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备课资料
初中生物备课资料.doc

成熟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成熟种子的萌发有两个阶段,吸胀阶段和生长阶段。
吸胀阶段:种子吸水的过程,种子内部组织膨胀、种皮破裂。
生长阶段:胚吸水后会扩展,胚根明显伸长并从种皮中伸展出来,开始了不可逆的生长过程。
胚根向下生长,形成主根,这可使早期幼苗固定在土壤中,及时吸取水分和养料。
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推出土面,随后胚芽发展成茎和叶,有的植物子叶会随胚芽一同伸出土面,进行光合作用,待胚芽的幼叶张开进行光合作用后,子叶不久就会枯萎脱落。
至此,一株能独立生活的幼植物体全部长成,这就是幼苗。
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吗?当种子遇到了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时,就慢慢苏醒过来,开始发芽了。
至于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问题,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些小麦、燕麦、豌豆、向日葵、黑种草等植物的种子,各取 100 粒,分别放在若干个碟子里,并在碟子底上撒一些河沙,然后把这些碟子放在温暖而光亮的地方,让它们发芽。
另外,同样用这么多碟子,放上同样的种子,所不同的是,在这些碟子上,用一个黑罩子盖上,也就是让它们在黑暗的环境下发芽。
经过采用这两种不同生活环境条件下种子发芽实验,结果是:小麦、燕麦、豌豆和向日葵的种子在黑暗中和在光亮里一样发芽。
有光与无光对它们的发芽不发生影响。
菸草、田边草、黑种草的种子就不同了,在黑暗里它们完全不发芽,在光亮里它们发芽正常。
但是,也有一些植物种子与菸草、黑种草完全相反,只有在黑暗的条件下才发芽比较好,例如千头草、曼陀罗花、鸡冠花、苋菜、洋葱、菟丝子就是这样。
最有意思的是蛇麻草,开始发芽的前三天必须放在黑暗里,而其余时间要放在光里发芽。
也有一些种子,萌发时对光线非常敏感,只要极短时间的露光就够了,如莴苣的某些品种就是这样。
制作种子标本下图是一个漂亮的种子标本,请你按照下面的方法制作种子标本好吗?材料和工具:搜集各种种子如粮食、蔬菜、树木、瓜果、花草等,透明的小盒或小瓶等。
初中生物知识重点全套教案

初中生物知识重点全套教案教案一:细胞的基本单位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3. 认识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
二、教学重点
1. 细胞的基本单位和结构。
2. 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三、教学难点
1.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
四、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细胞?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4.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
五、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实验法
3. 教学游戏法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
2. 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差异。
教案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生物的分类和数量。
3. 认识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二、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
2. 生物的分类和数量。
三、教学难点
1.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四、教学内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长、代谢、反应和繁殖。
2. 生物的分类和数量。
3.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五、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实验法
3. 教学游戏法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
2. 观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以上是初中生物知识重点全套教案范本,供您参考。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苏教版生物7年级下册第九章第1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一、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1.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每天要摄取足量多的蛋白质,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生命活动。
瘦肉、鱼、蛋、豆、奶、含大量的蛋白质。
2.糖类: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含糖植物:小麦、水稻、玉米、高梁,甘薯,马铃薯、藕、甘蔗、甜菜。
3.脂肪: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可贮存。
猪肉、羊肉、蛋、大豆和花生等含有较多的脂肪。
4.维生素:(1)维生素量:很小。
(2)功能:维护人体健康,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调节生命活动。
(3)缺乏症 VA:夜盲症 VB1:患脚气病 VC:患坏血病 VD:患佝偻病。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
因此,在平常生活中宜多食用水果和蔬菜。
5.水和无机盐。
(1)水:是主要的无机物,主要来自于饮用水、饮料和食物中获得,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
量:60%~70%。
①少于20,人体缺水而死亡。
②补充:水在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等方面还起着重要作用。
(2)无机盐。
对人体具有生要作用。
①成分:S、P、K、Ca、Mg、Fe、Mn、Zn、B、Mo、Cl等。
②量:占人体体重的5%左右。
③功能: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其他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公民的膳食中比较容易缺乏含钙、铁、碘的无机盐。
1.鲜奶、蛋和豆类中含有较多钙。
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可预防佝偻病,老人骨质疏松症,2.动物肝脏、肉、蛋、豆类含铁较多,可预防贫血症。
3.海产品含碘较丰富,海带、紫菜、带鱼。
4.纤维素、纤维素也是人体营养素之一,人体长期缺乏纤维素,将会提高肠癌、胆结石、高血脂等病的发病率。
三、淀粉等糖类,是人类食物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人体所需的能量通常有一半以上来自糖类。
淀粉等多糖和蔗糖、麦芽糖等二糖,在人体内首先要被分解为单糖 ( 如葡萄糖 ) 后才能被利用。
