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毒性
农药毒性是怎么区分

农药毒性是怎么区分如何测定农药药剂的药效好坏,农药都是具有毒性的,有的农药毒性高,有的农药毒性低些,许多人在使用农药时不知道农药的毒性有多强,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农药毒性是怎么区分的吧。
农药毒性区分有以下几点:1.微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00毫克以上/公斤体重。
如多菌灵、百菌清、乙磷铝、代森锌、灭菌丹、西玛津等2.低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1至5000毫克/公斤体重。
如敌百虫、杀虫双、马拉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甲四氯、丁草胺、草甘磷、托布津、氟乐灵、苯达松、阿特拉津等3.中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01至500毫克/公斤体重。
如乐果、叶蝉散、速灭威、敌克松、402、菊酯类农药等4.高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1至100毫克/公斤体重。
如呋喃丹、氟乙酰胺、氰化物、401、磷化锌、磷化铝、砒霜等5.剧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至50毫克/公斤体重。
如久效磷、磷胺、甲胺磷、苏化203、3911等以上分别介绍了农药中毒的类型、农药的分级等。
农药的毒性作用除了取决于此种农药本身的毒性以外,与它的剂型、使用方法等也有关。
例如,呋喃丹是属于高毒农药,但使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就大大降低了它的危害。
又如阿维菌素也是属于高毒农药,但由于它加工成的制剂含量都很低,其制剂经口、经皮毒性都是后于低毒范畴。
一般说来,对人和动物毒性最高的农药类别是杀虫剂,因为它们产生急性口服毒性反应的能力强。
有机磷类农药,如对硫磷、乙基谷硫磷、丰索磷和速灭磷是剧毒的,LD50值很低。
作用方式与有机磷类相同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毒性变化值很大,如涕灭威是剧毒的,但西维因和抗蚜威毒性相对就低多了。
有机氯类杀虫剂如狄氏剂和滴滴涕是非常稳定的化学物质,它们进入人体或环境中后能留于其中累积起来,使慢性毒性的危害增加(这也是它们被禁用的原因之一)。
菊酯杀虫剂(如氰戊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对人或哺乳动物毒性低或有中等毒性,但对蜜蜂和鱼可能是高毒的。
澳氰菊酯的LD50是150毫克/公斤,是菊酯类农药中毒性最高的农药之一。
哪些农药毒性非常强

哪些农药毒性非常强
对其农民来说,每年都会使用农药来进行除草刹虫,以保障农作物健康的生长,不过很多农药都是有剧毒的,使用上需要多加小心,那么哪些农药毒性非常强?
剧毒农药有轻氧化铜、灭多危(万灵水)、1605、甲胺磷、久效磷、内吸磷、甲拌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水胺。
从2007年1月1日起,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四种农药禁止使用。
限制使用的农药:甲拌磷、氧化乐果、磷化铝、克百威(呋喃丹)等。
上述农药在动物试验中经口服及皮肤涂抹的LD50都在50mg/kg以下。
如对硫磷(1605)对人畜的毒性很强,大鼠口服LD50为6.5mg/kg。
剧毒农药即毒性剧烈的农药。
此类农药在动物试验中经口服及皮肤涂抹的LD50都在50mg/kg以下。
如对硫磷(1605)对人畜的毒性很强,大鼠口服LD50为6.5mg/kg。
其它如甲胺磷、久效磷、内吸磷、甲拌磷等都属于剧毒农药。
剧毒农药不仅容易造成人畜急性中毒,而且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如可迅速杀灭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等。
上面这些农药毒性都是非常强的,所以说需要对其这些农药使用上多加注意,还需要对其农药中毒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等进行了解,掌握有毒物品知识很关键,就是最好的选择。
农药毒性分级

农药毒性分级
来描述
农药毒性分级是一种保障农作物的技术,也是环境保护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将农药分为不同的毒性级别,以表示它们可能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的危害程度,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以便他们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从而确保他们选择正确的农药。
农药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毒性类别:劣质毒性,低毒性,毒性和高毒性。
劣质毒性的农药,具有较低的毒性,小量暴露时所造成的危害最小。
低毒性农药可能会造成轻度伤害,而中毒性农药可能会造成重度伤害,最后是高毒性农药,少量暴露就可能会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死。
