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3-2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基础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基础
(二)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望色也主要是察面 部的气色。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但由于体质的差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一,以 及季节、气候、工作之不同,面色可以有略黑或稍白等差异。只要是明润光泽,都属于正常 面色的范围。 1.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 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颜面俱呈白色。 (白光)白而虚浮---阳气不足 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大失血者 2.黄色主虚证、湿证 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脾胃气虚 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面、目、身俱黄---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3.赤色主热证 赤为血色 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 满面通红--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 仅颜部潮红--阴虚而阳亢的虚热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 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 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 苍白而带青的面色--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气虚血瘀、心血瘀阻 小儿高烧,鼻柱、两眉间及口唇青紫--惊风的先兆 5.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黑为阴寒水盛的病色。 目眶周围见黑色---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面黑而干焦---肾精久耗、肾阴虚
以从体表的不同组织器官和部位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手段,诊察 疾病显现在各个部位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部联系,从而为辨 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是用以调査了解疾病变化的四种不同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 取代。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 了解病情,保证判断的准确性。任何只强调某一种诊法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诊法的作法, 都是不对的。

中医诊断学(完结)

中医诊断学(完结)
2、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 1)腐腻 ①腐苔:舌苔疏松而厚,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在舌面上,极易脱落—主食积、痰浊 ②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擦之不去,刮之不脱—主食积、痰饮、湿浊 2)剥落苔:总由于胃气、胃阴亏损 ①地图舌:舌苔剥落呈地图状,边缘凸起 ②镜面舌: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光洁如镜
喉痈: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热毒客于咽喉 伪膜:若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
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白喉 五、望躯体四肢 1、望颈项:瘿瘤: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2、望四肢:“鹤膝风”: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 六、望皮肤 1、色泽异常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站汗) ①自汗:醒时汗出,活动尤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②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见于阴虚证 ③绝汗: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亡阴—汗热如油;亡阳—冷汗淋漓如水 ④战汗:战栗伴有汗出,见于邪正剧烈斗争,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
4
①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元气将脱 ②半身汗: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 ③手足心汗:阴经郁热熏蒸 ④阴汗:下焦湿热郁蒸 4、问疼痛 1)疼痛性质:胀痛—气滞,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刺痛—瘀血;冷痛—寒
①消谷善饥:食欲亢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消谷善饥+多饮多尿、形体消瘦—消渴 消谷善饥+大便溏泄—胃强脾弱
②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饥不欲食+脘痞、干呕呃逆—胃阴虚证 ③除中: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若突然欲食或暴食,称为除中,是中气衰败,脾胃之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中医诊断学 (3)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中医诊断学 (3)

细目一望神要点一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1.得神(1)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临床意义:健康的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2.少神(1)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2)临床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失神(1)精亏神衰①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等。

②临床意义:正气大伤,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

(2)邪盛神乱①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②临床意义: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4.假神(1)临床表现:如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志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或原本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但却浮光外露,目睛直视;或久病面色晦暗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等;或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等。

(2)临床意义: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乱细目二望面色(一)常色和病色要点一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1.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

2.客色: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微有相应变化的面要点二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1.善色: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

2.恶色: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说明病变深重。

其病难治,预后较差。

要点三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3-3

中医诊断学-3-3

中医诊断学-3-3(总分:3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型题(总题数:15,分数:15.00)∙A.心阳虚证∙B.心阴虚证∙C.心脉痹阻证∙D.心血虚证∙E.心气虚证(分数:1.00)(1).心烦心悸,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者,证属(分数:0.50)A.B. √C.D.E.解析:(2).心悸怔忡,形寒肢冷,气短心痛者,证属(分数:0.50)A. √B.C.D.E.解析:∙A.肺阴亏虚证∙B.燥邪犯肺证∙C.肝火犯肺证∙D.肺肾阴虚证∙E.痰热蕴肺证(分数:1.00)(1).干咳,痰少难咯,痰中带血,烦热,盗汗,舌红少津。

