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院感监测项目参考值

合集下载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引言概述:院感监测指标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它能够匡助医院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院感监测指标的相关内容。

一、院感监测指标的定义和意义1.1 院感监测指标是指用于评估和监测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情况的一系列指标。

1.2 院感监测指标能够匡助医院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3 院感监测指标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医院的感染控制水平,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二、常见的院感监测指标2.1 感染发生率:通过对感染患者数量和住院患者数量的比例进行计算,反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

2.2 感染部位:对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不同部位的感染情况,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感染防控策略。

2.3 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抗生素使用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院感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和周期3.1 数据采集: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对感染相关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汇总。

3.2 数据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感染风险和问题,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3 监测周期:院感监测指标的监测周期普通为每月或者每季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调整。

四、院感监测指标的应用和效果评估4.1 应用范围:院感监测指标可以应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

4.2 效果评估:医院应定期对院感监测指标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4.3 指标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医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院感监测指标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

五、院感监测指标的挑战和发展趋势5.1 数据质量:院感监测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医院需要加强对数据的质量控制。

5.2 多维度监测:未来的院感监测指标将更加注重多维度的监测,包括感染类型、感染菌株等,以更全面地了解院内感染情况。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院感监测指标是指医疗机构对医院内部感染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系列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一、院感监测指标的分类1. 感染发生率指标: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率、血流感染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医院内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有助于评估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感染病原体监测指标:包括常见病原体的监测,如耐药菌监测、呼吸道病毒监测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指标:包括手卫生执行率、消毒灭菌操作规范执行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医护人员对感染控制措施的遵守情况,有助于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

4. 感染控制资源指标:包括感染控制人员配备情况、感染控制设备和物品的配备情况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能力和资源投入情况,为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支持。

二、院感监测指标的应用1. 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通过监测感染发生率指标,医疗机构可以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 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监测感染病原体指标,医疗机构可以了解院内常见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3. 引导培训和教育:通过监测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指标,医疗机构可以发现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操作规范。

4. 评估资源投入情况:通过监测感染控制资源指标,医疗机构可以了解感染控制工作的资源投入情况,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

三、院感监测指标的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明确数据收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纸质记录或电子化系统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分析: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的比较、趋势分析等。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院感监测指标是指医疗机构进行院内感染监测时所采集的指标和数据。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的安全,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院感监测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发生率:监测感染在医疗机构内的发生情况,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率、血流感染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水平和质量安全情况。

2. 病原菌分布:监测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分布情况,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通过对病原菌的监测,可以了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种类,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使用途径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是必要的。

4.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监测医疗机构内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手卫生的执行率、消毒灭菌操作的规范性等。

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因此对其进行监测和评估是必要的。

5. 感染相关的临床指标:监测与感染相关的临床指标,如发热、白细胞计数、炎症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感染的早期识别和评估的依据,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以上是院感监测指标的一些常见内容,不同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通过对院感监测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院感监测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指标

医院感染指标

医院感染指标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因各种原因而感染的情况。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完善的医院感染指标,以供医院管理部门和医护人员参考和遵循。

二、医院感染指标分类2.1 预防性感染指标2.1.1 手卫生合规率2.1.2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率2.1.3 预防性注射应用率2.1.4 预防性抗真菌药物应用率2.2 感染控制成功指标2.2.1 医疗相关卫生设施感染率2.2.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2.2.3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2.2.4 泌尿道感染发生率2.2.5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2.3 医院感染处理指标2.3.1 医院感染处理及追踪率2.3.2 抗生素临床应用合理性指标2.3.3 感染相关死亡率三、各类指标详细说明3.1 预防性感染指标详细说明3.1.1 手卫生合规率指标详细说明3.1.2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率指标详细说明3.1.3 预防性注射应用率指标详细说明3.1.4 预防性抗真菌药物应用率指标详细说明3.2 感染控制成功指标详细说明3.2.1 医疗相关卫生设施感染率指标详细说明3.2.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指标详细说明3.2.3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指标详细说明3.2.4 泌尿道感染发生率指标详细说明3.2.5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指标详细说明3.3 医院感染处理指标详细说明3.3.1 医院感染处理及追踪率指标详细说明3.3.2 抗生素临床应用合理性指标详细说明3.3.3 感染相关死亡率指标详细说明附件:附件一、医院感染监测报表范本附件二、医院感染处理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率:指医生在没有确诊患者为感染病例时,为预防感染而使用抗生素的比例。

2、预防性注射应用率:指医生在预防手术并发症或特定感染时使用预防性注射的比例。

3、预防性抗真菌药物应用率:指医生为预防真菌感染而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比例。

4、医疗相关卫生设施感染率:指在医疗机构中使用的医疗相关卫生设施感染的发生率。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院感监测指标是指用于评估医疗机构内部感染控制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指标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引言院感监测指标是医疗机构内部感染控制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匡助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院感监测指标的定义、分类和常用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和解读监测结果。

