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2024)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2024)

引言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重点探讨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包括其发现、制剂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正文内容:一、阿司匹林的发现1.阿司匹林的发现者与时间2.发现阿司匹林的重要科学突破3.阿司匹林命名的由来二、阿司匹林的制剂改进1.阿司匹林制剂的早期制备方法与特点2.阿司匹林制剂的工业化生产3.阿司匹林制剂的改进措施与副作用的降低三、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1.阿司匹林在疼痛缓解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对急性疼痛的作用机制b.阿司匹林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对神经性疼痛的疗效2.阿司匹林在降热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降热的机制b.阿司匹林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与其他降热药物的比较3.阿司匹林在炎症抑制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对炎症的作用机制b.阿司匹林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比较四、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1.阿司匹林的常见副作用a.胃肠道不良反应b.过敏与药物相互作用2.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和警示事项a.阿司匹林在孕妇和儿童中的应用限制b.阿司匹林的禁忌症与预防措施五、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与研究展望1.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2.阿司匹林与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3.阿司匹林衍生物的研究与创新4.阿司匹林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发展前景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处方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作用机制、制剂改进和临床应用不断完善。

使用阿司匹林仍需谨慎,因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禁忌症而引起注意。

未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个体化医疗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阿司匹林有望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的十大秘密课件

阿司匹林的十大秘密课件
02
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抗风湿、 止痛、退热和抗癌等作用,但其 最主要的作用仍是抗血小板凝集 。
适用人群
阿司匹林适用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用于治疗不稳定 型心绞痛。
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长期小剂 量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或拔牙等有创操作的人群,可以在术前一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以 降低风险。
特殊人群用药
总结词
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在使用阿 司匹林时应特别注意。
详细描述
儿童通常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使用阿司匹林 ,且需严格遵医嘱。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应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之后是否使用需咨询医 生意见。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时应谨慎,因
为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
总结词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应定期监测 并进行相应处理。
02
阿司匹林的作用
心血管保护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 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保持血管通畅。
抗血小板凝聚
抑制血小板活性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 栓烷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凝 聚的效果,预防血栓形成。
详细描述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出血,因此长期使用者应定 期检查粪便潜血。如果出现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柏油 样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 过敏反应、水杨酸中毒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也应立即 停药并就医。
06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新剂型研究
缓释剂型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阿司匹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

本文将从阿司匹林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阿司匹林的起源阿司匹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在德国拜耳公司工作,他的研究目标是寻找一种缓解父亲关节炎痛苦的药物。

在研究过程中,霍夫曼发现了一种从柳树皮中提取的物质,这就是后来的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杨酸。

二、阿司匹林的发展1. 水杨酸的问题水杨酸虽然具有一定的退烧和抗炎作用,但它同时也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霍夫曼进行了改进研究,并于1897年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的前身。

乙酰水杨酸在保持水杨酸的药效的同时,减少了胃肠道刺激,成为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2. 阿司匹林的商业化随着阿司匹林的成功合成,拜耳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推广这一药物。

1900年,阿司匹林正式进入市场,并很快获得了成功。

其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的效果,使得阿司匹林迅速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非处方药之一。

三、阿司匹林的应用1. 缓解疼痛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牙痛、关节痛等。

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2. 退烧阿司匹林也被广泛用于退烧。

它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发热信号的敏感性,减少发热反应,从而降低体温。

这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常见的退烧药物之一。

3. 抗炎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常被用于缓解关节炎、风湿病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4. 其他应用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外,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应用价值。

浅谈阿司匹林

浅谈阿司匹林

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名称浅谈阿司匹林学生学号学院化工学院专业生物化工工艺班级生化1110指导教师摘要阿司匹林,即乙酰水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酸的商品名。

本文主要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药理作用及前景等方面来谈谈对阿司匹林的认识。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水酸目录摘要 (1)1 引言 (1)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 (1)2.1阿司匹林的简介 (1)2.2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2)3阿司匹林的作用 (4)3.1 镇痛、解热 (4)3.2 消炎、抗风湿 (4)3.3 关节炎 (5)3.4 抗血栓 (5)3.5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5)3.6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6)3.7 老年痴呆症 (6)3.8 降血糖作用 (6)3.9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6)3.10 白障 (6)3.11 注意事项 (7)4 阿司匹林的药物毒性 (7)5 市场前景 (8)6.1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8)6.2国市场前景光明 (9)6 结语 (9)致 (10)参考文献………………………………………………………………‥11正文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2 阿司匹林认识及发展2.1阿司匹林的简介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酸,acetylsalicylic acid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2]分子量:138.12结构式:密度: 1.35g/cm3性质: 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酸味。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Aspirin)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1] ,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分子化学式为:C9H8O4分子结构式为:CH3COOC6H4COOH分子相对质量:180.16熔点:136-140℃沸点:321.4°C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