农药毒性分级旨在提高用户安全性,确保农药使用者注意到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了解使用者可能接触的农药和他们可能从使用农药中受到的损害的程度,有助于决定他们是否有必要调整使用布局,选择不同的用药组合或改变药剂补偿方案,以降低暴露的风险。
了解农药的毒性水平也有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
严格的检测规定和要求,可以有效地降低农药在环境中残留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对农田,水井和其他土壤和水体中存在的不良生物的污染。
因此,农药毒性分级不仅在决定消费者是否能够有正确的产品选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是促进健康,环境友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助于确保消费者和农民的健康和安全,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农药的毒性与安全使用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因此,表示农药急性毒性时, 常注明供试动种类;比如:大 鼠 口 服 LD5050mg/kg 、 大 鼠 经 皮(24小时)LD50200mg/kg、 大鼠吸入LD502mg/kg等。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急性毒性 衡量各种药剂的急性毒性的大小,常 采用动物试验。急性毒性是指动物与 农药接触后(经消化道、皮肤或呼吸 道一次给予受试动物摄入一定量的农 药后),在24-48小时内即出现中毒 反应,并以毒性值确定其毒性大小。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急性毒性 毒性值以致死中量LD50表示,单位为 mg/kg;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受试 动物或昆虫被杀死50%数量时所需的 药剂量;即受试动物被杀死50%数量 时每公斤体重所需的农药毫克数。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③亚慢性毒性 同亚急性毒性,但给药时间更长, 为3-6个月,主要是观察机体发生 毒作用特点。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④慢性毒性 它是衡量化学农药能否达到安全 使用的重要指标。指农药对生物体 长期低剂量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染毒时间通常为1-2年。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农药进入人、畜和环境中有益生物体 内的途径有三条: ①经口进入消化道,由胃肠吸收而引 起急性中毒。 ②经皮肤侵入体内,由血液输送和扩 撒到各组织,引起急性中毒。 ③经口鼻吸入呼吸道,由气管或肺部 扩散入血液,引起急性中毒。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经口进入消化道,由胃肠吸 收而引起急性中毒。多数是由 于误食高浓度的农药药液或食 用农药污染的食品所造成的, 一般病情比较严重。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常见的农药有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一、有机氯农药对人体危害:有机氯是最早使用的一种农药,主要有六六六及DDT等,在环境中稳定性强,不易降解,在环境和食品中残留期长,如DDT 在土壤中消失95%的时间需3~30年(平均10年),通过食物链进入体内后,因是脂溶性物质,主要蓄积于脂肪组织中。
有机氯农药多数属于中等毒或低毒。
有机氯农药能诱发细胞染色体畸变,因为有机氯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部分品种及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致癌作用。
我国已于 1983年停止生产,1984 年停止使用。
二、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有机磷农药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杀虫剂,常用产品是敌百虫、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等。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的性质不稳定,易迅速分解,残留时间短,在生物体内也较易分解,故在一般情况下少有慢性中毒。
有机磷农药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急性中毒。
有机磷属于神经性毒剂,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经血液和淋巴转运至全身。
其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与生物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稳定的磷酰化乙酰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引起胆碱能神经纤维高度兴奋。
三、拟除虫菊酯类:拟虫菊酯类农药是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可用作杀虫剂和杀螨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用量少的特点。