二、定义院感监测指标是指用于评估医疗机构内部感染控制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它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感染类型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医疗机构内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或者院感科进行定期监测和统计。

三、分类院感监测指标可以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发生率指标: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血液感染发生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内部感染的整体水平和不同类型感染的发生情况。

2. 感染部位指标: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这些指标可以匡助医务人员了解不同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3. 感染病原体指标: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这些指标可以匡助医务人员了解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

四、常用方法监测院感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用方法:1. 主动监测:由医疗机构内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或者院感科主动采集和统计感染数据。

这种方法需要医务人员积极参预,及时上报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2. 被动监测:通过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自动采集和统计感染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监测效率,但需要确保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重点监测: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感染风险,选择重点监测的指标进行监测和统计。

这种方法可以节约资源,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

五、分析和解读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是院感监测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趋势分析:对监测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了解感染发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院感监测指标是指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院内感染进行监测的一系列指标。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新的感染。

院感监测指标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院感监测指标的分类院感监测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感染率指标: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密度等。

院内感染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新的院内感染的比例。

院内感染发生密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新的院内感染的数量。

2. 感染部位指标: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不同部位的感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3. 病原体分布指标: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病原体的分布情况。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不同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抗感染措施。

4. 感染死亡率指标:指在院内感染患者中因感染导致死亡的比例。

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对院内感染的控制效果。

二、院感监测指标的采集方法院感监测指标的采集主要依靠医疗机构内的感染控制科或者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这些机构负责对医疗机构内的感染进行监测和统计。

1. 数据来源:感染控制科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病案系统等获取相关数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的感染巡视、感染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的采集。

2. 数据要求:院感监测指标的数据采集要求准确和全面。

对于每个感染事件,都需要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相关信息。

3. 数据统计:感染控制科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根据不同的指标,制作统计报表,反映医疗机构内的感染情况。

三、院感监测指标的分析和应用院感监测指标的分析和应用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监测指标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的高发部位、高发病原体等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1. 异常分析:对于超过预期的感染率指标,医疗机构需要进行异常分析。

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找出影响感染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院感监测指标是指医院内部对医疗相关感染进行监测的一系列指标。

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引起的感染。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医院需要进行院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院感监测指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感染率指标、感染部位指标和感染病原菌分布指标。

感染率指标是评估医院院感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感染率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尿道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医院院感控制工作的效果,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率。

感染部位指标是指监测院感发生部位的指标。

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等。

通过监测感染部位,可以了解不同部位感染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感染病原菌分布指标是指监测院感病原菌种类和分布情况的指标。

常见的院感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通过监测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不同病原菌的感染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为了确保院感监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操作流程。

首先,确定监测的对象和范围,包括感染率指标、感染部位指标和感染病原菌分布指标。

其次,明确监测的时间和频率,可以选择每月、每季度或每年进行监测。

然后,确定监测的方法和标准,包括感染的定义、诊断标准、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最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除了定期的监测,医院还应加强感染控制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培训医护人员关于院感控制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宣传活动向患者和家属普及院感的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院感监测指标是评估医院院感情况和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依据。

通过建立统一的监测标准和操作流程,可以及时了解院感的发生情况,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院感控制指标

院感控制指标

院感控制指标院感控制指标是评估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指标体系。

它通过对院内感染的监测、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及感染率等指标的评估,能够客观地反映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和水平。

下面是院感控制指标的标准格式文本:一、院内感染监测指标1. 院内感染监测率: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和特点,制定院内感染监测的范围和方法,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院内感染发病率:统计医疗机构内各种类型的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 院内感染死亡率:评估院内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及时发现和纠正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不足之处。

二、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指标1. 手卫生合规率:监测医务人员和患者手卫生的合规率,确保手卫生措施的落实。

2. 感染控制培训覆盖率:评估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培训的覆盖率,确保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措施的了解和掌握。

3. 感染控制设施设备合格率:评估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设施设备的合格率,包括洗手间、消毒设备等,确保设施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院内感染率指标1. 手术切口感染率: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评估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尿路感染发生率:统计尿路导管使用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加强对尿路导管的管理和预防。

四、感染控制效果指标1. 院内感染率:评估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率,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等,以及与同类医疗机构的对照。

2. 院内感染控制效果评价:根据感染控制指标的改善情况,对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感染控制措施。

五、其他指标根据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其他相关的院感控制指标,以更好地评估和改进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总结:院感控制指标是评估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指标体系,通过对院内感染的监测、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及感染率等指标的评估,能够客观地反映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监测正常参考值
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工作离不开医疗环境的卫生和安全,对各类环境物表进行监测是院感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为便于大家查询,特总结归纳微生物学监测相关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如下:
空气监测
1、层流洁净空气监测卫生学(粒子数)标准:
洁净度5 级:相当于原100级。

