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1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1.1.1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1.1.2木骨泥墙★: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壁立而不易倒塌)a.竖穴上覆盖草顶——穴居(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b.黄土沟壑上开挖横穴而成——窑洞式住宅(山西,甘肃,宁夏)c.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的“地坑式”窑洞遗址山西襄汾陶寺村1.2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1.2.1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1.2.2村落选址: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原因:地势高亢;水土肥美;有利于耕牧与交通;适宜于定居生活。
1.2.3早期建筑遗址a.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b.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以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c.陕西西安半坡村古建筑遗址——半穴居建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南:居住区。
北:墓葬区(壕沟隔开)。
东:制陶窑场。
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d.郑州大河村F1-4遗址(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典型遗址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e.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复合平面,最早白灰抹面(室内,墙上)1.3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木构干阑(巢居))(繁荣的母系氏族)——浙江余姚1.3.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的房屋实例(最早的木构遗址,最典型的干阑式建筑)1.3.2据推测这些榫卯是用石器加工的,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城。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④郑州大河村 ·多室
父系氏族
社会建筑
(约公元前2800-前1800)
一·概况 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得名龙山文化。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 省。因最先发现黑陶,一度命名黑陶文化。但仰 韶文化晚期也有黑陶。 龙山文化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 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 的鼎峰时期。 氏族聚落分布更为广泛、密集。
姜寨遗址
地面建筑
家庭私有财产的产生, 出现了双室套间
② 西安半坡遗址 · 构架方式:木骨涂泥 · 类型:方、圆
半坡遗址复原图
半地穴建筑 地穴以上周 围为“木骨泥 墙”。屋顶和墙 壁的结合类似后 来的歇山式屋顶。 房屋平面布局以 火塘为中心。
半坡遗址复原图
③ 甘肃秦安大地湾 ·木构架技术进一步发展 ·建筑面积约150平方 ·墙面白灰抹面 ·门增加
河姆渡遗址中的大房子
用木柱将建筑架空, 面积有160平方米,它 是靠隼卯连接木结构, 以梁柱承重,用芦席充 当墙地。
二· 仰韶文化建筑遗迹
左图为河南偃师发现的仰韶 文化时期建筑遗址的“复原想像 图”。 洞口直径1.5米,底径为2 米,深2米,顶盖由25厘米的木柱 支撑。
1.仰韶文化建筑遗迹概述 ·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村首次发现, 命名 · 母系氏族社会遗存 · 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有猪狗等家畜 ·范围:遍及中原、西北
2· 建筑遗迹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 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 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 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 榫卯 与代表意义 河姆渡建筑遗迹是中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 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原始社会建筑

A
4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A
5
裴李岗遗址
A
玉蟾岩遗址 6
建筑最初的两个基本形态——巢居和穴 居
架空的巢居——水网沼泽及热温丘 陵地帶的主要居住形式;“穿门式” 木结构的主要渊源
黃土地带的穴居及其发展;中国土 木混合结构建筑的主要渊源
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A
19
仰 韶 文 化 遗 址
A
仰韶村、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 安半坡遗址
A
21
1933,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彩陶文化”
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 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
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A
34
建筑特征
与仰韶时期比较,体量较小。这和小家庭的需 要是一致的。
房屋的平面布置和构造有所改变,出现了分室 房屋。
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 黑陶工艺 扩大了窑室容量,火加深。改进工艺
后的黑陶更硬。装饰纹饰简化。
A
35
A
36
建筑实例
西
·“吕”字形平面, 分为内外两室
·内外室有功能分 工。
A
7
巢居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
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 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 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 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A
8
鸟巢——雏形为原始社会时期建筑巢居
A
9
南方巢居
A
10
A
11
穴居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 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 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 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 活动。
原始社会建筑

⒉仰韶文化晚期建筑遗迹:与早期比较, 建筑技术
建
筑 改进极大。
与 ⑴.陕县庙底沟房屋基址,室内柱洞下用扁平砾
室 石作基础。
内
⑵.河南洛阳王湾的墙基,先挖沟槽,内填烧红土
设 块,或铺一层块砾石为基础,再作墙;室内有炕,炕面
计
的草泥上用白灰面作成坚硬、光滑的居住面,入口
史
: 处也是白灰地坪,清洁、美观、干燥、耐用。
:
第 轴对称和院落式群体组合等基本特征。
二
讲
二、夏(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建
筑
遗址为一残高 300mm─800 mm的夯土台,
与 南高北低,台东西宽为 108m,南北深101m ,近于
室 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
内 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
计
军事统制的城市。
史
:
第
二
讲
战国期间流传的《考工记》记载了周朝的都城制度:“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 社,前朝后寝。”汉以后营建王城皆以这种规划思想为基础。
建 筑 与 室 内 设 计 史 : 第 二 讲
建 筑 与 室 内 设 计 史 : 第 二 讲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室 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一
内 例。地基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
设 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
计 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
史
