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初步诊断

合集下载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及时发现和准确诊断病虫害是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前提。

本文将为您介绍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帮助您及时掌握农作物的健康状况。

一、外观观察法外观观察法是最常见、最直观的病虫害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植株的叶片、茎秆、花朵等部位的形态和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常见病虫害的外观特征包括叶片凋零、斑点、黄化、卷曲等症状。

二、捕捉器法捕捉器法是通过设置粘虫或黄板等特殊器具,在农田或园区的关键区域进行布设。

这些器具具有特殊的粘附性,能够吸引并捕捉一定数量的昆虫。

捕捉到的昆虫可以帮助诊断目标植物是否存在病虫害,并辅助分析害虫的种类和密度。

常用的捕捉器具有黄色、蓝色或黑色等颜色。

三、剖析法剖析法是通过分析和观察植物内部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情况来判断病虫害的类型和程度。

这种方法需要仔细剖开植物,观察和比较受害部位与健康部位的异同。

剖析可以使用刀片或剪刀,但要注意避免进一步伤害植物。

四、显微镜观察法显微镜观察法是通过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和分析病虫害的细节特征,从而准确诊断病虫害的种类。

显微镜观察法比使用肉眼观察更加细致精确,可以观察到昆虫的体表纹理、口器结构、卵、幼虫以及病菌的细胞结构等特征。

五、化学检测法化学检测法是通过对植物病虫害受害部位的化学物质进行分析,从而诊断病虫害的类型和来源。

对于病害,可以使用一些专门的化学试剂进行酶活性或病原体特定成分的检测;对于虫害,可以使用化学荧光剂等标记杀虫剂,通过观察残留物或荧光特征来确定害虫的存在。

六、DNA检测法DNA检测法是一种先进的病虫害检测方法,通过提取植物组织中的DNA,利用PCR扩增技术和比对数据库等手段,对病原体或害虫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和鉴定。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定的病原菌或害虫种类。

综上所述,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包括外观观察法、捕捉器法、剖析法、显微镜观察法、化学检测法和DNA检测法。

简述病虫害诊断的基本步骤

简述病虫害诊断的基本步骤

简述病虫害诊断的基本步骤一、观察症状病虫害诊断的第一步是观察植物的症状,通过对植物的外部表现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了病虫害的侵袭。

症状通常包括叶子、茎、根部等的异常变化,如叶子变黄、枯萎、变形、出现斑点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受害部位以及病虫害的传播情况等。

二、收集样本在病虫害诊断过程中,需要收集受害植物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样本的选择应该包括受害部位以及健康部位,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收集样本时要注意避免外来污染,使用干净的工具进行采样,并将样本妥善保存,以免影响后续的分析和诊断。

三、实验室分析将收集的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是病虫害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实验室分析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样本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细胞病理等来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生物学和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和鉴定,如病毒检测、细菌培养、DNA测序等。

实验室分析的结果将为后续的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病虫害诊断基于对症状和实验室分析结果的综合判断,可以进行病虫害的诊断。

病虫害的诊断应该准确、全面,并且具有可操作性,以便农民能够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适宜的防治方法等因素,以便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五、防治措施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是病虫害诊断的最终目的。

防治措施可以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

在选择防治措施时,应该综合考虑措施的效果、经济性、环境友好性等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施用。

总结:病虫害诊断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症状、收集样本、实验室分析、病虫害诊断和制定防治措施。

通过这些步骤的有机结合,可以准确判断植物受到的病虫害种类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病虫害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应该重视病虫害的诊断工作,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和防治水平。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植物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这些病害对植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产生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及时鉴定和诊断植物病害的类型和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鉴定和诊断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保护植物健康。

一、外观识别法通过观察植物叶片、茎干、根系等器官的外观,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的影响。

不同的病害会导致植物器官出现不同的异常症状,比如叶片出现斑点、枯黄、畸形等。

通过比对已知的病害症状图片或参考相关植物病害手册,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类型。

二、病原鉴定法在使用外观识别法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之后,可以进一步进行病原鉴定以确定具体的病原菌或病原体。

