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批判

合集下载

文化理论关键词·符号(修订版)

文化理论关键词·符号(修订版)

《文化理论关键词》(修订版)第二章符号批判理论与文化理论的许多重大进展,都导源于把语言当作一种符号系统来研究的做法。

1而对符号系统进行分析的学科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符号学(semiotics,或semiology)。

该术语源自希腊语semeion,亦即“符号”。

符号学考察符号在文化中的运行方式,乃是基于以下预设:文化的方方面面皆可看作是符号的系统——口头语言和视觉语言,各种动作、姿态和手势,建筑和家具,服装、饰物和菜单等等,都是符号学要破译的对象。

理解一种文化,就意味着对它的符号系统进行探测和解释。

符号并不包含明确的意义或观念,而只提供了某些线索,让我们能够借助解释去发现意义。

当符号借助人们有意无意采用的文化惯例和规则得到破译,符号才会呈现出意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一观点是由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提出来的。

在他去世之后,根据他1906到1911年间在日内瓦所开讲座的课堂笔记整理出了《普通语言学教程》,1915年在巴黎出版,2最早译成英文是在1959年。

在索绪尔之前,语言研究一直隶属于哲学学科,其主要工作是追踪个别语言和语言群落的历史(历时性)发展。

索绪尔彻底改变了语言研究,使语言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致力于在给定的时间点上描述语言系统的状况(共时研究法)。

同时,他还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分:语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语言系统,言语是特定的言说。

总之,索绪尔的全部理论都是以符号这一概念为中心的。

索绪尔认为符号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能指(signifier),或曰声象(sound-image)3;一个是所指(signified),或曰符号所指涉的概念。

例如,我念“leopard”时发出的声音和我写在纸上的字母“l-e-o-p-a-r-d”就构成了一个能指。

而由那些声音和字母所传达出来的“一个四条腿、凶猛而长满毛的猫科动物”这个概念则是它的所指。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综述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综述

已经从 生产型转为消 费型社会 , 了当今社会的 消费盛行状 态和符号化倾 向 , 了马克思以生产为基础的 确认 论证 经济交换时代 已经结束 , 其政治经济学批 判 已经过 时, 只有符号政 治经济 学批判 才能承担起 当代 社会 批判的重
任 。 主张用象征性 交换来消除整个符 号体 系, 为这样 才能解放全人 类。 他 认 其符号政治经济学理 论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 但是也存在一些局 限性。
判》 的研究状况 。

位, 该书翔 实而全面地描述了鲍德 里亚前期的理论活动和
思想 , 成为后来 的鲍德里亚研 究者征 引的主要对象 。凯尔 纳 比较具体地分 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 就是要寻求一种 新 的生活方式 ,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再 受到资本主义 的使 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控制 , 而是应该由所谓 的符号价值和 象征性交换来主导。凯尔纳认为 , 鲍德里亚这一思想是一 种幻觉 , 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是由资本和生产决定 的社

国外的研究现状
会, 人们难以逃脱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 。关于鲍德里亚这

国外 的鲍 德里亚 研究至少 应该包括 英语部分 和法语 部分 , 在此只介绍其英语世界的状 况。鲍德里亚在英语世 界 的影响是从 2 O世纪 7 0年代后期开始的。1 7 , 9 5年 鲍德
思想是一种幻 觉 , 因为我们今天的社 会还是有资本和生
【 作者简 介】 婧( 92 )女 , 白 18 一 , 黑龙江木兰人 ,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 院教师 , 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
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补充 , 在发展激进的语言理论方面作
南京大学张一 兵教授作 为 国内反对鲍 德里亚 的重要
出了独 特的尝试 , 其标题文字可称作结构主义的一种杰 出

符号在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符号在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符号在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报纸新闻标题中的符号的使用,固然起到了传达信息的目的,但也有许多语言
学家、文字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认为符号在新闻报纸标题中的使用,也是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发生后的一种可视化和艺术性表现形式。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报纸新闻标题中的符号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
章内容,它不仅可以代替文字在标题中,而且还可以帮助读者思考,加强他们对标题的记忆。

同时,符号还可以是新闻报纸有关思想的或故事的简要表达,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精神内容。

社会学家主张,报纸有关标题的符号,也可以代表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以及对这些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概括,从而方便读者理解文章的精神内容。

