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南阳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南阳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一、现状景观风貌基本特征1 、“大、小山水”相呼应的自然景观特征(1)区域“大山水”格局南阳地处南襄盆地北部,西北为秦岭东段伏牛山、西南为武当山、东部为大别山,呈三面围合之势。
盆地周边环布着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与秦岭、武当山、大别山共同构成为了南襄盆地外围的天然屏障,形成为了南襄区域内的“大山水”格局。
(2)城市“小山水”格局南阳城区西、北两面为独山、磨山、十八里岗等山岗所环抱,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城市西北部成为城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十二里河、三里河、梅溪河、温凉河、邕河等水系由城市西北部流经城区,汇入白河,构成为了与区域“大山水”格局相呼应的“小山水”格局。
2、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景观特征(1)城市选址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南阳历史悠久,古城在选址中按照中国传统建城理念,充分结合周边自然环境,使山、水、城三者和谐相依。
古城北靠独山,西依卧龙岗、麒麟岗、十八里岗,南临白河,充分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传统建城理念,充分体现了南阳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与山水特色的景观特征。
(2)古城格局与传统风貌独具特色自汉代以来,南阳历代城址几经更迭,并且都有遗迹保存至今。
汉宛城规模宏大,有外城、内城图13—1古城山水格局示意图两重,现存外城东北角遗址与明远顶、望仙台两处遗址。
隋唐与元代城市规模缩小,位置、范围基本与汉代内城相当。
明代在元代城垣的基础上重修南阳城,其护城河向来保留至今。
清同治二年,又在明代古城四周各建一寨,西引梅溪河水,东疏温凉河水作为寨河,因其形如梅花,故有“梅花寨”之称。
南阳汉宛城、明清古城、梅花寨城结构清晰,历史格局在今天的城市中仍然有所体现,记录了南阳历史变迁与城市演变。
南阳历史城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街区风貌完整、空间尺度宜人,历史城区外保留着武侯祠、接官亭、玄妙观等古建造,给城市带来了充满魅力的历史余韵,与三城相套的古城格局共同构成为了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特征。
风貌建设工作方案

风貌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风貌建设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改善城市的景观、建筑和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塑造城市的风貌特色。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风貌建设工作方案,以实施有效的城市风貌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二、分析与评估1. 现状评估首先,对目标城市现有的风貌进行评估,通过考察城市的建筑风格、公共空间利用情况、街道景观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现状,可以为后续的风貌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改进方向。
2. 城市形象定位在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城市的形象定位,确定城市风貌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及其产业基础,确定适合城市的主题风格,并确定实施风貌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项目。
三、目标与措施1. 建筑风格规范根据城市形象定位,制定建筑风格规范,对不同区域和场所的建筑风格进行统一和规范。
通过加强建筑外观设计的指导和审批,确保新建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形成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
2. 街区设计与绿化构建优化城市街区的布局与规划,重点改善市区的交通组织、人行道设置与交通设施等。
同时,在城市街区进行绿化和景观设计,增加花坛、绿地和人文景观,营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3. 历史建筑保护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恢复和改造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的原汁原味,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遗产和特色景点。
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力度。
4. 公共空间提升改善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步行街等。
通过景观设计、照明规划、座椅设置等手段,提升公共空间的美观度和功能性,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5. 垃圾处理与环境整治加强城市的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洁的力度。
通过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等措施,改善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提升整体风貌。
四、实施方案1. 制定风貌建设规划在确定目标与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风貌建设规划。
杭州 城市风貌导则

杭州城市风貌导则
杭州城市风貌导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和管控:
1. 山水格局: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城市风貌导则注重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形成“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城市风貌特色。
2. 建筑风貌:针对不同区域和功能,制定相应的建筑风貌要求,包括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方面,以塑造和谐统一、富有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3. 公共空间: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品质提升,注重空间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打造富有活力、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4. 景观视廊:通过对城市景观视廊的分析和规划,确定重要的景观节点和视线走廊,提出相应的景观优化和管控措施,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品质。
5. 城市天际线:通过对城市天际线的规划和管控,形成层次分明、轮廓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彰显杭州独特的城市形象。
6. 历史文化保护: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让城市风貌更加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7. 绿色生态:强调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风貌建设中的应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营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杭州城市风貌导则的实施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彰显杭州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魅力,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如需更多关于杭州城市风貌导则的信息,可以查阅杭州市政府官网或者咨询相关工作人员。
风貌带建设情况说明

风貌带建设情况说明风貌带建设是指在城市或乡村中,为了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城市形象和吸引游客,通过对建筑物、街道、景观等进行整治和改造,营造出独特的风貌区域。
这种建设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对风貌带建设情况的详细说明。
