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民族

合集下载

从古至今的朝代顺序表

从古至今的朝代顺序表

1、夏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146-1675年,都城:安邑,现今地于山西夏县,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禹2、商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1675-1029年,都城:毫,现今地于河南商丘,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汤3、西周,起讫年代:约公元前1029-771年,都城:镐京,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周文王姬昌4、东周春秋、战国,起讫年代:约公元前770-221年,都城:洛邑,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周平王姬宜臼5、秦朝,起讫年代:约公元6、西汉,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刘邦7、新朝,起讫年代:公元9-23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王莽8、东汉,起讫年代:公元25-220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9、曹魏,起讫年代:公元220-265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10、蜀汉,起讫年代:公元221-263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11、孙吴,起讫年代:公元222-280年,都城:建业,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前221-207年,都城:咸阳12、西晋,起讫年代:公元265-316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13、东晋,起讫年代:公元317-420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14、前赵、汉赵,起讫年代:公元304-329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匈奴族,开国皇帝:高祖光文皇帝刘渊15、成汉,起讫年代:公元306-347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巴氐族,开国皇帝:太宗武皇帝李雄16、前凉,起讫年代:公元314-363年,都城:姑臧,现今地于甘肃武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明王张寔17、后赵,起讫年代:公元319-351年,都城:襄国,现今地于河北邢台,统治民族:羯族,开国皇帝:高祖明皇帝石勒18、前燕,起讫年代:公元337-370年,都城:龙城,现今地于辽宁朝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19、前秦,起讫年代:公元351-394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氐族,开国皇帝:世宗明皇帝符建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羌族,开国皇帝:太祖武昭皇帝姚苌21、后燕,起讫年代:公元384-407年,都城:中山,现今地于河北定州,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22、西秦,起讫年代:公元385-431年,都城:苑川,现今地于甘肃榆中,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23、后凉,起讫年代:公元386-403年,都城:略阳,现今地于甘肃平凉,统治民族:氐族,开国皇帝:太祖懿武皇帝吕光24、南凉,起讫年代:公元397-414年,都城:西平,现今地于青海南宁,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烈祖武王拓跋乌孤25、南燕,起讫年代:公元398-410年,都城:广固,现今地于山东益都,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26、西凉,起讫年代:公元407-421年,都城:酒泉,现今地于甘肃酒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昭武王李暠27、胡夏,起讫年代:公元407-431年,都城:统万城,现今地于陕西靖边,统治民族:匈奴,开国皇帝: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于辽宁朝阳,统治民族:高句丽,开国皇帝:燕惠懿帝高云29、北凉,起讫年代:公元397-439年,都城:张掖,现今地于甘肃张掖,统治民族:卢水胡,开国皇帝: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现今地于陕西咸阳,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始皇帝嬴政。

季历(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

季历(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

季历(周太王之少⼦,周⽂王之⽗)季历(周太王之少⼦,周⽂王之⽗)?季历,姬姓,季是排⾏,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周⽂王之⽗。

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遗道,笃于⾏义,领导部落兴修⽔利,发展农业⽣产,训练军队,⼜与商贵族任⽒通婚,积极吸收商⽂化,加强政治联系。

在商王朝的⽀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动⼲⼽,不断扩张军事实⼒。

商王⽂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诸侯之长。

后因权重遭忌,被⽂丁软禁绝⾷死,归罪为⽂丁所杀。

本????名姬历别????称季历、季李所处时代商朝民族族群华夏族出⽣地周原出⽣时间公元前13世纪主要成就励精图治、延续华夏命脉政????权西周⼈物⽣平幼年时期季历,本名姬历,名字之前的“季”字,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长幼次序,即最⼩。

他是古公亶⽗第三⼦,母亲叫太姜,周⽂王之⽗,其兄太伯(泰伯0、虞仲。

据《史记》的《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古公亶⽗觉得⾃⼰的少⼦季历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季历的⼉⼦姬昌有圣瑞之兆。

古公亶⽗赞叹道:“我的后代当有成⼤事者,⼤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姬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所以两⼈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刺花纹,剪短头发,⽽让位给季历。

