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解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颅脑解剖图谱PPT

颅脑解剖图谱PPT

02
大脑解剖
大脑半球
大脑左半球
主要负责逻辑、分析、语言等功能,与数学和科学技术等抽象思维有关。
大脑右半球
主要负责空间、直觉、创造力和艺术表达等功能,与音乐、绘画和情感等感性 思维有关。
脑干
延髓
控制基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和血压。
桥脑
协调眼球运动和面部表情,参与睡眠和觉醒的调节。
中脑
处理视觉信息,调节瞳孔反射。
01
02
03
前颅底
包括额骨、筛骨和蝶骨, 主要容纳脑的额叶和顶叶。
中颅底
包括颞骨和枕骨,主要容 纳脑的颞叶和枕叶。
后颅底
包括枕骨和斜坡,主要容 纳脑的延髓和小脑。
骨缝与骨孔
骨缝
颅骨之间的连接处,包括前囟门 、后囟门等,对新生儿脑发育有 重要作用。
骨孔
颅骨上的一些开口或裂隙,如枕 骨大孔、眶上孔等,为神经和血 管提供通路。
第三脑室的作用是维持颅 内压的稳定和缓冲脑部受 到的冲击。
第四脑室
01
第四脑室是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的空腔,是脑脊液循环的必经之路。
02
第四脑室分为左右两个,通过中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通过外侧孔与 枕骨大孔相通。
03
第四脑室内有脉络丛,能产生脑脊液,对维持颅内压的稳定起到重要 作用。
04
第四脑室通过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蛛网膜下腔内充满脑 脊液。
小脑
小脑前叶
01
参与平衡和协调运动。
小脑后叶
02
与空间感知和手部精细运动有关。
小脑扁桃体
03
调节自主运动和姿势控制。
03
脑神经
嗅神经
01 嗅神经是第一对脑神经,负责传导嗅觉信 号。

颅脑的解剖生理ppt课件

颅脑的解剖生理ppt课件

脑 干


2.脑干的传导束
锥体束: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内侧丘系:传导躯干、四肢的深感觉 脊髓丘系:传导痛、温觉 三叉神经系:传导面部浅感觉 外侧丘系:传导听觉
脑 干



3.脑干的网状结构
生命中枢: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中间神经元:各种反射 上行激活系统:醒觉作用 下行调节系统:调节肌张力
脑的被膜

脑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有支持、保护
脑的作用。

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膈
颅脑损伤



头皮损伤: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 脱伤 颅骨骨折:



脑损伤: 脑震荡
脑挫裂伤 硬膜外血肿
颅内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颅脑损伤

颅底骨折多为线性骨折,个别为凹陷骨
解剖结构(一)
Biblioteka 脑 干 脑干位于脊髓与间脑之间,由下而上包括: 延髓 脑桥 中脑
第四脑室:是延髓和脑桥的背面经小脑脚与小
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
脑神经:十二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
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
脑 干

解剖结构(二) 脑干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 网状结构,其中灰质有脑神经核和非脑
脑 干


脑干的生理 中脑:刺激性病变: 去皮质强直 损毁性病变 脑桥、延髓:去中脑强直 重要中枢均在脑桥和延髓内


姿态反射
小 脑

位于颅后窝(延髓脑桥背侧,端脑枕
叶下方),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 隔。

颅底解剖 ppt课件

颅底解剖  ppt课件

7、三叉神经压迹:位于颞骨岩部前面近尖端 处,承托三叉神经半月结。
Hale Waihona Puke 翼腭窝上颌骨与翼突之间的狭窄骨性腔隙,内含:上颌 神经、蝶腭神经节及颌内动脉内端
前界:上颌骨 后界:翼突及蝶骨大翼的前面 顶界:蝶骨体下面 内界:颚骨的垂直部 下界:移行于翼腭管
交通: 1、后上经圆孔与颅腔交通 2、前上经眶下裂与眼眶交通 3、内上经蝶腭孔与鼻腔交通 4、外侧经翼突上颌裂与颞下窝交通 5、下经翼腭管、腭大孔和腭小孔与口腔交通
眶上裂综合征:眼球固定、上睑下垂、瞳孔散 大、额部皮肤感觉和角膜反射消失。
3、圆孔:上颌神经经此向前达翼腭窝
4、卵圆孔:下颌神经及导血管经此向下达颞 下窝
5、棘孔:脑膜中动脉经此孔入颅腔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排列在一条弧 线上,颅中窝切除凿骨线即循上述弧线进行。
6、破裂孔:位于颞骨岩尖部和蝶骨体之间, 颈内动脉经此入颅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 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 早……”
前颅窝由额骨的眶板、筛骨的筛板及蝶骨小翼 构成。
中部凹陷,中线处有一骨嵴称鸡冠,为大脑镰 前部附着处。两侧为筛板,有嗅丝通过。
中颅窝 前界由蝶骨小翼后缘和视神经沟前缘构成;
后借颞骨岩部上缘和蝶骨体后缘的鞍背与颅后 窝分界,容纳颞叶。
结构:蝶鞍、海绵窦。
后颅窝 前面:鞍背和枕骨斜坡 前外侧:颞骨岩部后面 后面:枕骨
颅中窝的孔、管、裂和压迹共有七对,由前向 后分别为:
1、视神经孔:蝶鞍前交叉沟的两侧,有视神 经及动眼神经通过;
2、眶上裂:位于蝶骨大翼和小翼之间,向前 通眼眶,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眼神经及眼上静脉通过