目前大量使用的产品有数十个品种,如溴氰菊酯(敌杀死)、丙炔菊酯、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
其毒性作用机制是通过对钠泵的干扰使神经膜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期延长,阻断神经传导。
另外,还具有改变膜的流动性,增加兴奋性神经介质和 CGMP 的释放,干扰细胞色素C和电子传递系统功能。
此类农药由于施用量小,残留低,一般慢性中毒少见,急性中毒多由于误服或生产性接触所致。
农药的毒性和对农药生产的认识

农药的毒性和对农药生产的认识农药的毒性我国农药年生产能力约50-60万吨(按有效成分计),但年产量约35万吨,加工制剂80-100万吨。
农药有效成分品种有400多个,产品约7000多个,我国农药品种以杀虫剂为主,约占72%,杀菌剂约占11%,除草剂约占15%,每年防治病虫草鼠害面积约44亿亩,可挽回15%左右的农产品损失,因此农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
自1990年起我国农药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有40多个品种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中远东、大洋洲及港台地区。
同时约有100多个农药品种从国外进口。
●定义农药:指人们为杀灭或抑制对农业有害的生物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按作用对象分,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杀螨剂、杀鼠剂。
按化学类群分:无机农药有机金属农药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氨基甲酸酯类、脒类-R1N=CH-R2、硫脲类-R1R3N-C=S-NR3R4、硫代氨基甲酰、取代脲)、植物性农药(拟除虫菊酯、鱼藤酮、木烟碱与烟碱)●农药的发展第一代农药:无机农药、天然植物及其产品第二代农药:有机农药,1959年缪勒发明DDT开始1983年由国务院发文停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2004年1月1日,中国将开始撤销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5种高毒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的有关证书;2007年1月1日,中国将全面禁止这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
目前5种高毒农药的总产量约为10万吨/年,占农药总量的比例在20%-25%,产值则占总产值的15%左右,约为3亿第三代农药: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第四代农药:行为改性药,如信息素、性诱激素及抗进食剂第五代农药:新型天然产物和脑激素拮抗物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因素:内因:农药的溶解度、挥发性、电荷分布、大小、外因:吸附作用、水及空气流动、光、温度、pH、生物作用(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分布进入途径:使用农药时黏附在农作物上的占30%,其余落入土壤,而使用除草剂及应用浸种、拌种等方式施药,直接将农药施入土中。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在使用农药时,必然要遇到毒性、毒力、药效三个问题。
三者的含义不同,但又是经常容易被混淆的问题。
(一)毒性是指药剂对人、畜等的毒害程度。
我国现行对农药毒性测定是用纯药原药或制剂在大白鼠、小白鼠、兔、狗等试验动物身上测定,分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1.急性毒性是指药剂经皮肤或经口、经呼吸道一次性进入动物体内较大剂量,在短时间内引起急性中毒。
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以农药对大白鼠“致死量”表示,目前国内外通常用“致死中量”或叫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致死中量是指毒死半数受试动物剂量的对数平均数,即每千克(公斤)体重的动物所需药物的毫克数,记作“mg/kg(毫克/千克)”。
LD50愈小,药物毒性愈大。
根据我国《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依致死中量分高毒、中等毒、低毒3种。
高毒农药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国家有规定,使用时要遵守。
最小致死量(MLD):即受试动物开始出现中毒症状而死亡的剂量;全致死量(LD100):指受试动物全部死亡所使用的最低剂量;无作用剂量(NoEL);致死中浓度(LC50):即在一定时间内受试动物死亡50%吸入剂量(毫克/立方米);耐药中量(TLM):表示农药对鱼的毒性,一般用48小时内引起鱼半数死亡的浓度。
标记为TLM48小时LC50(毫克/升)或用ppm(百分之一);致死中时间(LT50):在一定条件下能杀死被试生物群体中一半数量所需的时间;击倒中时间(KT50):一定量药剂能击倒50%被试昆虫所需要的时间;每日允许摄取量(ADI):每天按人的体重(公斤)计算所能摄取的农药重量,在人的一生中不会造成对人体有害,单位mg/kg体重/天;农药的半衰期:是指农药在某种条件下分解或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农药量最大容许残留量:供人类食用的农副产品中允许的农药最高限度的残留浓度。