病原鉴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细菌鉴定:通过采集病植物的病组织样品,将样品进行处理和培养,然后观察和比对细菌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和生化反应等,以确定病原菌的类型。

2. 真菌鉴定:对于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采集病植物的病组织样品,制备玻片标本,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比对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等特征,结合真菌分类学知识,确定病原菌的种属和亚属。

3. 病毒鉴定:病毒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通过提取病植物的核酸,使用特定引物进行PCR扩增,再进行凝胶电泳和测序分析,最终可以得到病原病毒的DNA序列,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病毒类型。

三、环境调查法环境因素也往往是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鉴定和诊断病害时,不仅需要对植物本身进行观察,还需要考虑生长环境。

进行环境调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土壤分析:采集植物生长土壤样品,进行土壤pH、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的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土壤盐碱化、养分缺乏等问题。

2. 水质分析:如果植物生长在水域附近,可以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包括水质pH、溶氧量、重金属含量等参数,观察是否存在水污染导致的植物病害。

3. 空气检测:通过采集植物生长环境的空气样品,进行气溶胶分析、微生物检测等,判断空气中是否存在有害因素,例如细菌、真菌孢子等,这些因素可能是植物病害的来源。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病害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凋谢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有效地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植物病害诊断程序,通过对受感染植物的观察、病害特征的分析和相关实验的验证,可以准确地确定植物所患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观察病害症状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的第一步是观察植物的病害症状。

病害症状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界因素侵害后所表现出的异常现象。

不同的病害会导致植物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叶片发黄、枯萎、变形、出现斑点或病斑等。

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患的病害类型。

二、收集病害样本在观察病害症状的基础上,需要收集植物病害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收集样本时应选择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植物部位,并避免受到污染。

收集的样本可以是叶片、茎、根等植物组织,也可以是病斑、病叶等病害部位。

三、病原分离和培养将收集到的植物病害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和培养是进行病害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病原分离是将植物病害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出来,通常可以通过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

在培养基上,病原微生物会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从而可以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四、观察病原形态和特征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是进行病害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形态和特征上会有所差异,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以及镜检、组织学等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五、病原鉴定和确认通过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患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类型。

但为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病原鉴定和确认。

病原鉴定可以通过核酸测序、免疫学方法等进行,通过与已知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比对,可以确定植物所患病害的具体病原种类。

六、病害严重程度评估在完成病原鉴定和确认后,还需要对植物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病害的严重程度通常可以通过病害发生的面积、病害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估。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

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1. 外观检查常见病虫害的外观检查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植物的叶片、茎、果实等部位的异常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虫害。

例如,叶片上出现斑点、黄化、枯萎等异常现象,可能是受到病菌或害虫的侵害。

2. 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和观察如果外观检查无法确定病虫害的病因,可以采集植物的受害部位作为标本。

对于病害,可以采集病叶、病果等部位;对于虫害,可以采集虫体、虫卵等。

将标本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病原菌或害虫的形态特征,从而确定是哪种病虫害。

3. 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对于病害,可以将病叶或病果等样品切割成小块,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将病原菌分离提纯出来。

然后将病原菌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病菌的生长情况和产生的孢子形态,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4. 害虫的捕捉和鉴定对于害虫,可以设置诱捕器或陷阱捕捉害虫。

将捕捉到的害虫进行观察,包括虫体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害虫的种类。

如果无法确定种类,可以将害虫标本送往专业机构或实验室进行鉴定。

5. 病害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对于病菌侵害的植物组织,可以进行病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

将受害组织切片,经过染色等处理,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和病原菌的侵染情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6. 害虫的生活史观察对于一些害虫,了解其生活史和生命周期是很重要的。

通过观察害虫的产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可以判断其种类和阶段,并推测其危害程度和传播途径。

7. 环境因素的分析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病菌或害虫的生长发育和传播起着重要的影响。

分析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作用,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以上是常见病虫害的检查方法,不同的病虫害可能需要不同的检查手段和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以便更准确地确定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鉴别诊断技术和预防方法

