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351P)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
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
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16
1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
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 或《诗三百》
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
产物。
10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与联系: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
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
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
交织并存的。
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原始文学 上古歌谣
神话传说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散文
楚辞
5
6
一、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如: 纬书·《河图玉版》
《吕氏春秋·古乐》
《宋书·符瑞志》
7
二、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1
前言
古代文学的基本品性: 一、“杂文学”的观念与“大文学”的实践 二、绵远而发达的诗歌传统 三、雅俗文学交融互补 四、重“情”传统 五、深切的人文关怀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代文学 辽金元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近代文学
3
中国文学史(全)课件

学习交流PPT
29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 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 浪漫主义杰作。
• 《离骚》共分三段。第一段首先叙述了诗 人自己的家事出身,以及自己的天赋、修 养和抱负。通过追述古代史事,回顾自己 辅佐楚怀王革除弊政的过程,以及受谗被 逐的遭遇。
• 第二段,诗人发挥想象力,进行了大量超 现实的描写。上天入地,涉水登山,来表 达自己的愿望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交流PPT
23
• 总的来看,诗经里的爱情诗,昵而不亵, 诗
谑而不虐,乐而不淫,洋溢着积极健康的 审美情趣。
词
• (4)《诗经》中有许多作品直接反映了 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如《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等。也有反映征夫思妇的作 品。
• 《东山》写的是一个士兵幸得期满还乡, 在归家途中的见闻、感受和思念与家人团 聚的复杂心情,描述了农村的荒凉,从而 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 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 2.秦汉:三国两晋文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各种文体相继 出现,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文学批评,汉(唐) 雄风,建安风骨、(魏)晋遗韻
• 3.唐宋文学:文学的全面繁荣期,代表唐诗、宋词,当然散 文、小说、戏曲也有很多发展
• 4.元明清文学:是对以上几个朝代代表性文学的总结
• “古代”是一个悠久而漫长的历史阶段,从中国文学发生至 封建社会结束,庶几占去了中国文学史十分之九的篇幅,故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惯上也称之为“中国文学史”,近代文学 是“古代“与”现代”之间过渡阶段的文学与现代文学比仍 属旧式文学,因而习惯上将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合称“古典 文学”。
学习交流PPT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全套课件 PPT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 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 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 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 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 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第一层(第1章),从岁寒授衣写到春耕生产,总括衣、食 的生产。 第二层(第2、3、4章),承第一章前半部分,分述关于 “衣”方面的事。 第三层(第5章),由天寒写到修缮破屋御冬。 第四层(第6、7、8章),承第一章后半部分,分述关于 “食”方面的事。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三个时期。 1、原始文学 2、夏商文学 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4、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5、楚地文化与楚辞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
《礼记•郊特牲•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 木, 归其泽!”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 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神话的产生的思想基础:①“泛灵论”。②图腾崇拜。 神话“是对宇宙之谜做出的最初解答。它企图找出万物的起始和原因 。因此,神话不仅是幻想的产物,而且还是人类最好求知欲的产物。 —恩格斯·卡西尔《语言与艺术》
④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 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 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 以闻于天子”。 “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 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 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 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 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 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第一层(第1章),从岁寒授衣写到春耕生产,总括衣、食 的生产。 第二层(第2、3、4章),承第一章前半部分,分述关于 “衣”方面的事。 第三层(第5章),由天寒写到修缮破屋御冬。 第四层(第6、7、8章),承第一章后半部分,分述关于 “食”方面的事。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三个时期。 1、原始文学 2、夏商文学 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4、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5、楚地文化与楚辞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
《礼记•郊特牲•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 木, 归其泽!”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 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神话的产生的思想基础:①“泛灵论”。②图腾崇拜。 神话“是对宇宙之谜做出的最初解答。它企图找出万物的起始和原因 。因此,神话不仅是幻想的产物,而且还是人类最好求知欲的产物。 —恩格斯·卡西尔《语言与艺术》
④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 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 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 以闻于天子”。 “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元以前 PPT

• 2、宋学
• 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 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 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 •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 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
• 3、语言特色: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
绘色 • 《卫风· 木瓜》:
•
•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 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 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 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 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影响着整个中国文 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 “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 期提出来的。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
• 一、采诗说 • 班固《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 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 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 天下。” •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 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 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 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三、体裁(句式)、章法、语言
• 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 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 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 的基本单位。 • 2、重章叠句的章法特征(如:《芣苢》、 《蒹葭》)。 •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 《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
• 《芣苢》
• 《小雅· 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 年,宜其遐福。” • 《小雅· 白华》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 无良,二三其德。” • 《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 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 2、诗歌―――《诗经》
三、战国文学(百家争鸣)
• 1、散文
• 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 《韩非子》 历史散文:《战国策》
•
• 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 又一个诗歌高峰
• 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 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 2、宋学
• 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 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 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 •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 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