农药的分类与毒性

农药的分类与毒性农药的分类与毒性 1(按农药的来源分类(1)矿物源农药有效成分多由无机矿物简单加工制成,主要有铜制剂(波尔多液、碱式硫酸铜悬浮剂)、硫制剂(石硫合剂)。
(2)生物源农药是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用天然植物加工制成,主要有除虫菊和烟碱,此外还有鱼藤、苦参、楝素等。
此类农药一般毒性较低,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药害,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
但来源有限,药效低,用药量大,残效期短,品种单一。
微生物源农药通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
它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工业大规模生产,如阿维菌素、井冈霉素等。
一般对植物无药害,对环境影响小,对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
(3)有机合成农药由人工研制、通过化学工业人工合成的农药。
占农药品种的绝大部分。
一般药效高,作用快,防治效果好,且用量少,用途广。
但有害生物易产生抗药性,且有残留,还污染环境,对人、畜也不安全。
2(按农药的防治对象分类(1)杀虫剂用于防治有害昆虫的药剂。
如灭扫利等。
(2)杀螨剂用于防治有害螨的药剂。
如克螨特、速螨酮等。
(3)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病原微生物的药剂。
如霜脲锰锌等。
(4)杀线虫剂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药剂。
如米乐尔等。
(5)除草剂用于防除田间杂草的药剂。
如除草通等。
(6)杀鼠剂用于防治害鼠的药剂。
如溴敌隆、敌鼠钠盐等。
(7)杀软体动物剂用于防治有害软体动物的药剂。
如防治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门的灭旱螺等。
(8)-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药剂。
如乙烯利(用于催熟)、赤霉素(用于刺激生长)、矮壮素(用于抑制生长)、九二0等。
3. 按农药的作用方式分类(1)杀虫剂的作用方式触杀作用药剂通过昆虫表皮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用于防治各种类型口器的害虫。
通常只有触杀作用的农药较少,大多数农药还具有胃毒作用。
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农药的毒性第一节概论我国农药年生产能力约50-60万吨(按有效成分计),但年产量约35万吨,加工制剂80-100万吨。
农药有效成分品种有400多个,产品约7000多个,我国农药品种以杀虫剂为主,约占72%,杀菌剂约占11%,除草剂约占15%,每年防治病虫草鼠害面积约44亿亩,可挽回15%左右的农产品损失,因此农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
自1990年起我国农药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有40多个品种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中远东、大洋洲及港台地区。
同时约有100多个农药品种从国外进口。
●定义农药:指人们为杀灭或抑制对农业有害的生物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按作用对象分,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杀螨剂、杀鼠剂。
按化学类群分:无机农药有机金属农药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氨基甲酸酯类、脒类-R1N=CH-R2、硫脲类-R1R3N-C=S-NR3R4、硫代氨基甲酰、取代脲)、植物性农药(拟除虫菊酯、鱼藤酮、木烟碱与烟碱)●农药的发展第一代农药:无机农药、天然植物及其产品第二代农药:有机农药,1959年缪勒发明DDT开始1983年由国务院发文停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2004年1月1日,中国将开始撤销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5种高毒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的有关证书;2007年1月1日,中国将全面禁止这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
目前5种高毒农药的总产量约为10万吨/年,占农药总量的比例在20%-25%,产值则占总产值的15%左右,约为3亿第三代农药: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第四代农药:行为改性药,如信息素、性诱激素及抗进食剂第五代农药:新型天然产物和脑激素拮抗物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因素:内因:农药的溶解度、挥发性、电荷分布、大小、外因:吸附作用、水及空气流动、光、温度、pH、生物作用(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分布进入途径:使用农药时黏附在农作物上的占30%,其余落入土壤,而使用除草剂及应用浸种、拌种等方式施药,直接将农药施入土中。
