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刘勰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该书以辨析文学艺术为主题,全面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要领和艺术原则。
它是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一书涉及诸多文体,包括诗、赋、歌、乐、赋、剧、小说等,可谓博大精深。
其内容主要由绪论和下文八篇组成,下文包括理情、辩议、纪效、议尚、劝进、文教、志操、悦性八篇。
全书共三十余万言。
在当时的文学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都会学习并研读《文心雕龙》。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备受赞誉。
刘勰通过对不同文体的剖析和比较,发掘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共性和独特之处,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奥秘。
《文心雕龙》的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也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与对话。
翻译作品要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然而,《文心雕龙》的翻译并非易事。
首先,因为该书的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翻译者对不同文体和文学批评理论有深厚的造诣。
其次,因为中文和英文等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对于某些特定概念的准确翻译常常会遇到困难。
此外,因为该书是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翻译者还需要对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心雕龙》,翻译者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是最重要的。
尽可能地理解原书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体规范,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尽管不可能完全照搬原书的表达方式,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和转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最后,要有耐心和恒心。
翻译一本如此庞大而深入的著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为后世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文心雕龙简介

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本文学批评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宝典之一。
它以文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规律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本书分为三十篇,主要内容涵盖了文学的基本理论、修辞技巧、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等方面。
刘勰以明代杨慎所编《文心雕龙》为蓝本,结合自己的文学批评经验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
他从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文学的内在规律,总结了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感、念、思、情、志”五个层次的文学表达要素。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在读者心中引起感动,激发起念头和思考,表达出情感和志向。
他强调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读者,产生艺术上的共鸣。
刘勰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
他详细论述了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描写、议论、叙事等不同文体的特点和技巧。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整体统一性和个性化,要求作家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审美价值方面,刘勰强调了作品的创新和独特性。
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审美享受。
他提出了“奇”、“巧”、“新”、“异”的审美标准,鼓励作家在创作中追求独创性和创新性,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以求得更高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本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尽管《文心雕龙》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刘勰提出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也可以为当代作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刘勰《文心雕龙》名句

刘勰《文心雕龙》名句
《文心雕龙》是东晋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句,深刻地反映了刘勰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名句:
1."文章之要,一曰雕龙,二曰镂云。
"
译文:文章的要素,一是雕刻神龙,二是雕刻飞云。
2."文章合理,宛转可爱,谓之雕龙;言词丽媚,比类可观,谓之镂云。
"
译文:文章要合理,灵巧而可爱,称之为雕龙;言辞优美,形象生动,称之为镂云。
3."修辞之曲直有度,若钟磬之音。
"
译文:修辞的曲直要有度,如同钟磬悠扬的音律。
4."声情并茂,使物尽其意,谓之至音。
"
译文:声音和情感并重,使事物表达得淋漓尽致,称之为至音。
5."盖无论胜己伦比,言之似己,形之有己。
"
译文:无论是超越自己还是相互比较,言辞要贴近自己,形象要有自己。
6."圣人之书,古今共之,读者之心。
"
译文:圣人的著作,受到古今人们的共同尊崇,触动读者的心灵。
7."物情之微,用力易见,非用微言,何得知之。
"
译文:微小的事物,用力量难以观察,如果不用微妙的言辞,又怎么能够理解它呢。
这些名句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对修辞技巧的探讨,被后来的文学家引为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1、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感情生动,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言辞,将道理表达出来,就会体现在文章中。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联系了一千支乐曲,才能够通晓声乐,观察了上千把剑之后,才能知晓如何识别兵器。
3、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蔚:文辞华美。
深刻的文章,内容多采且含蓄,言语之外韵味深藏不露。
4、主佐合德,文采必霸。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自身的才能与后天学习的知识能够相辅相成,文章的文采一定会称霸一时。
5、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诬:这里指违背实情。
文词夸张但是有所节制,增加华美的修饰,但不违背事实。
6、字删而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瞻。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删除了字句,就会使得意思残缺,这样做是短缺,而不是核心的思想。
言辞扩充,但却使得语句重复,是繁杂,而不是丰富。
7、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诗歌有固定的体裁,但思想却没有固定的规矩。
随个人的性情来适应,很难有能将各种体裁都做的好的。
8、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说欢快,字字都涉及欢乐;谈及悲伤,字里行间都声带着哭泣。
这句话说明写文章言语与内容要一致。
9、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选着奇伟的内容,但不失去其真实。
鉴赏花朵,但是不弄掉他的果实。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刘勰《文心雕龙》“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刘勰《文心雕龙》“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一言穷理,两字穷形。
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咏裳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
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有删改)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2.《文心雕龙》是中国(朝代)文学理论家(人名)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3.根据文本概栝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观点。
