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得出结论:要培养儿童优良的人格特征,从而减少和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攻击行为;儿童;研究综述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
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历时近百年,但迄今为止对攻击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
[1]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因此,儿童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推、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等方面。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维度,攻击可分为不同类型。
如劳伦茨(Lorentz)和雷斯(Reise)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哈吐普(Hartup)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艾沃雷尔(Averile)把攻击分为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美国心理学家道奇和考依将攻击分为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儿童攻击性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何伟健吴思远梁熙维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
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
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
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1.1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
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l】陈楣国.了解孩子的科学方法【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 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项攻击性的比率占第二位,第三组被试则是
“违犯规则不听劝告”一项攻击性比率占第
【31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N E 1630 1866 1905
出,各年龄段幼儿攻击性行为递减的趋势
1研究过程
1.1究被试 本研究调查了3—6岁幼儿135名,其中
是不等速的,从第一年龄组(3—4岁)到第二 年龄组(4~5岁)攻击性行为减少较快,虽未 达显著性差异(t。=1.88,P>O.05),但从观察 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这可能与幼
P
三组被试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检验表
X 39.76 44.43 45.35 SD 11.38 10.56 12.48 tl:1.88 t2:0.36 >O.05 >O.5 t
儿从家庭环境进入幼儿园环境所受到的规 范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第二年龄组与第三 年龄组(5~6岁)差异较小(t,=O.36,P>0.5), 这说明儿童攻击行为与年龄有关。桑标先 生指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儿童
(2)在攻击内容上,幼儿所表现出来的 行为与教育密切相关,各年龄组都能接受 教师对其失误行为的纠正。这说明在纠正
是在此时渐趋成形并得到不断发展。如果
在这个时期不能有效纠正其攻击性行为而 任其发展,就可能形成其好斗的攻击性的 人格特征,进而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无法融 入社会。
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过程中,教育具有重
童的攻击性行为就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 再现。 在独生子女非常普遍的中国家庭,儿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雷可可摘要: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危害,从各方面来分析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矫治有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好斗,爱和小朋友大家,甚至惹祸。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也有同感,总是能发现有幼儿既会拳打脚踢,又会口头攻击别人,还会抢夺别人的玩具或其他好玩的东西,让人伤透了脑筋。
孩子是天真浪漫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喜欢探个究竟,而且具有想要得到的事物必须得到满足的心理,若不然就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这些不良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纠正,不仅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作了具体剖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类型及危害。
所谓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个体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和抢夺、损坏他们财物等霸道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有所不同。
它不是因根本的利害冲突或极端的对立关系引发的,而往往是由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或纠纷引起的。
我国学者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企图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上的进攻(如打、踢、咬等),言语上的攻击(如大声叫嚷、叫别人绰号、贬低他人、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在孩子拥有自我意识以后,就开始会出现攻击性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3岁以后,这种行为会显著增加,而在3——6岁达到第一个高峰,这时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可视为幼儿攻击性行为。
因而,控制好这段时期幼儿的行为,可使以后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大幅度地下降,所以,这段时期的教育变得异常重要。
目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分为获得注意性和取乐性两种类型。
所谓获得注意性攻击行为,是指幼儿对引起他人的注意建立在对别人的攻击上;如一些幼儿为了引起正在与人交谈的人的注意,就去推打自己周围的小朋友;5岁的东东(使用化名)上课时为了能使老师注意到他请他发言,就举起小手敲打旁边每一位幼儿的头,招来的结果却是同伴们的告状,老师的批评。
[行为,儿童]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行为,儿童]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1f6ef58a0116c175e0e4804.png)
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综述摘要儿童早期的攻击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以后的反社会行为倾向。
儿童的关系攻击是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较为关注的研究新领域。
从关系攻击的提出、测评、理论基础、目前研究的新进展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结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一些展望,以期对关系攻击的研究有一些启示。
关键词儿童关系攻击综述Review of Children's Relational AggressionLIU Lu, WANG Xiaojun(Shenzhen University Normal College,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aggression can predict the future antisocial behavior in tendencies to some extent. Relational aggression of children study new areas in recent years, some researchers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Several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sed attack, evalua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etc. Progress summarizes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in recent year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some prospects,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ks on some inspiration.Key words children; relational aggression; review攻击行为是在儿童发展中比较常见,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社交及学业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1、工具性与敌意性
