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语法观教材

合集下载

语法的三个平面

语法的三个平面

比较下例句子名词所表示的语义: 比较下例句子名词所表示的语义: 名词所表示的语义
(1) (2) (3) (4) (5) (6)
小王关好了大门。 小王关好了大门。 (“小王”是施事) 小王”是施事) 关好了大门 衣服被他撕破了 被他撕破了。 衣服”是受事) 衣服被他撕破了。 (“衣服”是受事) 鲸鱼是哺乳动物 是哺乳动物。 鲸鱼”是客体) 鲸鱼是哺乳动物。 (“鲸鱼”是客体) 毛笔写大字 钢笔写小字 写大字, 写小字。 毛笔”“钢笔”是工具) ”“钢笔 毛笔写大字,钢笔写小字。(“毛笔”“钢笔”是工具) 图书馆藏有三百万册书 藏有三百万册书。 图书馆”是处所) 图书馆藏有三百万册书。 (“图书馆”是处所) 昨天下了一场暴雨 下了一场暴雨。 昨天”是时间) 昨天下了一场暴雨。 (“昨天”是时间)
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 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 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 和句子成分相对应, 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 一个句子成分。认为一般的句子, 一个句子成分。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 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 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 些次要成分。分析的时候, 些次要成分。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 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 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 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即一个句子以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 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 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 早在1942年 早在1942年,吕叔湘先生就根据汉语语言实际 1942 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 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句子的 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 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 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 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 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 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 朱德熙先生在1978 年发表的《 1978年发表的 朱德熙先生在 1978 年发表的 《“ 的 ” 字结构和判断 中国语文》 句 》 ( 《 中国语文 》 第 1 、 2 期 ) 中 , 用动词配价的 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 构成的“ 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 “ 的 ” 构成的 “ 的 ” 字结构 的歧义指数等问题, 的歧义指数等问题 , 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 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走的、吃的、写的。 法进行研究的兴趣。(如:走的、吃的、写的。)

现代汉语语法书籍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书籍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书籍介绍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淑湘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1962年。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

语法研究和探索(1-8),北京大学出版社,始自1983年。

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现代汉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朱一云、王正刚选编,语文出版社,1987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1993年。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下册),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王松茂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句型和动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教研室编,语文出版社,1987年。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等著,语文出版社,1996年。

歧义问题,文炼、允贻著,1985年。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语用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编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动词用法词典,孟琮、郑怀德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袁晖,语文出版社,1998年。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郑定欧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陆俭明,语文出版社,1999年。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宋玉柱,语文出版社,1997年。

现代汉语短语,齐沪扬,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现代汉语句子,陈昌来,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现代汉语虚词,张谊生,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第八章三维语法概述

第八章三维语法概述

第八章三维语法(三个平面语法观)0.前言0.1“三个平面”的学说可称作三维语法①三维语法是讲语法有三个平面或三个角度或三个侧面,也就是语法系统有三个子系统:句法系统、语义系统、语用系统。

三个平面应该理解为“三维”,就好比一个立体的长、宽、高。

②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构建起来的语法学说,可以称之为“三维语法”。

把三个平面理论的语法称作三维语法还有个好处,就是好说好记,而且跟其他语法学说的称呼比较协调,如可以有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三维语法等等。

三维语法是从句法(Syntactic)、语义(Semantical)、语用(Pragmatical)三个角度来研究语法,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语法。

0.2研究语法要讲“三维”是科学的我国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形象地说明:你要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即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才能知其全貌;如果只立足于山当中的某一地方观察,那犹如瞎子摸象只能知道某一面,就难免片面。

语法研究也是如此。

语法具有三维性,不能单从一维(单是句法,或单是语义,或单是语用)观察;而应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维”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认识语法的真谛。

比如下面四句: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打胜了敌人。

③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④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在句法上①②都是“主-动-宾”,③④都是“主-状-动”。

但从语义上分析,为什么①能变换成③④,而②不能变换成③④,这是因为①②的补语语义指向不一样;如果不讲语义,就不能解释这种现象。

但单讲句法和语义还不够,为什么①③④语义结构相同(都是“[施-动-受]+[系-动]”结构)而要有三种不同句式表达呢?这是因为三种句式的语用价值不一样。

因此在具体言语交际中要根据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而随宜采用。

但不管语句怎样复杂多样、繁简多变,句型或句式总是有限的。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非常∣(状语)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直接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

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

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

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

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

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

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

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

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

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

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

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

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

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

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陈昌来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陈昌来
,




