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剂邓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补益剂ppt

6、阴阳双补剂 之证。
适用于阴阳两虚
1、关于补气与补血关系:
2、关于补阴与补阳关系:
3、关于正补法与间接补益法:
四、注意事项:
1、辨清虚实和具体病位所在脏腑、气血、
进行
阴阳,针对病位和气血阴阳之不足
补益。
2、注意顾及气与血、阴与阳关系进行补
3、分清补益的峻缓,慢性虚弱者宜缓补,急 性虚脱者宜峻补。
3、注意:阴虚发热或里热炽盛均不宜使用。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黄芪
白术
防 风
一、主治:
1、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
舌淡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萎白,
苔白,脉浮虚软。
2、体虚易感风邪
二、治法:
益气 固表 止汗
三、方解:
黄芪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气旺
汗不外泄白术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表实 外邪不侵
防风 邪,
疏风散邪 补中有散,固表不留
4、注意脾胃的功能,在运用甘温壅滞或甘寒 滋腻之品时,当配伍行气醒脾之品。
5、注意虚实的真假,因“大实有羸状”、 “至虚
有盛候”。 6、身体不虚不可妄投补益剂。 7、补益剂宜久煎,空腹时服或饭前服。
第一节 补气剂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人
白
参
术
茯苓
炙 甘 草
一、功用:益气健脾,养胃和中
为
补气基础方。
感风寒,汗出不解,加桂枝。
3、现代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各 类
肾小球肾炎。
4、用法:黄芪60克、白术60克、防风30克,研末开 水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一、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证。
《方剂学》补益剂 ppt课件

第七章 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人白茯山莲白苡砂陈桔甘
扁
参术苓药肉豆仁仁皮梗草
君
臣
佐 佐使
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 运用: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 随证加减: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辩惑论》
补中益气汤
主证分析:脾虚气陷证
❖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 色萎白。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白茯甘 参术苓草 君 臣 佐使
❖ 本方与理中丸的比较。
运 用:
❖ 辨证要点: 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 随证加减: 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
悸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 干姜、附子。
附方:1.异功散
❖ 组成:四君子汤加陈皮 ❖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食少便溏,
❖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
黄人白当陈升柴甘 芪参术归皮麻胡草
君臣
佐
佐使
补中益气汤
❖ 配伍特点: 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运用
证治要点: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 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第一节 补气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人白茯山莲白苡砂陈桔甘
扁
参术苓药肉豆仁仁皮梗草
君
臣
佐 佐使
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 运用: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 随证加减: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辩惑论》
补中益气汤
主证分析:脾虚气陷证
❖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 色萎白。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白茯甘 参术苓草 君 臣 佐使
❖ 本方与理中丸的比较。
运 用:
❖ 辨证要点: 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 随证加减: 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
悸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 干姜、附子。
附方:1.异功散
❖ 组成:四君子汤加陈皮 ❖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食少便溏,
❖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
黄人白当陈升柴甘 芪参术归皮麻胡草
君臣
佐
佐使
补中益气汤
❖ 配伍特点: 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运用
证治要点: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 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方剂学》PPT课件:07-补益剂

中气不足 少气懒言
运化乏力 食少便溏
脾 饮食劳倦 胃 内伤脾胃 气
虚
清阳不升 脱肛,子宫脱垂 中气虚陷 崩漏,久泻久痢
清阳下陷
湿浊下流 郁而化热
气不生血
发热
心血不足 心火偏亢
肢倦乏力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脉虚
气虚发热病机示意
脾胃气虚
清阳不升
阴血生化不足 心血不足心火偏亢
气虚发热
清 脾 李东垣:
3、方中配伍茯苓、泽泻及丹皮有何意义?小 便频多或发为消渴者,茯苓、泽泻可是还用?为 什么?
[主治证病机]
参苓白术散
脾胃虚弱 运化乏力
脾失健运 饮食不化,肠鸣泄泻,
水湿内停 舌苔白腻
脾
虚
湿滞气机----胸脘痞闷
湿
盛 气血生化不足 四肢无力,形体消瘦,
形体失于濡养 面色萎黄,脉虚缓
[治法]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9、治气虚不固之小便失禁(如产后、术后、老年尿失禁 等)可加益智仁、桑螵蛸等固脬缩尿。
[临床运用]
里热炽盛之发热,阴虚发热;下焦虚寒,无根之火浮 越之虚热等忌用。
[主治证病机]
生脉散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
温热、暑热多汗 耗气伤阴
气短懒言,咽干口渴
舌干少苔,脉虚数
久咳伤肺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 耗气伤阴 口干舌燥,脉虚细
暑热已解,身无热,宜生脉散。 暑热耗伤气阴
暑热未解,身热心烦,宜清暑益气汤。
2、本方能益气养阴,生脉救脱,以抢救亡阴气脱之证 (如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
现代剂型─---生脉注射液。
亡阳虚脱─回阳救脱宜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治脱证
亡阴虚脱─益阴救脱宜生脉散。
运化乏力 食少便溏
脾 饮食劳倦 胃 内伤脾胃 气
虚
清阳不升 脱肛,子宫脱垂 中气虚陷 崩漏,久泻久痢
清阳下陷
湿浊下流 郁而化热
气不生血
发热
心血不足 心火偏亢
肢倦乏力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脉虚
气虚发热病机示意
脾胃气虚
清阳不升
阴血生化不足 心血不足心火偏亢
气虚发热
清 脾 李东垣:
3、方中配伍茯苓、泽泻及丹皮有何意义?小 便频多或发为消渴者,茯苓、泽泻可是还用?为 什么?