继位称霸殷王祖甲⼆⼗⼋年(前1231)季历即位,他即位后称公季,周武王灭商后追尊为王季,也称周王季。

⽽太伯和虞仲后来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

季历继位后称公季,他秉承古公遗道,治理周宗,发展农业,推⾏仁义,使周逐渐强盛,诸侯很多都归顺了他,商王承认季历做西⽅霸主,号称西伯。

在商王武⼄时,周族和商朝建⽴了友好关系,⼜与商朝贵族任⽒通婚,娶太任为妻室。

积极吸收商⽂化,加强政治联系,同时他还对周围戎狄部落⼤动⼲⼽,不断扩张军事实⼒,使周族成为商朝后期在西⽅的⼀个强⼤的部族。

他在商王武⼄的⽀持下,对今⼭西境内的戎狄部落展开了进攻。

据古本《⽵书纪年》记载:武⼄时代,季历曾“伐西落⿁戎,俘⼗⼆翟王”。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内容详细,无错误)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内容详细,无错误)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夷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东部(海岱地区)居民的总称。

随东周时期,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融合,东夷人被同化。

到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东夷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东夷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中原文明不分伯仲。

东夷人是中国最古老文字、弓箭、礼制和金属的发明和使用者。

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商纣王派大军征伐东夷,使国力损耗,结果被周武王乘虚击败,商朝因而灭亡。

《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东夷文化东夷人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可能是商代甲骨文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中的“旦、钺、斤、皇、封、酒、拍、昃”,目前还在汉字中沿用。

据中国典籍记载,东夷人是弓箭的发明者。

《说文解字·矢部》载:“古者夷牟初作矢。

”《礼记·射义》中也载:“挥作弓,夷牟作矢。

”东夷拥有很高的陶瓷制作技术。

东夷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鸟形的陶瓷表明,东夷人以鸟为图腾,是一个崇尚鸟的民族。

东夷人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使用铜和铁的部族。

龙山文化的研究表明,东夷人也是礼制的发明者。

龙山文化礼制表明其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形成。

中国学者俞伟超认为“如果4000多年前不发生这次大洪水,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

考古发现后李文化(前6400-5700年)、北辛文化(前5300-4100年)、大汶口文化(前4100-2600年)、龙山文化(前3200-1900年)、岳石文化(前2000-1600年)。

东夷的来源东夷不但是东方的土著,有些也出自炎黄一系,如徐国国君追溯他们的祖先到颛顼、伯益。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人、秦人始祖蜚廉、恶来、季胜也是东夷。

伏羲,又名太皞(昊),是传说中东夷族最早的领袖,活动区域在主要在豫东、鲁南一带,沿着古济水由西向东发展,在曲阜居住和活动。

成汤简介,名人故事

成汤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成汤简介,名人故事
成汤个人资料
中文名:子履、武汤、成汤、商汤
别名:天乙、天乙汤、大乙、成唐
性别:男
所处时代:中国商朝
588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领。

成汤即商汤,商朝开国君主,商部族首领主癸之子。

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将商邑扩建为亳,称之为亳邑。

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

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彭姓,即为后来大彭),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

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

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

夏,在亳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奴隶制度王朝。

后人。

商朝的游牧民族与边疆征战商代的游牧民族关系与边疆冲突

商朝的游牧民族与边疆征战商代的游牧民族关系与边疆冲突

商朝的游牧民族与边疆征战商代的游牧民族关系与边疆冲突商朝的游牧民族与边疆征战商代的游牧民族关系与边疆冲突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朝代,其疆域逐渐扩大,国力逐渐强大。

然而,在商朝的边疆地区,商代的统治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威胁和边疆冲突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商朝的游牧民族与边疆征战的关系,以及边疆冲突对商代的影响。

一、商朝的游牧民族关系商朝时期,边疆地区与周边的游牧民族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游牧民族是以牧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他们生活在边疆地区,对商朝的疆域和统治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然而,商朝的统治者也意识到与游牧民族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交流和互动。

首先,商朝与游牧民族进行了贸易往来。

游牧民族的特产如马匹和毛皮对商朝有一定的需求,而商朝的手工制品和粮食等可以满足游牧民族的需要。

商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交流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通有无。

其次,商朝通过婚姻形式与游牧民族建立了联姻关系。

通过与游牧部落首领之间的婚姻联姻,商朝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范围。

这种联姻不仅有助于商朝控制边疆地区,还有利于缓和与游牧民族的关系,避免冲突的发生。

另外,商朝还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来促进商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