葡萄糖经氧化分解产生能量以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体内转变为脂肪贮藏起来,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这也是人们吃含大量糖类的食物后容易发胖的原因。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苏教版生物8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1节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一、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运动的产生还需要肌肉的协调作用。
2.运动系统还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作用(1)神经系统:控制运动,提供运动的指令。
(2)消化系统:提供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
(3)呼吸系统:提供能量利用和转化时需要的氧。
(4)循环系统:运输氧和养料,排除废物。
二、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1.水中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水中动物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2.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1)爬行:如蜗牛、马、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2)行走:如猫、狗、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3)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3.空中: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注: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1)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2)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三、动物运动的意义:意义:动物可以通过运动捕食,躲避敌害,有利于生存;通过迁徙等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以便繁衍后代。
1.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答案】D【解析】动物运动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2.草履虫的运动方式为()A.行走B.爬行C.游泳D.漂浮【答案】 C【解析】草履虫的运动依靠纤毛的摆动运动,所以属于游泳式运动。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苏教版生物7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其中,男性主要的性器官是睾丸。
睾丸既是性腺又是性器官,睾丸属于内分泌腺。
(1)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输精管:输送精子(3)前列腺:(4)阴茎:精子的排出的通道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女性主要的性器官是卵巢。
卵巢既是性腺又是性器官,卵巢属于内分泌腺。
(1)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2)输卵管:受精场所(3)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4)阴道:月经排出的通道二、受精过程:人的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
1.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叫受精2.节育方式:结扎三、胚胎发育:1.卵子受精发育分娩2.精子(输卵管)受精卵(子宫)胎儿(阴道)婴儿3.人的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
4.卵子和精子结合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5.由卵子和精子结合而成的细胞叫做受精卵。
6.受精作用发生的部位在输卵管内。
受精卵开始进行细胞分裂的场所是输卵管。
7.结扎输卵管和输精管,既可以有效节育,又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8.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9.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约需280天。
10.人的新生命诞生的起点是受精卵。
1. 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A. 睾丸B.输精管C.附睾D. 精囊腺和前列腺【答案】A【解析】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等器官构成。
其中,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是睾丸,因此,睾丸作为男性的性腺,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
选项A正确。
2. 胎儿从母体产出称( )A. 孵化B. 分娩C.羽化D. 出生【答案】B【解析】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成熟的胎儿,胎儿从母体产出,这一过程叫分娩。
选项B正确。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动物的多样性1. 种类按体内有无脊柱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按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动物又可分为陆地生活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四、其他水生动物1. 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五、水域环境的保护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例1】下列哪一项不是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体表有黏液减小水中的阻力B.用鳍游泳,用鳃呼吸C.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D.有肝胰脏【答案】D【解析】体表有黏液减小水中的阻力、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和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都是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只有D选项不是。
【例2】我国淡水鱼中,被称为“四大家鱼”的是( )A.草鱼、鲤鱼、鲫鱼、青鱼B.鳙鱼、鲢鱼、草鱼、青鱼C.鲢鱼、草鱼、鲫鱼、青鱼D.草鱼、青鱼、鲤鱼、鳙鱼【答案】B【解析】基本常识——四大家鱼的考察。
初中生物教案电子资料大全

初中生物教案电子资料大全
一、教案范本示例
课题: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目标:
1. 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