植物病害鉴别诊断技术和预防方法

植物病害鉴别诊断技术和预防方法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还会造成产量下降,甚至导致作物死亡。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先进的植物病害鉴别诊断技术和预防方法。

1. 外观和病症观察法外观和病症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植物病害鉴别诊断技术,通过观察病株的外观和病症,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的种类。

例如,腐烂、凋萎、斑点、畸形等症状通常是由真菌、细菌、病毒或物理因素引起的。

2. 实验室检测法实验室检测法是通过实验室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体,确定病害种类的方法。

通过检测病原体的形态、生理特性、分子遗传学等指标,可以准确地鉴定病害的种类。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已知病原体和未知病原体的识别。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是一种针对病原体DNA分子进行检测和鉴定的方法,包括PCR、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和DNA杂交等方法。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准确地鉴定病原体的种类,而且效果快速,灵敏度高。

1. 文化预防文化预防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植物病害预防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善栽培环境,调整种植时间、密度、肥料和灌溉方式等措施,对植物进行有效管理,使植物健康生长,不容易得病。

另外,及时清理植物废弃物和落叶等,也能有效地减少病害的传播。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益生菌、病毒和真菌等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环保、安全、有效,并且不会引起植物药物残留等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物防治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害种类和环境,选择不同的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利用农药来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

化学防治具有速杀、高效、方便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着药物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等问题。

因此,在化学防治时,必须按照专业人士的建议进行,同时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及药种的普遍性等问题。

综上所述,植物病害鉴别诊断技术和预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害,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植物病害的诊断

在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诱发和分离也得不到 病原物。 在田间无发病中心,不表现由点到面,由发病中心向 四周扩展的过程,一般成片,成条发生,较大面积均 匀发生。
2. 病株表现
除个别高温引起的日烧病和喷药、施肥不当产生药
害一般都是全株性的,如缺素、涝害等。
3. 环境条件调查
1)气象:冻害、灼烧、降雨、光照不适等 2)土壤:涝害、旱害、盐碱害、营养不良 3)肥料与毒物(农药)综合分析确定病因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
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1 . 发生特点观察 2. 病株表现 3. 环境条件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初步诊断)
4. 病原鉴定
化学诊断法
人工诱发法
排除病因法
指示植物鉴定法
1 . 发生特点观察
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
即为其病原物。
凭症推断
分离病原 ( Isolation pathogen )
回接试验(自身)
Inoculation Test
健株
病株
再分离 Re-isolation
The same pathogen as
病株
the inoculated one
•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 ),通 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 序。 •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 按柯赫氏法则的四步来完成诊断与鉴定。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 化而得到纯培养物; (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 出相同症状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 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 相同。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症状和诊断方法。

2.掌握制作真菌显微玻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在遭受病原体侵害后产生的外部表现,包括叶子脱水、变色、轻度褐斑,严重腐烂、变形等。

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寻找病原菌种进行后续的研究。

真菌显微玻片制作是将病原菌种通过特定的方法制作成透明玻片,方便研究人员观察真菌内部结构的工具。

三、实验步骤1.组织采集:选择患有病害的植物叶片、茎、根等组织,用刀子或剪刀切取一小块样品。

2.病症观察: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裸眼观察样品表面的病症症状,记录下来。

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节。

3.细菌分离:将样品表面的病菌用无菌的刮匙、刮片取下,涂抹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菌落的分离。

4.培养:将划取的菌落转接到含有适宜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出单一的菌落。

5.培养制片:从培养基上取得单一的菌落,用无菌的铲子将菌落刮下,放在无菌载玻片上。

加入一滴甘油或蒙脱石悬浮液,加盖玻片备用。

6.烘干: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待载玻片上的液体完全蒸发后,取出备用。

7.真菌显微观察: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盖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孢子等结构特征。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选择病害植物和病菌样品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3.培养和显微观察时要使用无菌工具,避免细菌的二次污染。

4.在制作玻片过程中,要避免菌落太密集,影响观察;也要避免菌落过于稀疏,难以观察到结构特征。

5.显微镜使用时要注意对焦,根据需要调整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病害引起的植物症状也不同。

