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新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件-公开课

部编版新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件-公开课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 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 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 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 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 友救济为生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 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整体把握】 《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宝黛钗情感发展, 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 繁华中的矛盾(叔嫂遇鬼、凤姐泼醋、宝玉挨打),也有丫鬟们的情感 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 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 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雪芹 愿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 结局。
蒋勋谈红楼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 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 在他的心目中,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都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他 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 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宝玉 ,其实是《红楼梦》中的菩萨。宝玉爱每一个人,他的爱都没有执 着与占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 性。《红楼梦》的阅读,因此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红楼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红楼梦》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红楼梦》问题。
2. 学生参与度不均:在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而个别学生则相对被动,这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目前,我主要依赖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我需要更好地规划课堂时间,确保既有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活动,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讲解。可以尝试提前备课,预计每个环节所需时间,避免时间浪费。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展开。
首先,通过阅读《红楼梦》整本书,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作品的语言、人物、情节等元素,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其次,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红楼梦》中的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进行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知识点梳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这部经典作品,以下是本节课需要梳理的知识点:
1. 《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2.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3. 《红楼梦》的主要情节梗概,包括贾宝玉入学、黛玉进府、抄检大观园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2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2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二)教案

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第2 课时《红楼梦》第1—5 回教学设计XX中学 XX教学内容:《红楼梦》第1—5 回导读教学重点:1.基于第1—5 回的内容,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2.分析重要人物的性格及其描写技巧。

3.分析有关的判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小说的第一回至第五回,是全书的“序幕”。

第一回:一僧一道两位仙师在谈论红尘之事,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正好听到,凡心大动,请求带它去享受几年。

僧人便将它变成一块美玉(即贾宝玉出生所衔之玉),带它到繁华中去。

与此同时,交代甄士隐、贾雨村两人的交情和各自的遭遇。

第二回:林如海与贾夫人生下林黛玉,爱如珍宝,想让她读书识字,聘贾雨村做她的老师。

又通过冷子兴之口,介绍了宁国府、荣国府现状,梳理了贾家主要的人物关系,特别提到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着美玉、抓周时抓到胭脂,为后续的人物刻画、情节推进奠定基础。

第三回: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全书主要人物的出场。

贾雨村官复旧职,将回到京都,林如海托他带上黛玉去荣国府投靠外祖母。

接着便通过黛玉的眼睛,描绘了宁、荣二府的繁华景象和诸多生活细节,以及宝、黛二人第一次相见的情况。

第四回:贾府的亲戚薛蟠打死人命,贾雨村为给贾府做人情,胡乱判了案件。

由此引出薛蟠的妹妹薛宝钗。

宝钗有备选为公主君主入学陪侍的条件,跟着家人一起进京探望贾家亲戚,随后便在贾府住下。

这是宝钗逐渐融入贾府、与宝玉和黛玉之间复杂关系的开端。

这既是写《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薛宝钗的出场,更是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故事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的黑暗,为贾府日后发生的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与全书第一回中出现的有关“石头”和“灵河岸边”的神话联系起来,并通过贾宝玉看到的“判词”,听到的“仙曲”,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即所谓“万艳同杯(悲) ”“千红一窟(哭) ”。

