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合集下载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中国古代雕塑简史

中国古代雕塑简史

中国史前至清代以可塑或可雕刻的材料制成具有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作品。

圆雕与浮雕是其主要形式,此外尚有透雕、线刻等。

依材料可分为泥塑、陶塑、瓷塑、木雕、玉雕、石刻、砖雕、骨牙雕刻、竹雕、金属铸像等众多品种;按用途大致可区分成纪念性雕塑、工艺装饰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宗教造像、案头雕塑等不同门类。

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非常发达,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雕塑领域有着辉煌的建树。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雕刻艺术品,如河北兴隆县的一处洞穴堆积中,曾出土两截刻划着复线水波纹及斜格纹的鹿角化石,刻纹清晰优美,经测定距今13000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雕艺术的珍贵实例。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陶塑与泥塑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雕塑品种,此外还有玉雕、骨牙雕、木雕等品种。

陶塑与泥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塑以河南密县莪沟北岗出土的陶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人头、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为代表,造型比较拙稚。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其中不乏优秀遗例。

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陕西洛南出土人头形器口红陶壶、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天水柴家坪与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仰韶文化浮雕陶人面、传甘肃东乡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人头形陶器盖,皆是各具特色的人像陶塑佳作。

辽宁喀左东山嘴与建平牛河梁遗址,相继出土小型陶塑孕妇像及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附近还发现形体更大的女性陶像残块。

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

在动物雕塑方面,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鹰形陶鼎、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型与狗型陶鬶、江苏吴江梅堰出土良渚文化的水鸟形陶壶等,皆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工艺雕塑开商周鸟兽形铜尊卣造型之先河。

此外湖北天门邓家湾与黑龙江宁安莺歌岭等地出土的陶塑狗、象、猴、鸟、猪、熊等小动物,形象活泼,特征鲜明,体现了各地先民在捕捉动物神态方面的才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作者:董媛媛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艺术,是大量汲取了宗教的营养,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佛教。

一方面,它从宗教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逐步走向表现现实生活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使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新貌,而又能消化、融会、以异军突起的崭新风格,纳入了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揭开了中国雕塑艺术新的一页。

其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主要表现在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关键词:佛教雕塑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历史上的中国雕塑很多,主要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古代雕塑分为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六大类。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为基本内容,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雕塑。

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石窟的开凿由西向东,这一时期,中国在历经秦汉四个世纪的一统局面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割据的状态。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社会基础,加之统治者的带头尊奉,佛教广为流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

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此一时期。

由佛教的盛行促使教造像艺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

一、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佛教雕塑艺术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有“丝路明珠”之称。

北朝时期开凿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第二阶段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随汉化政策 深入推行,雕塑也以洛阳龙门宾阳洞、古 阳洞、莲花洞,云冈石窟6窟,敦煌43 7窟、259窟,麦积山148窟、76 窟为代表。这时的造像,面像瘦刮,菩萨 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 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可见南朝绘画 人物的一些特征,应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 化进一步结合的产物。从造像衣饰看,绝 大多数穿上新装,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 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仍 为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 一条甩在左腕上。菩萨多如当时汉族妇女 流行的搭臂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 间,然后上卷肘部,再驱向外面。晚一些 的菩萨在披帛交叉的地方多穿一环,然后 上卷。雕刻技法除阴刻线与凸起线外,又 增加了平阶梯式花纹。
石兽:墓前石狮最为突 出。石麒麟显然受波斯 艺术风格影响,双角者 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无论是麒麟还是狮子, 胁下均如波斯、西亚陵 前石兽一样有飞翼,而 且形态、纹饰均不一样, 或呈波浪形,或呈浮云 状,或呈鱼鳞状钩形, 与波斯、西亚翼兽并不 完全相同。这些石兽姿 态生动,雕刻精美,刀 法纯熟,尤其以气魄雄 伟而震撼人心。
麦积山雕塑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有泥塑、石雕、 绘画,其中以泥塑为主要成分,石 雕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由北魏至 北周时期的洞龛占了现存麦积山全 部洞龛的70%以上,于是说麦积 山雕塑为魏晋南北朝彩塑艺术之集 大成者也不过分。这一时期有许多 精采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魏晋南北 朝时代的雕塑作品是麦积山石窟的 主要文化遗产,体现了那个文化交 流的时代中国泥塑所达到的艺术水 准。那些作品至今显示着感人至深 的艺术魅力,说明当时不知名的中 国艺术家曾进行了伟大的创造。这 种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不拒绝 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创造,正是中 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富于青春活 力的原因所在。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maoqian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

石窟依山开凿,按地理位置总体可归纳为东、中、西三部分。

其中,著名的昙曜五窟就坐落在西部窟群中。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大约有四五十个,石雕造像大约有五万多尊,是北魏时期皇室经营的一座大型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期石窟的典型代表。