例如黑斑病引起的植物叶片会出现黑色斑点,而根腐病引起的植物根部会发生腐烂。

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植物病害的诊断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症状,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
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1 . 发生特点观察 2. 病株表现 3. 环境条件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初步诊断) 4. 病原鉴定
•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 •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 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 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1)真菌病害
• 症状鉴别:真菌病害症状多为坏死、腐烂和萎蔫,大多数在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等病症。对 一些真菌性的维管束病害,茎干的维管束变褐,保湿培养后从茎部切面长出菌丝。对于常见病害,通过这一步就 可确定病害种类。
• 镜检验证:对于不能确定的病害,通过刮、切、压、挑等方法制片,观察孢子、子实体或营养体的形态、类型、 颜色及着生情况等。镜检时,病症不明显的,进行保湿培养;保湿培养后仍没有病征的,可选用合适的培养基进 行分离培养。
(2)细菌病害
• 症状鉴别:多数植物细菌病害症状特点表现为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根肿、毛根)等,病症病部有 菌脓、菌膜、菌痂。坏死病斑多受叶脉限制,为角斑或条斑,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常 有黄色晕圈。萎蔫性病害,病株茎基部横切面用手挤后可见菌脓,且维管组织变褐。腐烂组织的常伴有 臭味,无菌丝。
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 寄主的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是植物的一种属性。 • 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也可以发生变异。

如何识别植物病虫害

如何识别植物病虫害植物病虫害是种植业中常见的问题,它们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准确识别和判断植物病虫害的种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准确识别各种植物病虫害。

1. 观察症状植物受到病虫害侵害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症状。

观察这些症状能够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我们准确判断病虫害的类型。

- 叶子:叶部是我们观察的重要位置。

叶子上出现的斑点、枯黄、脱落等现象都可能是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不同的病虫害造成的叶子症状会有所不同,例如真菌性病害常常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斑点,而昆虫危害通常表现为咬食或吸汁痕迹。

- 枝条和茎:枯萎、断裂、变色或溃烂的枝条和茎部也可以是病虫害的症状之一。

例如,某些细菌性病害会导致枝条和茎部软化,导致植物枯萎。

- 根部:检查植物的根部,观察是否存在腐烂、糖化或其他异常情况。

这些都可能是根部病害或根部昆虫害的表现。

2. 参考参考书籍和文献植物病虫害的识别需要丰富的知识基础。

通过参考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我们可以学习和了解各种病虫害的特征和描述。

这些资料往往包含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描述,以便我们更准确地识别病虫害。

- 图书馆:图书馆通常收藏大量与植物病虫害相关的书籍和期刊。

可以借阅或阅览这些资料,从中获取更多知识。

- 网上数据库: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都建立了在线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病虫害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库搜索相关的资料,学习和识别不同病虫害。

3. 寻求专业帮助在识别植物病虫害时,不一定每个人都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无法确定的情况时,寻求专业帮助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 农业专家:农业专家、植物病理学家和昆虫学家通常具备专业知识,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准确的判断和建议。

- 农业机构:农业机构和农业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植物病虫害研究和农业咨询的机构。

我们可以向他们咨询并获得专业帮助。

- 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上有许多专业农业论坛和群体。

我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提问和交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害的初步诊断
马丽香
白城市洮北区平台镇农业站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到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对发病植物用错药、重复用药、过量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给生产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广大农业生产者了解一些简单的病害知识,对生产中出现的病害症状有个初步了解,做到对症用药、合理用药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将简要的介绍一下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及诊断:
一、植物病害的两个衡量标准
(1)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

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2)病害必须造成损失。

以上两个标准缺一不可,比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虽造成了经济损失,但由于不存在病理程序所以不是植物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发病后,其外表均表现出不正常的状态,即我们常说的症状。

主要包括病状与病征两个方面。

(一)病状类型
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病状。

大致可分为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五类。

1.变色指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

2.斑点指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腐烂指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二)病征类型
指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类:(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

