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精品收藏 中国美术史全套精品课件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深度好文]
![精品收藏 中国美术史全套精品课件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深度好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49b580bed5b9f3f90f1cd6.png)
顾恺之
? 在绘画理论上也具有积极的贡献,著有 《论画》一书,其中提出“以形写神” ( “传神论” )、“悟对通神” 、“迁想 妙得”等观点。另一篇《画云台山记》是 其山水画创作设想,反映了重要的山水画 艺术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概论
?影响社会文化与艺术的几个方面:
?经济上:土地兼并、庄园经济促使大地 主豪强出现——“门阀政治”。
?政治上:用人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 等级分明,世族中分化出“士”阶层。
?思想上:统一社会崩溃,儒家思想遭到 信仰危机,人们开始反思,道家思想与 佛教思想上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概论
? 陆探微:刘宋时期,吴(今苏州)人。擅长 画肖像、人物、山水等,以“秀骨清像”为 特征,表现魏晋士人精神风度。
? 作画用笔劲利,气势连贯,被称“一笔画”, 是与顾恺之并称的“密体”画风的代表。谢 赫称其“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 古今独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艺术风格参考作品:
?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画像砖
[南朝·梁]萧绎《职贡图》(局部,宋摹本)
北朝绘画
? 现传世的几件传为顾恺之的作品可作为其 艺术风格的参照:
? 《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 《洛神赋图卷》等。
《洛神赋图卷》(故宫本)
《洛神赋图卷》(辽博本)
《洛神赋图卷》 (辽博本)
《 洛 神 赋 图 卷》
( 辽 博 本)
《 洛 神 赋 图 卷》 ( 辽 博 本)
《 洛 神 赋 图 卷》 ( 辽 博 本)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14
•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北魏
15
16
响堂山佛像 北魏
四、佛教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
17
第三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18
绘画艺术
• 著名画家:这一时期人物画仍是主流,出现了以生活为题材的人物、 肖像画,风格手法上更加注重传神;山水画呈现出独立的趋势;花 鸟画艺术出现萌芽;宗教特别是佛教题材的绘画占有较大比重。
3、 顾恺之: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早期绘画理论家。创作以道释、人物、肖像为主,兼能山水、禽鸟。所作线 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他将战国 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任智 图》。时人称顾恺之为三绝—画绝、文觉和痴绝。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4. 王微:《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 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32
二、书法艺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 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 上的黄金时代。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擅长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其楷书笔法 遒媚,结构朴茂,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 “钟王”。书法特点字形扁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舒朗,笔画富有意趣。临摹本《宣 示表》、《荐季直表》。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其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 劲键,草书浓纤折衷。对王羲之的书法历来评价很高,后世尊他为“书圣”,并与其子 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 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谢赫的《画品》
第二节
画学论著
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 献在绘画理论发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 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 传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 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卫协
第二节
绘画艺术
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 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 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 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 笔。”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 形成最有影响。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
第二节
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
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洛神赋图
第二节
绘画艺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名称】:洛神赋图 【类别】:字画
第二节
绘画艺术
【年代】: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绢本,设色,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 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 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 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 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我国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其壁画、雕 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 重要资料。
魏晋南北朝美术PPT课件

“迁想妙得”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迁 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 把主观情,“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 艺术感受。“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 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 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这 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 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 原则。
而产生的雕塑艺术。 秣菟罗艺术是印度本土艺术 “犍陀罗”+秣菟罗艺术——东渐
42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二、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 东渐路线:
39
“畅神说”:刘宋时宗炳 《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山水画艺 术“畅神”的功能观,即认为自 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 美的享受。“畅神说”丰富了中 国绘画的理论体系。
40
山水画在此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 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 使山水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
② 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山水 画创作的热情;
3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220-256
(蜀221-263、吴222-280)
晋: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4
第一节 概 述
一、动乱年代 二、思想解放的时代
佛教发展 “玄学”兴起
5
三、艺术成就
1.文学、文学批评、文艺理论
13
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
14
列女图 东晋 顾恺之
15
列女图 东晋 顾恺之
16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17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18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19
魏晋南北朝美术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 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 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 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 本。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 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 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 道子的疏体。其理论著作有《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 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 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 象的体验、观察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 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 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 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女史箴图》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2、卫协,西晋画家。师法曹不兴,擅 绘道释人物故事,东晋顾恺之深受其影 响,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评云: “古法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 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 画迹有《上林苑图》、《七佛图》,作 道释人物,冠绝当代,人称“画圣”。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动乱年代 二、思想解放的时代 1、“玄学”的兴起 2、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三、艺术成就 1、文学、文学批评、文艺理论 2、佛教艺术的兴起 3、人物画的新发展 4、山水画的独立 5、最早的画论、理论家的出现 6、书法:王羲之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时代新风的开启者
1、曹不兴(弗兴),三国时东吴的著名的画 家,也是画史最早记载以佛画知名的画家。作 巨幅画像,心敏手运,须臾而成。历史上称其 为“佛画之祖”。 “落墨为蝇”:相传孙权命曹不兴画屏风,图 》
魏晋南北朝美术PPT教学课件