2. 掌握动物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3. 能够准确描述动物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1.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各细胞器的功能;
3. 细胞的分类与特点。
教学重点:
1. 动物细胞的组成;
2. 各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细胞器的相互关系;
2. 掌握细胞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动物细胞图像,引导学生探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二、展示
展示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三、讲解
详细讲解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各细胞器的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四、练习
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细胞的实验,加深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电子资料
1. 动画视频:《细胞的组成》
2. PPT课件:《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 互动课堂:细胞结构的互动课程
4. 在线测试: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在线测试题
5. 学习资源:细胞分析与实验报告的参考资料
以上是初中生物教案电子资料大全的范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生物备课教案优秀5篇

初二生物备课教案优秀5篇初二生物备课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
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1、性状1)小游戏: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引出名词——形态特征)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引出名词——生理特性)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资料1.鸟类的繁殖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例如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3~5个月即可繁殖。
鸥类性成熟需3年以上,鹰类4~5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9~12年性成熟。
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相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每窝所繁殖的雏鸟数也少。
大多数鸟类的配偶关系维持到繁殖期终了、雏鸟离巢为止。
少数种类为终生配偶,已知的有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
在鸟类世界中,有2%科和4%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例如松鸡、环颈雉、蜂鸟及织布鸟);约0.4%科及1%亚科鸟类是一雌多雄(例如三趾鹑及彩鹬);其余大多为一雄一雌。
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brood),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可繁殖多窝。
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年份,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
一些热带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
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加以实现的。
每年春季,光照条件的改变以及环境景观的变化等因子,通过鸟类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丘脑下部的睡眠中枢,使鸟类处于兴奋状态。
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向脑下垂体门静脉内分泌释放因子(RF),引起脑下垂体分泌。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的卵细胞发育并分泌性激素(性的类固醇),使生殖细胞成熟并出现一系列繁殖行为。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增进有机体的代谢活动,提高生殖行为的敏感性。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提高了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有利于完成与繁殖有关的迁徙等行为。
鸟类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雄鸟的求偶炫耀、交配、造巢和孵卵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不断地通过感官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强化着鸟类性周期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日节律(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体内生物钟,对繁殖周期活动也有影响。
鸟类每年进入繁殖季节以后,随着性腺的发育,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例如向繁殖地区迁徙、占区、求偶炫耀、筑巢、产卵和孵卵以及育雏活动等,待雏鸟离巢之后,亲鸟开始秋季换羽并陆续离开营巢地点,到适宜的地区越冬。
现就一些主要内容加以介绍:(1)占区或领域(territory)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
占区、求偶炫耀(courship display)和配对(pair formation)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
所以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②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分布不过分密集,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③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④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领域的大小可从几m2(如雷鸟)到几万m2(例如鹰、鵰、鹫和雪鸮),一些雀形目小鸟的领域约为几百m2。
领域大小是可变的,在营巢的适宜地域有限、种群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领域可被其他鸟类“压缩”或“分隔”而缩小。