首先,风貌带建设在城市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通过对风貌带的打造,可以将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行提升,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比如,在市区的核心区域建设了一条经典的风貌带,沿街设置了传统建筑,修缮了历史建筑,并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景观等措施,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街区。
这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归属感,也让来访者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风貌带建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建设风貌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修建和改造工程,这将带动建筑材料、劳动力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风貌带的建成后,往往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业的繁荣。
此外,风貌带的建设还会对城市的物业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周边土地和房屋的价值。
另外,风貌带建设对于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整治和改造,可以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比如,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中,通过确定特定的区域作为风貌带,可以集中展示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文化活动以及民俗特色。
这样既可以让居民和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也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风貌带建设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通过提升街头景观,布置绿化带、休闲广场和步行街,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去享受户外活动、锻炼身体。
同时,在风貌带的建设中,还可以对老旧的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居民的住房条件。
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还有,风貌带建设需要做好整体规划和管理。
在进行风貌带建设时,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和风格的统一,保持一致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以确保整个区域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的连贯性。
风貌打造实施方案

风貌打造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风貌是指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和氛围,包括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绿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地方,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提升地区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城市、景区、乡村等地方来说,打造独特的风貌至关重要。
二、目标定位1.明确风貌打造的目标:通过改善建筑环境、提升景观设计、优化公共空间等手段,打造具有独特特色和魅力的风貌,增强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2.确定风貌打造的对象:可以是城市的某个特定区域、景区的特色街区、乡村的传统村落等。
三、实施步骤1.调研分析:对目标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
2.制定规划:结合调研结果,制定风貌打造的整体规划,确定改造的重点和方向,确保规划与地区特色相契合。
3.建设实施: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实施,包括建筑改造、景观设计、公共设施更新等,确保实施过程中保持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4.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对打造的独特风貌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四、关键要点1.保护传统文化:在风貌打造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目标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保持地区的文化独特性。
2.注重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
3.提升公共服务:在风貌打造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
4.促进产业发展:通过风貌打造,可以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五、风貌打造的意义1.提升地区形象:打造独特风貌能够提升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2.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独特风貌的地区往往能够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增强社区凝聚力:打造独特风貌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区的凝聚和共建。
4.传承文化遗产:通过风貌打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
六、风貌打造的展望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风貌打造将成为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XX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 2007.01-2007.04 现场探勘,问卷调查整理 – 2007.06 就宏观及中观层次成果两次与规划局进行交流
• 工作框架
研究一 现状特征与问题
自然环境特征 历史文化源流 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历程 运河城市比较 特色营造借鉴
一、自然环境特征
二、城市特征的捕捉
• 历史文化源流: 水-城-宅
– 统领性:元、明、清三代都把治运最高机构设在“水陆交汇,南北 冲要之区”的济宁,在重点整治济宁段的同时,负责对运河全线进 行整治和督理,济宁故有“七十二衙门”之说,是名副其实的“运 河之都”。
– 商业性: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都刺激了城市 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风格的形成,济宁逐渐发展为沿运七大商埠之一 。
三、规划构想及部门意见整合
城市结构:“一湖两城,双心三轴” 历史保护策略:“一带两区,一街坊多点” 运河功能分区:“一水四区” 景观结构:“脉-廊-城”
目标与需求(GOAL)
目标重要程度高 需求明显
GA
城市景观与开放空间 4
水系统与滨水空间
3
城市建筑与历史保护
2
标志及雕塑
1
公园绿化
1
开敞空间
1
城市旅游
• 目标3:强化东城区建设,逐步疏解西城区,实施城市
“东扩”;加快北湖景区的开发,加大旅游服务设施和基 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与北湖景区构成一个整体,实现 城市“南接”;结合京杭大运河以西无煤区和安居镇,适 当进行开发建设,建成城市西部组团,实现城市“西跨”; 控制城区北部压煤区建设,逐步搬迁村庄,实施合村并点,
形成良好的城市轮廓线和界面。 • 目标19:通过河湖水系串联历史文化要素,形成新的传统
城市风貌打造实施方案

城市风貌打造实施方案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面貌和形象,是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的体现,也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打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实现城市风貌的打造,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加强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风貌打造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引导和监管,确保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布局,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二、优化城市建筑风格。