【答案】1.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2.南朝刘勰3.描写景物结合自己思想感情细心琢磨;描写要“以少总多”;不宜追求华丽,堆蝴词藻。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长卿(人名)”“势”“声”“山”“水”“诗人(《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辞人(辞句)”,虚词“之”“则”“而”,“诗人丽则而约言”和“辞人丽淫而繁句”结构相同,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后来司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
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
句子可以断开为: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还探究了裁减、比兴、声律、对偶、用典等问 题。 六、文学的批评与欣赏 《知音》篇专门论述批评、鉴赏问题。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知音其难哉”“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的、公正地、进行文学批评 活动呢?刘勰认为首先批评者本人必须加强修 养,提高自己水平: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 文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它体例周详,论旨精深,结构严密,条理分明。 清人章学诚称之“体大而虑周”。
鲁迅《论诗题记》:“篇章既富,评骘遂生。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 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鲁迅全集》第八卷)
这就是他所奉为圭臬的儒家积极进取态度。
但现实很难有所成就
牢骚和不满:“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 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 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析者 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 焉。 ”
二、思想影响 融儒、释、道于一体 佛学著作:《灭惑论》与《石像碑》 “外儒家而内释老” 从政出仕以儒家思想为准则,而修身养性以佛 老为标的 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人”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 “夫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 欤!” 人之“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的文章。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 先。”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宗经”“征圣”的思想观念
“神思”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并泣偕。”
“神思”与形象:
★“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 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和统一,正是艺术构 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
★“物”:不仅指自然风物,而且包括社会生活 内容。
★心物交感: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 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 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物色》)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 图《风》、《势》,苞《会》、《通》,阅 《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 《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 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 矣。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 十九篇而已。
(二)《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隐,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形象不仅要有从形象本 身可以直接体会到的意义,而且要有从形象间 接地联想出的意义,亦即是借助于形象的暗示、 象征等体现出来的意义。
秀,也不是一般的描绘客观事物,而是要使客 观事物的面貌非常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亲眼目睹一般,并且应当对现实物象作艺术 加工,使之比生活原型更加“卓绝”。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 照之象,务先博观。”
七、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关于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提出了“通变”的重 要思想。 《原道》《征圣》《宗经》----“通” 《正纬》《辨骚》----“变”
《总术》《附会》《熔裁》《声律》《章句》 《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炼字》 《指瑕》等篇,从组织材料、篇章结构、段落 裁减,一直到比喻、夸张、声律、对偶、用典, 以及具体的章法、句法、字法,都作了详细的 分析。
刘勰认为,内容起主导作用,而形式是为内容 服务,但形式本身也决不能轻视: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 姿;文采所以 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 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 文之本源也。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乃是对作为普 遍的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具体运用和发挥。
“文”之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文: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叠 璧为天文,山川焕绮为地文,“龙凤以藻绘呈 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草木贲 华”,则是万物之文。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一定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 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物又都在它内在的本质和 规律,这便是道。
虚静
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
☆《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藻雪精神 。”
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的时候, 能够专心致志、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 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 深度和广度扩展。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神思需要作家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全部力 量支持。在神思中,作家全身心地投入,“疏 瀹五藏,藻雪精神”。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 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 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这种心 理活动既无空间的局限,又无时间的局限, “故寂神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 里”。
☆“孔释教殊而道契
☆“梵言菩提,汉语曰道”
☆“梵汉语隔而化通。”
《文心雕龙》虽然儒家思想比较突出,但在创 作思想上则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而在论 述方法和全书严密的逻辑体系方面则又表现了 佛学思想的明显影响,重在“圆通”。
《文》的成书当在南齐末年,约公元501-502 年。
三、 《文心雕龙》 概况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为五个部分。
一、论文学的本质与起源---- 《文心雕龙·原道》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 现形式。
《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何哉?”