属于有害物质。

万一接触眼睛,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诊治;穿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并使用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例:阿司匹林(Aspirin)是应用最广和最成功的合成药物,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复方阿司匹林(APC)中的A,指的就是它。

阿司匹林的学名叫乙酸水杨酸,结构简式为,是白色针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略有酸味。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湿空气中则逐渐水解,水解产物之一毒性较大。

阿司匹林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

(1)阿司匹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类有机物A.醚 B.酯 C.环烷烃 D.单羰基(2)根据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它是由有机物P和Q反应生成的。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率,是将两个Q分子之间的脱水产物Q’和P反应来制取阿司匹林。

写出这三个有机物的结构简式:P:__________________Q:_________________ Q’: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两个Q分子间脱水生成Q’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赵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130024)摘要:阿司匹林从最早被研制的纯水杨酸到经霍夫曼改进的乙酰水杨酸,直至后来的阿司匹林被拜耳引入医疗领域,一路走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具有各种药用价值,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传统药理作用。

并且在人类对阿司匹林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发现了其新的药效,如今,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和作用机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以便人们能够更合理的利用阿司匹林,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医疗领域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阿司匹林;研发历史;作用机理;医疗1.引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较温和的解热镇痛药,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并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临床用于头痛、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短暂性缺血、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等,预防心肌梗塞、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余年,也是评价和比较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了解,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研发历史2.1 历史背景阿司匹林的问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开始用柳树叶煮汤以治头痛。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早在200多年以前它们的抗高热效应就得到了公认。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摘要:阿司匹林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通过酰化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可用于治感冒、发热、压痛、头痛、关节痛、风湿,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疾病。

本实验以浓硫酸为介质,通过水杨酸和乙酸酐发生乙酰化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和荧光光度分析法对合成的产品分别进行鉴定和含量测定。

关键词:阿司匹林红外光谱酰化反应荧光光度法Abstract:Aspirin was born in March 6th, 1899,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for the use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 Early in 1853, Charles Frederic Gerard ( Gerhardt ) has synthesized acetylsalicylic acid with salicylic acid and acetic anhydride.However,it hasn’t caused people’s attention ; I n 1898,a chemist Fehoffman in German did this experience again.what’s more, this time he has applied it in the treatment of his father’s rheumatoid arthritis.To his surprise,the treatment has a great success; Then in 1899,this intresting compound known as aspirin ( Aspirin )was introduced to clinical by Dreiser. So far, aspirin has been used for hundreds of years,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big classical drug in the chemical history.Aspirin can be used to treat cold, fever, tenderness, headache, joint pain, rheumatism, and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it also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pulmonary infarction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other diseases. We has carried out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salicylic acid and acetic anhydride acetylation,also the reaction occurrence of acetylsalicylic acid was in the medium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analysis method were also choosed as the best way identify and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synthetic products. Keywords: Aspirin IR Acylation Fluorometry UK absorption㈠前言1.1阿司匹林的历史简介阿司匹林的正式名称为乙酰水杨酸,人类开始使用这药物的年代,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居住在洞穴中的我们的远祖,每当身上有什么地方作痛或关节炎发作或体温上升时,便用柳树枝,冬青的浆果来止痛和退热。

阿司匹林剂型发展上市时间和常用剂量

阿司匹林剂型发展上市时间和常用剂量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与青霉素、安定并称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是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2.250g来阿司匹林以190419153.阿司匹林片剂:1915年1月1司匹林只有粉末状的剂型。

早在1875年,水杨酸盐就已开始用于止痛,但是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很高,1897年,德国化学家Felix Hoffman发明了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大大降低了其不良反应。

现在,这个百年老药还在不断带给人们惊喜,适应症越来越广,早已超越了它最早单纯解热镇痛的作用。

4.阿司匹林肠溶片:1993层包衣,这种药片在胃部不溶解,直到肠道才发生作用,这样就几乎完全解决了胃部不适的副作用问题。

最近拜耳公司上市的拜阿司匹林剂量阿司匹林,由于使用了肠溶衣包膜的技术,使得阿司匹林在胃内不溶解,减少了阿司匹林时胃的刺激,从而减少了传统阿司匹林片对胃肠道的副反应。

