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部编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部编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生字词、作家作品、名言名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等。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化理解所学课文。
3.品味赏析文章语言,领悟含义深刻的语句。
【复习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品味赏析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1.任务一:掌握第四单元生字词,会读、会写、会用。
(1)请把每课后面的读读写写抄写在下面空白处。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修葺:修理。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2.任务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以书本注释为重点,背记、掌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家,代表作有随笔集《》等。
叶圣陶,原名,家、家、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童话集《》等。
《驿路梨花》作者,作家。
《最苦与最乐》作者,字,号,别号,家、,著作大多收入《》。
《陋室铭》作者。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爱莲说》作者,字,(朝代)家,著有《》《》等。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3.任务三:课文内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第四单元复习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复习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第四单元的字词句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复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复习:《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2.词语复习:生字词、多音字、形近字、词语辨析3.句子复习: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句意理解4.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把握、课文主题探讨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大家对这些课文有什么印象呢?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分享的地方呢?2.课文回顾3.词语复习(1)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写。
(2)多音字、形近字: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辨析多音字、形近字。
(3)词语辨析: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区分词语的用法。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回顾了第四单元的课文和词语,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复习句子和阅读理解。
2.句子复习(1)修辞手法: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句式结构: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长句和短句,讨论句式结构对文章表达的影响。
(3)句意理解:让学生解释课文中的难句,讨论句子的深层含义。
3.阅读理解(1)课文内容理解:让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者情感把握: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课文主题探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课文主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四单元的句子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句意,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课文主题,提高了我们的思维深度。
第三课时1.导入同学们,经过前两节课的复习,我们对第四单元的知识有了全面的掌握。
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综合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2.综合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七下4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正确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2、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写法3、正确进行课内重点语段的阅读训练复习重点:课内基础知识和重点语段阅读复习策略:讲练结合,当堂巩固复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学生速记本单元文学常识(二)速记课文注释中的字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加上拼音)写在下面横线上二、重点内容回顾:1.基础知识《社戏》的作者是原名,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填空。
2①《社戏》中对一般事件一笔带过,而对主要事件则尽情点染,体现了组材上____________的特点,看社戏的全过程是详写,这部分内容可用三句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是用第_____人称写的,文章主要记叙了________的情形。
围绕看戏还写了一些趣事,如____________等愉快生活片断。
作者写这些,表达了“我”同农村孩子_________的感情,反映平桥村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归途中写了偷吃罗汉豆的事,通过________豆、________豆、________豆、______豆的几个细节描写,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家少年的美好心灵表现出来。
三、阅读(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对第四单元所学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文学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安恩和奶牛》、《卖油翁》。
2.语法知识: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情感抒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回顾课文内容,掌握语法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情感抒发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四单元所学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回顾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课文进行回顾,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语法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的用法。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写作技巧讲解教师以课文为例,讲解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情感抒发的技巧。
学生根据讲解,尝试进行写作练习。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6.课后作业布置教师根据课堂讨论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课后作业,如:“以‘我的童年’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进行自我反思,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学习景物描写技巧,如:“百草园的景色是那么美丽,那么宁静,仿佛是一个梦幻世界。
”2.《社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学习人物描写技巧,如:“他穿着一件蓝色的长衫,头发花白,眼神里透着慈祥。
”3.《安恩和奶牛》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
学习情感抒发技巧,如:“安恩看着那头老奶牛,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第四单元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3 复习要点
3.文学常识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
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 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 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 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理学家, 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 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苇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折损:指损伤,损失。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3 复习要点
3.文学常识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
鸿儒(rú)
蕃(fán)
亵(xiè)
噫(yì)
不蔓(màn)不枝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1)一词多义