1参考答案:①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2020_20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2020_20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写法独具匠心, 如果取消这一回,一上来就令 人物进入情节发展的轨道,如此千头万绪的人和事将如一团乱麻让读者坠入主 次不分、前读后忘的困境。假使由作者介绍也不行,这张人物表必然会让读者 读时索然乏味,读后一片模糊。如今以谈都中新闻入手,重点突出,要言不烦, 而又能引人入胜。
第三回写宝黛初会。黛玉进府时,详细介绍了从大门一直到室内的具体情
颔联写诗作者进入写作阶段时的情状。由于经过苦思冥想,构思一旦成熟, 立即投入写作,这时的诗作者却另一番表现:时而奋笔疾书——“毫端蕴秀临 霜写”,时而高声朗诵——“口齿噙香对月吟”,通过咏菊抒发自己的心声。 “毫端”,指笔尖。“蕴秀”,饱含秀逸的才思。
可真是惊心动魄的场景。 读者完全不必猜测黛玉是知道宝玉去了梨香院,才寻踪前往,还是偶然碰 上。反正这是宝黛钗爱情朦胧期 “三角” 纠葛的第一次爆发。 心灵受创伤 的是黛玉, 所以回目的下联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此处“含酸”的“酸”,
自然不是心酸,而是女性的醋意。妙在是“半含酸”,就是说,有一点醋意,还 不是很多。
胎填白盖碗”,这些杯盘碗盏,在当时已经是上好的了,然而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当妙玉悄请宝黛钗三人饮茶时,她拿出了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 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那一只 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况。借她会见贾府内眷的时机,介绍了贾母,邢、王二夫人,李纨妯娌,三春姐 妹及宝玉。用墨如泼,如火如荼。
第四回在宝钗出场前先写葫芦僧判案,介绍“护官符”及薛家的财势及霸 道,并写了英莲被拐后的生活及雨村的宦海沉浮,种种人情世态活现逼真,使 《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活动有了更为具体的典型环境。到这时,宝、黛、钗 全部齐集,使故事得以顺利地发展下去。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基础知识1.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林黛玉B.薛宝钗C.王熙凤 D.秦可卿2.“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分别写的是哪两个人物?( )A.贾探春贾迎春 B.贾探春薛宝钗C.史湘云贾迎春 D.史湘云薛宝钗3.“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描写的是( )A.贾宝玉 B.贾琏C.贾蓉 D.贾环4.“枕霞旧友”是的别号,“蕉下客”是的别号。

( )A.贾探春史湘云 B.贾探春贾惜春C.史湘云贾探春 D.贾迎春贾探春5.“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此话是谁说的?( ) A.贾政 B.贾琏C.王熙凤 D.探春6.“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是鲁迅先生对哪个人物的评论?( )A.林黛玉 B.贾宝玉C.贾元春 D.薛宝钗7.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A.菊花社林黛玉 B.桃花社林黛玉C.桃花社薛宝钗 D.荷花社贾宝玉8.下列语句不是出自《红楼梦》的一项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9.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B.《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勇暗雯病补雀金裘”,“雀金裘”是贾母送给贾宝玉的。

《红楼梦——薛宝钗》学案(无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薛宝钗》学案(无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形象分析【使用说明】本导学案适用于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指导,请按照导学案提示完成有关学习任务。

【使用时间】第10周【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快速阅读,梳理章节大意,准确概括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人物的细节描写,把握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探求原因,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文化传承与理解:经典人物形象的多面解读。

【学习重点】薛宝钗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理解。

【自主学习】一、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在柳絮的飞翔里,她高叹“送我平步上青云”。

她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她挂有一把錾(zàn)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二、回忆杨晓敏老师的微课,按照杨老师的分析完成下面有关“大观园里的全能女神”的信息补充。

推荐阅读《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和67回《馈土物颦卿思故里讯家童凤姐蓄阴谋》,仔细阅读有关薛宝钗的描写,分析她为人处世的做法态度,把握她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二】第七回中写道“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需要“冷香丸”治疗。

结合全书内容,谈谈你对薛宝钗的“冷”与“热”的理解。

论薛宝钗性格矛盾的原因薛宝钗生活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是《红楼梦》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大观园中她的才、学、识均高人一等。

其性格沉静淡泊、温柔敦厚又熟谙世故,圆滑老练,历来为大家所讨论。

一、宝钗性格中的矛盾体现(1)虽“才华横溢”,但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行事准则宝钗的才华十分出众,学识也广博,贯穿全书,都有宝钗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佛经等内容的品评。

2023-2024学年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67页)

