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定稿)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理解题考点阐释散文语言含蓄,意蕴丰富,写法多样。
一如修辞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锤炼和组合,散文独特的写法可以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处理,可以是引用诗句、典故等手法的运用。
这些写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分析散文的写法作用是鉴赏散文的重点。
设问方式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8.文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改为“……”,为何?9.文章第×段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10.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巧妙之处?解题方略分析句段作用“4角度”1.内容方面(理解能力)内容方面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作用,即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
如:人、物、景——特点事——交到时间、地点、人物、关键事件情、理——阐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了主旨2.结构方面(文本特征)即内容与上下文、前后文、乃至全文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定位,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1)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描写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③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为抒情做铺垫……)(3)结尾: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使文章委婉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③ 内容层面 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凸现主旨;强化情感 中
间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句
段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关联教材:《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删去 ? 12段议论有必要,不能删去。原因如下: ①通过本段,作者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要文化气 息,与“故都”题旨暗合,并且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从行文章法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同时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开阔思路。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 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 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 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 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 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 故园。 (第三段写追寻中,有领略如画美景的欣喜有昔日美好行将消逝的忧伤 )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 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 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 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2024届散文阅读复习 之
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01
考法探究
回顾教材
1、《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 删去?
2、《荷塘月色》中,作者追忆六朝时的采莲场景 有何作用?
高考真题
●(2021·全国Ⅱ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2020·新高考Ⅰ卷)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 对此你如何理解?〔《建水记(之四)》〕 ●(2020·天津卷)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线条之美》) ●(2018·北京卷)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 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水缸里的文学》) ●(2014·山东卷)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浣花草堂》)
2025散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
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 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从文中可知,上 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 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 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 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性,属于联想。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 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 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 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 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 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 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感知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 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 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 是诗的感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 文章主旨。
散文鉴赏——段落的作用

散文鉴赏类题复习——段落的作用一、开头段的作用归纳1、如果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壶口的黄河》:“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思考: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2、如果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溯源》: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
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
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
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
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思考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
3、如果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泥泞》: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及其“表现手法”剖析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具体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情感,卒章显志,含蓄又余味,言已尽而意无穷。
D、标题的作用:(1)把握象征的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眼:揭示文章的中心(6)文章线索(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在分析作用练习1:(2010·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天窗江南月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
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
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
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
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
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
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
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
”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
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
中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

【2009 年· 广东】 《寻石记》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 作用是__________。(3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答案: 为下文写“寻石”一事(1分) 作铺垫(2分)。(答“引出下文”只得1分)
【2014
年· 广东】《怯懦》小说的结局 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1 分)。妙处:①凸显人物的性格(1分):表 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2分), 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1分),父亲怯 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1 分)。②深化主题(或点题)(1分):反映 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1分)。 本题最多得5分。】
(1.5分)
失分原因
套用术语,脱离文本。 .概念不清,表述混乱。
1、回顾考题,了解题型
【2008 年· 广东】 《歪儿》第4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 迅 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 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 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 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作铺垫。
2.文章开头的叙说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4分) (学生一)结构上开门见山, 结构上为下文 点出了这个故事是“我”在小 “我”撒谎买新 时候农村发生的,总领全文。 衣服作铺垫(1 内容上:“面朝黄土背朝天” 分);在内容上 表明父母很艰辛,生活贫困, 交代我家生活的 为下文“这时候,本来就吝惜 窘迫(1分);突 的母亲恨不得把一块钱掰为两 出母亲的勤俭持 块用,我的生活费也被母亲压 家(2分)。 缩到二块”埋下伏笔,为后文 作铺垫。(2分)
【2018年初一秋季课程】第2讲 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

【2021年初一秋季课程】第2讲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2021年初一秋季课程】第2讲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七年级适用区域人教版课时2课时知识点语句语段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从内容与文章布局的角度,分析语句语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语句语段作用分析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赏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语句语段对全文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语句语段对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散文在遣词造句方面尤为细心,句子与段落往往在文章的整体布局方面与内容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分析往往要根据句段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那么,语句语段在文章中有何亮点与作用呢?二、复习预习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那么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 散文开头作用分析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慨,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知识点2 分析开头的作用〔1〕考虑开头文段本身写的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分析其作用。
如?上善假设水?中是三个问句,就要注意问句的作用;?记住回家的路?作者在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与下文"人生也是如此"形成类比,引发感悟;?魔盒?开头是景物描写,就要注意景物描写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
13
①内容上,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 人身份。 ②结构上,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 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统领全文,引出浣 花草堂。
精选
14
知识构建
精选
15
1、常见提问方式: ①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文章结尾有 什么作用? ②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某某写起?为什 么要用某某结尾? ③文章开头这样处理有什么独到的地方? 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用意? 2、答题常见三个角度: ①交代了什么内容 ②结构上 ③表达揭示了了什么情感主旨
精选
16
训练检测
精选
17
17、题目“挺拔之姿”,划线部分却写扭曲的 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18、赏析文中末段的文字。
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 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
①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文,增强了抒情性; ②与城市竹子形成对比,写出了山野竹子的 生机勃勃; ③表达了对竹子争先向上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精选
7
2015山东卷: 《四堡雕版》
精选
8
精选
9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
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
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
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
到近代。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
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精选
10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 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 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 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19、简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
精选
11
①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 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②写出了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 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 ③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 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
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
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
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
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
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
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
精选
12
2014年山东卷《浣花草堂》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 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 读了的,可是在蜀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 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 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第19题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 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精选
5
2015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
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 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 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 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精选
18
反思归纳: 识记句段不同位置不同的作用。 赏析句子 与 赏析段落 答题角度有什么不同?
精选
1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2
知识归纳与典例呈现
精选
3
句段结构的作用:
1、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
④设置疑问,引人深思;
2、中间:
①承上启下②层层深入③转折递进
3、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问句作结,引人深思
③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④戛然而止,留下想象
精选
4
(2016天津卷《在母语的屋檐下》)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 有什么作用?
预习检测:
1、2017年天津卷《挺拔之姿》讲了什么?用两 三句话概括一下。
2、赏析段落的作用的答题角度?
精选
1
有效导入:描写“竹”的著名诗词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精选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 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 的西红柿。 17、文章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 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精选
6
①结尾点题,卒章显志。 ②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 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 劳动和甜美生活。 ③西红柿又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物,它寄寓 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 西红柿颂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