比如,标题中加入“#”字号表示批判,相反,“+”或“-”字号,则可以表示该社会文化现象既具有正面又有负面意义,这样既减少牸空间,又可以清晰地表达思想意义,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起到思辨引导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新闻标题中的符号的使用,可以增强标题的表达功能,
使新闻起到有效传播的功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指引读者思考,集中注意力,提升文字表达的效果,更好地达到社会文化思想熏陶作用。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理论检视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理论检视
S 0NG De—xa i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 nhi nvr t o oicl cec n w, Sag a u iesy f lia sineadl i p t a tesh o o ri tde ,saga 2 0 ,C ia h col f xs s i Ma m u s hnhi 0 hn ) 1 1 7
THE NORTHERN ORUM F
No 3, 2 2 . 01 Toa . 3 tlNo 23
【 关注消费社会 】
‘ ‘ 的政 治经济 学批 判” 之 理论检 视 符号
宋德 孝
( 上海政 法学 院 马 克思 主义学 院 ,上海
[ 摘
2 10 ) 0 7 1
要 ]受索绪尔符号学的影响 ,巴特 、列 斐伏 尔、鲍德里亚等 消费社会 理论 家认为 ,消费社会 中消
Ab t a t I h mp c fS u s e-B r e ,L f b r s r c : n t e i a to a sur a t s e e v e,B u i a d,a o s me o it e rss ei v h tt eme n n f h a dr l r l sc n u rs cey t o t ,b l e t a h a i go h i e c n u t n i h o s me o it a h fe o s mp i n t e c n u r sc e y h s s i d,i o e e s t e u e v u fg o si h c p f c n mi s a d b c me o s s o t t v mt p h s a e o o d n t e s o e o o o c n e o s a p s e ・ l e so o t e rl t ns i fsg i c n e wh c s n me y o i o s mp in.o h sba i ,Th y t) t x e d t e s mit sc tq e in t h ea i h p o i nf a c ih i a d s mb l c n u to o i c n t i ss e rr o e tn h e oi r i u c i o h o s me o it o t e f l f h rt u fp l i a c n my a d t e eo e b id a s n t e c n u r s c ey t h e d o e c i e o o i c e o o n h r f r u l o—c l d “C t u f h oi c lE- i t i q tl al e i q r i e o e P l i a t t c n my o h i ”.T er t e r u h a “ i o s mp i n o o ft e S g n h i h o y s c s sg c n u t ”。“ i a u n o sg v e”。“t e p l i a c n my o i ’ e ms r t n la d n l h o i c e o o fsg ’s e a i a n tl n o f s i n b e。b tt n o d n r r aho a l u  ̄i g t e y Ka lMax’ St e r ft e c t u fc mmo i h o y o h r i e o o i q dt y—lg c。e p ca l r i g t e y t e r a i f u e oi s e i y t n o d n e t o s l y h l y v l e,ma e h m n o r c n n e s n b e au k s t e i c re ta d u r a o a l .

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

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

布尔迪厄指出,不同社会阶级的文化 消费行为是社会区隔的表现。高文化 资本的阶级更倾向于消费高雅文化, 而低文化资本的阶级则倾向于消费大 众文化。这种区隔反过来又加强了社 会的不平等。
要点三
文化政策与符号权力
布尔迪厄的文化分析对于理解文化政 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文化 赞助和教育政策可以通过符号权力的 作用来影响社会流动和社会不平等。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公平的文化政策来 减轻符号权力不平等的影响。
• 详细描述:在教育领域,布尔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揭示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在传递文化资本和再生产社会 不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育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功能,还具有为社会等级制度辩护和再生产 的功效。学校通过授予学生不同的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如荣誉、证书等),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结构 。此外,布尔迪厄还分析了教育在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家庭背景和社会化对个体的 文化资本积累具有重要影响,而学校则通过教育过程将这种文化资本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在个体和社会层面再 生产了社会不平等。
符号权力与文化资本的转化
文化资本的定义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品味和文化背景等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为其带来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
符号权力与文化资本的转化
布尔迪厄认为,符号权力可以通过教育等手段,将文化资本转化为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和能 力,从而增强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
符号权力理论的适用范围
特定社会领域
布尔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文 化、教育、政治等领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则可能不太适用 。
有限的社会现象
布尔迪厄的理论主要针对有限的社会现象,如社会阶级、文 化资本等,对于其他复杂的社会现象则可能无法完全解释。

