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课件: 第十单元 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实验引入、认定目标:演示: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向清水中吹气。

学生展示:观察到的现象。

1.熟鸡蛋会掉下去;2.清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指导点拨:演示实验: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思考: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3.它能做干燥剂吗?小结:1.NaOH是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潮解(发生了物理变化); 3. 能。

演示实验: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小组展示: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演示实验10-7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反应方程式。

阅读:课本P55页,了解氢氧化钠的性质、用途小组展示:氢氧化钠的性质、用途1、氢氧化钠溶解放热2、消毒、建筑材料等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材料引入: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思考:墙壁粉刷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分组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学生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有哪些收获?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我市是如何治理土壤盐碱情况的?可以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或小组课【例2】用水稀释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溶液pH与加水质量的关系符合下图中【例3】联系生活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

他们排放。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酸碱指示剂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和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认识酸和碱,并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鉴别酸和碱,扩大学生视野,并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课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会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和碱。

然后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用自带的花瓣、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酸溶液和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是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二、学情分析对于酸碱指示剂这一内容,学生比较陌生,正因为如此,本课采用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探索出变色规律,形成深刻印象。

对于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一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总结,分享探究结果,体会化学学习乐趣。

三、教法分析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化学思想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设疑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探究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

同时,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更加直观具体,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化学_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掌握中和反应的定义,理解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本质;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知道酸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教学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常见的酸有哪些?常见的减有哪些?导入:2013年3月1日,京藏高速宁夏中宁段,一辆半挂车与一辆载有36吨浓硫酸的罐装车追尾,导致浓硫酸大量泄漏,腐蚀路面,一时情况危急,有关部门紧急调运大量熟石灰用来抢险。

思考: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抢险?(一)实验10-8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能否反应,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1.学生读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步骤,明确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分小组动手操作实验,课本60页图10-13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2)当滴入盐酸溶液的量较少时,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溶液呈红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当滴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实验中加入酚酞的作用是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反应。

(3)在实验中某同学不小心多加了几滴盐酸,这时溶液呈酸性。

若要除去实验中过量的盐酸可选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

(4)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吗?请说明理由。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 NaCl+H2O。

2.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和视频中的操作对比,看有哪些地方还租要注意,通过实验来填写表格。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认真观察实验图,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HCl在溶液中离解出H+和Cl-,NaOH 在溶液中离解出Na+和OH-(用粒子符号表示),而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和OH-消失了,变成了水分子,而Na+和Cl-仍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案

第十一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

本节课从常见的酸和碱出发,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熟悉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开端,为后续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埋下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酸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都接触过这些生活中的酸,但是对碱缺比较陌生,而且对酸和碱的性质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在第五单元探究微粒不断运动的实验中接触过酚酞,在第六单元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中也认识了紫色石蕊,但是还不清楚酸碱指示剂的定义和作用。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初步具备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得到较直观的结论,但是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

三、素养目标(即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酸和碱;通过与指示剂作用的宏观现象推断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通过演示实验,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学会常见酸的稀释方法。

(知识与技能)2.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探究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其证据收集技能。

(过程与方法)3.通过对浓硫酸特性了解,知道使用浓酸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所用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目标】1. 通过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的探究活动,诊断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探究发现水平)。

2. 通过分析浓硫酸、浓盐酸放置在空气中溶液中各成分质量变化趋势以及浓度的变化,诊断与发展学生对盐酸、硫酸的特性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3.通过学习盐酸和硫酸在生产、生活中等多方面的应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酸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水平(价值水平:学科价值、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

初中化学_十单元《化学与健康》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十单元《化学与健康》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食物中部分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人体内的变化,体会化学对生命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了解组成人体的主要化学元素以及某些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在人体内存在元素平衡的概念,养成均衡膳食的意识。

3.知道一些有毒和有害的物质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远离有害物质的侵害。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教学过程】一、考点知识梳理考点一食物中的有机物1.含有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它们为,如淀粉、纤维素等。

温馨提示:(1).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CO2、H2CO3、CaCO3等物质。

这些物质中虽含有碳元素,但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与无机物很相似,所以都属于无机物。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2.食物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

(1)糖类①又称碳水化合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常见的糖有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②淀粉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它的鉴别方法是与碘水作用显蓝色。

淀粉在酶与水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释放能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6O2=====缓慢氧化6CO2+6H2O 。

③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2)油脂①由C、H、O元素组成,通常情况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

油脂在酶与水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②油脂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

(3)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是人体生长和修补破损组织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在蛋白酶和水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氨基酸。

一部分氨基酸重新组合成人体中的蛋白质,一部分被氧化排出体外。

(4)维生素维生素能够调节肌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以保持身体健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PPT课件

2H++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 (2).用氨水、牙膏、肥皂水等碱性物质中和蚁酸。
.
12
1.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 [Al(OH)3],它在人的胃内起什 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Al(OH)3能中和胃中过量的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 C.用100ml烧杯量取7.5ml蒸馏水
• D.用托盘天常温时测得鸡蛋清的近似PH 为7.6 ~ 8.0,对它酸碱性的
判断正确的是( B )
•A.呈酸性 B.呈碱性
•C.呈中性 D.无法判断
.
21
12.设计实验测出某土壤的酸碱度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 PH试纸(带比色卡)、玻璃片 土壤、蒸馏水。
酸根离子:NO3-、SO42-、CO32-、Cl- 等
Cu(NO3)2 、Fe(NO3)2 、 Fe(NO3)3 、 NH4NO3......
CuSO4 、 FeSO4 、 Fe2(SO4)3、 (NH4)2SO4......
CuCO3 、 FeCO3、 Fe2(CO3)3、 (NH4)2CO3......
pH值< 7,溶液呈酸性;如HCl、H2SO4等酸溶液。
.
17
3.溶液酸碱度的测定(用PH试纸)
在点滴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试纸,用玻璃棒
蘸(胶头滴管吸)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 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整数)。
注:①溶液酸碱性测定 石蕊试液 酸红碱蓝 用酸碱指示剂
用PH试纸
(3)测定雨水的pH(酸雨的PH小于5.6), 可以了解空气的____污__染____情况;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十单元《 酸和碱》教材分析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十单元《 酸和碱》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应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各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2、从离子观点了解什么是酸、碱[教学策略]1、学生在学习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时,建议整堂课都以学生的活动探究的方式进行,除了让学生分组完成书本48页的实验外,还应该把重头戏放在49页的活动与探究上。

