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优美课件

合集下载

《无衣》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无衣》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化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 《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 大类。“风”分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它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 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文化常识】
口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口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口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
歌的发端。
【介绍背景】
《无衣》是秦国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据考证,周幽王十一年 (秦禁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 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 起反抗。 ·击鼓
击鼓其镗tāng(2),踊跃用兵(3)。土国城漕(4),我独南行(5)。 从孙子仲(6),平陈与宋(7)。不我以归(8),忧心有忡chōng(9)。
爰yuán居爰处(10)?爰丧其马(11)?于以求之(12?于林之下(13)。 死生契阔(14,与子成说(1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6)。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一唱三叹。
①渲染紧张的战斗气氛。 ②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 主义精神。
这是《诗经》写作上的重要特色:赋——陈述铺叙。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 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无衣课件

无衣课件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同仇敌忾 齐心备战 勇赴战场
主题: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友爱、同仇敌忾、
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战袍
内衣
戈矛 长柄武器 同仇 一样仇恨 矛戟 长柄武器 偕作 一起行动 甲兵 铠甲兵器 偕行 一起赴战

下裙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 递 同袍——戈矛——同仇 (统一行动) 同泽——矛戟——偕作 同裳——甲兵——偕行 (统一征战) 进
秦 风
无 衣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 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 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 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 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 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在内容和主题上:
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 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
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 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 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唱在本诗中的作用
1. 内容上
①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② 突出诗歌主 题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 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 在作品首句中选取。 · 作者或编者在选取题目时只是 “偏举两字”且“或上或下” ,即从作品首句中任意选取两 字来作为该篇作品的题目,而 且选取的位置并不固定。
结构特点+效果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苯苜
采采苯苜,薄言采之。 采采苯苜,薄言有之。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朗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了解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 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 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 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公兴师御敌 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 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 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
《 诗
以 秦
二传唱不休的军中战歌
《诗经》
《诗经》是我国 最早的诗歌总集, 是我国现实主义 诗歌创作的源头。
共收录了从西 周初年到春秋中 叶的诗歌305篇。

《无衣》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无衣》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秋时期,秦国的统辖地域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东部,厚地高天 涵养出质朴厚重的民风,这里的人民,热情勇敢又刚毅团结。当时犬戎 进犯,逼近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占领了大面积的领土。
秦国与镐京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所以,秦王派军队对抗犬戎之师。 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 死。所以,秦人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唱出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战歌。
从外到内,从上至下,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仅有的温暖。在视为家常便饭的千 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他们需要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 与敌人短兵相接中,奋不顾身的他们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士 兵们的生活中,总不会缺少恶劣的环境和危急的战情,时刻 都被血汗裹挟着。
2.联想思考:在苦寒的秦地,在残酷的战争中,“无衣” 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在诗歌中出现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尚武团结的秦人,在奔赴战场之前,没有过多的铺垫,没有更多的 比兴渲染,握紧身边战友兄弟之手,目光坚定地问,更毫不怀疑地 答。问中给予信心,答中传递温情。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 冰冷,融入了灵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场上刀枪无情, 但你我不分彼此,共抵外敌。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 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 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 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 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 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20———偕作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当堂测验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 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 声响应:“____与__子__同__袍___”“___与__子__同__泽_____”“与_子__同__裳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修__我__戈__矛____”“修__我__矛__戟_____”“修__我__甲__兵_______”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翻译全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赴战场。
体裁介绍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 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 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 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文学常识—六义
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暗喻皆此类。 (如:《魏风·硕鼠》里,以硕鼠来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 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 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
爱国主义精神。
《无衣》主题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 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 神。

无衣·唐风·国风·诗经PPT课件

无衣·唐风·国风·诗经PPT课件

赏析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 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 ”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 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 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品味
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叙事诗,我们通过阅读可以 想像,这个人一定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人,确切 地说就是他的妻子,从我解读的第二首来看起码 是红颜知己;人生之中得一知己者,足矣!然而 这样的人已经离去,怎不叫人伤心?!作者没有 流露半点的伤心语言,这种欲哭无泪、如噎在喉 的感觉岂不是更加痛苦?!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 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 ③安:舒适。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玉):暖热。
赏析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 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 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 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 ,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 ”,“釐王果贪其宝”(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 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 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 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 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 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 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 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 ,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共5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共5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
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
Hale Waihona Puke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作用
①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 容易记忆和传唱。 ②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 回环美。 ③主题上,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 深化主题。
深入探究
②以细节描写摹人
穿着:“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 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行为:修理“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 备战的情景;
课堂导入
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回忆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哪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
秦风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 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 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 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 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 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后世影响
《秦风·无衣》主旋律激昂奋发,诗中的战士们参 战有明显的目的,在行动上高度自觉,对战争前途 充满坚定乐观的信念。这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明 显的影响,如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鲍照的 《代出自蓟北门行》、王褒的《关山篇》、吴均的 《战城南》,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 概和献身精神,唐代王昌龄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具有 这样的主调。