宜诊断为(分数:0.50)A. √B.C.D.E.解析:(2).咳嗽,痰中带血,盗汗,遗精,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宜诊断为(分数:0.50)A.C.D. √E.解析:∙A.脾胃阳虚证∙B.寒湿困脾证∙C.饮留胃肠证∙D.寒滞胃肠证∙E.脾肾阳虚证(分数:1.00)(1).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溏泄,头身困重,苔白腻,脉缓。

宜诊为(分数:0.50)A.B. √C.D.E.解析:(2).黎明腹泻,粪质清冷,畏寒,面白神疲,舌淡,脉沉迟无力。

宜诊为(分数:0.50)A.B.C.D.E. √解析:∙A.肠热腑实证∙B.食滞胃肠证∙C.寒滞胃肠证∙D.肝气犯脾证∙E.胃肠气滞证(分数:1.00)(1).腹痛暴急,恶心呕吐,腹泻清稀,肢冷面青,脉弦紧。

宜诊断为(分数:0.50)A.B.C. √D.E.解析:(2).腹痛肠鸣,脘闷厌食,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苔厚。

宜诊断为(分数:0.50)A.B. √D.E.解析:∙A.饮停胃肠证∙B.胃阳虚证∙C.胃气虚证∙D.寒滞胃肠证∙E.胃阴虚证(分数:1.00)(1).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

宜诊断为(分数:0.50)A.B. √C.D.E.解析:(2).恶心呕吐,脘腹冷痛,腹泻清稀,面膏肢冷,脉沉紧。

宜诊断为(分数:0.50)A.B.C.D. √E.解析:∙A.胃肠气滞证∙B.胃阴亏虚证∙C.肠热腑实证∙D.肠燥津亏证∙E.胃热炽盛证(分数:1.00)(1).便秘,脘腹痞胀疼痛,走窜不定,矢气则减,脉象弦。

中医超级宝典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 第三单元

中医超级宝典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  第三单元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闻诊考点一听声音1. 新病音哑和失音———多属实证(金实不鸣),因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浊壅滞,以致邪阻息道,肺气不宣,清肃失职。

2. 久病音哑和失音———多属虚证(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3.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为热扰心神,属热证、实证,多伴有高热烦躁、舌红苔黄,多见于温热病热入心包或伤寒阳明腑实证。

4.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

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伤寒论》:“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首尾不续。

多见于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属阴证,常见于癫病和郁证。

6. 错语:语言错乱,语后自知,不能自主。

虚证,多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有关。

实证多为痰浊、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7. 狂言: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症状。

多属阳、实证。

8. 言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病中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多因风痰阻络所致。

为中风先兆或后遗症。

9. 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

10.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11. 呕吐呈喷射状———热扰神明。

12. 呃逆:是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

唐以前称为“哕”。

13. 嗳气:即“打饱嗝”,古称“噫”。

多见于饭后,气体自胃向上出于喉间而发出的声响,声长而缓。

■考点二嗅气味1. 病室臭气触人———瘟疫类疾病。

2. 病室有血腥味———多患失血。

3. 病室散有腐臭气———多患溃腐疮疡。

4. 病室尸臭———脏腑衰败。

5. 病室尿臊气(氨气味)———肾衰竭。

6. 病室有烂苹果气味(酮体气味)———消渴并发症患者,属危重。

7. 病室有蒜臭气味———有机磷中毒。

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3)二、B1型题A.脾气虚B.脾阳虚C.寒湿困脾D.食滞胃脘E.命门火衰26、患者大便稀溏,纳差,腹胀,食后尤甚,舌淡白有齿痕。

其证候是27、患者清晨腹痛,痛即作泻,形寒肢冷,神疲,面色白,脉迟无力。

其证候是A.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短少B.头痛目赤,急躁易怒,胁痛便秘C.腹部痞闷,纳呆便溏,面目发黄D.腹痛下痢,赤白粘冻,里急后重E.阴囊湿疹,瘙痒难忍,小便短赤28、湿热蕴脾可见29、肝胆湿热可见三、A2型题1、患者,女,36岁。