城市建筑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风格的优化将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
我们需要推动城市建筑风格的优化升级,鼓励采用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同时加强对建筑外立面和色彩的管理,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群。
三、提升城市绿化景观。
城市绿化景观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加大对城市绿化景观的投入,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公园、绿地和景观大道,营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四、加强城市文化传承。
城市文化是城市风貌的灵魂和内涵,加强城市文化传承是打造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形象。
五、提升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六、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
城市管理和服务是城市风貌打造的保障和支撑。
我们需要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提升城市服务品质,为城市风貌的打造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打造城市风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投入。
我们将按照上述实施方案,不断加大城市风貌的打造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城市风貌保护规划

城市风貌保护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风貌保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征的集合体,是城市的“面孔”。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的风貌逐渐被破坏,城市的独特性和历史文化特征也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城市的风貌,许多城市开始制定城市风貌保护规划。
城市风貌保护规划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保护城市的风貌和文化特征,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城市风貌保护规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特点、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城市风貌保护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背景对城市的风貌和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了解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为城市风貌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其次,城市风貌保护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地域特点。
不同地域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这些因素对城市的风貌和形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山水之城需要注重山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历史名城需要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考虑城市的地域特点,可以制定出更加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风貌保护规划。
再次,城市风貌保护规划需要注重人文环境的保护和提升。
城市的风貌不仅仅是建筑物和自然景观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城市的人文环境。
城市的人文环境包括城市的社会文化氛围、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通过保护和提升城市的人文环境,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最后,城市风貌保护规划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风貌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更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可以实现城市的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总之,城市风貌保护规划是保护城市风貌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考虑城市的地域特点、注重人文环境的保护和提升,以及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风貌保护规划,保护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
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
(一)自然景观资源1、山体景观资源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
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
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
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
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
2、水体景观资源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
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
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
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
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
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资源1、古城遗址景观桦甸市早在数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特别是唐渤海时期,在现城区东北三公里处的辉发河故道南岸建设有具备府治规模的密古城,是当时东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交往的交通要塞。
城池规整方正,有外两城,两道护城壕,平面呈“回”字形。
城正方形,周长1381m,外城为长方形,周长2590m,四角有角楼,城墙残高1m至2m不等,外城墙残高3m左右。
该城是唐代渤海时期城池建筑的重要遗迹,在多次勘查清理中,征集和挖掘出铜印、铜镜、古钱、箭镞等文物,尤其是出土的完整莲花瓦当,具有明显的渤海时期建筑构件风格。
古城可以成为桦甸市特色风貌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要素之一,现该古城在1961年列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街路空间景观桦甸市城区的规模不一、类型各异的广场及断面形式和尺度不同的街路,是城市特色景观展现的最直接、最广泛的载体,是城市景观特色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现桦甸市城区数十条大小街路,展现着百年来桦甸市的发展演变历史,由设县当初的大十字街(现大兴街与振兴路)发展成为以桦甸大街、渤海大街、人民路、光明路为代表的新的城市街路框架。
现桦甸市城区主要街路尺度适宜,两侧建筑体量亦较适度,是建筑景观的最大载体。
现城区的广场主要有文化广场、抗洪广场等,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晨练健身的场所,成为城市的共享空间。
起着交通渠化作用的广场有北出口广场、桦甸大街与人民路交叉口广场等,起着重要的城市交通组织作用。
城市出入口是进入城市并使人产生第一印象的门户,桦甸市城市出入口按交通方式不同可分为铁路出入口和公路出入口。
铁路出行不占市民交通出行的主流,而公路出行占桦甸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公路出入口的形象就成为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桦甸市城区有四个主要公路出入口,分别为至市出入口、至磐石出入口、至红石出入口和至常山出入口,其中至出入口较为明显,有待建的三角广场,识别性较强,其余出入口无明显标志,可印象性不强。
3、建筑群体景观桦甸市现有的建筑除有几栋民国时期建筑保留外,绝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的,按建筑建设年代可划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筑、九十年代建筑和新世纪建筑,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解放前夕,桦甸城区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形成了以大十字街(今大兴街与振兴路交汇处)为中心的商贸、居住区,确立了桦甸城区的基本雏形。