在众多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方式中,美国心理学家哈吐普,根据攻击的目的和性质,把攻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类。
工具性攻击时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们的行为。
敌意性攻击又称认为指向的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和打击他人,例如一位幼儿有意去打同伴,用力撕扯、推搡同伴,惹对方哭泣,或者是为了报复同伴去打对方。
2、直接性与间接性
直接性攻击包括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身体攻击是指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对同伴进行攻击,比如踢、踩、抓、咬、推、碰撞、抢夺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时指直接用口头语言对同伴进行攻击,比如给同伴起绰号、辱骂、威胁、恐吓同伴等。
间接性攻击是指幼儿借助第三者对同伴进行攻击,在学前期主要表现有:向第三者说某人的坏话,散步谣言,使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欢他;还有教唆第三者去攻击对方;还有的是在某次活动或者游戏中孤立、排斥某位幼儿,如对其他同伴说:“我们不要和他和我们一起玩,不要理他,他是傻瓜”等等。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而后进一步阐述了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类型,文章对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进行简要说明,主要叙述了其受家庭、儿童个体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最后提出了如何减少和控制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特别之处我们应该采取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可用粗暴的方法,应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与人为善的品质,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现在的孩子们受到动画片打斗游戏的影响,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喜欢模仿他们的偶像特别的喜欢奥特曼,学者他们的打斗,造成安全隐患。“全美电视暴力研究”(1998)对美国电视节目中暴力内容的数量、性质和背景所做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显示,美国的电视节目中充斥着暴力。在6:00~23:00这一事件段内所播放的电视节目中有57%含有暴力镜头,常见的形式是对受害者的反复攻击行为,并且通常凶手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事实上,大多数的暴力情节都没有对受害者所受到的严重身体伤害有任何描述,也没有对暴力行为的任何谴责,并且似乎表明了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有2/3的电视暴力镜头是通过幽默的方式表现的。儿童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平均超过39%,而大多数的电影暴力镜头出现在卡通片中。如: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以为5岁左右的男孩—豪豪和一位3岁左右的女孩—盈盈在活动区域里面玩,突然我看到豪豪的手用力得在打盈盈,盈盈在一旁哭着,只听豪豪嘴里在说:“我是宇宙之父,我要消灭你们,打死你这个怪兽。”面对这一面想到的无疑就是暴力电视造成的,豪豪看了动画片《奥特曼》把自己想象成了惩罚怪兽的英雄,把同伴盈盈想象成怪兽。由此可见,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干预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干预策略摘要目前学界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相关领域获得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如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与相关问题行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关系及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等。
但是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上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本文选取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干预策略为命题,主要目的则是针对当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干预策略进行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首先进行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论概述,然后以北京市部分幼儿园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则针对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提出几点浅见。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Manifestations、caus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aggressivebehavior.AbstractAt present,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were studied, and obtained the conclusion of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such as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behavior related problems, individu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social cognitive processing. But the mechanism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has aggressive behavio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this paper selected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for the proposition, the main purpose is to analyze the 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theory, this paper us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se study analysis was firstly carried out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then to part of kindergarten in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finall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Key Words: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prevention strategy一、引言(一)前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能力、人格等各方面的正常发展,并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出青少年期于成人期的种种不良问题。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性行 为的重要 因素。研 究表明 , 群体 的相互作用 , 可 以导致人们攻 击性的增加 。大众传媒 中的暴力传播会增 加公众尤其 是儿童 的攻 击性 , 传媒 中 的暴 力渲 染 也是 导 致 儿 童攻 击 性增 强 的一 个 重 要 因素 。 3、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对儿童攻 击性 行为 也有非 常重 大 的影 响 。首先 , 与 儿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涵 义 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和 自我控制 水平有 关 。道德 水平 高 的儿 童 , 儿 童攻击性行 为又称侵 犯性 行 为 , 是 指 以伤 害他人 为 目的的 亲社会动机会较强 , 其次 , 与儿童 的人格 特点有 关 。研究 表 明 , 儿 行为 。侵犯性 是指身体上 的进攻 , 言语 上 的攻 击 , 也可 以侵 犯别人 童较 强的攻击倾向与某 种人格 结构 的稳定 性 紧密相 连。再次 , 与 的权 利 。 主 要 表 现 为 : 打, 踢, 咬, 大声 叫嚷 , 叫喊名字 , 骂人 , 暴力, 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 关 。等人 的研 究发 现 , 与受欢 迎的 同学相 抢 走 别 人 的 东 西 等 比, 攻击性男孩对 冲突性社会情境 的解决办法较少 。
