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_吴必虎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_吴必虎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_吴必虎中国旅游报/2016年/2月/3日/第004版评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吴必虎张栋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创新、协调,生态方面的绿色,还是社会方面的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都与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引领与承载关系。
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全域旅游是创新发展的载体。
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有效供给不足”一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旅游供给端改革越来越紧迫。
尤其是在“旅游+”治理模式和“互联网+”形势下,未来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驱动供给侧结构调整。
全域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全产业创新,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领域。
全域旅游是协调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强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结果,前提与结果之间的不断转化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
全域旅游是绿色发展的载体。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塑、政治价值体系的进步、文化价值体系的提升,是绿色概念从生态到全域的延伸和升华。
这一点正好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相吻合。
全域旅游是开放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的治理模式,用好了“旅游+”,就能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益和融合效应。
“旅游+”作为一种治理结构框架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旅游业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发展目标,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正在创造着更加开放的发展平台。
而全域旅游正是这些目标、模式和平台的最好载体。
全域旅游是共享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能够调动全员参与,实现更多的人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让旅游成为人民的幸福指标,让旅游成为提升获得感的主要途径。
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吴必虎

关,这些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进步。 国内旅游的另一个趋势是国民出境旅游在 1990 年代的兴起, 出境人数从 1993 年的 374 万人次增至 1998 年的 843 万人次,其中经旅行社组织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数由 1993 年的 72 万人次增至 1998 年的 181 万人次(国家旅游局,1999:42~43)。 1999 年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实施后,当年的国庆节期间形成前所 未有的国内旅游高潮,7 日之内全国居民外出旅游人数高达 4000 余万,旅游花费约 141 亿 元,但因接待能力、管理水平等限制,旅游投诉也达最高,被称为挑战我国旅游业的“假日 经济”(林春霞,1999;张仲英,1991)。随着国内旅游业规模扩大,政府对国内旅游发展 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改变, 并对国内旅游发展进行理性分析 (国家旅游局旅行社 饭店管理司,1994)。 总的来看,1990 年代后期中国国内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类似下列的问题(奚晏平, 1996):产业发展处于从无序向有序转化阶段;人力资源、特别是经过旅游业专业训练的就 业者匮乏;交通瓶颈仍然是制约国内旅游发展的因素;旅游产品初级化明显,不能满足日益 进步的消费市场需求,需要对旅游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十分可观。1998 年全国旅游总收 入 3439 亿元,与 GDP 的比例已达 4.32%,相当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13.17%(国 家旅游局,1999:11)。目前全世界旅游业收入平均水平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0%,国家 旅游局的目标是到 2010 年中国旅游业收入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国家旅游局,1999: 109)。 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将成为 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 13710 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8.6%;中国 的香港也将排名第五,接待游客 5930 万人次,占世界 3.7%的份额。从出境旅游来看,2020 年中国也将成长为世界第四大出游国,出境旅游人数 10000 万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6.2 %(世界旅游组织,1996)。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孙钢,1989)。增长的空间、吸纳就业的 能力、对多方面的拉动作用是旅游业最大的经济优势所在(杜一力,1999a:147)。据世界 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 1 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 4.3 元;旅游部 门每增加 1 个直接就业机会, 社会就能增加 5 个就业机会 (转引自刘怡, 1999) 。 邹益 (1996) 将旅游业视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行业。 鉴于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确定把信息、房地产、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更快、更好 的成长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国家旅游局,1999:2)。旅游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魏 小安,1997),已经为许多地区和部门所认同。在对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所做的一项“旅游支 出与国民收入相比的弹性系数” 分析中, 越是高收入的国家, 旅游需求弹性越小, 都在 1.3~ 1.9 之间,说明发展到一定经济水平以后,旅游需求的必需程度将会提高(杜一力,1999: 131)。中国经济正朝着高水平方向稳健发展,可以预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必然趋势。 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对旅游规划的大量需求,各种形式的旅游规划不断涌现,推动了 旅游规划研究的启动和进步。作者进入大学求学的时代(1980 年),正是中国旅游业刚刚