发热10日,身热夜甚,口干少饮,心烦躁扰,鼻衄2次,脉细数。

其舌象应是A.舌红苔黄腻B.舌红苔黄糙C.舌绛苔少而干D.舌绛苔少而润E.舌红苔白干2、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脉浮紧。

其舌苔应是A.白厚B.薄白C.黄腻D.花剥E.白腻3、患者腹部痞胀,纳呆呕恶,肢体困重,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尿黄便溏。

其舌象应是A.舌红苔黄腻B.舌红苔黄糙C.舌绛苔少而干D.舌绛苔少而润E.舌红苔白而干4、患儿,3岁。

形体消瘦,面色不华,山根青筋显露,容易感冒,腹泻,食欲不佳,舌淡红,其舌苔应见A.白厚B.薄白C.黄腻D.花剥E.白腻5、患者年高体衰,病属虚寒,久已卧床不起。

今日晨起突然面色泛红,烦热不宁,语言增多,并觉口渴喜饮、舌淡,脉大而无根。

共病机是A.阴盛格阳B.阳虚阴盛C.阳损及阴D.阳气亡失E.阴阳离决6、患者,男,40岁。

素有高血压病史,现眩晕耳鸣,面红头胀,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时有遗精或性欲亢进,舌红,脉沉弦细,其病机是A.阴虚内热B.阴损及阳C.阴虚阳亢D.阳损及阴E.阴虚火旺7、患者急性发病,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舌苔黄。

其病机是 A.阳盛格阴B.阳损及阴C.阳热偏盛D.阳盛伤阴E.阴盛格阳8、患者久病,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白,倦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偶见小腿浮肿,按之凹陷如泥,舌淡脉迟。

其病机是A.阳气亡失B.阳盛格阴C.阳损及阴D.阳气偏衰E.阳盛耗阴9、患者,男,35岁。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三章-闻诊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三章-闻诊