他们向游牧民族提供了一些特权和荣誉,以安抚他们并维持边疆的稳定。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边疆冲突的发生,推动游牧民族与商朝之间的和平共处。

二、边疆冲突对商代的影响尽管商朝与游牧民族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关系,但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往往对商朝的统治提出了挑战,给商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问题。

首先,边疆冲突对商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边疆地区的冲突导致商朝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的损失。

商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应对边疆地区的冲突,这无疑对商朝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此外,边疆冲突还导致了商朝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商朝社会的正常秩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边疆冲突对商朝的统治造成了威胁。

商代的羌方-中国考古

商代的羌方-中国考古

商代的羌方牛世山羌方是商代著名的方国之一,与商王朝存在频繁互动关系。

殷墟甲骨卜辞中多有关于羌方及其活动的记录,先秦文献中也有有关羌人的记载。

关于羌方的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包括以下几个尚未解决的方面:1.地望羌方的地望,一般认为它是商王朝西边的方国,至于具体活动于何处,一说认为在山西、陕西东部一带,一说认为可能在渭水流域。

两说中以第一说影响较大,更有研究者将其作为其他研究的已知点。

羌方的活动地域到底在哪里,尚需研究。

2.社会发展阶段殷墟卜辞显示,羌方是商王朝的劲敌,由此说明羌方社会可能处在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但具体情况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与其他族系的关系有关记载显示,羌、羌方不仅与商王朝,还与周等族其他系也存在互动关系,其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何转变,尚需研究。

关于羌方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早,因研究条件的局限,并未获得一致结论。

今天,随着中国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商代甲骨卜辞整理研究的深入,对商、周文明及其周边方国文化的认识大为提高,开展商周时期方国及其文化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探讨羌方及其考古学文化等问题。

羌方是商代著名的方国之一,与商王朝存在频繁互动关系。

殷墟甲骨卜辞中多有关于羌方及其活动的记录,先秦文献中也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对于羌方的地望、发展阶段及与其他国族的关系等,现在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地望羌方是活动于商王朝西方的方国,在殷墟卜辞中有大量有关羌或羌方的记录。

殷墟卜辞有“来羌自西”(《合集》6596、6597等),《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

”可知其活动于商王朝之西,这也是学界的一致认识。

至于羌方具体的活动地域,研究者的认识差异较大。

主要有以下诸说:1.认为“羌方应理解为一流动的游牧民族,羌是他们的种姓”。

又说,“与羌作战的一些国族如沚、戉、、雀或在晋南,或在河内附近太行山区域,……则羌去此不远。

”;“卜辞的‘马羌’可能是马方之羌,而马方活动范围似在河东”;又说,“今陕西大荔县西十五里有羌伯镇,地名‘羌伯’与卜辞‘羌方白’恐非偶然相合,此地或是羌伯所曾居住之地”1。

华夏五方之民——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华夏五方之民——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华夏五方之民——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五个多世纪,而文献中明确以华夏居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配合四方的记述,大概出现于战国。

《左传》昭公十七年,孔子向郯子学习古代官制时曾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这是指四方之夷,而《论语》中未出现“东夷”、“南蛮”等配有方位的民族称谓。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莅中国而抚四夷”,仍是指四方之夷。

《孟子》中虽已出现“东夷”、“南蛮”等称谓,但在《孟子·尽心下》说:“君好仁,天下无故焉。

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征而西夷怨。

奚为后我!”证实孟子所说“四夷”仍是指四方之夷。

《管子·小匡》和《礼记·王制》中关于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方之民,及其习性、语言、衣服、器用等不同的记载。

《管子》为战国中晚叶齐人追叙,虽依据了管仲相主而霸的事迹与言论,但所指五方之民,方位整齐的观念,是战国中晚叶成书时对齐桓公霸业的概括。

《礼记》则是西汉中叶学者们依据先秦材料所作。

以上征引两书的记述,说明战国已出现的五方民族整齐配合的观念,到西汉得到了确立。

华夷五方配合,只是战国秦汉受华夷大一统思想支配而对五方各族的一种划分,无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只是对一方民族的统称,并非已形成五大民族集团。

同一方位各族未必都属同一族系,而且具体包括哪些地区的民族,随着时间推移,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对中先秦中国之四周各民族按方位作一简要的概括。