[主治证病机]
参苓白术散
脾胃虚弱 运化乏力
脾失健运 饮食不化,肠鸣泄泻,
水湿内停 舌苔白腻
脾
虚
湿滞气机----胸脘痞闷
湿
盛 气血生化不足 四肢无力,形体消瘦,
形体失于濡养 面色萎黄,脉虚缓
[治法]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9、治气虚不固之小便失禁(如产后、术后、老年尿失禁 等)可加益智仁、桑螵蛸等固脬缩尿。
[临床运用]
里热炽盛之发热,阴虚发热;下焦虚寒,无根之火浮 越之虚热等忌用。
[主治证病机]
生脉散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
温热、暑热多汗 耗气伤阴
气短懒言,咽干口渴
舌干少苔,脉虚数
久咳伤肺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 耗气伤阴 口干舌燥,脉虚细
暑热已解,身无热,宜生脉散。 暑热耗伤气阴
暑热未解,身热心烦,宜清暑益气汤。
2、本方能益气养阴,生脉救脱,以抢救亡阴气脱之证 (如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
现代剂型─---生脉注射液。
亡阳虚脱─回阳救脱宜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治脱证
亡阴虚脱─益阴救脱宜生脉散。
补益剂--方剂课件系列

四、临床应用:
1、脾虚泄泻之要方,以挟湿者尤宜。 2、也常用于带下及保胎。 3、现代—小儿缺锌症—生黄芪、生麦芽,
灯芯草。总有效率81.2%
2021/3/14
13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2021/3/14
14
一、组成:1、四君的加减方。
2、重用黄芪、轻用升柴
二、效用特点:
1、补气力甚强—参术草配黄芪—气虚重证(运化
二、主治—脾胃气虚挟湿证
1、特性 ①气虚重 ②有湿 ③泄泻是主症
2、病机:气虚生化不足,湿浊清阳下渗。
3、主症:乏力食少、体瘦面黄、胸痞泄泻、
2021/3/14 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11
2021/3/14
12
三、说明—桔梗的意义
1、升提止泻 2、宽胸理气 3、载药上行-----------升清保肺
第七章 补益剂
一、定义:(补益药、补虚、虚证) 二、立法依据: 《内经》:“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三、作用—补虚扶正—现代
1、增强体质—抗疲劳;耐缺氧。 2、抗衰老—提高SOD的数量和活性。 3、调节免疫—防治AIDS、Ca。 四、适应证:虚证-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亏虚
15
三、说明:
1、为何不以人参为君?
2、为何四君去茯苓?
3、当归、陈皮的配伍意义。
四、临床应用
1、中气虚陷的代表方、基础方
2、加减变化(气虚为原则)
五、使用注意:
1、坚持疗程
2、阴虚内热者不宜
2021/3/14
16
生脉散《医学启原》 一一、组成
二二、作用特点: 1、补肺之要方—三药配伍后主入肺经 2、气阴两补,重在补气,且敛肺止咳止汗
1、脾虚泄泻之要方,以挟湿者尤宜。 2、也常用于带下及保胎。 3、现代—小儿缺锌症—生黄芪、生麦芽,
灯芯草。总有效率81.2%
2021/3/14
13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2021/3/14
14
一、组成:1、四君的加减方。
2、重用黄芪、轻用升柴
二、效用特点:
1、补气力甚强—参术草配黄芪—气虚重证(运化
二、主治—脾胃气虚挟湿证
1、特性 ①气虚重 ②有湿 ③泄泻是主症
2、病机:气虚生化不足,湿浊清阳下渗。
3、主症:乏力食少、体瘦面黄、胸痞泄泻、
2021/3/14 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11
2021/3/14
12
三、说明—桔梗的意义
1、升提止泻 2、宽胸理气 3、载药上行-----------升清保肺
第七章 补益剂
一、定义:(补益药、补虚、虚证) 二、立法依据: 《内经》:“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三、作用—补虚扶正—现代
1、增强体质—抗疲劳;耐缺氧。 2、抗衰老—提高SOD的数量和活性。 3、调节免疫—防治AIDS、Ca。 四、适应证:虚证-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亏虚
15
三、说明:
1、为何不以人参为君?