第三环节 揣摩意象,领略意境
—理解作品
• 克服了文字障碍,理顺了句子关系,明白了 诗句的大意,再读起作品,注意力就不会受到 疑难字句的羁绊,想象力也不会因句意不通而 阻隔,思维便可以摆脱字面而进入画面了,就 有能力形成整体印象,或分解出一个个意象, 进而再联系起来,统合起来,对作品作出一个 客观的完整的认识。这就是解释作品。其基本 原则是忠于原作,追求本意。如叶老所说: “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 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些什么。”
• 巴山楚水凄凉地 , 第一个意象:忆昔,凄凉经历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 第二个意象:抚今,悲痛感受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 第三个意象:想事,沉重比喻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 第四个意象:听歌,精神一振 • 暂凭杯酒长精神。
• 诗词中的“象”一般有四指:人、事、 物、景;“意”则有四涵:情、志、理、 趣。于是便可以组合成16种基本意象, 就全篇而言,即为16种基本意境。 如 下表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按其类别,一般可以分为佛教 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在 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种美术形 式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一、新疆石窟壁画
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 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 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 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 佛洞。其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北魏时期的石 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以及莲花洞等。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宏伟的石窟是宾阳洞。 宾阳洞的雕凿有着完美、周密的设计计划, 所以布局特别严谨、整体。正壁有五尊雕像, 正中为本尊说法雕像,相貌丰满,微露笑意, 给人以一种亲切之感,阶梯似的厚重衣纹余 留着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菩萨和弟子们分 列两侧,。地面刻出走道和莲花图案装饰, 洞外两侧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金刚力士,力 士身躯肌腱骨坚,眉目挺怒,气势威武,所 谓“怒目金刚”是也。这是教早运用夸张的 手法雕塑的力士形象。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整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ppt

时代简介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时Hale Waihona Puke 代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 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 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 无本体终极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动乱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 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 思想、不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
4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第一节 绘画艺术
曹不兴
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 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 能力。 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 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 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 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 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 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时期 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 绘画内容在此时亦是由礼教宣传过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 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曹不兴之 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其画人物衣服 布纹疏朗,有“曹衣出水”之称。
7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第一节 绘画艺术
8
9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第二部分:简答题
1.试述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答:
(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
(2):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物的情思。
(4):揉和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得线描风格。
(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2.简述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答: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其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
风格精细,笔迹周密,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将源于战国时期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1)特别重视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借助人物细节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3)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于丘壑中。
(4)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感,如《洛神赋图》。
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有哪些?
答: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
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之妙。
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漠晕染增强质感,运用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绘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
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
其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4.简要解析《洛神赋图》
答: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曹植的诗篇,创造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画卷,人物之间的情思依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渴望不可及的惆怅情意,是“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5.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答: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的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传模移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6.从“曹衣出水”看曹仲达的绘画风格。
答:
(1)北齐画家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能将佛像头、面、手、足、肩、背等人体比例画的与真人一样,被誉为“曹家样”。
他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即所谓“曹衣出水”。
(2)“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他被誉为“佛像之祖”,对佛教东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7.解析“曹衣出水”含义。
答:北齐画家曹仲达,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既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第二部分:论述题
1.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2.试论述敦煌莫高窟十六国、北朝时期壁画的艺术特点?
答:莫高窟北朝窟内壁画一般于四壁上层及顶部平某、飞天及天宫伎乐,下层为药叉等,中部除千佛外主要画说法、本生和因缘故事。
十六国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左右二壁绘有本生、佛传等故事画,均以独幅画的形式通过故事中的典型情节来表现。
画法豪放,以简单的圈染表现人体特征,并以细线勾勒。
年代久远而变色,画面形成的特殊效果,成为早期绘画的一种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