三、植物病害的病原
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该类病害的发生直接取决于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
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

该类病害的发生除了寄生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外,还应该包括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生产中最常见的是真菌、细菌、病毒三种病原物。

四、植物病害的诊断
1.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
(1)大面积同时发生,田间分布比较均匀,但受地形、地势影响;
(2)没有病征;
(3)田间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没有从点到面的扩散过程,没有传染性;
(4)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关系密切,采取适当措施,可使病状恢复正常。

例如:1)缺素症经常表现:缺N:叶淡绿;老叶黄。

缺P:叶暗绿;发僵。

缺K:叶缘黄;老叶甚。

缺S:叶均匀黄化;始于新叶。

缺Mg:叶脉绿;脉间黄。

2)肥害:苗根系部分变褐,禾本科植物往往从老叶开始逐渐往新叶,由叶尖逐渐向叶片基部变黄干枯,严重时全株死亡。

双子叶植物经常在较老叶片上近边缘处及叶脉间出现变黄、变褐的不规则坏死斑块。

肥害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表现明显。

2.传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
这类病害都具有传染性,在田间发生时,一般呈分散状分布,具
有明显的由点到面,即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的发展过程。

有的病害在田间扩展还与某些昆虫有联系。

(1)真菌性病害的初步诊断真菌性病害大多数在病部都有明显的病征,如各种颜色的霉状物、粉状物、小黑点、小颗粒、菌核及菌索等。

因此,在诊断时,可用扩大镜观察病原物,或挑取病原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定病原物的种类。

但要区别是真正的致病菌还是腐生菌,比较可靠的方法是选择新鲜的病斑进行保湿培养,待新鲜病斑长出病原物再制片镜检。

例如: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
症状识别
1.侵染部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

2.病斑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病斑类型:—是黄褐色坏死小斑,基本不扩大,周围具黄绿色晕圈,属高抗型病斑;二是病斑呈椭圆形或长方,黄褐色,具有明显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三是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褐色,一般无明显的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

后两种病斑,遇高温潮湿条件,其周围出现深绿色浸润区,并可迅速萎蔫枯死,称萎蔫型病斑;有的病斑虽不产生深褐色浸润区,不表现萎蔫症状,但可联合成片,变黄枯,称为坏死型病斑。

萎蔫型和坏死型均属高度感染类型。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
(2)细菌性病害的诊断细菌性病害的病状有斑点、腐烂、萎蔫、溃疡及畸形等。

共同的特点是病部有细菌菌脓溢出表面,干后成黄色胶粒状物或灰白色菌膜。

病组织中含有大量细菌,切片镜检,观察有无喷菌现象,是细菌性病害区别其他病害的最方便易行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

另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相似症状,剖视病组织,也可以帮助诊断,如番茄萎蔫症状,病茎维管束变褐色的是真菌性枯萎病,用手挤压病茎横切面,有乳白色粘液渗出的是细菌性青枯病。

如瓜类腐烂病,病组织带有恶臭味是细菌性软腐病;没有臭味,但伴有白色绵腐状物的是瓜类疫病。

例如: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症状识别
此病的症状因寄主不同
而稍有差异。

白菜、甘蓝感
病多从包心前期开始发生,
一般从外叶基部开始发病,
病部呈水渍状微黄色病斑,
扩大呈黄褐色腐烂,并发出
臭味,经 1~2天后,病部维
管束变黄至褐色,后引起其他叶片或全株发病。

病情严重时,外叶萎垂脱落,露出叶球,称为脱帮。

(3)病毒病害的诊断植物病毒病常见的症状是花叶、黄化、
矮化、皱缩、畸形,没有病征。

此外,病毒病害还有如下特点:
①田间病株多是分散、零星发生,没有规律性;
②昆虫传播的病毒病,其发生特点与昆虫的活动规律紧密相关;
③田间病毒病往往有复合感染的现象,症状与单一感染的不同,有的病毒病症状随温度变化有隐症现象。

综上所述,在生产中能够正确区分植物病害的类型,做到对症用药、合理用药、是夺取高产、稳产的有利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