时代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王朝最繁荣(460年—524年)时期开凿的,由当时西域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云冈石窟开凿的起因是北魏皇帝崇佛,并想利用佛教来达到安抚民心,并显示其国力强盛的目的。

历史背景北魏王朝是由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所组成的。

当他们在中国北方一带开始活动时,还没有开始信仰佛教,直到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政权,接触中原多重文化,他们才逐渐对佛教有所了解。

道武帝"好黄老览佛经"。

明元帝时,"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象,乃令沙门,敷导民俗"。

太武帝于太延五年(439年)灭了当时佛教发展之域的北凉,这些是北魏佛教史上具有意义的大事。

从此凉州佛教东传,北魏佛教的兴盛时期到来。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由于佛寺日趋腐败,太武帝下诏毁灭佛法。

后到文成帝即位后,立刻恢复佛法,使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这便是大规模开凿云风石窟的直接原因。

早期开凿,第一期整体上看,云闻石窟的早期石窟,大多开凿于文成帝时期。

文成帝深信佛法,在他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提倡,又受时代崇尚,佛教一下子就大规模地兴盛起来。

据史书记载:“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即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形象为参照的,魏文帝头上脚下各有黑德一颗,恰好大佛的上下也各有一颗黑石,真是模仿得太形象了。

但这种以佛象征皇帝的情况仅限干云冈石窟前期营造时期。

云冈中期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执政时期,是云风石窟雕刻艺术民族化趋于成熟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北魏皇室内部矛盾急剧上升,皇室、贵族重佛也越来越烈,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洞窟内佛教色彩浓厚,精雕细刻的佛教故事占洞窟的大部分。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塑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该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出“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两种造型风格。

探讨该时期不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造像风格特征和成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

而佛教雕塑的产生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原有雕塑面貌,丰富了中国雕塑的题材,大大促进中国人物雕塑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秀骨清相佛教雕塑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雕塑艺术进入一个特殊发展时期。

该时期的佛教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佛教造像表现手法因地域不同有别,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

把握影响形成其风格特征的因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对当代艺术创作有一定参照价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忙于争权夺位,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而社会上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发展。

“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在政治制度上,该时期君主专制较汉代有所松动,这对文化艺术发展有利,也为佛教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在文学方面,因战乱文人们思想感情较敏感,文学作品中多有人生短促、生命脆弱以及无能为力的表达,其显著特点是:文学不再是政治教化的附庸品,而成为抒发个人性情的途径。

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以形写神等,并且形成了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这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影响到佛教雕塑艺术的创作,使得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呈现独特风格特征。

在哲学思想方面,该时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玄学、道教、外来佛教相互结合,使文化艺术日益繁荣。

汉末魏初时陈旧腐朽的儒学思想束缚了人的感情,激起人们的不满,儒学受到极大冲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玄学由此而生。

它反对腐朽的思想观念,提倡个人的存在价值,并且与清谈成为当时一股强大的社会批评力量,对哲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彩塑,有主体性的圆塑,也有附属
性的影塑。主体性圆塑多为佛像,放置在洞窟内的显要位
置上。塑像种类主要是佛与菩萨,直到北周时才出现阿难、
伽叶等弟子形象。佛像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
像、禅定像、思维像,北魏时增加左右侍从菩萨,北周时

因出现阿难、伽叶而一铺五身。
煌 彩
这一时期的菩萨像多为思维像,他们与交脚弥勒一样高居 天阙,但多半跏坐,右足叠于左膝上,显然是西域胡人的 坐姿。至于右手支颐,俯视下界,又似在冥思苦想中,或
龙门石窟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更多地使用了中国传统美术技 法。北魏时期的飞天浮雕,与河南邓县北朝画像砖墓中的飞仙形象,几乎没有 什么差别。在从云冈石窟曲折引进西域文化因素的同时,龙门石窟坚持本民族 文化传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引进与创造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并为唐代龙门石 窟达到全盛奠定了基础。
图片欣赏
第一阶段
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 时期的作品,以云冈昙曜5窟 和5窟、13窟作品为代表。 此时的造像,多注重主要形态 和精神,不大追求细部。艺术 家往往把表现轮廓的线刻和表 现体积凹凸的圆雕结合起来。 线刻表现的是视觉,圆雕表现 的是触觉,这是中国艺术传统 技法与犍陀罗艺术早期结合的 产物。
十六国
麦积山雕塑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有泥塑、石雕、 绘画,其中以泥塑为主要成分,石 雕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由北魏至 北周时期的洞龛占了现存麦积山全 部洞龛的70%以上,于是说麦积 山雕塑为魏晋南北朝彩塑艺术之集 大成者也不过分。这一时期有许多 精采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魏晋南北 朝时代的雕塑作品是麦积山石窟的 主要文化遗产,体现了那个文化交 流的时代中国泥塑所达到的艺术水 准。那些作品至今显示着感人至深 的艺术魅力,说明当时不知名的中 国艺术家曾进行了伟大的创造。这 种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不拒绝 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创造,正是中 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富于青春活 力的原因所在。

