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2000字

合集下载

目送读后感(6篇)

目送读后感(6篇)

目送读后感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后消失不见。

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

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

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

每一篇都不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后来,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

可是后来这些家会怎样呢?。

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人生,独自面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后来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讨厌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现在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

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面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

家真的是只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只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知道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

曾经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曾经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

《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1.《目送》读后感范文篇一窗外略显阴沉的天空,静静地望向大地。

我翻过《目送》的后一页,不尽的感叹,却如鲠骨在喉,不言不语。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了《目送》以后,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他,不再是骑在爸爸肩上的小点儿,不再是躲在自己身后的“胆小鬼”,不再是天真烂漫的爱闹笑话的活宝……一个母亲在看到子女不再依恋自己,将展翅翱翔,是怎样的.欣慰,是怎样的喜悦,又是多么心酸不舍的无奈啊!而作为一个子女,看着父母步入天堂,渐行渐远的背影时,又是一番心痛与怀念。

朴实的语句中涌动着一股平凡而动人的情感。

《雨儿》中,那位口齿不清、患老年痴呆的母亲和孝顺的女儿令我难忘。

母亲虽然患病,却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儿女。

不断重复的对话,不厌其烦地叙述。

作者轻声的话语中,除了对待母亲的耐心外,更多的是无比的心痛和难以言喻的酸楚。

辛劳一生,年迈的母亲竟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辨别。

《寂寞》一文中,让我认识了两种寂寞。

一种是孤身一人时,难以言喻的孤独。

另一种寂寞,或许是独自一人面对事物,却不感到孤独的修行过程。

就像《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独自欣赏茫茫大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却不感到寂寞。

泪水“嗒嗒嗒”打在干净的页面上。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是的,家庭的温馨,不是一间空房子可以给予的。

对于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而言,家是有爱人温度的地方,是有孩子欢声笑语的地方。

但是时光飞逝,小鸟学会飞翔,早已离去。

伴侣在天空对你露出若有若无的微笑。

家,未必找得到了。

兄弟情,友情,爱情,亲情融于《目送》中,酸甜苦于心头徘徊。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目送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

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

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

”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

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

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

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2“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5篇

《目送》读后感5篇

【导语】品味完⼀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以下是整理的《⽬送》读后感,欢迎阅读!1.《⽬送》读后感 华安上⼩学的第⼀天,龙应台⽬送着他的背影。

他做交换⽣时,龙应台⼜⽬送他的背影。

她⼀次次⽬送孩⼦长⼤。

龙应台⼜曾⽬送着⽗亲的背影渐⾏渐远,直到⽬送着⽗亲在殡仪馆中化为灰烬。

渐渐得,她明⽩了,所谓⽗⼥母⼦⼀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今世不断地在⽬送他的背影渐⾏渐远,你站⽴在⼩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路转弯的地⽅,⽽且,他⽤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现在,我的⼈⽣才刚刚起步,可能体会不了⽬送的深意。

但是那些⽬送⾃⼰亲⼈和亲⼈⽬送⾃⼰的瞬间⼀定会经历。

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上学,我总是在关上单元门后才听到⾃⼰家门关的声⾳。

我们的⼀⽣,被⽗母⽬送着,或许有⼀天,⽗母会被我们⽬送着。

或许被⽬送的⼈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他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直坚实的存在着。

2.《⽬送》读后感 “所谓的⽗⼥母⼦⼀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今世不断地在⽬送他的背影渐⾏渐远”,当合上书时,这句话还⼀直萦绕在我的⼼间,久久不散。

前⼏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本书,是龙应台的经典著作《⽬送》,⼀部很⽂艺的散⽂集。

我匆匆翻了翻,也许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但还是被感动得⼀塌糊涂。

引⽤富有哲学的语句,将千回百转的故事置⼊其中,产⽣让⼈潸然泪下的感情⾊彩,这样的写作⼿法让我不禁对龙应台产⽣⼀种崇拜之情。

看了这本书,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

那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组词语,⾥⾯还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伟⼤、最深沉⽽⼜最浓郁的爱。

⼈⽣就是⼀场旅⾏,不论你伤⼼与否,⽣活总要继续,太阳依旧会伴着云霞缓缓升起。

浮云落⽇,星⾠流⽔,亿年不改。

有很多⼈终究会离你远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不管你是忧愁还是欢喜,都会⼀直陪着你,即使你有可能是⼀颗绊脚⽯。

能遇见这样的⼈,是我们⼀⽣中的幸运。

梁继璋说,亲⼈只有⼀次缘分。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精彩8篇】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精彩8篇】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精彩8篇】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一我读每一本书,并不是因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发现几个美丽的、能让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

《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落下泪来。

的确,并不只是为书里的描写,而是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说不怕老,但我怕老了会麻烦别人,会因为不能自理生活而让别人受累。