2023-2024学年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67页)
,黛玉泪尽焚稿而死,宝玉因此遁入空门。 归于失败。
五、主题概括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 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 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 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示了极 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 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 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六、历史地位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
生动,语言优美,成为“中国小
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它是
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
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
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
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 《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
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 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课堂导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于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开篇处的这首诗, 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 对每一个读者的诱惑。沉下心 来阅读《红楼梦》,走进这部 伟大作品的艺术世界,你一定 会不虚此行。
导读梳理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 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 正白旗包衣世家,江宁织造曹 寅之孙,曹颙之子。早年亲历 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 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 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 芹随家人从南京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 和朋友救济为生。
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 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
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 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 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 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宝黛爱情(标准课件4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宝黛爱情(标准课件47张)
宝玉厌学、厌恶官场甚至厌恶男子的世界,口号喊得很响:“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
便宝觉黛仙浊 的臭思草逼想人对,。封建使社会其来说久是大延逆不岁道的月。 。在神瑛侍者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 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
这一阶段涉及的是:3回、8回、14回、16回、17回、19回。
• 其三
• 彩线难收面上珠,
• 湘江旧迹已模糊。
• 窗前亦有千竿竹,
• 不识香痕渍也无?
• “湘江旧迹”、“香痕”都指泪珠。 . • 典故:舜妃娥皇、女英哭亡夫,泪
水洒在湘水边的竹子成斑竹。天帝 被她们感动,封“舜”为湘君,娥 皇、女英为湘夫人(湘妃)。
• 在这首诗里,黛玉把自己同宝玉的 关系比作舜与娥皇女英的关系,坚 贞的夫妻关系。
部编版高中必读篇目
图说《红楼梦》系列
共舞的风筝------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2
爱打喷嚏的小 发布
共舞的风筝
—--寻觅宝黛爱情意(二)
宝玉的第四次誓言:愿粉身碎骨,化成 一股烟,一股灰,为林妹妹九死不悔。
-----57回
宝黛爱情的高潮
:紫鹃帮黛玉试探宝玉,谎称黛玉要回苏州老 家去。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无奈 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 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 来,他便坐着,倒了茶他便吃茶。后宝玉一把拉住紫鹃, 死也不放,“要去连我也带了去"。宝玉听了一个"林"字, 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 打出去罢!"有时宝玉睡去,必从梦中惊醒,不是哭了说 黛玉已去,便是说有人来接。
第二句:“宝玉,黛宝玉玉,你好痛----” 呛:听到宝玉出事,李嬷嬷说不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就中学阶段中国古代小说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受课程体制、教学时间、师生精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短篇小说更适合中学语文的教学需要,而长篇小说只能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进入语文教学。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区别并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两类体裁的作品对人物、情节、时空、结构等方面的安排处理乃至创作手法都有明显的不同。

仅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限于篇幅,短篇小说只能从特定角度截取其人生的一个片段,突出其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而长篇小说则可以较为完整详细地描写其人生的各个时期、多个方面。

同样,短篇小说只能展现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方面,而长篇小说则可以充分展示其性格的各个层面,展现其性格的形成过程,写出人物形象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短篇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扁平的,而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则多为立体的。

将长篇小说剪裁为短篇小说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往好处说,是尝鼎一脔,通过精彩片段的学习领略全书之一斑,但其缺憾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挂一漏万,只能领略作品的部分佳处,把握作品的部分特点。

人们过去经常将以偏概全的方法说成是盲人摸象,但实际上这种裁长篇为短篇的方式正是盲人摸象。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这是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曹雪芹整整用了三回多的篇幅,在作品中能占到如此多篇幅的故事并不多,只有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和尤二姐、尤三姐之死等。

但教材并没有完整收录这个故事,而是节选了第四十回中的部分内容,即刘姥姥吃饭逗众人发笑的这个片段,连一回的篇幅都不到,就《红楼梦》全书来看,不到作品的八十分之一。

教材所选刘姥姥吃饭的这个片段固然写得非常精彩,但无论如何不能替代对《红楼梦》全书的阅读,即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刘姥姥,在这个选段里也只能展示其部分特点,根据这个片段产生的刘姥姥印象,与读过全书之后对刘姥姥的印象会有较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必须将全书有关刘姥姥的描写汇总起来,才能完整、准确理解这个人物形象。

