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象知识:1.诗歌中的形象包括(1)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

事 物 形 象
(偏重咏物的诗歌)
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木兰辞》中的木兰:替父从军,孝勇双全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坚守爱情,忠贞不渝
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
《归园田居》中的抒情主人公: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忧国 忧民
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抒情主体形象
例①:贺知章《回乡偶书》
借景抒情类解题步骤:
形 象 鉴 赏 · 景 物
1、列举景物
2、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 氛、意境)
3、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例题展示一: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 分析氛围:衰残、凄凉的秋景
例②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
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
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 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他人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 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 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 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本文是关于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感谢您的阅读!文学作品总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塑造,古代诗歌也是如此。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它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古诗中所描绘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
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诗歌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和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要依据诗歌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和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着重把握住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感情态度。
【示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诗人陈与义过着颠沛流离的客居生活。
这年二月,冰雪初融,溪水新绿,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在平淡闲适的生活中想起了窘困多病的友人而轻舟访友。
诗歌通过纶巾鹤氅的外貌、睡、忆、寻的动作和早春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的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客观存在的物象和景象融入诗歌中化成诗歌的景物形象,这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构成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其特点恰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
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鉴赏景物形象要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进而把握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从而理解作者借此所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等。
叙事诗名词解释

叙事诗名词解释
1.叙述:叙述是叙事诗的核心,指通过文字或口述来讲述一个故事或事件。
2. 抒情:抒情是指通过文字或歌唱等方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或感受。
3. 韵律:韵律是指叙事诗的音韵结构,包括押韵、节奏等元素。
4. 篇章结构:篇章结构是指叙事诗的整体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等部分。
5. 比喻:比喻是指通过对一个事物的比较来表达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含义。
6. 暗示:暗示是指通过间接表达来传递一种信息或思想。
7. 主题:主题是指叙事诗所探讨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8.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叙事诗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
9. 情节:情节是指故事中发生的事件或行动。
10. 意象:意象是指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诗歌手法。
- 1 -。
2016诗歌形象鉴赏课堂版解析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 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 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 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 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 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 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 心的豪情。
“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
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
பைடு நூலகம்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慨。
• 【解析】审清题干是结合全诗来分析的,仔细 阅读诗歌,就不难发现:对“竹轩”“柴 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 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二、景物形象类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
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 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 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 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 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 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之形象意境类

8、松——坚贞高洁。
9、莲——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品味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是意象选择在先,而意境是全诗创作完成之后呈现的整体内涵,即起点是意象,终点在意境。诗歌是否有诗味、有意蕴,是衡量诗歌美丑高下的重要标准,而意蕴来自意境。
例如贺铸《青玉案》的最后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烟草”、“风絮”、“梅雨”这三个具有江南特征的自然意象,组成意象结构,且兼作比喻,画出江南暮春迷蒙、灰暗的景色,融情于景,把无处不在,纷繁杂乱,难以穷尽,不可捉摸的愁情,表现得多么形象生动,可见可闻可触可感。因此而博得“贺梅子”的雅号。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诗歌答题格式