“意义”的符号学内涵与意义理论批判

“意义”的符号学内涵与意义理论批判

语言 层面 的意 义 问题 ) 阐释 得 更 有 效 呢? 这 依 然 是 可 以存疑 的 , 与这些持 语 言工具 论 的意义 理 论 不 同 ,
是表现事态( 对世界 的描述) 三是确立 言说者与听 ,
者 之间 的关 系 ( 通过 听者对 语 言表达 的理 解 ) 。这 跟
从索绪尔符号学理论 中生发 出来的, 以德里达为代 表的解构主义 , 以及深受索绪尔理论启发的拉康、 保 罗 ・ 利科、 伽达默尔等人 的思想 , 都超 出了这
言符号 内在 地是声 音载体 、 意义 和世界 的三合 一。 正因为符号如此 的三位一体 , 分析哲学就将哲学 的 任务顺利地 过继到研 究语言结 构是 如何表 现事态 的 , 这个 哲 学 流 派 中会 有 各 样 的 意 义 指 称 理 论 也 在
度 , 言符号是一个 独立 的存在 , 语 其他人则在语 言 ( 意义) 本体论上延续 了他的思想。
然而, 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更受分析哲学欢迎 ,
[ 作者简介] 姜永琢(97 )女 , 17 一 , 辽宁丹 东 , 人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42
“ 义” 意 的符号 学 内涵与 意义 理论批 判
义理论 , 至达 米特 与哈 贝马斯 对意义 理论 的修 正 , 无 法摆脱 意 义确 定性 的束 缚和 外 部 决 定论 。差 异是 意 乃 都 义产 生 的条 件 , 是 意义运作 的背景 。差异 同时产 生 系统 , 也 系统是 作为 差异 形 态的 系统 , 差异也 总是 系统 性差 异 。意义 即是对 意 义的描述 , 义理论 的视 阈只 能在符 号运作 的层 面。 意
当然并不是 因为皮尔 士同时就是哲学家 , 而是他 的
符 号学 理 论 为分 析 哲 学 定 下 了基 调 , 以也 有 人 将 所

建筑语境下的语言符号学理论批判及文脉延承

建筑语境下的语言符号学理论批判及文脉延承

暗示 出来 , 言既存 在 于说 话 者 , 存 在 于 听说 语 也 话 者 , 是它本 身从来 不露 面【。 但 ”
结构 主 义语 言 观点 中“ 系结 构 ” 关 即每 种语 言都 有一 套关 系结构 , 言 中的各 个单 位不 孤 立 语 存 在 , 是在 与其 他 单 位 的对 比中 , 而 彼此 有 区别 的对 立存 在 。 如 中 国古 代建筑 的檩条 、 枋 、 例 梁 斗
学符 号特点 。 建筑语境 下研究 语 言符号 特点 的代 表建 筑师有 詹克斯 和凡邱 里等 。但是 , 筑符 号 建
学理 论众说 纷纭 , 至今没 有统一 的原 则理 论 。随

