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

合集下载

《书愤其一》原文欣赏及译文赏析

《书愤其一》原文欣赏及译文赏析

《书愤其一》原文欣赏及译文赏析《书愤其一》原文欣赏及译文赏析《书愤其一》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注释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书愤其一》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其一》赏析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书愤五首》(其一)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首联发问,回顾年少气盛时的想法,原以为只要有报国之心,就一定有机会于战场杀敌,不曾想自己的报国之路会如此的艰难。

颔联“概括自己平生所至,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颈联写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已生华发,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极度的愤慨。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没有谋略、将帅之才,流露出对朝廷不思恢复的气愤。

诸葛坚持北伐,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的《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朝野中碌碌无为、妥协怯懦的投降派,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之“愤”已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书愤原文及翻译

陆游书愤原文及翻译

陆游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其一》原文及赏析

《书愤·其一》原文及赏析

《书愤·其一》原文及赏析《书愤五首·其一》原文及赏析书愤五首·其一朝代:宋代作者: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爱国诗: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是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愤原文及翻译
书愤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全文翻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对照翻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古诗书愤五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书愤五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书愤五首其一翻译赏析《书愤五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前言】《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已六十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成此组诗。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

【注释】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衰鬓:苍老的鬓发。

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

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这里问谁能与诸葛亮比肩并称,其实是感叹无人主持北伐。

【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Org/b/2984htm,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诗意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诗意赏析

书愤·其一陆游诗意赏析书愤五首·其一陆游诗意赏析导语: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万年的作品,表现了它的豪情壮志和爱国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书愤的诗意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书愤五首·其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注释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1]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楼船:战舰。

12.名世:名传后世艺术特色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

“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

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首联发问,回顾年少气盛时的想法,原以为只要有报国之心,就
一定有机会于战场杀敌,不曾想自己的报国之路会如此的艰难。

颔联“概括自己平生所至,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颈联写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已生华发,以沉
痛的笔调,抒发了极度的愤慨。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通过对诸葛亮
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没有谋略、将帅之才,流露出对朝廷不思恢
复的气愤。

诸葛坚持北伐,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的《出师表》,表
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
决心。

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
朝野中碌碌无为、妥协怯懦的投落派,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
之“愤”已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
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
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
要典籍。

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
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
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
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
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
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落派。

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
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
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

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
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年轻时就以
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
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

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
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

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
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
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
景中发觉诗材。

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
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
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的《临安春雨初霁》,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
韵十足。

④爱情诗。

因为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
宋诗言情的功能慢慢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
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

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
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
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难过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
可多得的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