区域旅游原理(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P1~31)第二章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范式(P32~65)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P66~114)第四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P115~155)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二)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五章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P156~175)第六章旅游产品(吸引物)开发规划(P176~249)第七章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与游路规划(P250~301)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三)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八章目的地营销规划(P302~318)第九章出行、旅游接待与服务规划(P319~351)第十章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P352~394)第十一章旅游支持系统与规划实施(P395~415)第十二章参考文献(P416~515)略主题词索引(P516~552)苏红宇南开毕业结构旅游林峰绿伟创景陈传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故陈南江广东省旅游局发展研究中心吴承照单位名称:同济大学联系地址: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与旅游系邮政编码:200092刘滨谊1957年生/男/1989年获景观规划设计学博士(中国第一位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博士) 同济大学主持“新疆哈拉斯湖旅游规划”,提出著名的“三元论”。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附光盘) 保继刚,楚义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广瑞刘德谦翻译《美国国家公园设计手册》论文集。
世界中国背景下的旅游发展

《世界中国背景下的旅游发展》—吴必虎教授大地风景研究生院第四期摘要:从全球角度看旅游业的变化,泛旅游时代已经到来。
旅游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型的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的旅游规划单位要以世界中国的视野,助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寻求国际间合作。
关于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吴必虎教授指出中国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不能完全模仿西方,要有自己的创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提炼成旅游产品,并把城市本身变成度假目的地。
正文:一、世界中国背景下的旅游发展六大趋势:政治变化—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宗教问题、航空运输自由化、运输自由和撤销管制制度。
经济趋势—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将掀起出境旅游大潮,商务旅游推动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社会人口趋势—2045年世界人口90亿,60以上老龄化人口20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将来的旅游市场将更加细分,旅游者越来越偏好探索、体验、参与、学习型的目的地,追求“真实”体验环境趋势—减少碳排放与国际旅游的冲突技术趋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互联网平台吴:政治变化,比如: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宗教问题、航空运输自由化、运输自由和撤销管制制度,落地免签,像香港居民,就有全球旅游不要签证这样的好处,而中国大陆由于长期自己内部不太开放,也不对外面的国家开放,所以外国也要求对中国的居民签证,这个都是对等的,一定会对自由流动造成很大影响,还有比如我们现在连FACEBOOK都上不成,这个共产党也太小(气)了,全球有3亿人在用,但是另外3亿人不用,这就是中国,当然也要批评一下FACEBOOK公司,太不会公关了,实际上对中国政府的公关是非常容易的,比如说政府要检查,公司就配合做些新闻检查,把最敏感的几个字过滤掉,然后过阵子偷偷放开两个不过滤,到时候再向政府相关部门道歉好了,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中国人中国政府要面子,你谷歌好要中国政府取消检查政策和资格,不可能的嘛在中国,所以谷歌公司也好,FACEBOOK公司也好,公关能力太差,所以他没有请中国人当顾问,主要原因,因为他美国老大当习惯了,所以就是不管怎么样,未来世界一定是“自由化”,交通运输自由化,信息自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是每个政党都需要的,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强盛,收到的钱更多,钱更多以后对世界更有控制力,党中央听到我的建议的话,也会考虑我的想法的,这就是政治变化的大趋势。
中国式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_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问题_吴必虎

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中国式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问题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吴必虎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我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来就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想讲三个问题,都是围绕我的题目——中国式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来讲,这是我对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认识。
第一个问题,我想提一下我对“国际旅游岛”五个字的理解。
这五个字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就我个人理解,这五个字相当于“岛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岛就是一个岛屿,什么叫做“岛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呢?我想要从目的地这三个字谈起,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最终是要吸引客人来,客人来了并要在这个地方停留,这样的成为目的地,所以海南全省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建,就像昨天陈主任讲的从“景区”到“境区”,“境区”实际上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
那么为什么叫“旅游岛”?它实际上是个目的地,但是因为这个目的地比较独特,是个岛屿型的基地,比如说我们青藏高原,可以叫做旅游高原,四川盆地可以叫做旅游盆地,长江三峡可以叫做旅游峡谷,从地理特征来讲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功能,那么就可以有“旅游”这两个字,所以“旅游岛”实际上就是具有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岛屿。
当然这个概念还有“国际”两个字,这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目标的界定。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岛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个命题,接下来我要解释什么是岛式。
岛式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我想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三感、三高。
“三感”就是远离感、地方感、假期感。
第一,远离感,就是岛屿型的目的地离大陆比较远,大陆是主流的人口存在的地方,海南岛的建省时间并不长,而且在历史上海南是个偏远的地方,所以我们有一种边疆的文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边缘地区,处于劣势,但是在后工业化时代里面,远离感的地区反而是更好的地区,它没有受到很大的工业化的影响,传统文明保护得比较好,所以对于这样的地区旅游的潜力更大。