颅底解剖详解ppt课件

颅底解剖详解ppt课件
15
颅中窝的外侧部 承托大脑颞叶。 前面是蝶骨大翼的脑面,后面是颞 骨岩部的前面,外侧是界于前二者 之间的颞骨鳞部脑面。眶位于前方, 颞窝位于外侧,颞下窝位于下方。
颅中窝借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s 与眶交通,裂的上界是蝶 骨小翼,下界是蝶骨大翼,内侧界 是蝶骨体;裂的内侧较宽,长轴向 下内前倾斜。眶上裂有眼神经终末 支、眼静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展神经和小血管通过。
12
颅中窝middle cranial fossa 较颅前窝深且大, 尤其是外侧,前界是蝶 骨小翼后缘、前床突和 交叉沟,后界是颞骨岩 部上缘和蝶骨鞍背,外 侧界是颞骨鳞部、顶骨 和蝶骨大翼。中央部较 窄,由蝶骨体形成。
13
视神经管optic canal 位于蝶骨小翼 根和内侧的蝶骨体之间,稍向前外 侧下降,容纳视神经、眼动脉和脑 膜。视神经管上壁后缘往往有一孤 形缺口,由硬脑膜返折形成的镰状 皱襞falciform fold 填补,该皱襞自 前床突向内侧延伸至蝶骨平台的蝶 棱,覆盖视神经管的近端。有时, 镰状皱襞特别坚韧,游离缘锐利, 压迫视神经,在视神经上面出现深 压迹。在头部创伤,该皱襞可使视 神经产生剪切伤。在该皱襞处,视 神经无骨质保护,故在经额垂体手 术及视神经减压术时需特别小心, 切勿损伤视神经。
颞骨岩部上缘有发育程度不等的岩上窦 沟groove for superior petrosal sinus 。
弓状隆起arcuate eminence 为一圆钝的 隆起,由前半规管耸起形成。
颞骨鳞部与蝶骨以蝶鳞缝相连结。弓状 隆起前外侧、颞骨岩部前面由鼓室盖 tegmen tympani形成,它是鼓室顶的一 层薄骨板,向前内侧延伸到咽鼓管之上。 隆起的外侧,鼓室盖的后部形成乳突窦 顶。三叉神经压迹之后形成岩上窦沟。 颅中窝以颞骨岩部上缘和鞍背与颅后窝 分隔。

(医学课件)颅脑正常解剖

(医学课件)颅脑正常解剖

保护作用
调节作用
代谢作用
信息处理作用
颅脑的功能
01
02
03
04
02
颅盖骨解剖
组成
颅盖骨主要由额骨、顶骨、颞骨、枕骨等构成,具有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特点
颅盖骨具有坚固性、完整性和弹性,同时具有可塑性和防御性。
颅盖骨的组成与特点
颅盖骨内有一层板障,可增强骨的坚固性和弹性。
板障
静脉窦是颅内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位于颅盖骨内。
06
小脑与脑室解剖
小脑的解剖结构
侧脑室是位于大脑左右半球内的腔隙,形状不规则,上为胼胝体,下为尾状核。
侧脑室
第三脑室是位于中脑和后脑之间的腔隙,形似蜗牛壳,顶部朝前上方。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上通中脑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
第四脑室
脑室的解剖结构
小脑功能
小脑主要调节躯体运动,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
循环
脑脊液沿着脑室、脑池和脑裂等管道进行循环。
产生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
吸收
脑脊液最终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完成循环。
脑脊液的循环过程
脑脊液的功能
脑脊液可以缓冲大脑和脊髓,减少外部冲击对它们的伤害。
缓冲
脑脊液为大脑提供营养和氧气,并带走代谢废物。
营养
脑脊液可以调节颅内压,保持大脑内部环境的稳定。
神经核主要负责处理各种感觉信号和运动信号。
网状结构是脑干内的重要神经网络。
脑干的血液供应
脑干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基底动脉及其分支。
脑干的血液供应具有双重供血系统,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在脑底部形成一条动脉弓,为脑干提供丰富的血供。