2.心脏听诊
听诊心音增强:可见于胸壁较薄、运动之后、情绪
激动等生理状况下,病变中主要见于气分热盛,或阴 虚火旺、肝阳上亢,或血虚之代偿性心音增强者。
听诊心音减弱,可见于肥胖而胸壁较厚者,病变中主
要见于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心脉瘀阻、心阳暴脱, 或心肺气虚、气血亏虚等患者,亦可见于胸壁水肿、 肺胀、悬饮和支饮等患者
心脏听到杂音:心痹、胸痹、心瘅等心脏病变;或
见于外感高热、瘿气、肝阳上亢等阳热亢奋的病证; 亦可见于先天心脏发育不良、肺胀等心肾阳虚证患 者。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多虚证、寒证; 烦燥多言,语声高亢——多实证、热证。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痰热扰神)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语声低
弱,时断时续。 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见于疾病晚期、危重病)
“郑声者,重语也” 古人云:“实则谵语,虚则郑 声”
短而频
寒证(胃气衰败)。
俗称“打
呃” 。
古称“噫气” 胃中气体上出
咽 响喉,发声长出而的缓声。 嗳 胃气上逆。 气
俗称“打饱膈 儿”。
实——食积;肝气犯 胃;寒邪客胃。 虚——脾胃虚弱。
肠鸣:又称腹鸣,是气体或液体通过肠道而
产生的一种气过水声或沸泡音。正常4~5
次/分钟,若超过10次/分钟则为肠鸣频繁,持
见于新病兼恶寒发热,鼻流清
涕-外感风寒
久病阳虚的病人突发喷嚏-阳
气回复,病情好转
7.呵欠:困倦而致为正常
见于病者,呵欠频频而作--
体虚阴盛阳衰
8.太息:叹息
不自觉发出太息声,太息后自
觉宽舒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3-2(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下列是温病热入营分“口干反不甚渴”的机理的是∙A.津液耗伤不甚∙B.津液逐渐恢复∙C.热蒸营阴上潮∙D.邪热迫血妄行∙E.邪热逐渐衰退(分数:1.00)A.B.C. √D.E.解析:2.59,对肝胃不和证,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依据是∙A.呃逆,嗳气,吞酸∙B.苔薄白,脉弦数∙C.胸痞闷,善太息∙D.胃脘、胁肋胀痛∙E.抑郁寡欢少言(分数:1.00)A.B.C.D. √E.解析:3.头晕眼花,并见面色淡白,其辨证多属∙A.痰湿内阻∙B.肾精亏虚∙C.肝火上炎∙D.血液亏虚∙E.肝阳上亢(分数:1.00)A.B.C.D. √E.解析:4.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属于∙A.否定性资料∙B.必要性资料∙C.特征性资料∙D.一般性资料∙E.偶见性资料(分数:1.00)A.B.C. √D.E.解析:5.住院病案的“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是∙A.24小时完成∙B.出院前完成∙C.及时完成∙D.12小时完成∙E.48小时完成(分数:1.00)A.B.C. √D.E.解析:6.形象寓意式病名不包括下列哪项∙A.狐惑∙B.崩漏∙C.狐臭∙D.童子痨∙E.花柳病(分数:1.00)A.B.C.D. √E.解析:7.下列是据辨证而论治的是∙A.消积化疳∙B.补气养血∙C.接骨续筋∙D.止咳平喘∙E.固精止遗(分数:1.00)A.B. √C.D.E.解析:8.疾病概念最早见于∙A.《伤寒杂病论》∙B.《内经》∙C.甲骨文∙D.《五十二病方》∙E.《史记》(分数:1.00)A.B.C. √D.E.解析:9.下列对病、证、症的关系认识不对的是∙A.病的全过程可为不同的证∙B.“证”反映“病”的阶段特点∙C.同一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D.