• 五、战争徭役诗 •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
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小雅· 采薇》 《秦风· 无衣》《大雅· 常武》《大雅· 江汉》 《豳 风· 东山》 《卫风· 伯兮》 《王风· 君子于役》 • 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 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 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 心理特点。
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
•
《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 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 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大致说 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 清代‚朴学‛重‚考据‛。
• 1、汉学 • 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 《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 诗郑笺》、《毛诗正义》等。《诗大序》 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2、诗歌―――《诗经》
三、战国文学(百家争鸣)
• 1、散文
• 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 《韩非子》 历史散文:《战国策》
•
• 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 又一个诗歌高峰
• 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 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 2、宋学
• 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 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 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 •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 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
• 五、战争徭役诗 •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
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小雅· 采薇》 《秦风· 无衣》《大雅· 常武》《大雅· 江汉》 《豳 风· 东山》 《卫风· 伯兮》 《王风· 君子于役》 • 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 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 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 心理特点。
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
•
《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 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 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大致说 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 清代‚朴学‛重‚考据‛。
• 1、汉学 • 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 《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 诗郑笺》、《毛诗正义》等。《诗大序》 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 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 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 王的疏远。
楚怀王十五年(前 304),张仪由秦至楚, 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 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 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 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 重修齐楚旧好。
其它作品如《九歌》、《九章》、《天 问》、《招魂》等,也都有很高的艺术独创性。 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当时楚国的民歌为 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 即楚辞。这种新体诗,句子长短不一,自由灵 活。它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限制,大 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能力,创造了十分富于个 性的诗歌。屈原是楚辞创作的奠基人。此外尚 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也是楚辞作家,但成 就不及屈原。
屈 原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 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 的爱国诗人。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 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 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 《九章》(9篇)、《远游》、《卜居》、 《渔父》、《招魂》等。其它8卷是,宋玉 的《九辩》,景差的《大招》,及汉代贾谊 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 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 《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 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 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 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 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 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 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 于沅、湘二水之间。
《中国古代文学》PPT课件_OK

22
两汉文学概说
历史分期:西汉(前206—公元25年) 东汉(25—220年)
两汉文学是继先秦文学后中国古代文学 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如果说先秦文学为中国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两汉文 学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瑰丽乐章。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汉赋、散文、乐 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23
一、汉代辞赋的重要作家作品
• 《赠裴十四》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48
三、风格多样
• 既有大气磅礴、雄奇浪漫豪放的壮美风格,又有清新 秀丽飘逸的优美风韵。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
白波九道流雪山……
•
《渡荆门送别》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毎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曽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7
陶渊明的影响
•
•
一、高尚峻洁的人格对士大夫的影响;
•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9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 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岑参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0
宋代文学 绪 论
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作品,出 现了有一定性格的 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 的情节,标志着我国叙事诗 歌更趋于成熟的新阶段。 • 1、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 2、语言朴素自然而带熟情。 • 3、形式自由多样。 • 4、比兴运用颇有特色。
两汉文学概说
历史分期:西汉(前206—公元25年) 东汉(25—220年)
两汉文学是继先秦文学后中国古代文学 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如果说先秦文学为中国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两汉文 学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瑰丽乐章。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汉赋、散文、乐 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23
一、汉代辞赋的重要作家作品
• 《赠裴十四》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48
三、风格多样
• 既有大气磅礴、雄奇浪漫豪放的壮美风格,又有清新 秀丽飘逸的优美风韵。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
白波九道流雪山……
•
《渡荆门送别》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毎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曽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7
陶渊明的影响
•
•
一、高尚峻洁的人格对士大夫的影响;
•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9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 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岑参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0
宋代文学 绪 论
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作品,出 现了有一定性格的 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 的情节,标志着我国叙事诗 歌更趋于成熟的新阶段。 • 1、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 2、语言朴素自然而带熟情。 • 3、形式自由多样。 • 4、比兴运用颇有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品PPT课件

4、《庄子》的文学特色即其寓言特色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 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最根本的一个特征:深寓言故事中去了。这种思想美与文字美、外型与本 质的极端的调和,使其在艺术上达到了极致。从这个意义上说, 《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的特色。
第二章 《诗经》
复习要点:
1、《诗经》概说 (1)《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
类;采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诗经》的编集 司马迁提出的“孔子删诗”说是错误的。
(3)《诗经》的传注 解释“四家诗”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复习要点: 1、解释“楚辞”“九歌” 2、《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特 点:
第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第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第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全诗373句,是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3、先秦文学经历的几个发展时期的文学状况