2、为何四君去茯苓?
3、当归、陈皮的配伍意义。
四、临床应用
1、中气虚陷的代表方、基础方
2、加减变化(气虚为原则)
五、使用注意:
1、坚持疗程
2、阴虚内热者不宜
2021/3/14
16
生脉散《医学启原》 一一、组成
二二、作用特点: 1、补肺之要方—三药配伍后主入肺经 2、气阴两补,重在补气,且敛肺止咳止汗
中医方剂学之补益剂PPT

佐: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 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行血而不伤血; ● 本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
奏补血养肝,行血调行之效。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 用基础方。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面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3、临证加减: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 咳痰色白量多加半夏、陈皮
3.现代运用: · 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 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对于阴虚发热,以 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3、临证加减: ●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 瘀滞重者白芍易赤芍,再加桃仁、红花 ●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茱萸。
3.现代运用: · 对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 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殿、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均可应用。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 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 输布精气养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性,
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上行入 肺,以其宣利肺气
【主治】 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行血而不伤血; ● 本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
奏补血养肝,行血调行之效。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 用基础方。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面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3、临证加减: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 咳痰色白量多加半夏、陈皮
3.现代运用: · 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 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对于阴虚发热,以 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3、临证加减: ●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 瘀滞重者白芍易赤芍,再加桃仁、红花 ●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茱萸。
3.现代运用: · 对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 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殿、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均可应用。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 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 输布精气养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性,
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上行入 肺,以其宣利肺气
【主治】 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优质课件PPT

2021/02/01
3
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补气剂:用治气虚之证(主要是肺脾气 虚),代表方如四君子汤。 2.补血剂:用治血虚之证(主要是心肝脾 血虚),代表方如四物汤。 3.补阴剂:用治肾阴虚证,代表方如六味 地黄丸。 4.补阳剂:用治肾阳虚证,代表方如肾气 丸。
2021/02/01
4
四君子汤
❖ 本方的立方要旨,在于补气: ❖ 补中益气汤=异功散 — 茯苓 + 当归补血汤 + 升麻、柴胡 君:黄芪——重用18g甘温,入肺脾经, ①补肺气,实卫气 ②
补益中气③升举下陷之清阳④固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与黄芪同用,增强补中益气
之功 佐:当归——养血和营,使气有所附;
陈皮——理气和胃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升提下陷的中
24
四物汤
主治
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 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 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病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冲任虚损。
2021/02/01
25
方解
四物汤
君 熟地:滋阴血,补肾填精
臣 当归:补血活血,养血调经
白芍:养血益阴,柔肝缓急止痛 佐
13
补中益气汤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2021/02/01
14
补中益气汤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 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 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2021/02/01
15
方解
补中益气汤
方剂学-补益剂PPT课件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水谷化生轻清阳气)
(3)气虚发热
补气· 补中益气汤
补 益 剂
主证分析:
脾不升清:食少便溏,少气懒言, 体倦肢软,面色萎白,头 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 久泻久痢,崩漏 气虚发热(阴火):清阳下陷, 郁遏不达则发热,热不盛,时轻
补气· 补中益气汤
分
1.补气剂
述
补 益 剂
2.补血剂 4.补阴剂 5.补阳剂
3.气血双补剂 6.阴阳并补剂
分述· 补气
补 益 剂
适应证:
气虚(脾、肺)证
临床表现:
肢体倦怠,短气乏力, 动则气促,声低懒言, 面色萎白,食欲不振, 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弱
分述· 补气
补 益 剂
配伍用药:
以补气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祛湿药; 升阳举陷药;补血药及 敛阴生津药等
补气升阳;甘温除 热
证治要点:
少气懒言,体倦乏力 或脏器下垂, 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补气· 补中益气汤
补 益 剂
随证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腹痛加白芍;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
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
补气· 补中益气汤
补 益 剂
使用注意:
(1)方中黄芪宜重用, 升麻、柴胡用量宜轻; (2)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禁用
生脉散
金元· 张元素《医学启源》
组
成 人参五分(9g) 麦门冬五分(9g)
五味子七粒(6g)
水煎服
功 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补 益 剂
方解: 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君:黄芪—— 二补肺实为卫,固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佐:当归——养血补虚(气虚日久致血 虚)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佐使:甘草——和中,调药
(3)气虚发热
补气· 补中益气汤
补 益 剂
主证分析:
脾不升清:食少便溏,少气懒言, 体倦肢软,面色萎白,头 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 久泻久痢,崩漏 气虚发热(阴火):清阳下陷, 郁遏不达则发热,热不盛,时轻
补气· 补中益气汤
分
1.补气剂
述
补 益 剂
2.补血剂 4.补阴剂 5.补阳剂
3.气血双补剂 6.阴阳并补剂
分述· 补气
补 益 剂
适应证:
气虚(脾、肺)证
临床表现:
肢体倦怠,短气乏力, 动则气促,声低懒言, 面色萎白,食欲不振, 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弱
分述· 补气
补 益 剂
配伍用药:
以补气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祛湿药; 升阳举陷药;补血药及 敛阴生津药等
补气升阳;甘温除 热
证治要点:
少气懒言,体倦乏力 或脏器下垂, 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补气· 补中益气汤
补 益 剂
随证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腹痛加白芍;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
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
补气· 补中益气汤
补 益 剂
使用注意:
(1)方中黄芪宜重用, 升麻、柴胡用量宜轻; (2)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禁用
生脉散
金元· 张元素《医学启源》
组
成 人参五分(9g) 麦门冬五分(9g)
五味子七粒(6g)
水煎服
功 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补 益 剂