“证”反映“病”全过程特点∙E.症是辨病辨证的主要依据(分数:1.00)A.B.C.D. √E.解析:10.少阳病转变为厥阴病,在六经传变中称为∙A.合病∙B.表里传∙C.循经传∙D.直中∙E.越经传(分数:1.00)A.B. √C.D.E.解析:11.素体虚衰,外邪入侵而出现三阴经证候,称为∙A.越经传∙B.并病∙C.循经传∙D.表里传∙E.直中(分数:1.00)A.B.C.D.E. √解析:12.我国第一部病案专著是∙A.《诸病源候论》∙B.《千金要方》∙C.《伤寒九十论》∙D.《肘后备急方》∙E.《黄帝内经》(分数:1.00)A.B.C. √D.E.解析:13.太阳病主脉主症为下述哪项∙A.脉紧,恶寒发热而无汗∙B.脉缓,恶寒发热而汗出∙C.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D.脉数,头身疼痛而发热∙E.脉浮,恶寒发热而头痛(分数:1.00)A.B.C. √D.E.解析:14.太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食纳减少∙B.胸下结硬∙C.腹满而吐∙D.时腹自痛∙E.自利不渴(分数:1.00)A.B. √C.D.E.解析:15.临床上一般不提下列脏腑兼证的是∙A.心肾阳虚证∙B.脾肾阳虚证∙C.心脾阳虚证∙D.心肝阳虚证∙E.脾胃阳虚证(分数:1.00)A.B.C.D. √E.解析:16.主症在病证中一般属于∙A.特征性资料∙B.偶见性资料∙C.否定性资料∙D.必要性资料∙E.一般性资料(分数:1.00)A.B.C.D. √E.解析:17.头晕眼花,并见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其辨证多属∙A.痰湿内阻∙B.肾精亏虚∙C.肝火上炎∙D.血液亏虚∙E.肝阳上亢(分数:1.00)A.B.C. √D.E.解析:18.下列对诊断脾肺气虚证最有意义的是∙A.咳喘短气,食少便溏∙B.咳痰清稀,面白神疲∙C.肢体浮肿,舌淡脉弱∙D.气短而喘,声低懒言∙E.纳少腹胀,身倦乏力(分数:1.00)A. √B.C.D.E.解析:19.卫气营血证传变之“逆传”是指∙A.营分与卫分同病∙B.卫分证直传营血∙C.气分与营分两燔∙D.发病即见营分证∙E.气分与血分两燔(分数:1.00)A.B. √C.D.E.解析:20.阳明经证的临床表现应除外∙A.脉象洪大∙B.面赤气粗∙C.舌苔白滑∙D.心烦口渴∙E.发热汗出(分数:1.00)A.B.C. √D.E.解析:21.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据其典型表现诊为太阳伤寒证,此辨证思维方法属∙A.预测法∙B.归纳法∙C.类比法∙D.演绎法∙E.反证法(分数:1.00)A.B.C. √D.E.解析:22.下列对诊断肝火犯肺证最有意义的是∙A.咳痰黄黏,甚则咯血∙B.头晕头胀,急躁易怒∙C.舌红苔黄,脉象弦数∙D.面红目赤,烦热口苦∙E.胸胁灼痛,咳痰带血(分数:1.00)A.B.C.D.E. √解析:23.《伤寒九十论》中记载的病案数目是∙A.20例∙B.25例∙C.50例∙D.90例∙E.100例(分数:1.00)A.B.C.D. √E.解析:24.中医常用的疾病分类法不含∙A.按病位分类∙B.按病性分类∙C.按病因分类∙D.按科别分类∙E.按病状分类(分数:1.00)A.B.C. √D.E.解析:25.下列是营分证的病机特点的是∙A.热在心肝,伤阴动血∙B.热在营阴,阴液耗伤∙C.热灼营阴,耗血动风∙D.热灼营阴,心神被扰∙E.热在心营,伤阴动风(分数:1.00)A.B.C.D. √E.解析:26.下列是阳明瘸的基本瘸机的是∙A.胃肠燥热亢盛∙B.热与燥屎内结∙C.里热灼伤津液∙D.邪热结滞于胃∙E.邪热弥漫全身(分数:1.00)A. √B.C.D.E.解析:27.下列是卫分证的病位的是∙A.肺∙B.肺卫∙C.心肺∙D.肌表∙E.肺脾(分数:1.00)A.B. √C.D.E.解析:28.肺肾气虚又称为∙A.肺气不固证∙B.肺气下陷证∙C.肺肾虚寒证∙D.肾气不固证∙E.肾不纳气证(分数:1.00)A.B.C.D.E. √解析:29.月经量少,面色萎黄,乏力身倦,食少腹胀,心悸失眠,舌淡。