而且这个片段富有戏剧色彩,这样的场面描写在全书中并不多见。

如果学生的阅读止于刘姥姥进大观园,其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印象肯定是存在偏差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误导的。

再以以往被选入教材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片段来说,这虽然也是全书最为精彩的段落之一,表现了林黛玉知书达理、谨慎小心的这一面,但作品在此后呈现出的林黛玉形象与此有着很大的反差,比如她的多愁善感、幽默机智等,在这个选段里是看不到的。

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片段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展示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深度的,自然无法替代全书的阅读。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将长篇小说剪裁成短篇小说的选段式阅读固然便于教学,省时省力,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那就是人为隔断了所选片段与前后文、与全书的有机关联,将其孤立起来,遮蔽了长篇小说内容丰富复杂的一面,不管是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式甚至还不如选取独立的短篇小说,毕竟这些小说本来就是作为短篇小说创作的。

用选段方式替代长篇小说的阅读,这只能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一种存在严重缺憾的阅读方式。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戏曲、话剧中篇幅稍长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牡丹亭》《雷雨》《哈姆雷特》《茶馆》等也是选取选段的方式。

以诗歌、散文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也是侧重选收篇幅较短者,连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是节选。

这样也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学语文教材各类文体的分布不够平衡,诗歌、散文偏多,小说、戏剧则偏少。

这种剪裁长篇小说为短篇小说方式产生的弊端是很明显的,那就是造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阅读基本停留在浅层次,难以进入到深度阅读,而且阅读量也存在严重不足,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皆是如此。

这种阅读很像当下人们使用手机进行的阅读,即那种碎片式的浅层阅读。

这种片段式浅层阅读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既不可能对现有的课程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学生又没有时间和条件去阅读那么多书籍,在此情况下,整本书阅读观念的提出就很有针对性。

其实,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什么新观念,此前就有人提出过,正是因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这种弊端,因而有专门提倡的必要。

对整本书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很明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言下之意,就是要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开拓眼界,保证足够的阅读量,找到不同于片段式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明白这个背景,也就可以理解《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

当然,限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也只能选一两部作品作为范例。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小说经典之一,《红楼梦》被选作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样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举一反三,掌握长篇小说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其他长篇小说的阅读中。

有关部门虽然将《红楼梦》作为范例,纳入中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但并没有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提供学术支撑和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各个学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

目前中学语文《红楼梦》整本书的教学和学习还处在各自为政的摸索阶段。

《红楼梦》前八十回加上后四十回,有八九十万字,篇幅还是相当大的,相当于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之和,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采用整本书阅读,与以前的选段式阅读有何不同?有哪些需要重点把握的地方?怎么阅读才能体现出整本书阅读的特点?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并给出答案的。

对《红楼梦》这类篇幅巨大的长篇小说来讲,既然是整本书阅读,除了对细节的把握外,就需要特别关注一些全局性的问题,透过繁杂的故事情节、众多的人物形象,完整、准确地理解整部作品,欣赏其精妙之处。

如下一些方面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一、把握全书的思想及情感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明确介绍自己的创作动机,那就是忏悔和纪念。

忏悔主要指向家族,纪念则指向女性,可见该书是一种追忆似水流年的“忏悔录”。

因此对《红楼梦》思想、情感的把握应当尊重作者本人的意见,通过认真阅读文本获得。

作者隐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背后,不动声色地通过具体场景和对话特别是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言行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等许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比如排斥科举制度、反对文死谏武死战、不喜欢女儿出嫁、喜欢女儿不喜欢男人等,这些观念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具有明显的叛逆色彩。

从情感上来看,全书始终带有一种感伤色彩,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从第五回的描写来看,书中的人物特别是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那些女性,她们的命运乃至贾府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无可更改,作者在《红楼梦》套曲中抒发了那种难以抑制的忧伤。

二、了解人物性格、思想的完整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他们的思想、性格往往是丰富、复杂的,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