许属于 禅定 的本义——静虑。北魏248窟诸造像眉目娟
秀,神情恬淡,白色的颜面在深色的冠帻和项光衬托下,
更显得突出。
敦煌莫高窟共有2411尊彩塑保留至今,其中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彩塑共729尊(包括456尊影塑),在很大
程度上代表着敦煌雕塑艺术的水准。虽然佛教与佛造像均
是外来文化内容,但古代中国人毕竟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
石兽:墓前石狮最为突 出。石麒麟显然受波斯 艺术风格影响,双角者 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无论是麒麟还是狮子, 胁下均如波斯、西亚陵 前石兽一样有飞翼,而 且形态、纹饰均不一样, 或呈波浪形,或呈浮云 状,或呈鱼鳞状钩形, 与波斯、西亚翼兽并不 完全相同。这些石兽姿 态生动,雕刻精美,刀 法纯熟,尤其以气魄雄 伟而震撼人心。
十六国
发展历史
石窟造像的演变,反应了西域 文化与中原文化日益结合的过 程,也体现出中国雕塑艺术日 趋成熟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东 西方文化交流的硕果,构成了 魏晋南北朝艺术给人以极其深 刻印象的原因。
北魏 以后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代表作品
敦煌莫高窟彩 塑 麦积山雕塑
云冈石窟雕 塑 龙门石窟
巩县与响堂山石窟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至今还在显示其永恒的艺 术魅力。那一尊尊神秘的大佛与生双翼欲飞的走兽,体现着 中外文化交流所得的成果。
几乎没有一个雕塑艺术家在那一座座丝绸之路的洞窟中 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泥塑与石刻的造像,终于留下了他 们智慧的结晶。开放的胸襟,自由的情感,创造的风貌,组 合成一曲艺术的颂歌,不断地进入后来参观者的心窗,向他 们展示那个充满艺术生活的时代。
为基础,将外来文化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去粗取精的艺术加
工,形成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创造性成果。敦煌莫高窟彩塑,
已经勾画出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的发展轨迹了。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北齐、北周时期,佛 与菩萨的面像由瘦长型向丰圆型 转化,头发为小的螺旋形。佛的 庄严,菩萨的慈祥,力士的狰狞, 弟子的和悦,都较为固定。从服 饰上看,佛的上身改为搭双肩的 袈裟式外衣,裙带作小结;菩萨 服式更为艳丽。雕刻技法趋于和 缓,衣纹稀疏,平阶梯形式衣纹 浅薄,部分造像出现新式凸起线 条,为唐代雕塑开辟了新的途径。
人物相貌可辨出不同的年 龄、性别,这又是巩县石窟艺 术的重要成就之一,从而体现 出北魏后期雕塑艺术继续发展 的情况。
龙门石窟雕塑
第一,龙门石窟为历代王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不少窟龛或造像的兴废变 迁与当时政治形势相联系。 第二,龙门石窟窟型比较单纯,变化较少,题 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 第三,龙门石窟造像中早期佛教艺术那种宗教神秘色彩越来越淡薄,外来艺术 手法也密切结合于中国传统基础内,使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特征更为鲜明与成 熟。 第四,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诸宗派如净土宗、禅宗、密宗在龙门都有造像活动, 一些外国僧人也在龙门留下踪影。不过,这些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不多见。 第五,龙门造像碑刻题记多,不仅可知发愿人造像的动机,造像的时间,有助 于对作品的判断和理解,而且形成书法艺术的荟萃之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陵墓石刻
石窟雕塑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在今天还保留甚多,主要集中于帝 王陵墓前的石刻与沿丝绸之路推进的佛窟中。由于犍陀罗艺术随 佛教东传,西方石刻雕塑艺术的许多因素也融入中国雕塑艺术之 中,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千姿百态,既有雄浑、粗犷的作风, 又不乏华丽、神秘的装饰。一大批不知名的中国各民族艺术家, 在相对自由的雕塑艺术实践领域中,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情感,从 而出现了至今仍使人叹为观止的恢宏成就。虽然雕塑家没有留下 见诸文字的理论作品,但面对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仍能看 清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脉络。
碑林的 大夏石马
