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及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与处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微专题突破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微专题突破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微专题突破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1.地位: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2.主要作用:(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血浆渗透压的升降,维持水盐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3)分泌:分泌多种激素进而作用于其他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如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4)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

1.用一定方法将小鼠的下丘脑破坏(其他结构完好),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排尿量增加B.细胞代谢速率变慢C.体温维持恒定D.机体仍存在反馈调节【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若用一定方法将小鼠的下丘脑破坏,则小鼠不能维持机体体温恒定,C正确。

【答案】 C2.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解析】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答案】 A3.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1)调节体温方面:在寒冷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能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促进产热量增多,维持体温恒定,表现出协同作用。

(2)在血糖调节方面: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二者表现为________作用。

(3)图解中的①②是指由下丘脑分泌的两种促激素释放激素,③④是指相应的促激素。

如果①和③是对应的,则③只能作用于性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肾上腺和胰岛可以通过图中的虚线所示过程接受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________,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课题: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学科:生物年级:高中必修3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及其意义。

3.能够运用生物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1.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2.生物技术的意义及优点。

教学难点:1.如何利用生物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相结合。

2.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起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

二、讲解(20分钟)1.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等。

2.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转基因作物、无土栽培等。

3.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生物除污技术、沼气发电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优点和意义,并提出不同领域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

四、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生物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应用及意义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和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1•生物材料加入HCI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 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C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Na2HPO4 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I时,可以中和H+。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基因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2) 动物细胞工程(2)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基因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2) 动物细胞工程(2)教案
196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血凝性病毒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的现象。
1965年,英国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灭活的病毒在适当条件下也可以诱发动物细胞融合。
2.回忆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
3.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哪些?
4.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有何异同点?
5.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有哪些应用?
4.通过介绍单克隆抗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
2.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阐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阐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通过介绍单克隆抗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小结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单抗隆抗体
总结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动物细胞工程(2)
——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
学科
生物学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阐明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
2.通过对比,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阐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流程,培养)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回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复习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引入新课
动物细胞融合
1.回顾动物细胞融合的发展历程:
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在肺结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患者的病理组织中观察到多核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膜2. 细胞壁3. 质壁共居细胞的构造4.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5. 粘附生物的细胞结构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摄取和排出2. 能量转换与合成3. 细胞分裂和生殖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二、孟德尔的实验及其规律1. 总结表的阅读2. 基因、等位基因与基因型、表型的关系3. 因式分析4. 复等位基因的遗传三、基因的分离1. 遗传连锁2. 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四、基因的变异与突变五、人类的遗传病第三章 DNA的结构和复制一、DNA的结构1. DNA的化学组成2. DNA的三维结构二、DNA的复制1. 半保存复制的实验证据2. DNA的复制机制三、RNA的结构与功能1. RNA的基本结构2. mRNA的合成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一、基因的表达1. 蛋白质的合成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二、基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1. 基因的多样性2. 同源基因与家族基因的关系3. 基因的结构三、基因表达的调控1. 常见的调控方式2. 染色质的改变和表观遗传第五章克隆与基因工程一、细胞的克隆和基因的克隆1. 细胞克隆2. 基因的克隆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1. 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基础2.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三、基因工程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 生物制药2. 农业转化3. 基因治疗第六章生物进化与系统发生一、生物进化1. 进化的基本概念2. 进化的证据3.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二、物种的形成及其机制1. 物种形成的定义2. 物种形成的机制3. 物种形成的选择因素三、系统发生学1. 系统发生的基本概念2.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3. 分子进化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第七章动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一、动物体的组成和结构1. 组织的种类和形态2. 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二、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1. 呼吸系统2. 循环系统3. 消化系统4. 排泄系统5.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第八章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一、植物体的结构1. 组织、器官和系统2. 细胞壁与细胞间的联系二、植物体的功能1. 光合作用与光合器官2. 运输系统和植物水分平衡3. 营养和茎叶的适应性第九章受精和胚胎发生一、生殖细胞和受精1.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特点2. 受精卵的形成和结构二、胚胎的发生1. 胚胎的发生过程2. 胚胎的形态和发生异质性第十章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一、生态系统的特征1. 生态系统的层次和组成要素2. 生态系统的节律和生态位二、物种的多样性1. 物种的定义和分类2.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结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是一本理解生命的优秀教材,重点介绍了生物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生物进化与系统发生、动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受精和胚胎发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

3. 理解细胞生长的重要性及调控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2. 细胞生长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3. 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意义。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特点及重要性。

3. 实验探究:进行模拟细胞分裂及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变化和生长。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5. 概念澄清:师生互动,澄清学生对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2. 讨论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并写下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组 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审核:冯占武姓名:小组: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的NaCl0.9%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章第一节问题探讨(一)溶液的质量分数低NaCl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于或高于0.9%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1.(五)思考与讨论2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1.提示:Na+和Cl-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度基本恒定等。

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二)思考与讨论1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1..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2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与HOCO 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22 -+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OCO+HOH。

+HCOH 2 232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HCO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2.3系统有关。

)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不同点:(1)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章.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3.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4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CO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分压大于肺泡中管,由于血液中的COCO的分压,CO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222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机的整体。

(六)练习(三)资料分析。

.B1基础题.C。

2。

.3B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1.++、KNa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4-2+2-2+2+-2-)HPOFeCa、Mg、、Cl、、HCOSO、是淋巴和组织液。

344、蛋白质(如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肾小管的重吸收。

2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皮肤。

、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4、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一章第二节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一)问题探讨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2.生素)等。

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1.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Cl3.Na、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4.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分5.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1提示:这说明(2.排出体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四)旁栏思考题)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13.提示:(2013-4-9页1第---------高三生物组 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必修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审核:冯占武姓名:小组:排泄功能有障碍。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2考第(二)思考与讨论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1.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一、概念检测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判断1.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

3)×;(4)√;((1)×;(2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选择2.。

)D)(1)D;(2D;(3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画概念图3.二、知识迁移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4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1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2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能力。

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3.三、技能应用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否。

(1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2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三)实验四、思维拓展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HCl 或pHNaOH后1.生物材料加入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pH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HPONaOH;时,可以中和OHNa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PONaH,其中HPO/NaNaHPO 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42422424+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和水冷却循环装置、。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H时,可以中和HCl变化pH 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明显。

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

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NaHCO/NaPONaH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3.CO、HHPO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 4 242233、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

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稳定。

例如,当pH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2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C0和水。

血液中的C0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2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C0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章第一节影响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pH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一)问题探讨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

3 。

C.2。

D.基础题1(四)练习.D1.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4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1.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膜,构成一条神经。

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