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知识分享
高考作文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作文素材:苏轼的一生。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苏轼为人耿直,他不懂得官场中的圆滑世故,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乌台诗案”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他因为诗文中被政敌曲解为讽刺新法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
这一事件几乎要了他的命,但他在狱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据说他还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了诗,其中那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既有对生死的坦然,又有对兄弟的深情。
苏轼的一生多次被贬,后来又到了岭南。
岭南在当时是偏远之地,条件十分艰苦。
可是苏轼却能发现岭南的美好,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把岭南的荔枝当作是上天对他的馈赠。
这种在逆境中依然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心态,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适用主题及范文。
(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他曾经是朝廷上备受瞩目的新星,可转眼间就成了阶下囚,然后又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偏远的地方。
要是换做一般人啊,早就被这些打击给击垮了。
但是苏轼呢?他就像是一颗怎么也压不弯的翠竹。
在黄州的时候,他穷得叮当响,还得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可他一点也不哀怨,反而悠哉游哉地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号。
他泛舟在赤壁之下,对着那滔滔江水和皎洁明月,思考着宇宙和人生的大道理。
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你看,他把人生的坎坷看作是那瞬息万变的东西,而自己内心的豁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比如考试没考好,工作不顺利,如果能像苏轼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把这些当成是暂时的,而我们内心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直存在的,那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到了岭南,那可是个当时被认为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可苏轼呢,他看到荔枝就高兴得不得了,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就像是一个在沙漠里还能找到绿洲的旅行者,总是能在逆境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议论文写作素材一材多用

采用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 推测使材料表现出新意;表述上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如临其境.
例三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 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 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 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 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 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 留下了什么 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 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2005年高考天津优 秀作文留给明天
点拨作者从屈原忠心耿耿的角度,写出 屈原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代的 精神财富.采用场景对话和设问.
小结: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
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 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 面.
注意
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
1.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 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的技巧
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 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 但不是强扭
尽量找出材料与话题的联系
一材多用三步骤
1.你所要写的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2.你所熟悉的材料可以怎样与观点契合 3.材料和观点融合后,怎样深入下去
——用材料就观点进行提问:是什么 为什么 意义或作用怎么样
举例1
话题:不敢忘记
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因为投身 报国,为民请命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是什么因此,即使是流放到黄州,他也能 忘却贬谪之痛,心系百姓,造福于民.为此, 他成立了救儿会,捐出节衣缩食的钱物, 帮助贫穷的百姓脱离困境.怎么样人民 因此感激他,纪念他,铭记他的大恩大德. 如果东坡的眼中没有百姓的温饱,
议论文一材多用方法指导

观点:要学会选择 袁隆平他是中国科学艺苑里一棵梅,默默中散 发着芳香。他选择了贫穷落后的农村,他选择了那 片土地,经过12年的苦心研究,第一代杂交水稻终 于研制成功了,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当功名利 禄加身,本可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之时,他依然选 择奋战在他的科学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超级杂交水稻的成功,海水稻的试种成功。 选择属于你的位置,安于自己的位置,如滴水 滋润幼苗,如梅绽放在雪中,如袁隆平根植于土地, 爱我所爱,宠辱不惊,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选材的同: 同是选用了苏轼这一人 物
选材的异: 针对不同的话题,选取了苏轼这一 人物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写作启发: 1.一个材料,可以变换多个角度, 论证不同观点。 2.关注课内外,积累素材;
第一步:明确写作的观点。 第二步:找准材料与观点的契合点。 第三步:用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分析: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意义或作用?
话题作文二: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
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 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 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 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 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一.学一学:用“一材多用”三步骤
来分析下面两则文段如何做到一材多 用。
观点一:在生命的历程中奔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为了解 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年入古稀 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为了杂交水稻,他 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 心血。尽管他已经作出了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成绩,但袁隆 平还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计划,并向这个新的目标前进。 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 步伐。对于他来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素材:苏轼的一生。
(一)素材内容。
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
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文章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大家的赏识。
他初入仕途,心怀壮志,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的讨论。
但他对变法中的一些激进举措提出异议,结果遭到新党排挤,被贬到黄州。
后来,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
可是他又不满旧党全盘否定新党的做法,再次被贬到岭南的惠州。
在惠州,他依然能苦中作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就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的心态。
他被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在那个偏远之地,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不少当地的学子。
(二)适用主题及范文示例。
1. 主题:乐观豁达。
苏轼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从朝堂之上的意气风发,到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坎坷流离。
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被这接二连三的打击给击垮了。
但是苏轼呢?他就像一个不倒翁。
到了岭南,那地方在当时可是很偏远落后的,他却能因为有荔枝吃就说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话。
就好像他不是被流放到那里受苦的,而是去度假享受美食的。
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就能在风雨中找到彩虹。
他就像一盏明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感觉自己快被黑暗吞噬的时候,只要想想他的故事,就会觉得有了希望和力量。
2. 主题:坚守自我。
苏轼就像是一棵屹立在北宋官场的松树,不管风雨如何吹打,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
他刚进入仕途的时候,王安石变法搞得轰轰烈烈。
新党那是风头无两,很多人都跟着潮流走,不管变法是好是坏,先站对队伍再说。
可苏轼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思考。
他看到变法中的一些弊端,就大胆地提出来。
他才不管什么新党旧党呢,他只在乎真理,在乎老百姓的利益。
结果呢,他就被新党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被贬到黄州去了。
后来旧党上台,按说他该高兴了吧,毕竟旧党把他召回京城了。
可是他又和旧党杠上了,因为旧党把新党的政策全盘否定,他觉得这样也不对啊。
高三作文指导之一料多用讲解