第一 东夷一、东夷的起源与分布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大昊、少昊两大部落集团的文化遗存;而大昊、少昊两大部落集团,一方面有一部分与来自黄河上游、中游的黄帝部落集团融合,构成华夏民族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泰山周围及其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诸部落,仍按其固有文化传统发展,即夏商周三代的东夷。

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在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

商朝人到底来自于哪里?多项证据表明,他们是东北的游牧民族

商朝人到底来自于哪里?多项证据表明,他们是东北的游牧民族

商朝人到底来自于哪里?多项证据表明,他们是东北的游牧民族关于商朝王族的来源,历史上争论不断,有河南说、山东说、陕西说、山西说、安徽说、河北说、东北说等。

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大部分学说已经被淘汰,只剩下了河北说和东北说。

目前,考古发现的早商遗址位于河北,这是河北说的基础。

那么我为什么说商朝来自于东北呢?这是一条迁徙路线,商人最初在东北,到了夏朝迁徙到河北,后来又联合东夷人灭夏朝。

本文就讲讲商人起源于东北的证据和线索。

一,商人起源于辽河流域商人原本是游牧民族,而且游牧的地方是辽河流域到燕山一带。

有何证据呢?首先,我们从民族起源的神话上进行分析。

《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也就说传说中的商朝祖先是鸟生的,因此商朝以鸟为图腾,后来演变为凤凰。

以鸟生作为民族起源神话的民族大多数位于东北地区,肃慎、扶余、高句丽和女真都有类似的神话。

《高丽太王碑》记载高句丽的起源:“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馀,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

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

”明清时期满洲的起源是:三仙女沐浴,佛库伦吞食神雀带来的朱果而怀孕,生下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

上文中提到的契便是商人的父系始祖。

《荀子·成相篇》中说:“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也就是说,契出生于砥石。

而《世本·居篇》也记载:“契居亳,昭明居砥石”。

上古时代的砥石是辽河的发源地,《淮南子·墬形训》曰:“辽出砥石。

”《水经注》也说:“辽水,亦言出砥石山”。

这已经非常明显了,商人始祖发源于东北辽河流域,这里曾经出现过红山文化。

辽河流域是东北民族的摇篮。

根据基因学研究,东胡系民族和肃慎系民族都是单倍群C的人群,他们在2700年前共祖。

2700年前,正好是齐桓公北伐山戎,导致山戎等民族东迁,其中肃慎直接迁徙到了松花江流域,后来发展成为了女真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代民族融合与华夏民族的形成商族先世是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共同体,活动中心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后来又不断向东部地区移动,到达今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广袤地带,与东夷族长期共处。

大约公元前17世纪末,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夏桀时,商部落首领汤开始征伐其他部落。

《孟子·滕文公下》说:“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汤趁夏桀与东夷纷争,陷于孤立之际,起兵伐桀,灭夏,建立商朝。

相传商的始祖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而为舜的“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史记》)。

商部落这时还是以畜牧为主的游牧部落,过着“无定处”、“不常厥邑”的流动生活,见于记载的迁徙就有13次,特别是从契至相土,不过三世,前后五迁,相土以后,自昌若到汤共十一代,活动中心又迁徙了三次。

《尚书序》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因之,关于商族起源于何地,自汉代司马迁至今,一直是学术界注意的一个焦点,大约有过陕西说、东方说、冀鲁豫说、河北说、东北说、山西说、浙江说等不同观点。

李民先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考古学成果的研究认为,商族最早活动于关中东部地区,昭明时(夏初)迁至晋南、晋中地区,相土时东迁,短期到达泰山附近,最终定居、发展于豫北、冀南地区,并以此为基地南下,西指灭夏,建立商王朝,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商文化。

商代是华夏民族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商代的民族融合,首先表现为夏商两族之间的融合。

早在先商时期,商族就与夏族有着密切关系。

从考古学资料来看,夏文化也吸收了先商文化。

如作为夏文化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已明显地吸收了商文化。

虽然两族文化的渊源不完全相同,即商文化主要是来源于河北地区的龙山文化,夏文化主要是来源于河南地区的龙山文化,二者有别,但由于两族长期共处,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逐渐融为一体,到了商代夏而立,就很难再把商文化与夏文化从考古学上分开了。