我不想要那样的生命质量,但也要承认,有些时候,不由自身作主。

而另一方面,虽然我自身还没有孩子,但侄子侄女的成长,我都有目睹。

她们从出生到长大,中间的转变。

我有时候的确怀念,她们的婴儿时期,可以软软的抱在怀里,对大人充满了依恋和信赖,会说:我最爱姑妈了。

而当她们长大,情感上虽然不变,但会有不耐烦,有她们自身的想法,也会象大人一样教育我:姑妈,你这样是不对的——我得承认,我伤过心。

看着书里的描写,触动我自身的心怀。

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身。

因此书里的“爱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许我也可以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互助互扶,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以自身想要的方式。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二下班路上,忽来大雨,匆忙赶路之际,手机声响,原来是父亲来电,“你带了伞了吗?要不要给你送一把过来?”寻常的问题,却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

初为人母,相比小女儿时更能体会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于人生的意义,愈加变得害怕“断、舍、离”,拜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强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角色间,经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内心的痛点,读罢全书最后《魂归》一文时泪已满了面。

龙应台说,此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走路的步子开始慢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呀呀学语的小儿有了自身的主张,从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轮回,在时间面前,我们在原地等待目送,还是在彼此拥有的当下做该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龙应台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课”。

2024年目送读后感(15篇)_5

2024年目送读后感(15篇)_5

2024年目送读后感(15篇)目送读后感1作者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父亲,母亲的逝,儿女的大概。

看到这本书时让我懂得,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事物、人物不让自己后悔而成为遗憾。

这是一次亲情的谈话。

一生中我们一直在目送是父母一直目送着我们。

一直都是我们走在前面而他们在后面,途中我们可能跌倒,是他们在后面看着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再下一个拐角处目送着我们。

我们一直往前走却忘了后面的父母,他们期待,渴望着我们的回头一笑或者一句问候,我们不知道走在后面的他们是否跌倒。

之前看到一篇小__讲述的是一位十七八岁的男生回去老家过年,当要回老家时,他的奶奶含着泪告别表现的是十分的不舍他走,而男生心想的是:又不是不回来了,干嘛那么严肃。

之后的几天他听到了一个坏消息,他的奶奶走了,离他而去了。

这时的他才知道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当时自己不好好珍惜呢。

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赶紧长大来保护家人,可是越长越大,发现自己的矛盾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大,他们有时很烦,很多话,甚至小到每一件事都要管,就越反感他们厌恶他们,但是他们有些事情对我们却很关心,吃了吗?天冷了多穿衣甚至去超市也按照着我们的口味来买东西,不论那件东西有多贵,他们总是舍得。

而我们有时却忘了这份他们对我过分的关心,我们不懂得如何去体谅他们,珍惜他们对我们的这份关心。

我们都应该自己慢慢的走,等后面的父母走上来,不应该让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

让他们看着我们目送到下一个路口。

还记得小时候不去上幼儿园,父母是一步一步鼓励我去上回家后还有当天的奖励,如果获得小红花,还会带我出去玩儿,其实这些都是她盼望我们早日学成,但之后越长大就越不懂珍惜。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事物,所拥有的每一天,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照顾。

目送读后感2《目送》是一本散文集,主要由身边亲人发生的一件件感人,触动人心的事件结合而成的散文集,在书中最触动我的心的是文中父亲望着自己孩子离去的背影的那一段,实事的写出了对于自己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放手,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五篇)

《目送》读后感(五篇)

《目送》读后感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

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

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

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

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

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

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

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

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

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目送》读后感(二)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

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_1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_1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目送》读后感1离家时,你是否会回眸?背影,是离别,是开始,是伤感,是不舍,但是,我们又毫无可能的避免那一次一次的离别,只能徒留他人目送。

《目送》包含了73篇散文,整本书由“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和“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部分组成,描绘平凡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幸福,是牵挂,是精神上的感动与震撼。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牵系着三代人的生活,在文中,作者为人母,为人女,她的每一次目送,都是悲伤的。

一次次的目送,失去了孩子对她的依赖,失去了父亲对她的关爱。

我想,这部作品的目的之一,就是作者希望能通过她的经历,指点我们繁忙之际抽空陪陪父母,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读后感《《目送》有感》。

“生命里有多少个渐远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

也许我们会低落,会惆怅。

但这就是生命,无数的背影与目送串成了我们生命的起止轮回。

”我们的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自己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我们很难回头去张望,只因那份爱一直存在着。

《目送》篇中,在儿子赴美学习的机场,“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不禁让我们想到自己,每次离家,父母是否同样期待过我们能够回头看一眼?读书时期,按每年假期回家2次,每次30天,再计算和父母真正呆在一起的时间,又剩下多少?或许有人会说,我现在离家远,以后工作了肯定常常回家,可你是否考虑过工作以后哪里来的假期?工作后你人又在哪里?别等了,常回家看看,或者带父母来你在的城市玩,珍惜相处的每一天。