灵犀一点:上面四个文段都以“屈原”为素材,分别论证了四个
不同的话题:例一论证的是“选择”,例二是“敬畏” ,例三是
“拒绝诱惑”,例四是“坚守寂寞”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
助“屈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选择”“爱国”“悲壮”“一瞬
间”“品德”“善良”等主题。
运用这一方法必须注意两点:
1、要有扣题意识。一个经典片段一般要在 段首扣题;中间阐释分析时也应紧紧扣住 观点,时时点题;结句的分析引申更要回 扣观点。
——《在生命的历程中奔跑》
(话题“跑的体验” )
片断二:
袁隆平是一位大智大勇者,他没有固守前人的经验 , 而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走出了传统科研的圈子 。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发明了杂交水稻,该 科研成果被誉为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如 果袁隆平固守于已有的研究圈子,墨守于前人的科研 成果,那么,他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吗?正是因 为袁隆平敢于突破自我,走出圈子,才能够有如此的 创新,从而使人类远离了饥饿 ,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例三:三闾大夫放弃了在楚怀王前争 宠的机会,选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 操。朝廷上,你拂袖而去,但你的 眼神却无法掩饰你的爱国心。你不 忍心离开,但你还是拒绝了高官厚 禄的诱惑,坚持自己的“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你是伟大的。
《拒绝诱惑》
例四: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是寂寞的,也许是耐不住那份寂寞,他沉
——《学会选择》
(话题“选择” )
思考: 这一组高考作文都选用了关于
袁隆平的材料,同时写得各不相 同。它们是如何做到材料与观点 契合的呢?
作文题
观点
变
库存材料
通
契
合
段首扣题 提出观点 新材料 中间点题 重现中心
一材多用

初极狭,才通人, 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圆形与星形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 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 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 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 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 他渐臻圆满。 他渐臻圆满。 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 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 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 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 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 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 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 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 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 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 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不是抵抗,不是愤怒, 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 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 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 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 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 是人生的大境界。 是人生的大境界。
立变通观念 写天地文章
—— 一材多用:考场作文的启示 一材多用:
苏 轼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 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 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 官印更可贵。 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 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 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 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 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 风雨,唱一句: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 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 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 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 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 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 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之苏轼:一材多用(学生版)

写作素材积累·苏轼——学会一材多用2015.6.12一、生平事迹1、名震京都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可用话题】2、仕宦风云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寻求解脱,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材多用之苏轼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方方《喜欢苏东坡》一、考场作文中的运用[例文1]我们一直都拼搏在充满坎坷的小径,为了平稳,为了安全,我们需要一把坚强的拐杖。
它不需要多么华丽多姿,只需要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能引领我们前进。
正如“竹杖芒鞋”的苏轼,他并不在乎雨的瓢泼,只因为他手中有把拐杖。
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亦有一把坚强的拐杖,正是这把拐杖的存在才能使他走完这命途多舛的人生。
一把坚强的拐杖,使得我们的拼搏之路不再坎坷,让我们到达胜利的终点。
——四川资阳《拐杖》[例文2]升起心中的太阳,需要感悟可敬的生命。
文天祥告诉我,当你跌落人生低谷时,没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轼告诉我,当你内心充满阴霾时,无所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白告诉我,当你满心惆怅时,笑一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一束曙光照耀着你,如风如雨,让你升起心中的太阳,感悟自己可敬的生命。
——山东潍坊《我心中的太阳》[例文3]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例文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
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全国丙卷《忘记与铭记》[例文5]“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广东卷《纪念》[例文6] 重庆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
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例文7] 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
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例文8]亲情不仅是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长长牵挂,它也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沉感叹,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伦之乐……二、诗词名句1、写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2、写杭州西湖美景,怡然自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3、写暮春时节芳草连天,洒脱豁达: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4、写被贬黄州的悲愤孤独: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5、写时光飞逝,顺适自然的态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6、写对亡妻深切的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7、写坎坷崎岖的仕宦经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8、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素材活用(一)生平事迹1、名震京都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运用】2、仕宦风云熙宁四年(1071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寻求解脱,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但是,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
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运用】(二)真题回放1、15年中考作文题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
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
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
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2、16年四调作文题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志愿者从一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