该活动探究所需的各种植物指示剂,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在课前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去购买,制备。

使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实验活动中不断的学习、巩固新知识。

课后练习可以“万紫千红的花儿”为内容,让学生回去讨论,达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应用。

2、学生在学习从离子观点了解什么是酸、碱时,建议以学生探究的形式进行。

探究思路如下:通过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然后设问:除了碳酸,还有其他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探究实验1:分别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小结过渡:碳酸、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它们还有其他的共性吗?探究实验2: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的反应,由此得出结论,它们在性质上是有了些共性的。

九年级第十单元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第十单元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第十单元化学知识点第十单元: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转化过程等的科学,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九年级的化学课程,第十单元主要涵盖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点。

本文将按照逻辑顺序,从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分类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些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至关重要。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原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部分原子主要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心,带有正电荷;中子也位于原子核中心,不带电荷;电子环绕在原子核外部,带有负电荷。

1.2 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而元素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3 原子的电荷和中性原子原子的电荷主要由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决定。

在一个中性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

1.4 原子的质量数和中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中子数可以通过质子数与质量数之差来计算。

第二章: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改变的过程,也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章将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2.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质量、能量和组成等方面的变化。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化学平衡和化学不平衡两种类型。

2.2 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而通过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2.3 反应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燃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换反应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反应具有各自特定的特征和化学方程式。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平衡化学方程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3.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边,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教材形成面
一、容量大
1.物质多(金属单质3、氧化物4、酸2+3、碱2+2、盐14、指示剂2、pH试纸) 2.性质多(物理性质、特性、化学性质或共性) 3.反应多(化学方程式14)
Mg+2HCl=MgCl2+H2↑ Zn +2HCl=ZnCl2 +H2↑ Fe +2HCl=FeCl2 +H2↑ Mg+2H2SO4=MgSO4+H2↑ Zn +2H2SO4;2H2SO4=FeSO4 +H2↑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
学课标寻其点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科学素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的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级主题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二级主题(单元)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看教材寻其线
常 见 的性 酸质 和 碱
特性
共性 酸碱性
用途
酸 H+ 碱 OH-
酸碱度
性质 宏观 定性
用途 微观 定量
化学的三重表征 1.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 2.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微观世界 3.化学式、方程式、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与数学世界
常 见 的性 酸质 和 碱
共性 酸碱性
共性特性
酸 H+ 碱 OH-
酸碱度
宏观 定性
微观 定量
用途
性质
用途
教学的设想
将酸和碱的定义前移
虽然化学概念教学,不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但是要注意概念形成 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将课本第67-68页单元小结中的这种表示方法移到此处。 这样让学生由感知定义到形成定义,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酸和碱。
教学的设想
利用“对比”的思想进行教学
将课本第67-68页小结移到此处,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酸的化学性质。
将课本第67-68页小结移到此处,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碱的化学性质。
对 比 学 习
对 比 学 习
【2013年临沂中考第24题】
构建知识网络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请分析以下知识 网络图,回答有关问题。
酸碱指示剂



金属 氧化物

(1)①中填写
, ②中填写

(2)上图中“金属氧化物”若为氧化铁,请你写出稀盐酸与氧化
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教学的设想
变“疑难”实验为“探究”实验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2NaOH+SO3=Na2SO4+H2O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
研教材形成面
一、容量大
1.物质多(金属单质3、氧化物4、酸2+3、碱2+2、盐14、指示剂2、pH试纸)
【2018年临沂中考第20题】 向NaOH溶液中滴入HCl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1)下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在下面横线上 写出每种图形表示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下列物质中只有一种能与KOH溶液发生上述类似反应,应是 (填序号)。
①HNO3 ②CuSO4 ③CaCl2
2.性质多(物理性质、特性、化学性质或共性)
3.反应多(化学方程式14)
4.应用多(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中和反应、酸碱度)
5.外延多(每个知识点都有外延性的问题)
二、教材设计的比较散
主线清晰,知识点多而散
对比教学
如,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三、 “穿点成线,由线成面”
为了更好的落实主线
研教材形成面
一、容量大 1.物质多(金属单质3、氧化物4、酸2+3、碱2+2、盐14、指示剂2、pH试纸)
金属单质:Mg Zn Fe…… 氧化物:Fe2O3 (CuO) CaO CO2 SO3 …… 酸:盐酸 、硫酸、(硝酸、碳酸、醋酸)……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 盐:MgCl2、ZnCl2 、FeCl2、MgSO4、ZnSO4 、FeSO4、FeCl3、 Fe2(SO4)3、Na2CO3、CaCO3、Na2SO4、NaCl、Na2SO4…… 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
基于 课标
研读 教材
共建 高效
主落 线点
教学的设想
变“疑难”实验 为“探究”实验
练习与课外实验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点、线、面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
学课标寻其点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科学素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宏观
对比
微观
【2015年临沂中考第20题】 下图体现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请回答有关问题:
⑴ 在上图C、D中的圆圈内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 C中_______、_______,D中________; ⑵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所体现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上变化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的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级主题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二级主题(单元)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