商朝的建立,标志着商族的形成,但夏族并未因此而消失,仍是构成商族的主要成分。

《论语·为政篇》说:“殷因于夏礼。

”商朝在文化上的许多方面继承了夏代的成果,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与夏文化的“图画文字”的继承关系,历法和纪年方法的一致,音乐格调上的相同,宗教方面的自然崇拜、祖生崇拜和天命观以及婚姻、丧葬等方面的许多相同之处,这些事实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夏商之间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从商族推翻夏王朝始,夏族中的一部分就远徙他乡,其中避居于今晋陕北部地区的夏族,不甘心失去统治地位,经常聚积军事力量对商王朝西北边疆地区进行挑衅。

整个殷商时代,尤其是商王朝早、中期,来自西北方的战事时有发生,商王朝征调大量军队进行讨伐。

同时,对臣服的夏遗民,商王朝加强了控制与同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商王朝采取了“封夏之后”的笼络措施,但这个夏后封地被封者是谁,文献没有载明;封于何地,文献记载少而含糊。

《史记·夏本纪·正义》在“汤封夏之后”条下引《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也。

”这里称“盖夏后所封也”,显然也是推测之词,实难肯定。

此外,《史记·留侯世家》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

甲骨文中有“杞字”,也有“杞侯”。

但此“杞侯”是否就是汤所封“夏之后”则难以断定。

《史记·陈杞世家》说夏禹之后“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殷商王朝所封的“夏之后”,其地位是相当微弱的,不仅封地狭小,民众甚少,几乎没有什么军事力量,而且其封地随时有可能被剥夺,“或封或绝”,全由商王朝决定。

到殷商末期,夏禹之后已难寻找。

《陈杞世家》言“求禹之后,得东楼公”,此“求”字道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显然禹之后的地位已同普通民众无甚区别,以致于到处寻找,才得到东楼公。

从考古情况分析,商王朝对夏族的同化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

除少量确定为商王朝初年的夏族遗存之外,至商代中、后期,已不可能在商文化遗存上单独找到遗留下来的夏族文化遗存,这说明此时夏、商二族文化已融合在一起,已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二里岗期商文化、殷墟商文化遗存。

而从情理上讲,夏民族在其王朝被推翻之后,除少数人被消灭之外,大部分夏族人成为商王朝统治下的臣民。

若这些夏遗民能保持鲜明的民族特性,则我们今天就能看到一些商王朝时期的夏族文化遗存。

又如崇国的被同化。

《史记·周本纪·正义》云崇国“夏鲧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国”。

从此可以看出,崇国为夏鲧封地,在虞舜时期被封,商周时代仍存在。

商代的崇国也应为夏族之后所封。

到了殷商后期,崇国已成为商王朝镇压西部叛乱的羽翼。

崇侯虎成为殷纣王的宠臣,曾“谮西伯于殷纣”。

周文王讨伐商纣,则从讨伐崇侯虎开始。

从考古学材料也可看出,崇国文化遗存与郑州、安阳等地的殷商文化遗存几乎没什么两样。

考古学家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乡燎原村的老牛坡遗址,发现了典型的商文化遗存,时代从商代二里岗期延续到殷墟文化时期。

从其地理位置可以看出,老牛坡遗址应为商代崇国遗存。

商族在同化夏族的同时,也大量吸收夏族文化因素。

从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属于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吸收、继承了大量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因素。

从陶器上来看,二者皆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常见绳纹、附加堆纹、旋纹、器物内壁麻点等装饰,平底器、圜底器较多。

二里头文化的大口尊、圆腹罐(捏口尊)、夹砂中口罐、澄滤器(刻槽盆)、平底盆等典型器物在二里岗期商文化中被继承下来,且变化不大。

从宫殿建筑技术来看,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号、二号宫殿基址,与偃师商城发现的四号、五号宫殿基址,在形制、结构、营建方法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即为以正殿(堂)为主体,东、西、南三面设廊庑,南面设门,自成一体的封闭式宫殿建筑。

此外,文献记载有“殷因于夏礼”,是说殷商王朝继承了夏王朝的礼乐制度。

《礼记·礼器》云:“三代之礼一也。

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

”这又说明殷商继承了夏王朝的礼器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商王朝对夏族的同化政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夏族在风俗、习惯上与商族已无明显区别,但是终殷一代,仍有一部分夏族保持一定的民族特性,至少在族属上,有一部分人认定自己属于夏王朝时期夏族的后裔,且这种族属也得到殷商普通民众的认同。

