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的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doc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大气压强这一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我决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
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概念的引入和解释。
在讲解大气压强之前,我首先将引导学生回顾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并解释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分子对物体表面的碰撞而产生的力。
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能够对大气压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这一概念。
我会使用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
例如,我会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一个高山上,感受到的空气压力较低,因为高山上的大气压强较小;而当他们下到海平面时,空气压力会增加,因为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较大。
通过这种比较,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际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大气压强。
例如,我会让学生利用吸管吸水,观察水的上升高度与吸管口的高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当吸管口离水面越近,水的上升高度越高,这是因为水受到了大气压强的作用。
通过这种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还能够亲自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时,我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空气稀薄。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大气压强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我还会设计一些巩固练习和课堂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掌握程度。
这些练习和测验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解答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通过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反思,我发现注重概念引入和解释、使用生动的例子、进行实际操作、引导思考和讨论、设计巩固练习和小测验等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对初中物理中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和深入理解。
通过反思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对大气压强的直观感受,掌握其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如力的概念、压强的初步理解等,但对于大气压强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可能还缺乏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同时,考虑到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可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掌握大气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2)了解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气温等因素的关系;(3)通过实验,观察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点(如压强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大气压强的学习;(2)以点带面,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大气压强的概念,并拓展到相关知识点;(3)以动带静,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4)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一览众山小,将所学的大气压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科学现象的精神;(2)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新课改的理念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区别,做得较好的地方是:1、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由于学生在新综合科学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来做覆杯的演示实验。
刚开始,A同学主动上来演示,但由于操作中的不足(水未装满),实验失败,水撒了一地,全班学生顿时哗然。
我没有对此评价,说道:为何会失败?谁愿意挑战?“水没有装满,纸片才掉下来”有学生说到;“你能重新实验吗”我说道。
果然在水装满后,倒扣后,纸片果然没有掉。
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层层深入,设置一系列问题紧抓学生的注意力。
覆杯实验成功后,我进一步提问,“那为何水装满后,纸片就不掉下来呢?”“因为大气压的存在”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但大气压存在为何就能托起一杯水?”“为什么没有装满水,纸片就掉下来,难道此时大气压就不存在了吗?”在学习完“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数值”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我们知道水银有毒,这个实验能不能用其他的液体,比如水来代替呢?如果是水的话,试管要多长呢?”通过学生的讨论,达成共识:可以用水做实验,但是得用10. 31米长的试管,这样实验极其不便。
然后我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能解释为何水装满后,纸片不掉?”3、实验较多,课堂气氛良好。
由于本堂课的实验较多,学生的参与面较广,能够积极投入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有待完善之处:1、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不够充分。
如覆杯实验时,纸片剪得比较窄,造成了一定问题。
实验时,水准备的不够充分。
2、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比较兴奋,导致整课堂的纪律不够好。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
'.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这一节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大气压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
组织学
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设置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才设疑”。
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置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
我在本节课采用了:引起兴趣——鼓励猜想——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
2012年12月8日。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教学反思压强教学反思(15篇)压强教学反思1《压强》是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部分内容,压强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
我们整个备课组对该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视,无论从备课、上课、实验构思、作业设置、单元检测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反复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备课组也进行了认真的课后反思和讨论,总结得失如下:一、成功之处:1、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非常成功。
一是突出重点,尽量__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我们都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实验等等,首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些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在实验的安排上努力创新,一方面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器材,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同时改变实验的教学形式,变演示实验为操作实验,变操作为竞赛、变实验为魔术,如《压强》一节的踩鸡蛋魔术,《大气压强》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硬币跳高比赛、吹纸带大赛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科学探究卓有成效。
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来开展的。
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依托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方向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实践得出科学结论。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获,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明显效果,此类教学方法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同一个实验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方式也多种多样。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1 《压强》是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部分内容,压强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
我们整个备课组对该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视,无论从备课、上课、实验构思、作业设置、单元检测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反复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备课组也进行了认真的课后反思和讨论,总结得失如下:一、成功之处:1、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非常成功。
一是突出重点,尽量控制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我们都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实验等等,首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些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在实验的安排上努力创新,一方面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器材,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同时改变实验的教学形式,变演示实验为操作实验,变操作为竞赛、变实验为魔术,如《压强》一节的踩鸡蛋魔术,《大气压强》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硬币跳高比赛、吹纸带大赛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科学探究卓有成效。
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来开展的。
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依托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方向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实践得出科学结论。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获,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明显效果,此类教学方法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同一个实验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方式也多种多样。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大气压强》教学反思篇1成功之处:1、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魔术(实验)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学习大气压的兴趣。
而且表演魔术的几个同学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的领会,也成了同学当中的明星,一下课就有同学围住他们要学习魔术表演,让这几位同学很有成就感,班上也掀起了一股实验热潮,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2、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验的设计,如“纸托水杯”、“饼子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谁是大力士”“一盘托千斤“等实验的设计,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原理,而且实验简单易行,容易成功,现象神奇,趣味性较强,课堂上学生们一直兴致盎然,精力集中,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带来新的惊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把握科学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
真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教学理念。
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2篇(5篇范文)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2篇(5篇范文)第一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2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2篇反思一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
《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
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在这节复习课中:1.成功运用了多媒体,有效的进行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在这节复习课中,我将平时的powerpoint演示课件改成prontpage的网络课件,让学生以上网的形式在网上自由浏览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由于是复习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复习自己薄弱的部分,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演示时间,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整个复习的知识网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时间充裕的学生还可以点击浏览相关的知识链接,在internet上了解更多的压强知识。
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有效利用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2.设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flash动画,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在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过程中,我选用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例如,锋利的刀口、铁轨铺枕木、骆驼的脚掌比较大等等实例,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的知晓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3.寻求实际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在复习到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在网上搜寻并截取了一段关于龙卷风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识到了龙卷风的威力。
让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这是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链接到飞机的外型与升力的关系。
4.设计有答案提示的反馈练习在本节课最后,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当学生作出自己的答案之后会给出详细的分析是对还是错,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己把握复习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九年级的物理教学任务重,关于大气压强的教学教师们有哪些方面的反思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
一、教学设计的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我们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
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
我应该设计怎样
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体课件应该可以。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思维,要达目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比如:在怎样才能使塑料瓶中的水流出来的实验中,安排学生来完成这项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请另外一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实验目的,这样使学生参与的面更广,让学生感到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达到了探究知识的目的。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
1、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
2、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
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3、在课堂练习时选择的习题难度过高,有些题目对于水平偏低班级不是很合适,致使在该题上所化费的时间过多。
4、在解决较难的习题时,如果增加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能会使学生
对理解题意有很好的帮助
(二)
《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是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 "、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
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
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首先做大气压支撑水柱的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
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
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
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三)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
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
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
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
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