3 复习要点
2.词语解释 (2)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③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⑤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⑥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显得清幽)
3 复习要点
4.中心主旨 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暗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
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复习学案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四、平行练习【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⑵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⑶几欲先走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考链接:未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
9.填空。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甲文段以“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会宾客大宴会:_________②罔不因势象形罔:__________
妙:1.众妙毕备()2.以为妙绝()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教材⼈教版七年级下语⽂第四单元教案⼆次备课名著《骆驼祥⼦》阅读主备⼈:备课组成员:教学⽬标:1、学习《骆驼祥⼦》并有所理解和感悟;2、初步学习阅读⼩说的具体⽅法和技巧;3、了解中考名著阅读题型及做题的⽅法。
教学重点1、学习《骆驼祥⼦》并有所理解和感悟;2、初步学习阅读⼩说的具体⽅法和技巧;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总第____课时第⼀课时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导⼊新课《骆驼祥⼦》是⽼舍⼆⼗世纪三⼗年代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着⽼舍⼩说创作的成熟,同时也产⽣了⼴泛的世界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骆驼祥⼦》这部⼩说。
⼆、作者简介⽼舍(1899—1966),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现代著名作家、⼈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长篇⼩说《骆驼祥⼦》《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整体感知⾸先我想了解⼀下⼤家对《骆驼祥⼦》这部⼩说的熟悉程度如何。
下⾯请你根据作品中不同⼈物的简介,猜⼀猜他们分别是哪⼀位重要的⼈物形象?他⼆⼗来岁的⼈,个⼦很⼤很⾼。
圆眼,⾁⿐⼦,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脖⼦可是⼏乎与头⼀边⼉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与右⽿之间⼀块不⼩的疤——⼩时侯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
他以拉洋车为⽣,他最⼤的希望就是能够挣钱买到属于⾃⼰的车。
明确:祥⼦她是⼀个三⼗七⼋岁的虎⼥,虎头虎脑,⼀对虎⽛,长的像个⼤⿊塔。
帮助⽗亲办事是把好⼿,可是没⼈敢娶她做太太。
她霸道泼辣,⼼理变态,却有着⾃⼰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她敢作敢为,甚⾄为了和祥⼦结婚不惜与有钱的⽗亲——⼈和车⼚的主⼈刘四爷决裂。
她可鄙⽽⼜可怜的命运让⼈感叹不已。
明确:虎妞她⼗九岁,圆脸,眉眼长得很匀调,没有什么特别出⾊的地⽅,可是结结实实并不难看。
上唇很短,⽆论是要⽣⽓,还是要笑,就先⼆次备课张了唇,露出些很⽩⽽齐整的⽛来。
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
她为家庭牺牲了⼀切,但也有着对⾃⼰幸福⽣活的追求。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2.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3.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等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散文、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言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驿路梨花》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最苦与最乐》则告诫我们:人生在世,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陋室铭》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知识链接】(5分钟)《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散文作者简介:张中行 (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编著有《文言常识》《负暄琐话》《诗词读写丛话》《流年碎影》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知识建构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牢固掌握本单元的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本单元课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通过复习重点课文、重点段落,进一步学习散文、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4.重点掌握并熟读背诵《陋室铭》和《爱莲说》中的文言常识。
5.通过复习,再一次感受中华美德及其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复习重难点:1.整体把握本单元课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文章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3.分析“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积累文言词句。
5.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复习过程:一、课文内容梳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陋室铭(一)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
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灵验。
③斯:这。
④是:判断动词。
⑤陋室:简陋的屋舍。
⑥惟:只。
⑦德馨:品德高尚。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
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
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
②入:映入。
③青:青色。
④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⑥调:调弄。
⑦素:不加装饰的。
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乱:使……乱,扰乱。
④案牍:指官府文书。
⑤劳形:使……劳神伤身。
形,形体、躯体。
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
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
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
__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①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
晋陶渊明⑤独爱菊。
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
②可爱:值得喜欢。
③者:……的花。
④蕃:多。
⑤独:只。
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
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
②予:我。
③独:只。
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染:沾染(污秽)。
⑥濯:洗。
⑦清涟:清波。
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
②直:挺立。
③蔓:生藤蔓。
④枝:生枝茎。
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⑥益:更加。
⑦亭亭:耸立的样子。
⑧植:竖立。
⑨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2·1·c·n·j·y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
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
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
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
②鲜:少。
③闻:传闻。
④同:和……一样。
⑤宜:应当。
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来源:21·世纪·教育·网】(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四、复习诊断1.填空⑴《陋室铭》中描述“陋室”恬静、雅致环境的句子是。
⑵《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⑶《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的句子是。
⑷《爱莲说》中作者对追名求利的恶浊世风暗含嘲讽的句子是。
(5)《陋室铭》作者,“铭”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爱莲说》作者是哲学家。
2.选出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晋/陶渊明/独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