从前面提到的汤“封夏后”以及周武王“求禹之后,得东楼公”的记载可以看出,周初尚能辨认出来被封到杞或缯地的夏族后裔。

二、商代的民族融合,还表现在商族和商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上。

商朝与夏朝一样,有王畿和王畿外的诸侯国。

商王畿比夏王畿的范围大多了,受商王统治和与商具有同样文化的诸侯国也向四方发展了。

在北方,有商的同姓诸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在东方,有奄(今山东曲阜)和蒲姑(今山东益都地区)与商有同源关系;在西方,有周(今陕西岐山一带)是商朝的诸侯国;在南方,与“荆蛮”为邻,势力达到长江流域,甚至有部分商人已迁居湖南、江西等地了。

商朝时有许多方国,有的处于商的四周,有的则穿插于商朝辖境,与商族和商朝有着复杂的关系。

商朝前期,见于《伊尹四方献令》的方国有:“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发、文身”;“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已、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犁、其龙、东胡”。

商代中后期,在商朝王畿之地西北和西方即今山、陕北部,宁夏六盘山东西及内蒙河套地区,有鬼方、揸方、系方等方国。

他们大约都是一些游牧民族的氏族和部落共同体。

在商朝南方,有荆楚。

东方仍是九夷分布之地,有虎方、夷方、林方等。

商代方国众多,传说商汤时有三千,见于赵诚编著的《甲骨文简明字典》的商后期方国就有118个,见于《左传》记载的也有200余诸侯及附庸国。

实际上,当时存在的诸侯、部落(方国)要多于记载的数字。

据杨东晨考证,殷商时期,仅河南地区的方国就有子姓殷后裔28国,炎帝后裔22国,黄帝后裔12国,族源为东夷的15国,诸小国52个(杨东晨:《商代河南地区的方国》,殷都学刊,1994年第4期)。

商朝对主要由异族居住的王畿以外的地区,仍然实行爵服制度。

《尚书·酒诰》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白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殷墟卜辞有侯爵,如周侯、鬼侯、犬侯、攸侯等;有男爵,如雀男;有伯爵,如伯、羊伯、卢伯、儿伯等。

又,《逸周书·王会》云:“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

”孔晁注:“此服名因于殷,非周制也。

”观《酒诰》、《王会》,与《禹贡》所载五服制不同的是商内服(亦即比服)即夏甸服,商外服为五等(侯、甸、男、卫、邦伯),夏外服为四等(侯、绥、要、荒)。

《酒诰》之邦伯,应即《王会》所载“要服”、“荒服”地区的民族方国酋长。

据此,尽管夏商爵服名称及诸服间的里距有若干差别,但同样有定位之尊卑的“爵”和贡赋多少的“服”,并且同样有集中表现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要服”、“荒服”。

在方国与商王朝的关系上,一方面各方国承认商王的“共主”地位,并通过纳贡等形式表示对商王的臣服;另一方面,一些方国的贵族统治者又企图向商族进行掠夺,因此,商朝和方国之间在保持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经常发生战争。

与商王朝经常发生战争的,在商的西北方除了土方、方之外,还有鬼方。

甲骨文有“王省土方”、“征土方”、“伐土方”的记载。

郭沫若先生曾根据甲骨文中关于土方、方的记载,认为土方、方与殷人所发生的关系最多,战争也最频繁、最剧烈。

甲骨文有不少关于征伐方的记载,方也曾与土方联合进攻商朝的属国。

鬼方是距离商王畿更远的部落。

《诗经·大雅·荡》郑《笺》云:“鬼方,远方也。

”《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云“北方有鬼国”,干宝《易经》注亦说鬼方为“北方国也”。

《大戴礼记·帝系篇》有“陆终氏娶于鬼方氏。

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氏”。

武丁命震伐鬼方,用了三年时间才取得胜利。

《周易·未济》云: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既济》也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鬼方被打败后,一部分逃往他方,一部分迁入中原内地。

据考古材料证明,商中期以后,山西境内的考古文化大概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分布在晋东南地区,与河南郑州、安阳等地的商文化基本相同,属于商文化的一部分;另一类型在黄河沿岸的山西省西部地区,有保德、忻县、石楼、永和、灵石、平陆等县的10多处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和玉石装饰品……青铜器,既有商代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北方基斯泰文化的作风……可能是商王朝控制的边疆少数民族所制……可能就是商代鬼方”(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建国以来山西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