整个城市景观风格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关东地方风格,城市色彩以暗灰色为主色调。
建国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基础薄弱,这一时期的建筑形象风格多是清水砖墙瓦屋面,没有过多的装饰,从而形成了朴素无华的建筑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较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已成规模性建造,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强调其实用性,开始注重建筑的外在形象,但风格单一,缺乏应有的建筑个性特征。
进入九十年代,桦甸市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上都是空前的,不论在建筑外观形象、建筑风格及对城市景观塑造上,打破了数十年的沉闷局面,使城市景观有了质的飞跃。
进入21世纪,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环境空间景观的塑造,通过对城市建筑风格、造型、材料、色彩、绿化及外部空间等的把握和建设运用,创造出了富有时代朝气的城市景观形象和建筑风格。
4、园林特色景观桦甸市的园林景观也是有一定特色的,因为桦甸市城区四周群山环抱,辉发河、河环绕城区,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水城市框架。
在城区中东部有结合河建设形成的公园,现已初具规模,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的场所。
桦甸市的河及沿岸景观,是蕴藏着巨大园林景观特色的载体,现基本上保持原有状态,是今后桦甸市城区园林特色景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桦甸市是一座具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城市,有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独特载体。
但是,在努力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按照省建设生态省和桦甸市生态示区建设规划要求,应加强与此相关的设施建设,特别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进行城市绿化体系的规划建设,而在这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建设空间。
2、山体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南山和北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水体景观资源是桦甸市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现除少量地段已开发建设外,其它大部分仍保留原有状态,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设。
尤其是河,随着对它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将其建设成为一条水体绿化建筑景观带,成为桦甸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有力载体。
4、街路空间景观和建筑群体景观虽经多年建设,已有一定规模,但在城市景观节点重点控制和建筑外部空间综合处理上还有待提高,城区缺少必要的小品设施及与环境共同构成的小型公共活动场地和广场空间,建筑与街路的比例尺度有待进一步控制完善等,易造成空间局促感和景观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5、对密古城的开发利用不够,应将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和名片,结合考古发掘的成果,加以提炼升华,使之成为代表桦甸自身特点的独特景观。
三、规划的原则和目标1、规划的原则是充分发挥桦甸市本身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富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保证规划的延续性。
2、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城市风貌规划,整体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将桦甸市城区塑造成山地景色秀丽、河滨景观优美、街景建筑别致、环境清新宜人、城市个性鲜明,具有北方特色的城市。
四、城市风貌规划1、城市风貌宏观分区根据桦甸市城区各类用地功能、景观特征和综合开发建设潜力等因素,将城区划分为7个特色风貌区,为今后的规划的深入细化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各特色风貌区为:Ⅰ区:山体自然景观风貌区;Ⅱ区:水体(河)景观风貌区;Ⅲ区:老城中心商贸景观风貌区;Ⅳ区:老城城市生活景观风貌区;Ⅴ区:河东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Ⅵ区:工业仓储景观风貌区;Ⅶ区:家屯田园景观风貌区。
2、城市风貌微观环境意向规划有了宏观的城市风貌分区,大体上为桦甸市城区特色风貌的塑造勾划出了框架,但对于规划具体实施及其可操作性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桦甸市城区重点景观区域,是展现城市风貌的载体和精华之所在,应进一步对其进行意向规划,为城市风貌特色勾勒出较为详细的景观形象,以便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有一定的遵循依据。
根据桦甸市的具体实际情况,最能代表桦甸城市风貌特色的重点景观区域为河景观带和街路建筑风光带,其它的景观区域,如山体、工业等景观均不如前两种景观点给市民的形象印象深刻,所以通过对河景观带和街路建筑风光带景观体系的意向规划,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奠定基础,努力将桦甸市城区建设成为既有山水自然景观,又有独特人文景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1)河环境景观带意向规划桦甸市城区独具自然风貌特色的是四周环山,南、东环水,最有风貌景观开发建设价值的是河景观带,它为桦甸市城区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通过对河环境景观带的意向规划,目的是充分地发挥水体景观资源优势,建设城市蓝色、绿色通道,使河焕发崭新的面貌,成为桦甸城市风貌景观构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河景观带的建设,在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景观感受的同时,还可成为拉动桦甸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支撑点。
河景观带的规划围,包括河在城区1万余米的“人”字形河段及两岸各100m至300m的景观控制区的意向规划和特色导引。
考虑河两岸的各类用地性质和河形体特征,结合景观开发因素,对河景观带进行景观分区,共划分3个景观分区。
A区——段景观风貌区B区——河中段景观风貌区C区——段景观风貌区A区——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围:城区西段始,至光明路止。
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河的起始段,北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南侧为规划的城西公园及辉发河,此处属城区边缘地带,交通干扰较小,由于此段河数年前结合辉发河河堤重建已经对其进行综合改造,河水质较其它河段有较大提高,河水较为清澈,环境安静,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生活岸线空间。
本段北为路(一段为南环路与路附合路),东侧为人民路跨辉发河大桥,南为城西公园,河在此段水面开阔,沿河有20~50m的绿化带。
重要的景观场所构想:将该段景观建设成为集水景和绿化景观为主的绿色景观风貌区。
该段横断面构成大体为住宅+路(南环路)+绿化控制带+驳岸+河水面+驳岸(辉发河大堤)+绿化控制带+路+城西公园。
居住建筑用地景观,因为此处河段近似东西走向,所以居住建筑均正面朝向河,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形成沿河成为一面建筑墙,既呆板,又破坏了此段的自然景观。
为克服上述不足,规划中将沿河岸居住建筑尽量减少面宽,并适当降低层数,沿河以2~3层为主,向北依次提升层数至6层,在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上作出变化,建筑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基调,以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并和绿化、水面的色彩构成对比色,建筑形式建议采用坡顶,并运用三段式手法(屋顶、墙身、基座),使沿河住宅建筑高低错落,进退有序,空间组合前低后高,与绿化、道路、水面相应生辉。
此段道路采用一块板形式(与南环路并行段除外),加大人行步道宽度,简化道路设施,街路照明以园林灯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