颅底影像解剖PPT演示幻灯片

颅底影像解剖PPT演示幻灯片
26
颈动脉管
* *
*
27
颈动脉管(入口)
* *
*
*
28
颈动脉管(水平段)
*
*
*
*
29
颈动脉管(出口)
* *
*
*
30
后颅窝
由枕骨、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重要孔管:内耳道、颈静脉
孔、咽鼓管、颈乳孔、舌下 神经管、枕骨大孔
31
内耳道
位于颞骨岩部内的骨性管 道,由内向外接近水平走 行,正常成人长10~20mm
14
眶上裂
眶上裂 视神经管
15
圆孔
位于眶上裂下方,蝶骨大 翼内缘,与蝶窦外侧壁关 系密切
三叉神经上颌支(Ⅴ2)、
圆孔动脉、导静脉 翼腭窝━中颅窝
16
* *
圆孔
*
*
17
卵圆孔
位于颅中窝底鞍旁,圆孔后外方,椭圆形,大小 约4.2mm×9.0mm
三叉神经下颌支(Ⅴ3)、导静脉、副脑膜中动脉 颅中窝━颞下窝
*
*
18
卵圆孔
* *
*
*
19
棘孔
位于卵圆孔的后外侧,呈圆形,直径约3~4mm 脑膜中动脉
颅中窝━颞下窝Βιβλιοθήκη * ***
20
棘孔
*
*
*
*
21
破裂孔
位于颈动脉沟的后端、后 床突的外侧
由颞骨岩尖内侧、蝶骨体、 枕骨斜坡外侧缘围成
内口与颈动脉管内口相通, 外口由下蝶岩韧带封闭
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
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 经(Ⅺ)、颈内静脉
舌下神经(Ⅻ)、咽升动脉脑膜支
副神经,延髓,椎动、静脉,脊髓前、后

颅脑解剖图谱PPT课件

颅脑解剖图谱PPT课件
颅脑解剖图谱PPT课件
目录
• 颅骨解剖 • 大脑解剖 • 脑神经 • 脑室与脑脊液 • 脑血管与脑血流 • 临床病例分析
01
颅骨解剖
颅盖骨
脑颅骨
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 主要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鼻骨 等,主要起到保护面部器官的作用。
颅盖骨的骨性结构
颅盖骨由多块大小不同的扁骨组成, 其形状和位置与大脑的形态相匹配, 能够为大脑提供足够的保护。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针对 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程度进行。
神经系统肿瘤病例
神经系统肿瘤概述
神经系统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肿瘤,可发生在脑、脊髓、神经根等部位,分为良性肿瘤 和恶性肿瘤两类。
脑室系统
脑室定义
脑室壁结构
脑室是大脑内部的空腔,主要容纳脑 脊液。
脑室壁由室管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具有分泌和吸收脑脊液的功能。
脑室类型
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每个脑室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产生方式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壁的脉络丛产 生,富含离子和蛋白质。
循环路径
脑脊液从侧脑室开始,经过第三 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 最终经由蛛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
脑血管疾病病例
01
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病变,包括脑梗塞、脑出血
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02 03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 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是由于脑血 管破裂出血所致。