文中的骨肉之情很深很浓,足以让每一个读者都热泪盈眶,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忧伤,却是深深的情。

小时候,我们依恋父母,他们是我们的唯一;长大时,我们不由自主的远离他们;年老时,即使深爱孩子,却希望不被顾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送
拿到书的时候,沉甸甸的,每晚入睡前读一两篇,闭目思考,有时会辗转反侧,有时会带着笑一夜黑甜。

温情的文字,慢慢地,熨帖着人心,有种窝心的安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许是很久没有读书的缘故。

当念及此段话的时候,还是心下一软,彷佛心里的愧疚慢慢融化了,似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不必追。

做到好难。

习惯了传统思维的我们,内心“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占据着牢固的位置,总是怕“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陪在他们身边,哪怕暂时搁置自己的梦想。

我想,我就是那种无法离开的人吧。

有太多牵绊,小到满屋满架的书籍,大到亲情友情,都很难割舍。

曾经,为着叛逆,在高考结束时,报了南方的大学,远离家乡,离开后才知道,原来我想摆脱的不是家庭,而是父母那无时无刻的唠叨。

内心,还是想在离他们进一些的地方。

希望,他们目送我离开,不必追,而我,只会走到小路转弯的地方,不再远行。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

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荠’的无边着落,人知恩那个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离开她们之後,常常会觉得寂寞,彷佛被抽走了所有力量。

有时会莫名其妙地走神,做事会出错。

有时会忽略身边的人和事。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有时候他会和我商量一些琐事,这也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只是恍然间让你明白,孩子长大了,而他真的老了。

我变得害怕。

在我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生命里那些莫可名状的无奈和悲凉在一瞬间将我淹没,我甚至不敢去想象将来我该如何站在我的孩子身后去正视我的苍老。

孩子将是你的生命的延续,他刚生下来时哇哇大叫,给你一个肉肉的细小的背影;他三岁时调皮得让你抓狂,给你一个满地乱爬的背影;他七岁时你担心他那乱七八糟的数学成绩,他给你一个很不甘的背影;他十三岁时你担心他从别的地方看到不该看的东西于是尝试着和他交流,而他仿佛对此不屑一顾,只给你一个很倔强的背影;他十六岁时不搭理你,永远只给你一个消瘦的背影;他二十岁时飞扬跋扈得仿佛整个天下都是他的,而你的所有劝诫全都成了废话;他三十岁时你几乎要用年来做单位用以计量和他见面的频率,他一直给你一个忙碌的背影;他四十岁时你已经老得满脸褶子走不动路了,你行动不便,偶尔还会尿床,你在这时候回过头望望,这一辈子,望到的全是他的背影。

而当他终于真切地望着你的时候,你已经快不行了,你看着他哭,你笑,你知道,他是你的延续。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
《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落下泪来。

的确,并不只是为书里的描写,而是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窘境。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能够自己掌控,方是有尊严有幸福,否则,即使是老来有靠,有龙应台这样的孩子照拂,也还是不够的,无知无识地度过岁月,岁月其实没有意义。

人生,在行到中途,所谓人到中年,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无比苍凉。

上有老,下有小,灵魂想要突围,而肉身重重拘锁。

龙应台的笔触很淡,几乎是纯白描的手法,但是其中自有深情,读来让人悲怆。

一代一代,继往开来,新陈代谢,生命有其韧性,也非常柔弱,在走向终点的路上,老人渐如婴儿,但却得不到婴儿般的关照,失忆、痴呆、不能自理、离世,这个历程中的一些际遇,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是毕竟,很多人是如此,而且,即使是健康,又有多少人能够不受孤独侵袭、内心始终平静?
我在今天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我还没有到那个时候。

因此我心存敬畏,不敢轻忽。

我看到老人时,我也会心存敬意,不敢怠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知道他们曾经幼小,曾经年轻,曾经走过曲折漫长的路,不应该因老弱无力而被轻视。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叫你起床。

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的午夜仓皇的电话,什麽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

幸福就是,再一个寻寻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个城市的人来电话平淡问道,“我们正要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吗?”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堆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

” ——《目送》一个人开始面对生活,不再有依赖,好难,但必须坚强。

学会了一个人承担,学会了一个人面对,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累的时候,委屈的时候,特别渴望幸福。

书里说:黑沉沉的海上,满缀着灯火的船缓缓行驶,灯火的倒影随着水光荡漾。

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分明,眼睛清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

两个老人坐在水池边依偎着看金鱼,手牵着手。

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四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一只鹅在薄冰上滑倒,拙态可掬,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幸福,还有多远呢?
我想,现在的我,太低落,也许过一段时间,走过了这个坎,会慢慢好起来,再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想法。

希望,一切好起来。

目送的,也是这段人生路。

人生的课,直至死亡,没有休止,所以,不断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