方解: 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君:黄芪—— 二补肺实为卫,固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佐:当归——养血补虚(气虚日久致血 虚)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佐使:甘草——和中,调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虚 发
渴喜热饮—气虚津液失布
下 陷
配伍意义:
补 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君
中 益
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 臣
气 当归---养血和营
,
佐
升 陈皮---理气和胃
阳 举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陷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脾胃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 风寒而生寒热”。
怔忡,气短懒言。
➢ 阴虚——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 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 嗽咯血,口燥咽干。
➢ 阳虚——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 下肢痿软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 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
➢ 阴阳两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 阳痿遗 精,畏寒肢冷,自汗盗汗,午后潮热。
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肠鸣泄泻, 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 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 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 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 脏受荫 ,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 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 故曰君子也。”
3.对虚不受补者,宜先调理脾胃,或适当配合健 脾和胃,理气消导之品,以资运化,使补而不滞。
4.正虚而又兼邪实者,应视邪实与正虚的主次 缓急 ,酌情处理,务使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 不碍邪。
5.入汤剂宜文火久煎,并应煎煮3源自,空腹或饭 前服药为佳。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病症解析:
脾
脾 虚 夹 湿 泄 泻 证
饮食不化, 肠鸣泄泻—脾虚不运,湿浊内生 胃
四肢无力,形体 消瘦,面色萎黄
脾失健运,气血不足
气 虚 ,
咳嗽痰多色白 脾虚生痰,上贮于肺
湿 浊
胸脘痞闷
内
生
配伍意义:
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 君
益 气
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止泻
臣
健 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
脾
, 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
渗
湿 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
佐
止 泻
载药上行以益肺气
甘草、大枣---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使
《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治脾胃虚弱,饮食 不进,多困少动,中满痞噎,心忪气喘, 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此药中和不热, 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第十三章 补益剂
概念: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 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 方剂,统称为补益剂。
立法依据:“虚者补之”(《三部九候论》), “损者益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适应范围:虚证
➢ 气虚—— 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 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
➢ 血虚——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 ➢ 气血两虚—— 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歌:补中益气参芪术,炙草升柴归陈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病证解析:
脾 虚 气 陷 证
饮食减少,少气 懒言,大便稀薄
脾胃气虚,纳运不及
脾 胃
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肺气不足
气
耳鸣耳聋,视物昏花-清阳不升
脱肛、子宫下垂
气虚下陷,清阳不升
虚 , 清
久泻、久痢、崩漏
阳
热 气 身热自汗— 清阳下陷,郁而化热
调和诸药
附方:
1.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功效:益气健脾,行 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2.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3.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 砂仁、生姜。功效: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 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4.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功效:益气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
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 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 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 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 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 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医方考》:“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 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 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 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 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
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
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 甘草,味之甘草者也;白术、茯苓、山药、 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 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 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 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脾胃论》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 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 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古今名医方论》柯琴:“凡脾胃一虚, 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 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 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 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 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 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 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 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 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病证解析:
面色萎白,语声
脾 胃
低微,气短乏力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气 饮食减少
虚 证
大便溏薄
脾失建运,胃纳不振, 湿浊内生
舌淡苔白,脉虚弱—中焦脾胃气虚
脾纳 胃运 气无 虚权
配伍意义: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君
益 气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臣
健 茯苓---甘淡,健脾渗湿
佐
脾
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 佐使
分类:
〈1〉补气---气虚证。 〈2〉补血---血虚证。 〈3〉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证。 〈4〉补阴---阴虚证。 〈5〉补阳---阳虚证。 〈6〉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
注意事项:
1.辨别虚实的真假。《景岳全书》:“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2.注意补益方法的使用。直接与间接补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