国际化视野中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访谈

国际化视野中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访谈作者:吴必虎文彤张茜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6年第2期吴必虎1,文彤2,张茜2(1.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吴必虎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从国际化的视角对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进行了判读,认为中国旅游与西方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应当具有本土情境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大数据的运用、国家公园的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的理解与实践方面都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吸收国际经验,实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目标。
同时,对新一代的旅游研究人员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强调了学科理论体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际化;旅游发展;旅游研究;大数据;一带一路;国家公园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2-0003-04收稿日期:2015-11-11作者简介:吴必虎(1962-),江苏阜宁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城市旅游规划与目的地营销;文彤(1975-),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城市发展与旅游管理;张茜(1993-),女,湖北潜江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
吴必虎教授,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80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攻读本科,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得人文地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和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于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攻读博士后,是中国大陆首位致力于区域旅游规划研究的博士后,1998年出站时被评为中国优秀博士后,1999年留校北大任教至今。
作为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创始人,吴必虎教授担任北大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一职,也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吴必虎--中产阶级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Source: U.S.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velers Program, 2012
2013年中国家庭财产(美元)分布情况
总体户均 资产水平 244763 128929 83048 57568
湖北等出游力较强的长江沿线地区也 是其重点市场。 ② 入境市场:以日本、韩国、俄罗斯、
140.93 172.25
135
149.83 132.29
11
12
1
2
3
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为主要
三亚2014年冬季各月份游客统计量(万人次)
冬季旅游:中产阶级市场
36.0%
43.7% 34.8% 15.2%
2754
Source: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2014
-6.5%
3556
1.4%
2013年中国家庭财产(美元)分布情况
60.6% of total wealth
Household assets in varied percentage level,2013
全国统一假期安排不能体现地理差异与低碳要求
对提高供给的服务业积极意义认识不足
旅游+是对生活方式的响应
泛旅游:人人游客、处处滞留、行行涉旅 旅游+:超部门、跨行业、多学科 全域旅游、无景区化目的地: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就地现代化
中产阶级寻找无景区化目的地
中国人均GDP提高:促进中产阶级形成
① 国内外省客源:主要集中在 北京、
① 2014 年,第 30 届冰雪节共接待游客 1622.7 万人次 ,
全域旅游概念解读

全域旅游概念解读【摘要】目前,旅游业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旅游业被定义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引起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家旅游局更是确定2018年为“美丽中国—2018全域旅游年”。
【关键词】全域旅游概念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不仅成为老百姓的必需品,而且大众对旅游的要求也发生了重要改变。
人们告别了单一的景点拍照式旅游,渴望了解并体验当地的风俗人情。
全域旅游来源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顺应发展潮流,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体系,适应经济新常态应运而生。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学术论文和中国旅游报相关文章进行归纳整理,将全域旅游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深度解读阶段。
一、概念形成阶段经文献梳理,“全域旅游”实际上是源于“全域城市化”概念的一种旅游发展理念。
2008年浙江绍兴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09年江苏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
2010年四川实施全域旅游休闲度假战略规划。
2011年《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旅游全域化战略”;浙江桐庐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四川甘孜州提出全域旅游概念。
2012年,大连市明确提出“全域旅游”的新理念,甘孜州委进一步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可见全域旅游理念最初起源于政府规划。
2013年,学术界开始对全域旅游概念进行解读。
厉新建从目的地的角度将“全域旅游”解释为: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同时,他将全域旅游理念系统地总结为“四新八全”。
吕俊芳将全域旅游通俗地讲为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
认为全域旅游是一种现代整体发展观念,需要突破景区局限,让区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报/2016年/2月/3日/第004版
评论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吴必虎张栋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创新、协调,生态方面的绿色,还是社会方面的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都与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引领与承载关系。
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全域旅游是创新发展的载体。
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有效供给不足”一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旅游供给端改革越来越紧迫。
尤其是在“旅游+”治理模式和“互联网+”形势下,未来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驱动供给侧结构调整。