高中语文《无衣》课件ppt完美版

高中语文《无衣》课件ppt完美版
曲调慷慨激昂、雄壮有力
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 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 非战之罪也。
霍去病——“少年战神,封狼居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 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 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 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
最佳战例:伊阙之战,白起击败韩魏联 军,斩敌24万;长平之战,白起击败韩 国,杀敌45万。白起一生指挥大小战役 70余次,未尝败绩。战国近250年的战争, 死亡士兵约200万,其中白起杀敌100万, 被称为“杀神”、“人屠”。
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
井陉之战,韩信3万兵马灭赵国20万大 军,俘赵王歇。 垓下之战,韩信“十面埋伏”、“四 面楚歌”,大败项羽。
课文简介
秦国
保家卫国
西戎
二、诵读翻译,合作鉴赏
•解 题
• 《秦风▪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 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爱国主义军歌。
无衣: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 以齐备。
朗读诗歌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一将功成万骨枯! 正是千千万万普通战士们的团结一致,才有 那些将领们的高光时刻,一将功成,万众努力。
一、回顾《诗经》,了解背景
知识回顾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 秋中期(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 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 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偕:一同,一起。作:起 来。这里有行动的意思。
岂 曰 无 衣?与 子 同 裳。王 于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和你穿同样的下衣。君王要发
兴师,脩 我

兵,与 子 偕 行。
兵了,修理好我的铠甲和武器,我与你一起上战场。
裳(chánɡ):下衣。甲:甲胄,即铠甲。
兵:兵器。偕行:同行。指一同奔赴战场。
四、词类活用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
)
(
)
(
)
[答案](1)名词作动词,穿战袍 (2)名词作动词,穿衬衣 (3)名 词作动词,穿下衣
探究 思维 发 展 与提升
青年赴约(爱之深切)
不见、急盼
静女回忆、喜爱赠赠荑彤草管
爱之美好

[答案]
诗经
无衣
听《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谈谈军歌有什么特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 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曲调慷慨激昂、雄壮有力,激发了人民解放军与美帝斗争到 底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 和坚强信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 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无衣
岂 曰 无 衣?与 子 同
袍。王于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
兴 师, 脩 我 戈 矛,与 子 同 仇。 要出兵了,修理好我的利戈长矛,我与你的仇敌是共同的。
岂:怎么。衣:名词,上衣。袍:长衣。白天当衣服,晚上 当被子,相当于现在的披风或斗篷。王:君王。这里指秦
王。于:助词,无义。兴:动词,发动。师:军队。脩:通
统一思想 (与战场(与子偕行)
①爱女及物 ②与子偕作
二、阅读《无衣》一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诗歌三章中不同的内容有哪些?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 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 “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 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 容。“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 “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 500年的历史。
[答案]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与子“同袍”“同泽”“同 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感。每章第三、四句, 先后写“脩我戈矛”“脩我矛戟”“脩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 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了 战士们的爱国情感和大无畏精神。
6.诗歌每一章在“脩”之后都用了一个“我”字,在“与 子”之前又省去了两个“我”字,请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说 一下“我”的形象。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 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 语言 建 构 与运用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 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 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 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无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 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 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 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 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 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答案] “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 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 国精神。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脩”)书写正义 参军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
延展 审美 鉴 赏 与创造
壮怀激烈爱国情 《无衣》以慷慨豪迈的语气,重叠复沓的回答句式,来表现大敌当 前精诚团结的精神。军情紧急,没有军衣算什么,岂能以此为避战的借 口?这是由于共同抗敌而形成的如同骨肉兄弟般的亲情,这是由于共同 战斗所凝结成的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友谊,所焕发出来的是那种不畏任何 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秦国士兵在反侵略战争中以天下兴亡 为己任,整顿戎装,共赴疆场,抵御外辱。尽管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军 需严重不足,士兵们要共披一件战衣,却动摇不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 心,这就使得诗歌充满高昂向上的精神,产生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修”。戈矛:古代的两种长柄武器。同仇:共同对敌。
岂 曰 无 衣?与 子 同 泽。 泽:贴身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和你穿同样的衬衣。的内衣。
王 于 兴 师,脩 我 矛
戟,与 子 偕
君王要发兵了,修理好我的长矛和大戟,我和你一起行动
作。戟(jǐ):古代的一种长柄兵器,顶端尖锐,旁 起来去打仗。边附有月牙形的锋刃,既能直刺,也能横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