【完整】颅脑解剖及正常资料PPT

【完整】颅脑解剖及正常资料PPT

第一节 总 论 冠状面扫描 3 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呈水样底密度 3 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呈水样底密度 垂体 颅底 顶部病变 薄层扫描( 2~5mm) 垂体 颅底 顶部病变 2 脑灰质呈略高密度 三 正常颅脑CT表现 冠状面扫描(扫描线与OML垂直) 第一节 总 论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 总 论 第一节 总 论 三 正常颅脑CT表现
颅脑解剖及正常
第一节 总 论
一 CT在颅脑疾病中应用 颅内各种病变均适合于CT检查 1 颅内肿瘤 2 脑血管病 3 颅脑外伤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5 脱髓鞘及变性疾病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 总 论
二 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增强扫描者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基线:眶耳线(OML)或上眶耳线 3 层厚/层距=5~10mm 4 增强扫描
第一节 总 论
二 检查方法
5 特殊检查: 冠状面扫描(扫描线与OML垂直) 垂体 颅底顶部病变 薄层扫描( 2~5mm) 颅底及小病变
冠状面扫描
颅底及小病变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5 特殊检查: 三 正常颅脑CT表现 5 特殊检查: 冠状面扫描
第一节 总 论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垂体 颅底 顶部病变
薄层扫描( 2~5mຫໍສະໝຸດ ) 5 特殊检查: 冠状面扫描(扫描线与OML垂直) 3 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呈水样底密度 冠状面扫描
三 正常颅脑CT表现 5 脱髓鞘及变性疾病
冠状面扫描
第一节 总 论
三 正常颅脑CT表现
1 脑白质呈均匀等密度 2 脑灰质呈略高密度 3 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呈水样底密度 4 左右两侧结构对称,中线结构局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5
鞍区显微解剖
• (3)蝶鞍的大小 蝶鞍的前后径以矢状位上鞍结节到鞍背的距离表 示,正常蝶鞍前后径为10.5mm;蝶鞍的宽度以鞍底的最大横径表示 ,即鞍底宽,为14mm;蝶鞍的高以鞍底至鞍结节-鞍背连线的最大 垂直距离表示,即从蝶鞍最低点作垂直于前后径的直线,交点与最 低点距离为其深径,蝶鞍的深度为8.5mm。鞍内容积变化也较大, 一般认为蝶鞍的平均体积为1056mm3。
99
鞍区显微解剖
• 蝶骨上面观: • 垂体窝位于蝶骨体部中央。其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
。视交叉沟是视神经孔之间的骨性浅沟,其前方是蝶骨平 台,后方是鞍结节,额叶和嗅束位居于平坦的蝶骨小翼和 平台之上。蝶骨小翼锐利的后缘游离,称为蝶骨嵴。后者 突入大脑外侧裂,分隔额叶与颞叶,蝶骨嵴的内侧游离端 为前床突。鞍背与斜坡接续,其上部的外侧游离缘形成后 床突。
13 13
鞍区显微解剖
蝶鞍的形态、大小及蝶鞍骨壁的厚度与垂体手术关系密切 。蝶鞍形态变异较多,根据蝶鞍各径的大小,蝶鞍又可分 圆形、椭圆形和扁形。正常人多为椭圆形,少数为圆形或 椭圆形。国人圆形蝶鞍的出现率占25%,椭圆形占69%, 扁形只占6%;欧洲人蝶鞍圆形占16.5%,椭圆形占75% ,扁形占8.5%.鞍底的形状不一,成年鞍底的形状多见中 间有浅凹,其次是平坦的,约50%的标本上鞍底呈弧形凹 陷,另半数的鞍底呈扁平状,极少数可见中间部有轻度上 凸。存在有明显垂体窝者占51%,其余为平面或平面兼有 凹陷等。
• 大约80%的成人,视交叉位于鞍隔的正上方,与垂体关系密切。 视交叉前置型发生率约9%;视交叉后置型发生率约11%;
• Willis环围绕视交叉至乳头体的下丘脑周围发出一系列复杂的传 动脉。
