为原始神话和古典神话,上古期属于原始神话,中古期和近古期则属于古典神话。
上古期神话的特点会是没有体系,以图腾崇拜为主,单独的绝对意识的崇拜,神话与社会生活分化,巫高于史。
主要代表有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对于上古期的神话,由于时间太过于久远,又缺乏文字记载,我们的了解只能依靠于中古期的文献记载以及现在的考古发掘做猜测,在上古时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以及有针对性的单独的绝对意识的崇拜,这一时期的神话形象有其专门的对应的象征意义,例如: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龙图腾的崇拜,以及对于生殖的崇拜,这一时期没有形成真正的神的形象,所有的崇拜的对象就是将代表特定的功能的部件加在人的身上,从而表达对于特定的事物的祈求,古人认为闪电就是支配雨水的神灵,所以古代的巫师就制造了形似闪电的玉龙来祈雨,良渚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琮外圆内方,中间贯通,体现了古人沟通天地的期望。
中国神话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神话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据考古学研究,中国神话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人类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此时期,人们以神化自然现象的方式进行崇拜和敬畏,形成了最早的原始神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神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了宇宙的起源、天地神灵、历史人物和传说事件等各个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古代先民不断丰富和完善神话故事,产生了许多经典的传说和神话。
比如,《山海经》、《史记》、《西游记》等文艺巨著,都是中国神话发展的杰出代表。
同时,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许多王朝和政权都积极利用神话故事来强化自身的合法性和统治地位。
例如,夏朝传说的神农氏与黄帝氏,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始祖;周朝崇拜的天帝神、地祇神和各地方神等,都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神话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变迁也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中国农业文化与自然神话的相互融合,导致了农耕神话的兴起;佛教传入中国后,诸多佛教故事和神话又与中国传统神话发生了互动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更在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神话的发展与演变,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环境。
因此,探究中国神话的发展,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许多故事都有着神话故事的影子。
这些故事有时是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有时是对人性和人生的反映。
比如,“白蛇传” 是一个十分著名的神话故事,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讲述了白蛇为了与人类相恋,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故事。
这个故事描写了爱情的真挚和人性的复杂,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与此相似的,还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也是中国神话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一些重要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2015-10-31刘毓庆“神话”概念来自西方。
中国神话研究,启动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大潮中。
一个世纪以来,研究者所持有的观念、理论、分类方式、研究方法等等,基本上是西式的。
当下的研究路径,许多仍属西方各种理论的实践,真正从中国神话自身寻绎其理论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
根据西方人的观念,中国学者普遍认定了这样的事实:神话是原始时代的产物。
中国神话研究的开启者茅盾,给神话所下的定义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
”①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开启者林惠祥,也认定“神话是原始心理的表现”②。
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的各类中国文学史教材,几乎都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谈到的“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的原则③,将神话作为远古先民的文学而置于书首,其后则不再提及。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汉代文献中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盘古开天等等,变成了远古神话的经典内容;汉以后的神话,如《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明确署“神”字号的作品,则被改题为志怪、神魔之类的名目,以表示神话已不再存在。
至于20世纪后半期以来,出现的大量外星来客、宇宙大战以及死去几百年的人突然闯入现代生活或现代人闯入古代皇宫之类的神话电视、电影,则被命名为科幻片或穿越剧。
但要问这些形式上分明与神话没有什么两样的故事,为什么不能叫做神话时,人们的回答会很简单,因为它们不是产生在上古时期。
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遗憾地表示:中国文献关于“创世神话”的记载太晚了!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正在用西方人的概念来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在规范中发现了我们祖先行为的不规范性,于是有了深深的遗憾。
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撇开西方理论的框架,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神话的理论性问题作重新思考呢?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神话研究的袁珂,晚年逐渐意识到西方理论导引下中国神话研究的缺陷,在1982年后提出了“广义神话”的概念④,认为“直到今天,旧的神话没有消失,新的神话还在产生”⑤,并撰写了《中国神话史》。
但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甚至因为他没有接受西方的新理论而被边缘化。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笔者对于神话的思考已有三十余年。
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因而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大量神话电视剧产生。
被学者们以不同名目标识的所谓志怪、神魔、科幻片、穿越剧之类的艺术,其本质都是神话。
神话创作在历史中,可能会有盛衰变化,但不可能消失。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第一次在五帝三王时期,第二次在秦汉魏晋时期,第三次在元明时期。
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一、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神话创作高潮的产生,无疑是以神秘性思维高扬为背景的。