该肠溶片在2 0 0 3年9月在中国上市。

5.阿司匹林粒状产品:2003年拜耳阿司匹林粒状产品(无需饮水)面世。

200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显示,5年间每天使用300毫克或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使治疗后10至15年的结肠癌发生率降低7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作者:叶松药学 1341129
张方青药学 1341115 摘要: 阿司匹林自从问世以来,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阿司匹林的效力绝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 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阿司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 年里, 人们不断地发现阿司匹林的新效用, 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2300 多年前,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 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 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 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 当产妇生育时, 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 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 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直至1800 年, 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 Ger har 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8 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 FelitHoffm ann ) 又进行了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 1899 年由德莱塞( Dreser ) 介绍到临床, 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 in) 。

1900年,阿司匹林以每片含500毫克乙酰水杨酸的片剂形式与世人见面,这个剂型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标准剂量出现的药品。

在1925年欧洲大流感期间,阿司匹林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953年,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论文公开发表,虽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无疑使其站到了新的起跑线。

1969年7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阿司匹林作为小药箱的一名重要成员,伴随了这次远征。

但是直到1982年,人们才开始真正认识到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这也开启了阿司匹林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阿司匹林诞生的百年时间里,拜耳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对阿司匹林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20世纪早期,拜耳将阿司匹林由粉剂改成了片剂。

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适合儿童服用的阿司匹林咀嚼片。

70年代,加入了维生素C的阿司匹林VC泡腾片诞生了。

90年代,为阿司匹林增加了一层膜衣,制成了在肠道内而非胃部溶解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减少药物对胃部的刺激。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 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1] 二、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为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中常用的药物, 其作用和用途有:
1. 解热作用: 可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 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常用于感冒, 发热过高。

2. 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S 合成而产生镇痛效应, 但只具中等度镇痛, 又无成瘾性, 故临床广泛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及月经痛等中等度纯痛, 对外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2]
3. 抗炎抗风湿效应: 其抗风湿作用除解热、镇痛等因素外, 主要在于抗炎。

临床将阿司匹林作为急性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药物, 临床上也常用作鉴别诊断风湿病的药物。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小板的聚集对于止血和血栓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特异的抑制作用, 故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术后血栓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及心肌梗死等[3] 。

5. 阿司匹林能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ADP 的释放, 其不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而且对由糖尿病所致的血栓动脉硬化病、坏疽、冠状硬化有某些疗效。

6. 研究发现, 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可使患直肠癌的危险降低, 其机理可能与血中前列腺素降低有关。

国外有调查报告指出, 隔日服用阿司匹林的消化道癌症患者死亡降低40%, 食道癌的发病率可降低40%。

另有资料表明, 阿司匹林对乳腺癌扩散有抑制作用, 每周至少服用阿司匹林3 次达5 年的妇女, 其乳腺癌发生率下降1/3。

[4]
三、阿司匹林应用新进展
1.老年痴呆症
纽约艾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里查德利普顿, 是精神病学、神经学及流行病学三栖教授, 他说: “研究发现, 大脑内发生的炎症, 对于老年痴呆症的不断恶化起了推波助澜之作用。

”那些按时服用抗炎药物( 阿司匹林类) 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 如关节炎、心脏病) 的患者, 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 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2.癌症
十几年来, 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用阿司匹林防治癌症的研究。

米歇尔·洒恩博士是美国癌症学会流行病学及疾病监测研究分会副主席, 他说: “诸多试验显示,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 包括阿司匹林) 具有防治各类肿瘤之功用, 如结肠癌、食管癌及胃癌等等”。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名为“护士健康调查”的研究, 对90000 余名女性护士长期研究后发现: 那些按时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19 年的护士, 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30%; 用药时间超过20 年以上者, 其发病率会下降44%之多。

[5]
3.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研究表明, 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 合用阿司匹林会防止听力损害的发生。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进入人体后, 与体内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分子性质极不稳定, 它能损伤各种细胞, 其中包括内耳中成千上万的毛细胞。

毛细胞一旦受损, 内耳就会丧失探测声音的功能, 从而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

对动物的初步研究显示: 阿司匹林被分解后, 会变为水杨酸盐, 它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6]
参考文献
[1] 马延. 《经久不衰的阿司匹林》. 生命世界. 2013.02.15.
[2] 苏焕臣, 李晓东, 翻译. 《药物制造百科全书》. 长春出版社, 1991.5.
[3] 樊德厚, 王永利, 主编. 《中国药物大全》西药卷. 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12.
[4] 府军, 主编.《常用药物新用途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6.
[5] 芮耀诚, 主编.《现代药物学》. 第一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2.20.
[6] 张玲, 主编.《药物应用与毒里数据》.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23.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