22
鞍区显微解剖
33
鞍区显微解剖
蝶骨的外科解剖
蝶骨与颞骨枕骨都是构成颅底的重要骨质结 构。蝶骨分为:蝶骨体、两侧对称的蝶骨大
12 12
鞍区显微解剖
• (1)蝶鞍的形态与分型 蝶鞍位于中颅窝底的 正中部,蝶骨体上面的骨性深窝,容纳垂体。蝶 鞍形似马鞍形,其凹陷的前部有横置的鞍结节, 将凹分为前方较浅的视交叉沟和后方深的垂体窝 。蝶鞍的前界为鞍结节,其后界为骨板样的鞍背 ,接续枕骨斜坡。前方两侧为向上突起的前床突 ,后外为后床突。两侧常有小骨突,称中床突, 鞍结节前方有界于两侧视神经管颅口之间的视交 叉前沟。视交叉沟向两侧连接短管状的视神经孔 ,为视神经及眼动脉所通过。
88
鞍区显微解剖
• 蝶骨前面观:
• 蝶骨呈蝴蝶形,形成眶后壁的一部分。中央是蝶骨体,蝶骨小翼从蝶 骨体的上部向外上展开,蝶骨大翼从蝶骨体的下部向外展开。在大、 小翼之间的骨性裂隙为眶上裂,视神经管位于眶上裂的内上方。犁骨 与蝶骨体中线的前下部(窦前嵴)附着。翼突内、外侧板在蝶骨体下 部的两侧向下突出,蝶骨体内含有蝶窦。眶上裂的外下侧缘由蝶骨大 翼形成,内上缘由蝶骨小翼形成,其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 神经第一支通过。蝶骨小翼形成框上壁的一部分,蝶骨大翼形成眶后 壁的一部分。成对的蝶骨大翼凹陷,容纳两侧颞叶。蝶骨大翼根部与 蝶骨体连接部有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经此孔出颅。其后外 方为卵圆孔,三叉神经的第三支下颌神经经此孔出颅。在蝶骨大翼的 根部再向后外方还可以见到棘孔,脑膜中动脉由此孔入。
14 14
鞍区显微解剖
• (2)蝶鞍骨质的厚度 蝶鞍有3个骨壁,即鞍前壁、鞍 底和鞍后壁。蝶鞍骨质的厚度完全依赖于蝶窦的发育程 度以及鞍内压增高的程度和时间。蝶窦随年龄增加而扩 大,故鞍底也随之变薄,较薄的鞍底有利于经碟垂体手 术。根据蝶窦的气化程度不同,将其分为三型:鞍前型 、鞍型和甲介型。正常鞍底骨厚薄不均,一般厚度 <1mm,其中40%鞍底骨厚度<0.5mm,18%>1mm,最 薄者仅有几微米,最厚者达4mm。鞍前型蝶窦中,此前 壁较薄,蝶鞍前壁厚为0.7~1.6mm。
10 10
鞍区显微解剖
• 蝶骨的毗邻关系:蝶骨小翼的上面承载嗅束、直 回、额叶的后部。中脑和脑桥卧于斜坡的背面, 视交叉位于视交叉沟的后方。ⅡⅢⅣ对脑神经都 与蝶骨有关。视神经视神经孔入眶。Ⅲ、Ⅳ、 Ⅴ1、Ⅵ对脑神经经眶上裂入眶。Ⅴ2、Ⅴ3分别 经圆孔、卵圆孔出颅。两侧蝶窦的颈动脉沟突出 于蝶窦外侧壁的内面。基底动脉位于蝶骨的后方 。Willis环位于蝶骨上方的中央。走行于外侧裂 水平部的大脑中动脉平行于蝶骨嵴。
66
鞍区显微解剖
77
鞍区显微解剖
• 蝶骨的侧面观:颧弓之上为蝶骨大翼,颧弓之下 为翼突,侧面有2个重要的解剖标志点:翼点( Pterion)和关键孔。翼点位于蝶骨大翼的上段 ,相当于额骨颧突后3cm,颧弓上3.5cm处。关 键孔位于颞上线和颧弓结合部后方,相当于额骨 颧突和颧弓额突连接部的后方,翼点的前方。此 孔是眼眶、前颅窝、中颅窝和颞下窝四个解剖腔 隙的交汇点,对于以翼点入路为基础的术式有着 重要的意义。
11 11
鞍区显微解剖
• 2蝶鞍的外科显微解剖 • 蝶骨体上和中颅窝正中的马鞍形窝,即为骨性垂
体窝,前方有鞍结节,鞍结节两侧有向后上突起 的前床突,它的前方两侧的视神经管口之间为视 交叉前沟。后方是骨板样的鞍背,鞍背的高度左 (9.0±1.3)mm,右(9.0±1.3)mm;鞍背宽( 18.9±2.4)mm
翼、蝶骨小翼和翼突。
蝶骨的形态与位置:蝶骨位于颅底的中央, 位置深在,上面为垂体,下面为鼻腔,因此 成为经鼻蝶窦的手术途径。蝶骨中央为蝶鞍, 其前缘为鞍结节,后缘为鞍背和后床突,鞍 底是蝶骨的一部分。从蝶鞍两侧沿中颅窝延 伸为前后床突,是前后岩床韧带的附着处。
44
鞍区显微解剖
55剖001
兖州区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鞍区显微解剖
• 鞍区指位于中颅窝底的蝶鞍及邻近骨性和软组织结构,包括:鞍 内,鞍上鞍后和鞍旁区,以鞍隔为中心的硬脑膜、海绵窦、垂体 、视神经、视交叉、终板、灰结节、乳头体等。
• 鞍区的前界为鞍结节;后界高起为鞍背,其两侧的突起是后床突 ;中间向下的凹陷为垂体窝。鞍旁有许多重要的解剖结构,包括 视交叉、海绵窦、脑神经、颈内动脉、蝶窦、筛窦等重要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