诸 如此类事件很容易被忽略。但是 , 忽略这种 可能引起公 然对 现 A组儿童 的攻击性行 为明显多于 B组儿 童。奖励 和惩罚是 增强 抗 , 抗 的侵犯行为 , 后果 会更 加严 重。因此在诸 如此类 的情 况下 , 教 师 或抑制儿 童攻 击性行为 的有效手段 。 第四, 儿童 的攻击 性行 为 随攻击 性行 为 的反馈 而发 生态度 上 应该使幼儿认识到侵犯行 为是不能 够被接受 的。因此应该 帮助受 的变化 。研究 发现 , 儿 童攻 击性行为 的次数和强 度 , 往 往 以被 攻击 害者维护其合法权益 。也应该对 目睹侵 犯行为 的儿 童进行现 身说 性行为时 , 被攻击者作 出沉默 、 退缩 、 哭泣 的态 度反 应时 , 那么, 这 法教育 。 4 、 培养儿童 的移情能力 和杭诱惑 能力 个攻击者就会 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别 的儿童 ; 相反 , 当被 攻击者受 到 移情 能力越 高, 抗诱 惑能力 越强 , 发生攻 击性行 为就越 少 ; 反 攻击时 , 立即给 以反击 , 那么, 这个 攻 击者 的攻 击性行 为就 会有 所 之 , 发生攻击性行 为就越 多。根据这种 规律 , 我们应该 努力培养儿 收敛 , 或 转 向 另 外 的对 象 童 的移情能力 和抗诱惑能力 , 激发他们 的同情 心 , 从 而抑制和矫 正 三 JL 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影 响 因 素 他们 的攻击性行为 。 影响攻击性儿 童的攻 击性 行为 的 内外 因素有很 多 , 综合国内 5 、 为儿童提供解决冲突 的榜样 外有关研究 , 主要包括 以下 几个方面 : 当幼儿面 临冲突时 , 因缺 乏解 决 冲突的恰 当策 略而很 难 自己 1 、 生物学 因素 缓解 , 成人 可以训练 幼儿利用 亲社会行 为如分享 、 合作让 幼儿 自己 它为儿童攻击性行 为的产生提供 了重要 的生物学 前提 。调 查 解决冲突 , 也可 由成 人 的劝解来 消除 幼儿 之间 的冲突 。当幼儿在 结 果表明 , 攻击性儿童 父母 的性 格特 征 中有好 动 , 性 急 的特 点 , 表 冲突情境 中自觉地利用 亲社会 行为解 决 了冲突 时 , 教 师和 父母一 明先天神经类 型 , 遗传素质 对儿童攻击性行 为是有一 定影 响的 , 儿 定 要 及 时 的加 以表 扬 , 强化 这一行 为 , 一方 面 , 能 使 幼 儿 继 续 采 用 童遗传 了某种 先天性的基 因倾 向 , 而这 种倾 向会 在后 天 的环境 中 这种方式解决 冲突 , 减少攻 击行 为 , 另一 方面 , 又为 其他幼 儿树 立 得 到 表 现 或 者 强化 。 了解决冲突 的榜样 , 当其 他幼儿在面临类似情境 时 , 能 按老师认 可 2 、 社 会 环 境 因 素 的榜样行为来解决 冲突 , 榜样 的力 量是 无穷 的, 榜样训 练法可 以有 主要包括家庭 、 学校 、 同伴群体与 大众传媒 的影响 家庭在儿 童 效 地 减 少 幼 儿 的攻 击 行 为 。 行 为 社 会 化 的过 程 中起 关 键 作 用 。家 庭 在 儿 童 行 为 社 会 化 的过 程 参考文献 : 中起 关 键 作 用 。 国外 研 究 表 明 , 缺乏 温暖 的家庭 、 不 良 的家 庭 管 教 [ 1 ] 伦森. 社会心理学入门[ M] . 北 京: 群众 出版社 , 1 9 8 5 . 方式 以及对儿童缺乏 明确的行为指导 和活动监督 都可 能造 成儿 童 [ 2 ] 尔加德. 心理学导论[ M] . 北 京: 北 京大 学出版社 , 1 9 8 7 . 以后 的高攻击 性。学 校在 儿 童行 为 社会 化 的 过程 中起 主导性 作 [ 3 ] 令智 , 等. 社会心理学新编[ M] . 沈 阳: 辽 宁人 民出版社, 1 9 8 7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主”。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 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 “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 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 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 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 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 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 击性行为。
明明,4岁,抬手就打不喜欢的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 为表现: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 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分析原因:因为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小时候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碰到桌子或者椅子摔倒以后,奶奶 会马上打桌子或者椅子,埋怨它们碰到了明明。后来明明也跟着 打碰到他的东西,不让打就会哭闹。父母从心理上觉得亏欠了孩 子,发现明明这个坏毛病也没有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总是觉得孩 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 树立科学儿童观,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 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 家园合作逐步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 • 启发幼儿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 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 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并创设一个能使
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 减少环境中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刺激等
(三)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
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 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 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 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 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 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 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
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
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总体来说,男孩多
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多以语言攻击居多。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 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 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 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 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 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 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 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 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 展。
洋洋,4岁,中班幼儿,喜欢模仿奥特曼,打闹行为具有明 显的模仿性。具体行为表现:当小朋友议论奥特曼的时候,他会 毫无顾忌地模仿奥特曼的打斗动作。列队做操时,会故意推前面 的小朋友,或者是碰后面的小朋友。户外体育活动时,和小伙伴 打闹一团,经常有孩子告他的状。
分析原因:①生性好动。洋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从小 就十分淘气,经常爬高上低,父母也认可孩子的表现;②模仿心 理。洋洋模仿奥特曼和小朋友打闹,没有明显的利益争夺,大多 数就是喜欢动手动脚;③引起关注。孩子就是孩子,做事情目的 很单纯,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二)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
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红脸/黑脸),妈妈批评几句,爷 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 “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 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 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 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 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 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 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 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 引导。
幼儿的攻击行为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普遍存在。
是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
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
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
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
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