三 个 平 面 的 语法 理论 既是 本体 论 又 是 方法 论 作 为 方法 论 该 理 论 认 为语 法 研 究要 力求 做 到 形
,
式 和 意 义 静 态 和 动 态 描 写 和 解 释 相 互 结 合 但 由于 语 法 观 的 不同 人 们 对 这 些 问 题 的理 解并 不 一
致 因 而这 些 问 题 不 仅 要 在三个 平 面 理论 观 照 下 进行 新的审 视 而 且 要在 该 理 论 指 导 下 研 究 如 何把
,
宾 语 来 区 分 的 设 想 认 为 及 物 动 词 作 谓 语 或谓 语 中 心 词 构 成 主 事 主 语 句 时 动 词 后 边 一 般 要 带 宾
; 语 不 带 宾语 是 有 条 件 的 不 及 物 动 词 作 谓 语 或 谓 语 中 心 词 构 成 主 事 主 语 句 时 动 词 后 边 一 般 不 带
:
、 、
分 类 的 三 原 则 从 形 式 出 发 去探 求 功 能 在 短 语 ( 词 组 ) 里 确 认 功 能 多 角 度 多 层 次 分 类 这 三 条 原 则

虽 然 是 就动 词 而 言的 但实 际 上 带 有普 遍 性 完 全 适 于 对其 他 类 词 进 行功 能的次 范 畴 分 类
,
则 (合 法 ) 语 义 平 面 上 合 语 义 规 则 (合理 ) 语 用 平 面 上 合语 用 规 则 ( 合 用 ) 但同 时 指 出 在 孤 立 句 和
,
语 境句 中 这三 条 标 准对 句 子 合 格度有 不 同 的制 约 能 力
, , , ,

这 一 认识 实质 上 着 眼 于 对 句 子 结 构 本 质的

语法的三个平面

语法的三个平面

“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 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 要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必须懂得: 要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 必须懂得 : “ 我 ” 的施事; 小王” 的受事, 是 “ 派 ” 的施事 ; “ 小王 ” 是 “ 派 ” 的受事 , 又是“ ”“请 的施事; 老李” 又是“去”“请”的施事;“老李” 是“请” 的受事, 又是吃的施事; 的受事 , 又是吃的施事 ; “ 饭 ” 是 “ 吃 ” 的受 事。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 , 不同于词的词汇意 它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 义 。 它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 , 离开 了句法结构, 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 了句法结构 , 语义。 语义。 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 就名词与动词之 间的语义关系而言, 除了上面所说的施事、 间的语义关系而言 , 除了上面所说的施事 、 受 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 事之外.还有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等。
例如: 例如: 年轻)的学生‖[ ][在 学习∣ 非常有用) ‖[都 “(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 的课程。” 的课程。 学生( 主语) 学习( 谓语) 学生 ( 主语 ) ‖ 学习 ( 谓语 ) ∣ 课程 宾语) (宾语) 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 年轻的∣ 定语)都在∣ 状语)有用的∣ 定语) 非常∣ 状语) 非常∣(状语)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简单 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即一个句子以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 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 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 早在1942年 早在1942年,吕叔湘先生就根据汉语语言实际 1942 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 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句子的 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 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 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 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 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 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 朱德熙先生在1978 年发表的《 1978年发表的 朱德熙先生在 1978 年发表的 《“ 的 ” 字结构和判断 中国语文》 句 》 ( 《 中国语文 》 第 1 、 2 期 ) 中 , 用动词配价的 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 构成的“ 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 “ 的 ” 构成的 “ 的 ” 字结构 的歧义指数等问题, 的歧义指数等问题 , 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 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走的、吃的、写的。 法进行研究的兴趣。(如:走的、吃的、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成凯《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说的方法论分析》,《语文研究》
1993年第1期;
《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年;
袁晖,戴耀晶《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1998
参见胡裕树《现代汉语》1981年版,第337页。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 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最初这种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 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这篇论文标志 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正式将 “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 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 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 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 用上的分别。
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 一语义关系分析,也不是单一的语用意义分析,而是同时 将三者结合起来,注重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用意义的 区别与联系,因而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拓宽了。
三个平面既是语法的本体观,也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 句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分析 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透视,才有可能更 充分地观察、描写和解释语言事实。
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172。
相关研究
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
年第4期;
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
范开泰的《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3期;
七、学术界三个平面分析实例
讨论: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三个平面”
关于现代汉语“副词+名词”现象的讨论 一、“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新现象
青岛啤酒,很德国,很德国! 芙蓉古镇,很中国,很成都。 两种评价态度: (一)不合规范,应该否定。 1、语言学的任务在说明,而非判决; 2、注重既有的规范,忽略了语言的演变; 3、注重静态的规则,忽略了语言中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突破。 (二)是正确的说法,是淡化语法形式的结果。 1、不懂得什么是语法形式; 2、不懂得什么是淡化语法的要求; 3、语法是客观存在,不可能按教学理念或教学要求而改变。 一个经典的实例:It’s me和It’s I 。 (三)是一种新的语法现象,需要加以研究。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 代汉语》:
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 法关系。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 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五、黄伯荣《现代汉语》分析实例 个案一 ①老王有个儿子很骄傲。 ②老王有个儿子很孝顺。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差别? 1、词类序列相同。 2、①是歧义句,②不是。 原因: 1、结构不同:①既可以是兼语句,②又可以是连谓句;
只能是兼语句。 2、语义特征不同:“孝顺”有[晚辈]的语义特征;“骄
傲”没有。 3、语义指向不同:“骄傲”可以指向“老王”也可以指
可以有限类推。
回答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两个途 径:一是广泛搜集语料;二是采用问卷调查,不过问 卷调查的方式可能有局限性。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
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其中句 法是基础,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
句法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成分分析,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并进而归纳句型,与此密切相 关的是结构关系的判别,研究一个组合体属于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二是 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指出句法结构中词 语的关系。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 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差别 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一) 判断新现象的条件 1、不是很难理解; 2、可以有限地类推; 3、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必备); 4、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必备)。 回答第一个问题: “程度副词+名词”显然不难理解,如上述两例。 回答第二个问题: 很德国:很日本、很中国 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问她来中国前做
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 很成都:很上海、很广东 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
个案三 试结合三个平面分析下面的句子: 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③他家的羊被狼要死了。 参见黄伯荣《现代汉语》一个问题: “他住在川师。” “他在川师住。”,有何不同? 1、句法平面:句法格式不同。(同学们自己分析) 2、语义平面: (1)句式语义(高层次语义关系)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躺在沙发上/他走在路上 他在川师住/他在沙发上躺/他在路上走 “S+V+NPL”句式具有致使义,存在空间是由动作行为 引发的,“S+NPL+V”句式没有这样的句式语义 。 (2)两种句式对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不同。 在川师住 住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坐 坐在主席台上 在川师哭 *哭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讲 *讲在主席台上
第五讲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汉语 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拓宽了 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 一条新路。
陆俭明:“在90年代将进一步对语法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 面的研究,特别是语法、语义、语用结合研究,看来这是一个发展趋 势。 ” (《语文研究》1990年第4期)
向“儿子”;“孝顺”只能指向“儿子。”
个案二 ①春天了。| 夏天了。| 秋天了。 |冬天了。 ②沙发了。| 桌子了。| 椅子了。| 凳子了。 上面两类组合是否都成立?试加以分析。 第一类成立,第二类不成立。 “春天”等具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每个词都
是顺序义场中的一个实例,“了”表示情况已经 发生变化,其语法意义跟“春天”等词的语义特 征相容。“春天”等词跟“了”结合,表示已然 的变化。“沙发”等词没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不 能跟“了”结合。
读书
读的书