这在我国华北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大量森林被改变为耕地,林区已极度缩小)的某些雀形目鸟类中尤为明显,以致我们可以推断鸟类占区造巢的演化途径或许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适宜巢址有限,以致使营“独巢”的鸟类被迫压缩其领域,而成“松散的群巢”;再进一步压缩,则形成“群巢”。
鸟类在占区和营巢过程中,雄鸟常伴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求偶炫耀,终日在领域内鸣叫(尤以雀形目最为突出)。
求偶炫耀和鸣叫都是使繁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本能活动,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异性的性活动,从而使两性的性器官发育和性行为的发展处于同步(synchronize)。
求偶炫耀对于两性的辨认(特别是雌雄同型鸟类)也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认为,由于求偶炫耀(例如鸣叫)在鸟类中存在着种的特异性,因而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鸟类,起着生物学的隔离机制作用,可避免种间杂交。
求偶炫耀活动衰退,或被领域附近的新的“入侵者”超过时,常导致繁殖进程中断。
(2)筑巢(nest-building)绝大多数鸟类均有筑巢行为。
低等种类仅在地表凹穴内放入少许草、茎叶或毛;高等种类(雀形目)则以细枝、草茎或毛、羽等编成各式各样精致的鸟巢。
鸟巢具有以下功能:①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②保温;③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
鸟类营巢可分为“独巢”和“群巢”两类。
大多数鸟类均为独巢或成松散的群巢。
群巢在岛屿及人迹罕见的地区最为常见,其中如各种海鸟(企鹅、信天翁、鹈鹕)、欧类、鹭类、雨燕类及某些鸦科鸟类。
鸟类集群营巢的因素是:①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②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③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
这些因素中,可能“适宜营巢地点不足”是主要原因。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开发,适宜巢址的进一步减少,集群营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地面巢除去某些雀形目鸟类(如百灵、柳莺)也可在地表编织精巧的巢以外,地面巢代表着低等地栖或水栖鸟类(鸵鸟、企鹅以及大部陆禽、游禽、涉禽)的巢式。
巢的结构简陋,卵色与环境极相似,孵卵鸟类也具同样的保护色。
②水面浮巢某些游禽及涉禽能将水草弯折并编成厚盘状,可随水面升降。
③洞巢产卵于树洞或其他裂隙内,一些猛禽、攀禽及少数雀形目鸟类属此。
洞穴的位置、结构与鸟类的生活习性有密切关系。
其中较低等的种类都不再附加巢材,产白色卵(反映了原始森林鸟类似爬行类的卵)。
雀形目洞巢种类则于洞内置以复杂的巢材,卵色也多样,反映出是一种后生的特化现象。
④编织巢以树枝、草茎或毛、羽等编织的巢。
低等种类的巢型简单。
雀形目鸟类则能编成各种形式的精致鸟巢。
我国以造巢著称的鸟类有织布鸟和缝叶莺。
前者以嘴将植物纤维如织布般地穿梭编织成瓶状巢;后者以植物纤维贯穿大形树叶的侧缘,而缝合成悬于树梢的兜状巢。
随着人类的出现,有不少鸟类(特别是洞巢鸟类)已转入在建筑物上营巢。
对于这些与人类接触较密切的鸟类,要注意研究其益害。
(3)产卵(egg-laying)与孵卵(lncubation)卵产于巢内并加以孵化。
卵的形状、颜色和数目(以及卵壳的显微结构、蛋白电泳特征)在同一类群间常常是类似的,从而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作为研究分类学的依据。
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称为窝卵数(cluth)。
窝卵数在同种鸟类是稳定的,一般说来,对卵和雏的保护愈完善、成活率愈高的,窝卵数愈少。
就同一种鸟而言,热带的比温带的产卵少;食物丰盛年份的产卵数多。
所以窝卵数是自然选择所赋予的、能养育出最大限度的后代数目。
此外,窝卵数也与孵卵亲鸟腹部的孵卵斑所能掩盖的数目有关。
鸟类中存在着定数产卵(determinate layer)与不定数产卵(indeterminate layer)两种类型,前者在每一繁殖周期内只产固定数目的窝卵数,如有遗失亦不补产,例如鸠鸽、鲱鸥、环颈雉、喜鹊和家燕等。
不定数产卵者,在未达到其满窝卵的窝卵数以前,遇有卵遗失即补产一枚,排卵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直至产满其固有的窝卵数为止。
已知一些企鹅、鸵鸟、鸭类、鸡类、一些啄木鸟以及一些雀形目鸟类(例如家麻雀)均有此特性;饲养卵用家禽(鸡、鹌鹑、鸭、鹅及火鸡等)就是利用了鸟类的这种特性。
孵卵大多为雌鸟担任(例如伯劳、鸭及鸡类等),也有的为雌雄轮流孵卵(如黑卷尾、鸽、鹤及鹳等),少数种类为雄鸟孵卵(如鸸鹋、三趾鹑等)。
雄鸟担任孵卵者,其羽色暗褐或似雌鸟。
除少数种类(例如企鹅、鸬鹚、鸭及鹅)之外,参与孵卵的亲鸟腹部均具有孵卵斑。
孵卵斑有单个的(例如很多雀形目鸟类、猛禽、鸽及NF359NF35A)、两个侧位的(例如海雀及鸻形目鸟类)以及一个中央和两个侧位的(例如鸥与鸡类)。
孵卵斑的大小与窝卵数多少之间没有什么相关。
已测鸟类孵卵时的卵温为34.4℃~35.4℃左右。
在孵卵早期,卵外温度高于卵内温度;至胚胎发育晚期,卵内温度略高于卵外温度。
每种鸟类的孵卵期通常是稳定的,一般大型鸟类的孵卵期较长(如鹰类29~55天、信天翁63~81天、家鸽18天、家鸡21天、家鸭28天、鹅31天),小型鸟类孵卵期短(例如一般雀形目小鸟为10~15天)。
(4)育雏(parental care)胚胎完成发育后,雏鸟即借嘴尖部临时着生的角质突起——“卵齿”将壳啄破而出。
鸟类的雏鸟分为早成雏(precocial)和晚成雏(altricial)。
早成雏于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大多数地栖鸟类和游禽属此。
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
需由亲鸟衔虫饲喂(从半个月到8个月不等),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
雀形目和攀禽、猛禽以及一部分游禽(体躯大而凶猛的种类,如鹈鹕、信天翁)属此。
可以看出,雏鸟早成雏或晚成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凡筑巢隐蔽而安全,或亲鸟凶猛足可卫雏的鸟类,其雏鸟多为晚成雏。
早成雏是地栖种类提高成活率的一种适应性。
尽管如此,早成雏的卵与雏的死亡率都比晚成鸟高得多,因而产卵数目也多。
晚成雏的发育,一般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即从早期的器官形成和快速生长期过渡到物质积累和中速生长期,至晚期的物质消耗大于积累生长期。
在雏鸟发育早期,尚缺乏有效的体温调节机制,需靠亲鸟伏巢来维持雏鸟的体温。
随着雏鸟内部器官的发育,产热和神经调节机制的完善以及羽衣(体温覆盖层)的出现,而转变为恒温。
对我国多种鸟类雏鸟体温发育测定的结果,发现在羽衣的羽鞘破裂、形成羽片的当日,常是恒温出现的转折。
例如褐伯劳(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的羽鞘破裂期为孵出后10日龄,对其体温的测定(半导体温度计测泄殖腔温度)结果为:日龄破壳雏(0)1~67~910~15体温32℃~38.6℃34℃~38℃38℃~40℃40℃~41℃很多种晚成雏(例如企鹅、鹈鹕、信天翁、雨燕、鹦鹉、翠鸟及食蜂鸟等)在离巢前的体重超过成鸟,为脂肪积累所致。
这种适应有助于雏鸟渡过由于阴雨等因素所造成的食物短缺,并为离巢前的飞羽、肌肉等的生长提供较充分的能量。
由于雏鸟在离巢前活动频繁、能量消耗巨大,常见有体重显著下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