全域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全产业创新,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领域。
全域旅游是协调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强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结果,前提与结果之间的不断转化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
全域旅游是绿色发展的载体。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塑、政治价值体系的进步、文化价值体系的提升,是绿色概念从生态到全域的延伸和升华。
这一点正好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相吻合。
全域旅游是开放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的治理模式,用好了“旅游+”,就能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益和融合效应。
“旅游+”作为一种治理结构框架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旅游业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发展目标,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正在创造着更加开放的发展平台。
而全域旅游正是这些目标、模式和平台的最好载体。
全域旅游是共享发展的载体。
全域旅游能够调动全员参与,实现更多的人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让旅游成为人民的幸福指标,让旅游成为提升获得感的主要途径。
所以,全域旅游符合共享的发展理念。
那么,如何用五大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呢?笔者建议:一是旅游业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广泛的关联性、宏大的系统性,需要通过跨界思维来进行创新。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旅游业的创新也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创新。
要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产品是消费者是否认可企业的关键所在,宣传推广再好,没有产品支撑,也都是空谈。
旅游产品是一个多环节形成的链条,从游客产生需求到进行寻找、预订、到达、游玩、住宿、购物等一系列过程,处处体现着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
旅游产品创新必须摆脱单点突破的思维,单点的成功只能是示范引领作用,但难以形成综合效应,要最终形成整体效益的提升,就必须在整体上进行创新。
旅游品牌创新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山东旅游品牌来说,未来可以围绕着“好客山东”再进行品牌内涵的延伸,不断丰富和强化“好客山东”的内涵。
比如,从“好客山东”到“客好山东”和“山东好客”,这个过程中,意味着要主动出击,不能再把“好客山东”当作旅游部门的事情,而应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来维护。
随着旅游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越来越深入,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创新的契机。
以智慧营销为例,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整理、预处理、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能够精准发现消费者的新需求,能够找到市场洼地和新业态契机。
二是用协调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一是协调经济不平衡。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禀赋和发展阶段,其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都各不相同。
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有效缓解投资不平衡,让旅游投资和区域经济充分联动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旅游投融资体系,让旅游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来实现飞跃发展。
同时,国家层面也需要在规划、政策、人才、金融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给予支持。
二是协调权力不平衡。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多部门协作,但是旅游部门往往是各个部门中最弱势的,虽然有最强烈的发展愿望,可是却没有必要的话语权。
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部门协调,有利于通过“旅游+”对行政组织进行完善,从而提升旅游部门的话语权和统筹权。
三是协调文化不平衡。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任何旅游形式背后都有着文化内涵,旅游的过程正是对异质文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将游客从景区引流到全域,让游客与居民有更多互动的机会,让游客与当地风土人情有更多感应的机会。
三是用绿色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强调全产业,绿色理念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贯彻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本身的绿色发展,也体现在与旅游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绿色发展。
要强调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只谈保护的绿色发展不可持续,只谈开发的绿色发展也不真诚。
目前来看,很多人倾向于开发优先,虽然口头上说保护与开发要兼顾,但在行动上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
旅游产业的链条很长,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不能仅仅是旅游业的绿色发展,那样也无法实现绿色的良性循环。
要可持续,就需要在全产业链条上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
四是用开放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提供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这些地区可以借着“一带一路”对资本的吸附力,借助“一带一路”对区域行政壁垒的突破,借助“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功实现旅游业的全域化发展。
五是用共享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首先是旅游发展权利共享。
我国很多地区有着较好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旅游投资,缺乏旅游人才,无法在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中趁势而上。
如何保障这些地区的旅游发展权利?如何保障这些地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权利?全域旅游是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是旅游发展成果共享。
探索发展社会福利旅游,关注老年、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旅游福利,做好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给予价格优惠。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放旅游消费券或给予各种形式的旅游补贴。
再次是促进社区旅游参与和当地居民就业。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旅游用地及资源流转问题,提高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的受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