此外雨水冲洗也可将农药带入土中。
迁移:大量流动与扩散两种作用。
大量流动致翻耕、地表径流、土壤水渗滤、淋溶引起,扩散作用与土壤性质有关。
影响迁移因素中吸附作用最主要,包括:(1)物理吸附(2)化学吸附(离子吸附、质子化、氢键结合)(3)配位作用转化:非生物降解:化学水解、光化学分解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单细胞藻类等可将农药分解为无机物(二)农药在水体中的迁移与分布污染途径:(1)直接施入水中:污染局限于局部(2)由土壤迁移而来:经地表径流或渗滤至地下水,污染面广(3)农药厂排污:污染集中,浓度高。
点源污染。
水中最常见的农药是有机氯——DDT、DDE、DDD,其次是狄氏剂、艾氏剂,七氯等。
迁移:(1)附于颗粒物沉降于底泥(2)随水流海流迁移(3)被水生生物摄入(三)农药在大气中的迁移与分布污染途径:(1)喷洒过程中部分颗粒进入大气(2)挥发:作物表面或土壤表面(3)废气:农药配制、加工运输、农作物废弃物燃烧迁移:气流作用。
农药也可以在大气中消失,其降解途径有部分农药的降解,多数农药可因雨水洗涤及沉降而落入地面和水中。
但适当条件下又可由地面挥发或风蚀重返大气。
(四)农药在生物间的迁移分布通过食物链转移;生物富集。
二、农药的环境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农药的毒性1、急性中毒包括职业性(工业生产、农业施用)、农药自杀、误服误用引起。
引起急性中毒的农药最常见为有机磷杀虫剂,其次为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有机汞。
每年因使用不当导致农药中毒的死亡人数达上万人,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亿元人民币。
在全国每年自杀死亡的28.7万人中,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
62%的自杀者是服用农药或鼠药自杀。
2、长期的临床效应(1)烷基汞引起运动、感觉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什么是生产者慢性长期的毒性效应呢?当生产者潜在性地暴露于含苯氧基除草剂和它们的杂质,如二恶英,特别是TCDD时,许多工人会长一种氯痤疮,就是青年人面部的粉刺,这是暴露于较高浓度TCDD 中的患病症候,但是未必立即或短期可见大量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总人口中农药生产者比例不大,而且在调查的期间内人员有所流动,有时候不能查到有害影响的足够证据,也难以查到在被调查人群中癌发生的概率。
对接触苯氧基除草剂的工人调查发现工人患软组织肉瘤的情况比平常人要多。
还有调查发现常接触对位联吡啶(一种生产百草枯过程的中间产物)的工人,易患恶性的皮肤损伤。
有些工人长期接触有机氯农药,如氯丹,七氯,异狄氏剂,艾氏剂,狄氏剂和滴滴涕),但未发现患癌风险在增加。
因此,许多人认为有机氯农药对生产者的健康影响仅有急性毒性影响,不表现出长期效应。
长期接触开蓬的工人会影响到他的生殖系统功能,表现为精子数量的暂时减少。
长期接触无机砷农药的工人患肝癌的风险在增加。
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的工人血相会发生变化,还会使血液的生化指标出现异常,表观症状尚不清。
致癌目前认为与长期接触农药有关的癌症中,证据最多的是淋巴癌,骨髓瘤,白血病和软组织肉瘤。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长期接触农药的农民也能患其它种类的癌。
有两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农药的农民肝癌发生率明显地高。
还表明这种风险增加与调查对像是否吸烟无关,吸烟因素可以排除。
接触农药历史愈长的愈易于长肝癌说明农药和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癌的因果关系的证据还不多。
有案例表明:长期接触农药的农民结肠癌的发生风险略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然而另一案例却发现时不时接触二恶英的人患胃癌较多。
有案例报导:有很长接触橙试剂历史的人患肾癌死亡的居多。
还有案例报导:长期使用杀菌剂安妥与其易患膀胱癌有联系,因此目前已很少使用安妥了。
总之,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尚不足以说明许多农药和癌之间存在完全确切的因果关系。
生殖毒性:二溴代氯丙烷是一种农药,用于熏蒸土壤,杀灭线虫等害虫,但该农药对人体也有削弱生殖能力的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几乎一半长期接触该农药的农民精子数量比正常人要少,约少于正常人精子数的10%。
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暴露于该农药的时间长短和暴露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精子数量减少。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农药及其毒理一、有机氯农药分为两大类:(1)氯化苯类:DDT 、六六六(六氯环己烷C 6H 6Cl 6)、氯杀螨、五氯硝基苯等(2)多环氯代脂肪烃类:七氯、狄氏剂、艾氏剂——环戊二烯作原料,是杀虫剂中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主要成分是氯代碳氢化合物。