辨证应为∙A.气不摄血证∙B.肝血虚证∙C.脾不统血证∙D.心脾两虚证∙E.心血虚证(分数:1.00)A.B.C.D. √E.解析:30.对诊断心脾两虚证最有诊断意义的是∙A.心悸怔忡,神疲乏力∙B.食少腹胀,面色萎黄∙C.心悸失眠,便溏舌淡∙D.心烦不寐,色红少苔∙E.失眠多梦,舌质淡白(分数:1.00)A.B.C. √D.E.解析:31.“胃家实”中的“胃家”,其病位是指∙A.胃∙B.脾与胃∙C.胃与大肠∙D.大肠∙E.脾胃与大肠(分数:1.00)A.B.C. √D.E.解析:32.下列是指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是∙A.直中∙B.循经传∙C.合病∙D.并病∙E.表里传(分数:1.00)A.B.C.D. √E.解析:33.鉴别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最有意义的是∙A.有无头痛∙B.有无恶寒∙C.有无汗出∙D.有无发热∙E.有无恶风(分数:1.00)A.B.C. √D.E.解析:34.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下述最有意义的是∙A.少腹硬满或不满∙B.口渴引饮或不渴∙C.小便自利或不利∙D.大便泄泻或秘结∙E.脉象浮数或浮缓(分数:1.00)A.B.C. √D.E.解析:35.对心肝血虚证最有诊断意义的是∙A.心悸健忘,面白舌淡∙B.头晕目眩,月经停闭∙C.手足震颤,头晕目眩∙D.视物模糊,爪甲不荣∙E.失眠多梦,肢麻脉细(分数:1.00)A.B.C.D.E. √解析:36.辨病位应以下列辨证为主的是∙A.脏腑辨证∙B.经络辨证∙C.三焦辨证∙D.表里辨证∙E.八纲辨证(分数:1.00)A. √B.C.D.E.解析:37.下列是上焦病证的病位的是∙A.肺与皮毛∙B.两肺∙C.肺与大肠∙D.肺与心包∙E.心包(分数:1.00)A.B.C.D. √E.解析:38.下列不属气分证的病位的是∙A.肺∙B.胸膈∙C.肝∙D.胃∙E.胆(分数:1.00)A.B.C. √D.E.解析:39.外邪最易侵袭何经∙A.厥阴经∙B.太阳经∙C.阳明经∙D.太阴经∙E.少阳经(分数:1.00)A.B. √C.D.E.解析:40.对诊断心肺气虚证最有意义的是∙A.咳喘痰多,动则尤甚∙B.喘息短气,呼多吸少∙C.咳痰清稀,乏力神疲∙D.自汗乏力,喘咳心悸∙E.咳喘无力,自汗畏风(分数:1.00)A.B.C.D. √E.解析:41.三焦病证的传变,其中的“逆传”是指∙A.阳明胃传入太阴肺∙B.太阴脾传入太阴肺∙C.太阴肺经传入心包∙D.阳明胃经传入心包∙E.中焦脾胃传入上焦(分数:1.00)A.B.C. √D.E.解析:42.太阳曹水证最主要的表现是∙A.水入即吐∙B.发热恶寒∙C.少腹胀痛∙D.小便不利∙E.烦渴欲饮(分数:1.00)A.B.C.D. √E.解析:43.“六经辨证”是哪位医家创立的∙A.华佗∙B.成无己∙C.王叔和∙D.张机∙E.张元素(分数:1.00)A.B.C.D. √E.解析:44.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据其不兼有表证,从而排除燥邪犯肺证,此辨证思维方法属∙A.预测法∙B.归纳法∙C.类比法∙D.演绎法∙E.反证法(分数:1.00)A.B.C.D.E. √解析:45.下述不是病名的是∙A.带下赤白∙B.圆翳内障∙C.砂石淋∙D.睑弦赤烂∙E.上胞下垂(分数:1.00)A. √B.C.D.E.解析:46.下列是太阳病头痛的特点的是∙A.两侧头痛∙B.头顶冷痛∙C.头项强痛∙D.头顶胀痛∙E.前额疼痛(分数:1.00)A.B.C. √D.E.解析:47.对肝脾不和证,最有意义的临床依据是∙A.腹痛欲泻,泻后痛减∙B.大便稀溏,肠鸣矢气∙C.情志抑郁,善太息∙D.舌苔薄白,脉弦或缓∙E.胸胁胀痛,腹泻便溏(分数:1.00)A.B.C.D.E. √解析:48.病案首页完成的时间是∙A.入院后48小时内∙B.出院之前完成∙C.入院后24小时内∙D.入院即时完成∙E.出院后48小时内(分数:1.00)A.B.C.D.E. √解析:49.下列是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的鉴别要点的是∙A.发热的高低∙B.有无神志变化∙C.有无燥屎内结∙D.腹满的轻重∙E.汗出的多少(分数:1.00)A.B.C. √D.E.解析:50.下列的主症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的是∙A.阳明病证∙B.厥阴病证∙C.太阴病证∙D.太阳病证∙E.少阳病证(分数:1.00)A.B.C.D.E.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