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便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
这也是当代神话研究者最为关注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神话,最接近于西方神话学理论提供的观念。
在权威性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就产生于这个时代。
关于这个时代的神秘性宗教思维与神权意识,几乎是所有言及“上古神话”的文学史著作以及神话研究者,都曾作过论述,且言之已详,故略而不论⑥。
这里所要讨论的是这个时代神话的性质与功能问题。
我们需要厘清一个事实。
20世纪疑古派及一些中国神话研究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中国上古史是神话的历史化。
不仅视黄帝、颛顼等五帝为子虚乌有,甚至民族相传的治水英雄大禹,也变成了虫的化身。
他们的依据便是西方的神话学理论。
西方因为与上古神话平行的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无法将神话与历史参比研究,故而只能依据逻辑,对神话表象作出归纳、分类、分析和解释。
其正确与否,也只能根据逻辑判断,很难得到实证。
而中国则不同,大量的历史文献以及百余年来地下出土资料的不断发现,使我们对神话能够作出多角度的分析。
因而在当下对上古神话研究的反思中,我们发现: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正如徐旭生所说:“无论如何,上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素质、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⑦我们现以《夸父追日》的神话为例来说明。
《山海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⑧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⑨这是一个典型的神话。
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是这个神话的主角。
“夸”字曾见于甲骨文与金文中,字从“大”从“于”,在甲骨文中是作为方国名存在的;青铜器中有以“夸”为标识的爵和戈。
据此,“夸”当是族名。
“父”,《说文》说是“家长率教者”⑩,自当是氏族首领。
太公望又称尚父,就因为他是氏族首领。
春秋时宋国有乐父、皇父、华父、孔父等,他们都是族长,故才有“父”之名(11)。
这从神话关于夸父执杖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到,杖在原始时代,有象征权力的意义。
一般只有头人才能执杖。
因而“夸父”即夸族之长。
据“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的记述,夸父族是从后土族的一支派生出来的。
而《海内经》又说后土是炎帝之后,如此说来,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了。
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
《山海经》中披露了夸父反抗黄帝而最终失败的信息。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的表述,即说明了夸父与蚩尤一样,是一位反抗黄帝的英雄,后被黄帝集团的应龙杀死。
在苗族的传说中蚩尤有一位大将叫夸佛,显然就是夸父。
传说首领蚩尤被轩辕黄帝打败并杀死,后来大将军夸佛带领苗族人民由北转南,途中夸佛又被轩辕大将应龙一箭射死,夸佛身边的壮士被选为超度死者的“路师”,歌颂蚩尤、夸佛的功绩(12)。
显然这些传说渊源甚古,皆与上古曾发生过的炎、黄大战有关,且与《山海经》记载相合。
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
所谓“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其实是因大旱,黄河、渭河近于枯竭的神话表述。
在关于黄帝的记载中,有三则与气候相关的传说特别值得注意。
一则是《庄子·在宥》篇的如下寓言: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
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
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自而(尔)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13)《庄子》中多寓言,自不可当真,但其中多保存有远古传说,其寓言每在传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
庄子在这里言及黄帝时的气候反常现象。
关于“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二句,《经典释文》引司马彪曰:“未聚而雨,言泽少;不待黄而落,言杀气。
”成玄英以为此数句言“风雨不调,炎凉失节”,“三光晦暗,人心遭扰”(14)。
庄子之言可能有所夸张,但不排除这确是一个源自远古自然灾害的传说。
另一则是关于旱魃的,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15)吴任臣注引《玄览》说,旱魃所见之国,赤旱千里。
《神异经》亦言魃见则大旱。
第三则便是夸父渴死的传说。
将这三则结合起来看,可以推断出黄帝时期确实发生过一场大旱。
夸父因渴而死,正是死于干旱的说明。
这在河南灵宝县的传说中也有反映。
河南灵宝南三十里的阳平乡有座山叫夸父山,还有一条狭谷叫夸父峪。
夸父峪有八个村子,俗称“夸父峪八大社”。
这里的人自称是夸父的后裔。
他们每年要进行“赛社”活动,以纪念夸父。
当地传说:黄帝、炎帝大战于阪泉。
炎帝被应龙打败,其支系夸父族败退西逃。
适逢大旱,夸父渴死后,躯体变成夸父山。
夸父死前嘱咐子孙种植桃树,所以,这里东西百里之内,皆为桃林。
此与《海外北经》所言略同。
《海外北经》所言的“邓林”,也就是桃林。
邓、桃一声之转。
《山海经·中次六经》说:“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
”(16)这里所说的夸父之山,正是灵宝县的夸父山。
桃林亦即此地之桃林。
灵宝县古又叫桃林县,原因正在于此。
《山海经》记述的关于夸父的两种不同的死亡方式,在河南灵宝县的传说中,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据张振犁考察所得,河南灵宝《夸父山》神话的主要情节有:(一)黄帝与炎帝作战,炎帝被打败,逃回陕西。
(二)黄帝派大将应龙追赶。
(三)炎帝向西退至豫、陕交界一带,炎帝族的支系夸父族路过河南灵宝,正值这里十年大旱的严重干旱天气。
(四)夸父族头领夸父到了灵宝县南二十五里的秦岭山北麓,干渴而死。
(五)夸父临死时,嘱其子孙要把桃树种下去,好好保护,不能砍伐。
(六)夸父死后埋在夸父峪旁,这就是夸父山(17)。
这个传说出自自称为夸父后裔的人群中,因而在对夸父的态度上与《山海经》大相径庭。
首先我们相信这个传说是有历史影子的,这个传说拥有者的群体,是怀着对夸父的崇敬与怀念来讲述古老历史的。
这个传说从大的方面来看:第一,承认夸父是炎帝族群中的成员;第二,承认夸父是战败西退;第三,承认夸父死于西退的路上。
但在具体死亡方式的处理上,则说夸父不是死于应龙的箭下,而是死于干旱。
这中间自然藏有永远无法解开的秘密。
张振犁推论说,这是夸父族后裔不愿听到头领被黄帝诛杀的下场,乃编制了一个兵败渴死的结局(18)。
这个推论确有其理。
但我更相信,夸父追日的神话是以这一历史传说为酵母的。
所谓因渴而死,乃是与炎黄之战时期的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笔者在《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一书中曾论证:黄帝族乃是一草原民族,因草原干旱,草料匮缺,导致了草原民族南下,与代表农耕的炎帝族发生了冲突,最终以炎帝族失败告终(19)。
像《庄子·在宥》篇提到的黄帝时“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所提到的黄帝之女旱魃“所居不雨”,以及夸父神话中所说的“河渭不足”的现象,其实都是对当时大旱的说明。
正因如此,夸父死于战场的历史便被修正为死于干旱。
而夸父族又是从东向西逃亡的,所以又有了追日的传说。
当然在“追日”的神话表达中,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寓意(20),在此姑不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