环境空气中大于等于0.5μm的微粒数大于350粒/m3(0.35粒/L)到小于等于3500粒/m3(3.5粒/L);大于等于5μm的微粒数为0粒/L。

洁净度6 级:相当于原1000级。

环境空气中大于等于0.5μm 的微粒数大于3500粒/m3(3.5粒/L)到小于等于35200粒/m 3(35.2粒/L);大于等于5μm的微粒数小于等于293粒/m3(0.3 粒/L)。

洁净度7级:相当于原10000级。

环境空气中大于等于0.5μm 的微粒数大于35200 粒/m3(35.2粒/L)到小于等于352000粒/m3(352粒/L);大于等于5μm 的微粒数大于293粒/m 3(0.3 粒/L)到小于等于2930粒/m 3(3粒/L)。

洁净度8 级:相当于原100000级。

环境空气中大于等于0.5μm 的微粒数大于352000 粒/m3(352 粒/L)到小于等于3520000粒/m3(3520 粒/L);大于等于5μm 的微粒数大于2930 粒/m3 (3 粒/L)到小于等于29300粒/m3(29 粒/L)。

洁净度8.5级:相当于原30万级。

环境空气中大于等于0.5μm 的微粒数大于3520000 粒/m3(3520 粒/L)到小于等于11120000粒/m3(11200 粒/L);大于等于5μm 的微粒数大于29300 粒/m3(29 粒/L)到小于等于92500粒/m3(92 粒/L)。

2、层流洁净手术室空气监测卫生学(细菌数)标准:
洁净用房Ⅰ级:手术区洁净度5级,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0.2cfu/30min·Φ90皿(5cfu/m3 )、周边区洁净度6级,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0.4 cfu /30min·Φ90皿(10cfu/m3)。

洁净用房Ⅱ级:手术区洁净度6级,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0.75 cfu /30min·Φ90皿(25cfu/m3)、周边区洁净度7级,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1.5 cfu /30min·Φ90皿(50cfu/m3)。

洁净用房Ⅲ级:手术区洁净度7级,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2 cfu /30min·Φ90皿(75cfu/m3)、周边区洁净度8级,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4 cfu /30min·Φ90皿(150cfu/m3)。

洁净用房Ⅳ级:手术区洁净度8.5级,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6cfu/30min·Φ90皿
3、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4、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4cfu/(5min·直径9cm平皿)。

5、集中空调系统送风质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500cfu/m3,β溶血链球菌、嗜肺军团菌不得检出。

集中空调系统风管内表面卫生指标细菌总数、真菌总数≤100cfu/c m2
各种水的监测
1、生活饮用水:菌落总数(cfu/mL)<100 cfu/mL,不得检出致病菌。

2、纯化水质量标准: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ml不得过100个。

3、无菌蒸馏水:也称“注射用水”。

纯化水经再蒸馏,内毒素<0.25EU/ml。

4、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婴儿暖箱的湿化装置使用无菌水。

5、口腔用水:细菌菌落<100cfu/ml的水进行牙科治疗。

6、透析用水:细菌总数不超过100cfu/ml,透析用水的内毒素含量不超过0.25EU/ ml。

7、综合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粪大肠菌群数500(MPN/L),肠道致病菌、肠道病毒不得检出。

传染病、结核病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粪大肠菌群数100(MPN/L),肠道致病菌、肠道病毒、结核杆菌不得检出。

消毒剂监测
1、《皮肤消毒剂卫生要求》微生物污染指标:完整皮肤消毒剂菌落总数≤10cfu/mL(g),霉菌和酵母菌≤10cfu/mL(g),不得检出致病菌;破损皮肤的消毒剂应无菌。

2、灭菌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0 cfu/mL。

3、皮肤黏膜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符合相应标准要求;其他使用中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100 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物表监测
I类环境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cfu/cm2≤5.0
Ⅱ类环境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cfu/cm2≤5.0
Ⅲ类环境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cfu/cm2≤10.0
Ⅳ类环境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cfu/cm2≤10.0
工作人员手监测
1、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 CFU/c m2。

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 CFU/c m2。

洗手用品监测
1、擦手纸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600cfu/g,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不得检出
2、洗手液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1000cfu/g或ml,霉菌和酵母菌<100 cfu/g或ml,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医疗器材监测
1 、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应无菌。

2 、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 CFU/件(CFU/g或CFU/100 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 CFU/件(CFU/g或CFU/100 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织物监测
细菌总数<200cfu/100cm2,大肠菌群、化脓性致病菌不得检出。

参考文献
1、《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1—2009
4、《中国药典》2010年纯化水质量标准:
5、《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
6、《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水》YY0572-2015:
7、《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
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394-2012
9、《皮肤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51-2011
10、《擦手纸》GB/T 24455-2009
11、《洗手液》QB/T2654-2013
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
13、《可重复使用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DB42/T802-2012
1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88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