建筑 语境 下 的语 言 符号 学特 点
符 号学 理论 按 其 研究 方 法 和侧 重 面 不 同主
要包 括 以下几个 方面 :
文章编 号 :6 3—1 8 ( 0 0 0 17 37 2 1 )3—0 6 2 4—0 4
建 筑 语 境 下 的语 言 符 号 学 理 论 批 判 及 文脉 延 承
李艳菊
( 都 理 工 大 学 环 境 与 土 木 工 程 学 院 , 川 成 都 6 05 ) 成 四 109
摘 要 :通过 对 建 筑语 境 下语 言符 号 学理 论 的分 析 和 中外 建 筑 师在 建 筑设 计 中对 符 号 学 理论 的 应 用例 证 , 分析 建 筑与 符 号 的 内部 联 系 , 示 出建筑 符 号 学理 论 与 建 筑设 计 实际 来 揭
于 自己温暖 的家 , 因为 家 的位 置 已经在 头脑 中 正
形成一 种代码 。 只不 过不是 在社 会化 程度 上 , 限 于思想 中和 自己交 流的模式 。 分析语 言符 号学在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符 号 政 治 经济 学 的 “ 革命 "
鲍德 里 亚 《 号政 治 经济 学批 判》 解读 符
张一 兵
【 要】鲍德里亚在 《 摘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书 中提 出,必须打破仅仅 通过交换价值 和使用价值 来说 明政 治经济学
的观念 ,因为新 的差异性符号生产生成 了不 同于经济价值 的符 号交换价值 ,这种符号政 治经济学观念彻底颠 覆了传统
在 《 号 政 治 经 济 学 》 一 书 中 ,鲍 德 里 符 亚 在 经过对 物 、消费 和意 识形 态 问题 等 的一 系 列理 论 问题 的单点 突破 之后 ,觉 得终 于 可 以宣布 自己的思想 革命 了 ,即超 越传 统 政治 经 济学 的符 号政 治经济 学批判 理论 。这是 他 用 以替代 马 克思 政治 经济学 的新 的批 判 逻辑 ,也 是他 在一 个新 的 互文性 逻辑 构境之 中创 立 的 自主性理 论 空 间。其 中,符号学的学术记忆来 自于索绪尔 ,而政治经 济学 批判 的思路则 基 于马克 思 。鲍 德 里 亚别 出心 裁地 从艺术 品签 名和拍 卖过 程 的分 析 中 ,再一 次 确证 了 自己独创 的不 同于物质 生 产 的差异 性 生产 关 系 ,从 而推 出所 谓符 号政 治经 济学 的 全新 理论 构架 。以此 ,完成 了对 自己的左 派老 师 以及 马克 思 主义 的彻 底背叛 。这 是他 此 书第 四 、五章 的基 本 内容 。与前面 三章 收录 的三篇 已经 发 表 的论 文 不 同 ,从这 一章 开始 ,是鲍德 里亚专 门为 《 符号 政 治经济学 批 判 》 一 书 撰 写 的新 内容 。也 可 能 , 他是 在此 时才发 现 ,应 该专 门写 一本 书 来系 统地 说 明 自己的 自主性 思 想构 境 。我 以为 ,鲍 德 里亚 这种 自以为是的思想革命 只是建立在一种非凡的 逻辑 自恋 之上 的头脑 风暴 ,他对 马 克思 政治 经济 学批 判 的证 伪是 建立在 一种 完全 非法 的误读 基础 之 上 的 ,所 以也 是经 不起深一 层理论 推 敲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的批判
【摘要】:消费社会是一个符号社会,是一个由符号支配、人被符号化的社会。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及信仰由消费意识形态形塑,在消费意识形态背后隐藏的则是资本的黑手。

因此,消费社会是一个由资本制造出的消费意识形态引导的符号社会。

消费社会课堂场域潜隐地受消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本质上发生的仍然是资本的故事。

资本匿于幕后,以消费意识形态为潜在手段,以教育政策、教育措施为表现手法,潜隐地对课堂场域进行置换。

最后,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事实上成了一个由符号操控、对人进行符号化改造的屠宰场。

严格地说,这样的课堂场域执行的不是本真的教育功能,而是符合资本需要的异化功能,是对人性的泯灭,是对精神的虐杀,是对意识的悬置,是对批判的剥夺,是对学生的摧残,是使人成为一个空无的符号。

为了揭示消费社会课堂场域的本质,本报告首先对其进行背景分析和概念设定,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形上的追问与批判。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为五章,主旨是陈述与分析。

讨论消费社会课堂场域的生成背景,对消费社会、场域、课堂场域、符号、异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设定,并论述进行形而上学思考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包括四章,主旨是进行解构与批判。

在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对学生而言,教育身份是符号化生存手段,文化是符号化消费,知识与话语是符号化控制,意识与意识形态是符号化塑造,其最终结果是把学生形塑为一种符号化存在,一种符合资本运行需要的、失去了教育本真意义的、
丧失了人的本真精神与追求的、没有生命内涵的空无的符号。

本部分主要批判符号化塑造的机制和手段,并对隐藏于幕后的资本的罪恶进行揭露。

第三部分,含有两章,主旨是得出结论。

基于上面九章的批判分析提出诘问:人是什么?消费社会课堂场域是什么?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的人是什么?由此得出结论:在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所谓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它是,而且只是一个欺骗性的宣传,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在尾记中,本报告提出了一个“也许”的可能,对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学生符号宿命的改变暗含些许期望。