夏商王朝之前,宗教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而巫 觋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角。到了西周春秋,巫觋开始从文化主角 的位置上退下来,史官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春秋战国之交,分封制度解体,士阶层崛起,文化渐次由官方 转移到士的手里。诸子的著作成为那一时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2、《诗经》内容的分类 (1)讴歌祖先功业的诗篇 (2)描写农事活动的诗篇 (3)反映战争徭役的诗篇 (4)咏歌爱情婚姻的诗篇 (5)表达怨愤讽刺的诗篇
3、《诗经》的文学成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著 的成就: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 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最根本的一个特征:深寓言故事中去了。这种思想美与文字美、外型与本 质的极端的调和,使其在艺术上达到了极致。从这个意义上说, 《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的特色。
第二章 《诗经》
复习要点:
1、《诗经》概说 (1)《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
类;采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诗经》的编集 司马迁提出的“孔子删诗”说是错误的。
(3)《诗经》的传注 解释“四家诗”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复习要点: 1、解释“楚辞”“九歌” 2、《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特 点:
第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第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第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全诗373句,是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3、先秦文学经历的几个发展时期的文学状况
夏商王朝之前,宗教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而巫 觋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角。到了西周春秋,巫觋开始从文化主角 的位置上退下来,史官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春秋战国之交,分封制度解体,士阶层崛起,文化渐次由官方 转移到士的手里。诸子的著作成为那一时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2、《诗经》内容的分类 (1)讴歌祖先功业的诗篇 (2)描写农事活动的诗篇 (3)反映战争徭役的诗篇 (4)咏歌爱情婚姻的诗篇 (5)表达怨愤讽刺的诗篇
3、《诗经》的文学成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著 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 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 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汉乐府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 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 汉代的乐府诗。《汉书· 艺 文志》载:“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 赵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 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 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 后人称为乐府诗。
《易经·归妹》: 女承筐,无实;士刲(kui)羊,无血。 《易经·中孚·六三中》: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44
原始歌谣——原始时期的民歌、民谣,是 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 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 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 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 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 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 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 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41
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哪几类内 容?这些神话故事主要保存在哪 几部古籍中?
5、我国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42
一、先秦文学的含义
广义——指秦始皇统一中国 以前的所有文学。 狭义——主要指秦始皇统一 天下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 文学。
43
二、先秦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一阶段:殷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 原始歌谣、神话故事、早期散文 1、原始歌谣、
明清文学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 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趋势。 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 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地 位。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40
思考题: 1、什么是广义和狭义的先秦文 学? 2、先秦文学的主要文学样式是 什么?传统特征是什么?有哪 些重要的作品? 3、著名的原始歌谣有哪些?它 们有什么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
1
绪论
中国古代史的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脉络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 学史也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 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 断限。三古之内,又可细分为七段。 此谓“三古七段说”。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 渊 明
隋唐文学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中国经历 了270余年的南北分裂。 公元624年,李渊建立的唐朝是我国历史上 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 展,国立的强盛,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 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的极为 有利的环境。后人把强盛繁荣的唐代,与 汉代并列,称为“汉唐盛世”。
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 越久越有滋味; 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 有极盛时期的大度; 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 润可亲。
先秦文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文化思想的 高度繁荣。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道家 “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 攻”等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精神, 与当代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张有 异曲同工之妙。
两宋文学
公元960年,赵匡胤利用手中兵权,发动陈 桥兵变,建立宋王朝。 宋代的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充满 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 教化作用,作品侧重高扬爱国主题。
苏 轼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 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被朱元璋 领导的义军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划 时代的意义。在这一阶段中,叙事性文学 首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 民的联系更为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 的观众和读者。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 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1919)
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
1.先秦文学(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2.秦汉文学(秦散文及汉五言诗) 3.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及小说) 4.隋唐文学(诗歌) 5.两宋文学(词) 6.元代文学(元曲) 7.明清文学(小说)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 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经过人们口耳相传,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 才留下了一鳞半爪。 这些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我们称 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诗经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秦汉文学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纷争的局面。 但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 有给中国的文学发展带来生机,相反由于 秦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 前冷落。 两汉王朝总共400余年,虽在政体上沿袭秦 制,但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加之国力 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为后世树立了 典范。
45
2、著名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鲧禹治水》、《后羿射日》、 《夸父逐日》、 3、早期散文 《周易·同人》、 《周易·中孚·六二》、 《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
46
神话传说——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 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 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 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 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 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 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 重要土壤和武库。
47
第二阶段: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前11世纪——前2世纪) 主要有: 诗歌、散文 诗歌——《诗经》、楚辞 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此阶段对我国文学发展具有奠基 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