学生的家长
学生和家长
虚词的有无或虚词的差别都形成不同的句法结构,这是句法的虚词。
我被他批评了

我把他批评了
“被”指明施事, “把”指明受事。虚词不同,语义关系不同,但结构关系不变,
这是语义的虚词。
③至于、关于:用来点明话题,是语用的虚词。
小王很努力,至于小李嘛,我就不说了。
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
关于语用学
语用学有大语用学、小语用学之分。大语用学,即交 际语用学,是言语交际学的一部分,旨在揭示言语交际的 本质、规律,对言语交际中的整个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进 行研究。例如会话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等都属于交际语用 学。
结构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法中的语用平面上的现象, 即与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表现形式有关的语用现象的。 如关于句类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就属于结构语用学研究的 范畴。
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句 法结构中去探寻。
语义平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胡裕树、范晓先生认为有七个方面:
①动核结构(述谓结构);②动词的“价”;③名词的格,即名词
在语义结构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④语义
指向;⑤歧义;⑥词的语义特征;⑦词义的选择限制。
(三)语用平面的研究 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句子中的词语与
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 语用的 。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 事受事工具等等,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 写。语用是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比如: 他骑走了自行车。 / 自行车他骑走了。 语用平面的分析包括: ①主题(又叫话题,代表就信息)和述题(代表新信息); ②表达重心和焦点; ③语气(语调、语气词); ④口气 (肯定与否定、强调与委婉、活泼与迟疑等,跟语法修辞都 有关系); ⑤评议; ⑥句型或句式的选择。
(二)语义平面的研究
语义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子中的词语,除了符
号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之外,还可以反映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
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
比如:
1、他买毛笔。
2、他写毛笔。
对于动作行为“买”而言,“毛笔”是受事;对于动作行为“写”
而言,“毛笔”是工具。而两例中的“他”都是动作行为的施事。
他在川师住 他在哪儿住?他在川师干吗?
六、三个平面语法观中的一些问题 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其中好些问题是在 争论过程中逐渐取得共识的。 1991年,施关淦先生在《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提出了三 个问题: (一)三个平面中的“句法”跟“语义”的关系。“句法”中有 没有语义?如有,这个语义跟三个平面之一的“语义”之间是个什么 关系呢?如没有,又有没有没有语义的句法呢? (二)跟句法有关的语义和语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这还有待进 一步调查研究。 (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这三种成分之间,看来 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 好像还有待进一步说明。 范、胡以《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作答。论文就第 二个问题做了明确答复;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还可进一步讨论;第三 个问题,尤其是如何区分主语和话题,迄今仍未能很好地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