也许,我们还有“也许”的可能。

【关键词】:课堂场域符号批判形塑形而上学【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052
【目录】:摘要4-5ABSTRACT5-10第一部分陈述与分析10-82绪论10-33一、问题缘起10-15二、研究的理论基础15-29三、研究目的与意义29-30四、研究路径与方法30-31五、研究思路与框架31-33第一章消费社会33-43一、消费社会的生成背景33-34二、消费社会概念的发生及演变34-36三、消费社会分析的三种文化视角36-39(一)大众文化36-37(二)网络文化37-38(三)后现代文化38-39四、消费社
会特点分析39-43(一)符号的流漫:真实还是幻象39-40(二)区隔的世界:差异还是类同40-41(三)异化的生存:安宁还是颠覆41(四)反讽的神话:归真还是迷狂41-43第二章场域、“课堂场域”43-62一、场域43-53(一)“场域”概念发轫43-45(二)“场域”理解45-47(三)场域分析诸题47-53二、“课堂场域”53-62(一)“课堂场域”概念理解53-54(二)全面认识“课堂场域”54-62第三章符号与异化62-75一、符号概念62-66(一)符号62-65(二)符号系统与符号世界65-66二、异化66-69(一)异化:科学术语的解释66-67(二)异化:人道主义基本概念的解释67-68(三)异化定义辨析68-69三、消费社会的符号与异化功能69-75(一)符号信任69-70(二)符号异化70(三)符号资本70-71(四)符号消费71(五)符号统治术71-72(六)符号的“差别化”功能72(七)符号权力与符号暴力72-75第四章为什么要进行“形上”追思?75-82一、“形而上学”的历史回溯75-77二、为“形而上学”正名77-78三、后现代社会需要“形而上学”与“形上”追思78-82(一)科学思维离不开“形而上学”78(二)科技发展离不开“形而上学”78-79(三)道德生活离不开“形而上学”79(四)人的幸福离不开“形而上学”79-80(五)文化建构离不开“形而上学”80-82第二部分解构与批判82-218第五章身份──符号化生存82-104一、身份82-85(一)“身份”概念82-84(二)“身份”与“差异”84(三)“身份”与“角色”84-85(四)“身份”与“文化”85二、课堂场域中的身份85-94(一)教育身份85-88(二)学生身份88-89(三)教师身份89-94三、课堂场域中的身份批判94-104(一)身份焦虑94-95(二)教育身份=文凭追求95-96(三)“麦当劳”化的高效、快速文凭身份生产96-97(四)教育身份的
标准化与程式化97-99(五)建制化与被规训的身份99(六)身份的分裂与碎片化99-100(七)身份的空虚100-101(九)符号化身份再批判:用符号塑造,成为符号101-104第六章文化──符号化消费104-130一、文化104-106(一)“文化”概念105(二)“文化”分类105-106(三)“文化”与“符号”106二、消费106-107三、课堂场域中的文化消费批判107-130(一)大众文化批判108-113(二)消费文化批判113-115(三)“文化工业”批判115-118(四)“文化消费”批判118-130第七章知识与话语──符号化控制130-168一、知识130-138(一)知识概述131-132(二)知识观的演变132-133(三)理解知识133-138二、话语138-143(一)话语138-140(二)话语权力140-143三、课堂场域中的知识和话语批判143-168(一)知识批判144-157(二)话语批判157-168第八章意识与意识形态──符号化塑造168-218一、“意识形态”概念169-173(一)概念溯源169-170(二)概念辨析170-173二、理解“意识形态”173-180(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174-176(二)意识形态与意识、无意识176-178(三)“意识形态”功能分析178-179(四)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批判179-180三、课堂场域中的六种意识形态批判180-218(一)消费意识形态180-189(二)广告意识形态189-199(三)科技意识形态199-213(四)意识形态终结论213-214(五)“全球化”意识形态214-216(六)意识形态“多元论”216-218第三部分虚妄与悬置218-249第九章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真实的谎言218-249一、人是什么?219-220二、消费社会课堂场域是什么?220-228(一)“符号”价值221(二)符号的交换与死亡:终结与仿真221-222(三)完美的罪行:谋杀实在222-224(四)“白色”过剩224-225(五)
虚拟知识225(六)文化异化225-227(七)场域运转原动力的置换227-228三、消费社会课堂场域中的人是什么?228-241(一)分层等级制中的符号228-229(二)异化的信仰229-230(三)集体无意识的漠然230-231(四)精神颓败的再生产231-233(五)符号拜物教中的人文生态危机233-235(六)审美扁平化235-236(七)惯习形塑236-240(九)个性的谎言240-241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真实的谎言241-249(一)本真的追问:价值何在242-244(二)悲哀的回殇:启蒙自毁244-246(三)全面自由发展:真实的谎言246-249尾记──”也许”的可能249-251参考文献251-264致谢26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