比如林黛玉,她有比较清高、刻薄的一面,也有随和和幽默的一面,读者很容易注意前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后一个方面。

比如贾宝玉,他一方面持女尊男卑思想,觉得女儿高贵,但另一方面又无情地将茜雪赶走,晴雯也差一点被他赶出去;他一方面希望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但另一方面则具有很强的寄生性。

再比如王熙凤,读者多注意她的精明强干、心狠手辣,但从作品的实际描写来看,她也有开明宽厚的一面,她对贾母的孝顺并非仅仅是做个样子,她对刘姥姥也有真诚的成分。

如果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对人物形象的了解就存在偏差,因而应该全面了解,正是因为这些人物有丰富、复杂的思想、性格,才显得逼真,具有立体感。

前面提到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贾母、贾政、妙玉、袭人、晴雯等也是如此。

三、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丰富性《红楼梦》的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贾府特别是荣国府内,重点展示了家族人伦及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在作品中,每个人都处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扮演多种角色。

比如贾宝玉,他既是林黛玉的表哥,又是林黛玉的情侣;他是贾政的儿子、贾母的孙子,又是元春的弟弟、探春的哥哥;他是袭人的丈夫,又是袭人的主子、秦钟的好朋友。

其他人物如薛宝钗、王熙凤等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复杂的家庭社会关系网上,连接着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这种关系是互动的。

这种以家族为纽带的关系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因而对小说人物的考察不仅要看其个性,也要看其在家族及社会关系网上的位置。

四、理清《红楼梦》的主线及情节发展的脉络从作品的实际描写来看,《红楼梦》有两条线索:一是家族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另一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

前者是主线,后者是副线,且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

不少读者阅读《红楼梦》只关注其中的爱情描写,从全书的内容来看,写宝黛爱情的篇幅并不太多,全书大部分篇幅在写家族中的其他人物,如果《红楼梦》只是一部爱情小说的话,这些内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从全书的内容来看,作者更多的是展现整个家族的变迁,不管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还是身份卑微的奴仆,都是家族叙事的一部分,不管他们的身份有多大的差别,他们都是贾府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家族破败,每个人都无法幸免,包括宝黛的爱情。

宝黛爱情是在家族从盛到衰的背景下展开的,作品描写了两人从初识到了解、从了解到默契的全过程,这也是读者最为关注的一条线索,但往往会忽略其与家族主线之间的关联。

五、了解《红楼梦》的结构方式及特点《红楼梦》的结构颇为复杂、精致。

从故事讲述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三个层次,贾府从盛到衰的故事是石头讲述的,这是主故事层。

整个故事采取了一个大倒叙,因为这是石头下凡历劫之后追述而成。

在这个故事下,还有一些次故事层,比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宝玉讲耗子精的故事等,讲述人分别为冷子兴、贾宝玉等。

在主故事层之上,还有一个超故事层,讲述《红楼梦》创作的由来以及石头下凡历劫的故事,讲述者是一位说书艺人。

从故事内容的安排来看,全书呈线性网状结构,主线是家族从盛到衰的变迁,宝黛爱情的发展等构成副线,在各个时间点上有着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些都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对话呈现出来的。

整个作品如同一张蜘蛛网,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常精密。

如果不了解《红楼梦》的结构方式及其特点,在阅读《红楼梦》时就会觉得眼花缭乱,无从把握。

六、理清《红楼梦》情节之间的关系前面说过,《红楼梦》的结构呈网状展开,纵横交叉,因而各情节并非互不相干,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或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比如刘姥姥的一进贾府、二进贾府,或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比如傻大姐的误拾绣春囊和抄检大观园,没有傻大姐的误拾,就没有后者,就不会有探春和晴雯的激烈反应。

再比如《红楼梦》中多次写到主要人物的生日,比如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生日,这些描写分散在各回中,它们并非互不相干,彼此不仅存在前后、因果关系,而且还形成鲜明对比,将这些生日描写对照来看,可以欣赏作者犯而不犯的高超艺术手法,也可以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