“德”即“得道”
“道”----广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是指宇 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 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
பைடு நூலகம்
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是指儒家的社会 政治之道。
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 作家的才能与修养等综合性理论论述。 全书的精华部分是文学的创作论。
《文心》是有完整科学体系和严密组织结构的 文学理论巨著,刘勰在全书最后一篇《序志》 中曾对全书的体系作过概括的说明: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 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 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 上,纲领明矣。
“风”,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在作品 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度风貌特征。
“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所显示出来的义理 充足、正气凛然的力量。
感情愈强烈,气质愈鲜明,作品中的风也就更 加突出。
以风骨为主、以辞采为辅的明确思想。
“风骨”一词可以分析为两个系统:风侧重于 情,指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以及他们 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气质风貌;“骨”侧 重于理,是言词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逻辑力量。
★上篇:一、二部分 ☆一、“文之枢纽”,是全书总论,包括前五篇。 ☆二、论文叙笔,共二十篇(文体论)
对文学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 状况,作了详细的论述。
★下篇:三、四、五部分 ☆三、“剖情析采”,亦即创作论,共二十篇。 ☆四、文学史与文学评论,共四篇。
☆五、“长怀叙志”,即最末“叙志”篇,是全 书的序言
既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文章学著作, 又是一部文学史、各种文体的发展史,而且还 是一部古典美学著作。
“龙学”
(一)刘勰生平及《文心雕龙》概况
一、刘勰生平
字彦和,祖籍山东莒县,永嘉乱后迁江南,居 京口(江苏镇江)。
《梁书·刘勰传》: ☆“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
☆“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 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 勰所定也。”
人文是体现道的,而圣人之文又是阐明道的最 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六经”又是圣人之文的 经典,因此,人文的写作自然必须效法圣人, 以“六经”为楷式。
内容上,圣人文章是“政化”(政治教化)、 “事迹”(礼仪事功)、“修身”(修身养性) 为基本内容的;
形式上,圣人文章具有“或简言以达旨,或博 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 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认为后代文章均是从“六经”中派出来的: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 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 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 《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 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
二、神思
1.定义: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 维活动,即艺术想象活动。
藻雪精神,不仅要集中精神,而且要使人的精 神始终体质饱满的状态。这就既与心理相关, 又与生理的“气”相关。
三、文学的风格与题材
《体性》、《定势》、《才略》等篇中对文学 的风格问题作了比较集中的探讨。
“体性”,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 性之间的关系。
“体”: (1)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题材形式 (2)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与心徘徊”:
是指创作过程中客体的合于表达主体情意的需 要,要以心去驾驭客观事物。
客体虽服从于主体,却又并不丧失它本身的自 然本性。
★当文艺创作进入了物化阶段,主体与客体两者 是完全融合为一了,既是“随物宛转”,又是 “与心徘徊”。
因为文学创作乃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所以 体现在艺术形象上就有“隐秀”的特征。
“性”: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 气、学、习。
才:作家才能
气:作家的气质个性
才、气----先天的,因禀赋不同而各异 学、习----后天的,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环 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比曹丕只强调先天作用,认为“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大大前进了一步。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各不相 同所形成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