十六国北朝陵墓石刻艺术作品今 天并不多见,却仍然显示着文化 融合的时代特征。现藏西安碑林 的 大夏石马 ,是十六国时在陕西 横山县建大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 勃墓前石刻,这匹马用了西汉茂 陵陪葬霍去病墓前 马踏匈奴 石刻 那样一种不完全性圆雕作品形式, 以粗犷、简捷的刀法,雕出了马 挺胸昂首的形态,而且利用石块 的自然起伏表现马的肥壮。这正 是匈奴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文化 相结合的产物。西安碑林石刻艺 术室所藏西魏文帝永陵石兽,也 有与 大夏石马共同的粗犷特征, 几乎借助石头本身的形状顺势雕 成,但石兽体态庞大,肥硕而厚 实,却是那一时代鲜卑人所崇尚 的作风体现。
石柱:在梁武帝萧衍父萧顺之建陵前面,萧衍侄萧景墓前面,萧衍弟萧秀墓前面, 最为突出。①这些石柱既然是犍陀罗文化东传的内容,自然将中国的南方各地也 纳入当时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体系,虽然南方各地相较北方丝路沿线接触西域文 明较少,却并不乏引进、吸收、创造的风貌,南朝诸帝王陵墓前的石刻便体现出 这一特殊的历史潮流冲击下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虽然处于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文化艺术上的统一性,却并没有更改。
依山开凿并大量使用石雕艺术作品 的云冈石窟是魏晋南北朝艺术的重 要遗产,尤其是全面反映北魏艺术 盛衰的天然博物馆与历史里程碑。 那一尊尊气势恢宏的造像,显示着 中华民族敢于吸收外来文化进行伟 大创造的开放胸襟与进取精神。这 一成功的创造性实践成果,已经预 示着隋唐时代,那个如日中天照耀 整个世界的辉煌时代,即将到来。
十六国时期的雕塑在敦煌莫高窟和 永靖炳灵寺还有保留。炳灵寺西秦 石佛以站立姿态,身著质地轻薄的 袈裟,紧贴身体,显露出匀称的肌 肉。敦煌275窟北凉佛,主像和 壁龛均为 莲花跏 弥勒菩萨,大约与 禅修中弥勒决疑有关。主像头戴化 佛冠,发披双肩,袒胸露臂,项饰 璎珞,腰束羊肠裙,坐双狮座,仅 存左手,作 与愿印.神情庄静,体魄 健壮,这是目前可以肯定的十六国 时期塑像的代表作。 北魏以后,雕塑有了重大发展,
第二阶段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随汉化政策 深入推行,雕塑也以洛阳龙门宾阳洞、古 阳洞、莲花洞,云冈石窟6窟,敦煌43 7窟、259窟,麦积山148窟、76 窟为代表。这时的造像,面像瘦刮,菩萨 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 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可见南朝绘画 人物的一些特征,应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 化进一步结合的产物。从造像衣饰看,绝 大多数穿上新装,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 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仍 为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 一条甩在左腕上。菩萨多如当时汉族妇女 流行的搭臂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 间,然后上卷肘部,再驱向外面。晚一些 的菩萨在披帛交叉的地方多穿一环,然后 上卷。雕刻技法除阴刻线与凸起线外,又 增加了平阶梯式花纹。
云冈石窟雕塑
云冈石窟11、12、13窟为云 冈石窟的最大一组洞窟,三窟窟壁 浮雕佛经故事增多,本生、佛传、 七佛、供养人都雕出来了。当时流 行修持 法华三昧观 ,面对现实无法
解决的种种困扰,统治者也只好祈 求弥勒 决疑.这三窟修建规模宏大, 所耗人力、物力最多,形成北魏时 期的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 一。
响堂山雕塑说明丰圆适度、温和写实的佛像终于取代了
深目高鼻与瘦骨清像,这是中国雕塑的一大发展,从强 调线的造型到对物体自然形态的立体描摹,这无疑是一 个进步,响堂山作为中国现存最大北齐石窟艺术宝库, 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巩县石窟还创造了大场面的
群像雕刻——礼佛图。1、3、 4三窟内高浮雕帝后礼佛图十 分精采。男像在门东,女像在 门西,面向窟门,分段分层排 列,全图共雕50余人。排列 顺序以比丘为前导,主像最高 大,执事人等依次减小,各层 人像分组与多寡不等,但远近 层次、透视均处理适当。人像 高低不等所产生的天际线参差 不齐,则由羽葆、伞盖等平衡。 全部人像基本朝窟门方向前进, 画面获得统一。其间偶有侍者 回身递送供品,突破构图的呆 板。
延熹年间瑯琊王相的墓
山东临沂发现的延熹年间瑯琊王相的墓表为希腊式凹纹石柱,上有横条,刻有飞 人。北齐大宁二年(公元562年)建于河北易县的义慈惠墓石柱,柱身作不规 则的八棱面,柱顶有石屋,覆莲座柱础,基本是中国传统艺术式样。 石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和华表、望柱属同一类型,东汉时中山简王刘焉墓前有立 石柱为标志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陵墓石柱成为石刻雕塑艺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