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合集下载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新道路。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深入剖析革命新道路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新道路。

(2)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依据及其与传统革命道路的区别。

(2)中国共产党在开辟新道路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如何摆脱困境,继续领导中国革命?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新道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开辟新道路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4. 史料对比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对比分析新道路与传统革命道路的区别,加深对革命新道路理论依据的理解。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2. 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论述逻辑性等。

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国开2023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

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国开2023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

论述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在一次次求索和开拓中完成各种艰巨任务,关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体实际相结会、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参考答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毛泽东确定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是因为:党在这个地区的群众基础较好,大革命时期各县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并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地方农民武装在这里坚持斗争,他们愿意同工农革命军相结合;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易于部队筹款筹粮;由于地处两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较远,加之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因此,毛泽东反复教育干部和战士,坚决为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政权而奋斗。

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2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井冈山军民,利用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发生战争、井冈山地区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逐步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各地红军通过坚持斗争,革命的“星星之火”不久就形成了“燎原之势二至1930年夏,全国主力红军发展到10多个军7万余人,地方红军近3万人,同时创建了遍及11个省的10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显示出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前景。

到1930年上半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红军战斗和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通过艰难的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新路,也就是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人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性,认识到革命先驱们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2. 掌握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理论成果,提高学生的的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性、革命先驱们的英勇事迹和探索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以及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以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为辅助教学手段,生动展示革命历程和重要事件。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述革命先驱们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性。

2. 讲授内容:讲述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理论成果,分析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革命历程中的某一事件或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革命先驱们的英勇事迹和探索精神。

五、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进行革命历程相关资料的查阅,加深对革命历程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反思革命历程对自己的启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知识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革命史》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涵盖重要事件、人物、图片和视频的课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 视频资料:搜集与中国革命历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中国革命在困境中寻求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3. 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2.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3.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4.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5. 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革命在困境中寻求新道路的历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实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发展,引导学生理解革命道路的转变。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视频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在困境中应该如何发展。

2. 新课导入:讲解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原因,分析革命形势的严峻性。

3. 案例分析:介绍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让学生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发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革命道路的转变。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特点及其意义。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国革命在新道路上的具体实践和取得的成果。

3. 结合现实,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作业的完成质量。

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这是指中共“二大”()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 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2.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 北伐战争的开始B. 中共二大的召开C.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D. 黄埔军校的创建3.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了200万人。

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三万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万人左右。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与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A. 工农群众是北伐的主力军B. 工农运动的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原因C. 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战场D. 北伐胜利后在各地建立了政权4.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是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止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这里的“一炮”是指()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北伐战争D. 秋收起义5.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B. 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C. 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二、工农武装割据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时,毛泽东正战斗在图中的()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7.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图案。

其中,五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八一”二字纪念的则是()A. 武昌起义B. 北伐战争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8.“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探索
(一)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
1.国民党政权的对外政策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推行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 益的卖国主义政策。 2.国民党政权的对内政策 (1)政治上奉行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 (2)经济上奉行超经济的掠夺政策 (3)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3.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重点内容:
1、认识国民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国民党政权 的反动本质,懂得为什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是中国革命的直接目标。 2、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艰苦历程,懂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3、了解“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懂得只 有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 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二,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 了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胜的最重 要原因。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 砥柱作用 。 第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援。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 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 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注意为核心的伟大民族 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7 年革命失败后,开展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 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一思想很快就成了全党的共 识。但中国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应该指向哪里?武 装斗争的重心是放在城市,还是放在农村?中国共产 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的,而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后才认识到的 。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 外无民族独立; ②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 主力军; ③农村是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带。
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继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地,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1933年9月—1934年10月)
国民党军队100万 -“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
共产党红军30万 - “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
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转移——长征
红军的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出发地之一:江西瑞金武阳围渡口 “长征”,是红一方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最后到 达陕北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这一战略行动的命名。
1、建立工农革命政权——苏维埃政府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毛泽东当选为政府主席,从此被称为“毛主席”。
成立大会
2、发展经济、重视文教 ①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工商业发展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③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④文化教育有很大提高
(二)革命遭遇严重挫折
——三次“左”倾错误与危害
2、三大起义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树立了坚持武装斗争
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毛泽东领导,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和中国工农 革命军的军旗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广州起义(1928年12月11日)

论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

论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性质没有改变。

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民党统治集团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潮,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怎样继续坚持革命?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毛泽东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先警醒,开始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决定了三件大事: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集中央会议。

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必须依靠农民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会议还提出改编革命队伍的任务。

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转折。

大革命的失败,以血的教训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使党对掌握革命武装的极端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在攻打长沙失败后,起义部队南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中共广州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从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共先后在各地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党虽然认识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但是由于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等问题还缺乏充分认识,上述武装斗争的方向没有指向广大的农村,而是主要在城市进行武装暴动。

在根深蒂固的“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大小百余次起义,都以攻打和占领大中城市为中心,都失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 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 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油画:八七会议
工农武装割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城市
农村
工农武装割据
1930年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土地革命 2、民主选举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欧美列强 北洋军阀
卷土重来,控制与侵略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严重阻碍 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应该联合其 他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屡遭挫折、外与苏联联合,内与 共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中国国民党一大
时间
1924年
广州
地点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预习提示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战后、列强、卷土
重来、北洋政府、普遍愿望、中国共产党、工人运 动、国民党、屡遭挫折、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 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国民革命运动、北伐 战争、三大军阀、叶挺、铁军、政变、屠杀、张学 良、统一) 工农武装割据(南昌起义、第一枪、八七会议、方 针、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第五次“围剿”、未能粉碎、 战略转移、长征、遵义会议、挽救、生死攸关、转 折点、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内容 批判 肯定 选举 成立 挽救 生死攸关 转折点 错误 主张 常委 三人小组
影响
遵义会议旧址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长征过程:
瑞金出发(1934年)——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转折点)——四渡赤水河(声东击西)——巧 渡金沙江(摆脱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 —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甘肃会宁(1936年10 月)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长征过程:
瑞金出发(1934年)——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转折点)——四渡赤水河(声东击西)——巧 渡金沙江(摆脱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 —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甘肃会宁(1936年10 月)
1、通过 会议内容 2、确定 3、确认
影响
主张 三大政策 原则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成就
创办黄埔军校
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成就
开展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 北伐战争
时间
1926年----1927年
对象
进程 事迹
事件:1928年12月,张学良
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 从国民政府”。史称“改旗易 帜”
张学良
(1901-2001)
工农武装割据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八一”建军节
南昌起义浮雕画
工农武装割据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会议内容
1、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2、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 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兵分三路,先打败吴佩孚,消灭孙传芳。珠江流域-----长江流 域,国民政府:广州----武汉------南京 叶挺,独立团,“铁军”的称号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