过去我国使用农药中60%是有机氯。
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少数为粘稠液体,化学性质稳定,光、高温均不易分解,不溶于水,在土壤中消失95%要几到几十年。
(一)有机氯农药的毒性作用1、代谢: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进入机体,挥发性低。
主要经消化道进入机体,吸收后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以及脂质含量较高的组织器官如大网膜、肾周围组织等,其次是骨髓、肾上腺、卵巢、脑、肝、肾。
代谢后经尿、粪、乳汁排出,还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
有机氯农药在机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是脱HCl 、脱氯和氧化反应。
CC C lC l C lC lC HC lC C lC l C lC C lO HC lC C l C lC lC HC lC C l C lC lC。
DDT 进入人体后仅有1%原形由尿排出,约有47-65%出现在乳糜。
DDT 在哺乳动物肝脏中可转化为DDE 、DDD 、DDA 。
DDE 可长期蓄积,DDT 和DDA 均可从尿、粪中排出。
人体主要以DDT 和DDE 形式蓄积。
六六六:主要蓄积在脂肪中。
体内代谢以丙体最快,乙体最慢。
丙体即林丹(γ-BHC )。
六六六原药中含有甲乙丙体等异构体,其中丙体为有效成分,其余均无效且污染环境,经分离提纯得到丙体含量99%以上的六六六为林丹,目前仍在使用。
C l C lC lC lC lC lClC lC l+GS H2、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剂量接触后轻者头昏、头痛、恶心、呕吐,重者发生抽搐、昏迷,最后可由于全身麻痹死亡。
DDT 口服致死量150mg/kg ,六六六28g/50kg3、慢性毒性作用——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主要表现为对肝、肾的损害,有机氯农药对脂肪和类脂质有特殊亲和力,蓄积在实质脏器的脂肪组织内,能影响这些器官组织的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引起肝脏等营养失调,发生变性或坏死。
有机氯的毒组作用机理,有人认为在于氯化烃的脱氯反应,当有机氯农药进入血液循环后,与基质中的氧活性原子作用,发生去氯的链式反应,产生不稳定的氧化产物,强烈作用于周围组织。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a 、 抑制Na +-K +-A TPase ,改变神经细胞的功能。
DDT 使Na +-K +泵活性下降,K 通透性下降。
b 、 阻断神经轴突的传导作用于神经类脂膜上的胆固醇,降低膜对钙离子的渗透性,干扰轴突膜去极化后恢复正常电位所需的表面重新钙化——DDTc 、 可刺激突触前膜,增加乙酰胆碱释放。
如六六六、狄氏剂、艾氏剂、氯丹。
(2) 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诱导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力;六六六可诱导ALA 合成酶,促进卟啉合成。
(3) 对类固醇激素代谢的影响。
可改变雌雄激素及肾上腺激素的代谢,影响各种类固醇激素水平。
(4) 对生殖机能的影响:DDT 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样作用,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比雄性大的多。
可表现为性周期障碍,胚胎宫内发育障碍、子代死亡或发育不良。
对鱼类、鸟类、哺乳动物都有影响。
一定浓度下,鳟鱼生殖机能明显下降,鱼卵发育不良,鸟类产蛋下降,蛋壳变薄,胚胎不易发育。
(5) 三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致癌致畸作用,但对人类来说,尚未有充分证据证明有机氯与肿瘤发病和畸形有关。
二、有机磷农药R 3R 2R 1P X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R1R2为碱性取代基团,R3为酸性取代基团,X 为O 或S ,多为油状或晶体,具大蒜臭味,挥发性强,难溶于水,对光、热、氧稳定,遇碱迅速分解。
(一)有机磷农药的代谢与毒作用 1、代谢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大多数化合物皮肤吸收快而且完全。
吸收后迅速分布全身,尤其是肝、肾、肺中含量较高。
大多数有机磷可通过血脑屏障,体内代谢较快,一般无明显蓄积作用。
代谢过程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1)氧化作用 a 、氧化脱硫:(C 2H 5O )2——P——O ——N O 2S2H 5O )2——P——O ——ON O 2对硫磷 对氧磷毒性增加。
乐果氧化为氧化乐果毒性也增加,因氧的电负性大于S ,更易于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结合。
B 、O -脱烷基反应 PC H 3O C H 3OSONO 2C H 3O S ONO 2HO+HC HO二甲基对硫磷 甲基对硫磷脱下的烷基可与血清中含-SH 蛋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