名词解释: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题目类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答题格式:
1.形象(意象)类
名词解释:
形象(意象)――形象(意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指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㈢语言风格特色类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格式:
解题格式:
通过什么 + 抒发什么
(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一. 概念解析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1)人物形象:一是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一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
(3)事物形象: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的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就是指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或社会意义。
鉴赏景(意境):就是指把握意象或意境的特点(色彩、氛围、情调等),评价意象或意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义鉴赏物:就是指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物的神韵,进而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志向。
二形象之人1具体要求(1)把握形象的特征(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3)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A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等,从中可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B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的渲染、烘托、衬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准确分析人物形象的情感、思想。
环境作用:a为人物出场设置背景b烘托人物性格c表现人物情趣C不能仅简单概括人物性格,要根据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 答题模式例如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试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第一步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概括形象特征)】词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有时要简单些)】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第三步指出形象的意义、表达了什么感情。
】温馨提示: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1一、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二、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人物形象的类型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
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
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2、答题策略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真题展示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课堂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列 三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例9]
十五 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题中的“十五夜”,指中秋之夜。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
请你品评一下“落”与“在”哪一个更好? 为什么?
答案:用“落”字好。“落”字给人以动 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 “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不够形象生动。
一、形象
知识:1.诗歌中的形象包括(1)叙事诗 中的人物形象,(2)抒情诗中的抒情主 人公,(3)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中 艺术形象的内涵,即分析、判断它们包 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1.鉴赏人物形象
技法解密:①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塑造人物的手法有肖像、语言、 动作、神态等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 从侧面去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 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②
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
古人写诗时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 法,分析时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体察写 作意图.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 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什么形象?
鉴赏音韵和谐,就是欣赏鲜明的节
奏、优美的旋律及表达的丰富情感。
[例16]
山店
卢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隔秋云。
诗的首句用“登登”和“决决”两个叠词分别
写出了什么?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登登”写出了登山路的声音;“决决” 写出了溪泉的声音。这样写节奏鲜明,音节 和谐,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准确鲜明
所谓准确,是指语言能确切地 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恰到好处地表现事物的面貌和本质; 所谓鲜明,是指能爱憎分明地表达 出作者地思想感情。
对古诗语言准确鲜明的鉴赏, 就是分析作者如何准确鲜明地状物、 抒情、达意。
[例7]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二、形象生动
语言的形象生动,是在准确鲜明基础上的更高 层次,它更有利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的“形象”,是指要选择具有鲜明形象性 的语言来描写物象或人物,使状物如在眼前, 写人跃然纸上;
“生动”,是指语言的运用新鲜,独特,灵活, 动人。
对古诗语言形象生动的鉴赏,就是赏析这些语 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用词含蓄新颖,生动形象,渲染了春 意盎然的生机,是全诗的诗眼。
答案:不矛盾。诗歌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在辞藻 上不作任何修饰,朴素自然,但“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加之最后两句直 抒胸臆,却又真切感人,可谓淳朴素淡中见其诗 味的浓郁醇美。
[例9]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第三句中的“绿”字曾经修改多次。诗人最初用 “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等,最后才选 定“绿”字。“绿”字受到赞誉,就“绿”的使用谈 谈你的见解。
对诗词语言风格的鉴赏,就是体会 不同的语言特色,及其诗人表达出来的思 想感情。
阅读下列三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例18]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语言毫无雕饰,可谓淳朴素淡,但古人在
评论这首诗时却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
腑。”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结合全诗从语言 方面加以简评。
[例17]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潮洄从之,道阻且长。潮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矣。 潮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止。
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典型的艺术特色,在其 中的许多优秀作品中,常常出现章节的反复重 叠,各章节之间仅仅更换个别词。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歌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 例 10 ]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来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
这首词后两句是古人写“愁”的名句,与刘
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调》)相比 似乎更有品味的余地,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李词写“愁”,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把无形的愁绪比作有形的绵绵春水,很容易引起读 者的共鸣。而刘禹锡的《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 愁”,稍嫌直白,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没有前者那么 强烈。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题中一个“幽”字用得非常准确,诗中有哪
些语句扣住此字来写,请结合这些句子,简要分 析“幽”字使用的正确性。
答案:“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 边树,僧敲月下门。”四句都扣住“幽”字 来 写,首联诗对环境的描写,体现李凝居处的 幽静、荒凉、冷寂;颔联以动衬静,更加增 添了静谧。总之,全诗的描写紧扣一个“幽” 字,所以说这个字用得好。
三、凝练含蓄
所谓凝练,是指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丰 富的内容;所谓含蓄,是指作品要引人 回味,发人深思。含蓄与凝练分不开, 写得不凝练就不可能含蓄。鲜明多就形 象而言,含蓄多就内容而言。
四、音韵和谐
音韵和谐,就是古诗每句的末句都要 压韵,以使诗歌悠扬动听,前后呼应形成 一个完美的整体,增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所谓节奏,就是通过语音排列次序的不同 而形成有规律性的抑扬顿挫,从而增强作 品的旋律感,使全诗产生更悦耳的音乐效 果。
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 还显示乐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
五、语言风格
诗词的语言往往因生活的时代背景、 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同, 而在创作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反映 在诗词中的这些特色就是所谓的语言风格。
我们所说的语言风格,主要 包括清 新、平淡(即质朴)、绚丽、明快、含蓄、 简洁等。
2.鉴赏物象
技法解密:①分析风物景象以及意境的特征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诗人常常通 过一系列相关物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 定意义的意境,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 感情,故在鉴赏时要分析其中具体物象 以及它们所构成的意境的特征,进而把 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分析物象的比喻、象征意义。
诗中常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手 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情趣、精神品质或 对社会人生、生活哲理的感悟。
[例6]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物象?诗人用什么手 法,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答案:这首诗中描写了江月、风灯、宿鹭、 跳鱼等形象;诗人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 了一种江上安谧、和平的情景。
二、语言
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 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练 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 面来进行。
答案:这首诗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塑造 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亡国 之君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
答案:诗中主要通过将军夜引弓这一典型 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一位警觉、镇 定、勇武的将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