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就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就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就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末都城——斟鄩。
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就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与庭院的实例。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就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与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就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
就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就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就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著名工匠公输般(鲁班)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就是瓦的普遍使用与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
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就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个人)战国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就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古人类的生活状态从游动到定居,会选择怎样的
聚居地?聚居地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如何布局?举例 说明。并举例说明其他动物对聚居地(或领地)的选 择与建设,并与古人类相比较。 ► 7. 天然洞穴是古人类最早的栖息场所,岩洞使人类形 成了最早的建筑空间概念,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 么?哪些曾经的现象说明人类对于洞穴的模仿? ► 8. 新石器时期人类聚居地除了居住以外,还有什么什 么功能?请分析产生这些功能的原因,如何表现?以 及产生怎样的影响? ► 9.模型展示新石器时期人类聚居地的聚落环境或单体 住屋。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辽宁凌源牛河 梁女神庙遗址
► 此遗址亦属红山文化。庙址为深0.8~1.2米之半穴
式样,平面似“土”字形,方位北偏西,纵长22米, 最大处横宽8米,由一个多室建筑和一个单室建筑 组成。前者在北,后者在南。 ► 就其平面而言,多室建筑有中心主室和旁室,旁室 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就其建筑技术而言,墙体使用 木架草筋,内外敷泥,拍实压光,看来当属神庙的 殿堂。 ► 经发掘,从遗址中出土了泥塑女神头像及躯干、上 肢残段。出土泥块上绘有赭红交错、黄白相间之三 角纹、勾连纹图案。
2.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
►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首见于湖北京山县的屈
家岭文化、湖北天门县的石家河文化。 抵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及河南西南。
► 其时代约处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分布范围大
► 建筑已大多为平面方形或长方之地面房屋,并有套间
及长达三十间的连屋,结构用草泥垛墙及木柱梁。
► 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现大规模的聚落与密集聚落群,
► 建筑材料:
1)土木为主 2)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 3)土坯砖夯土墙
► 平面布局:
1)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 堂后室 2)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 3)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 址
► 寻找建筑之外的意义,萌芽状态是怎样表达的,
于后世可能的影响?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
► 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
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 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 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 前5200~前4800年)等。 ►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 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 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 ► 这些文化大体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 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木构榫卯
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 出土的苇编残片, 用于干阑式建筑 铺垫地板用。
内蒙古大青山及辽西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
► 分布在今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河北北部
及吉林西北一带的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 前后),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 址,具有与前述诸新石器文化的不同特点。 ► 以包头市东的阿善遗址为例,其居住房屋的 外墙及聚落围垣均用石砌,其西侧台地上另 有由块石堆砌之祭坛。而辽宁牛河梁遗址更 发现了“女神庙”及泥塑神像残迹。
河南郑州大河村新石器中期多室型房屋遗址
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型房屋复原图
► 方形:浅穴50-80厘米深,内转角为弧形,面
积20—40平方米,门口斜阶。 ► 四周壁体密排木柱,以编织或排扎方式连接。 ► 中央立四柱,柱穴内土多经过打实、铺石。 ► 室内地面:草、草泥土铺平压实、白灰面。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窑洞——最早 的建筑形式
► 所谓窑洞是沿土壁掘出与地面平行之洞穴,
又称横穴。它与天然洞穴颇为相似,可能是 古人最早创造的建筑形式,现存实例可见宁 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穴居——袋状洞穴
► 这是有异于横穴的早期居住形式。通常是自
地面向下掘出口小底大的袋状洞穴,其深度 及底径均约2米,再于洞底一侧立柱支承棚状 屋面,河南偃师汤泉沟即有这样的一处遗址。
► 新石器中期可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
前3000年)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河南省 渑(mian)池县仰韶村。 ► 该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 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 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 ► 遗址已超过一千处,有代表性的除仰韶村 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 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 石楼的岔沟等。所发现聚落遗址均有一定 的规模和布局以及多种建筑类型。
►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最早发现于
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分 布在今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 南一带。 ► 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 面积有所缩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 ► 建筑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建筑的室 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 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用,表现为 城子崖的古城围垣。 ► 就黄河地区而言,仰韶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中晚 期,是文化辉煌发展的最高阶段。
辽宁凌源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残肢
新石器时期墓葬建筑
► 早在旧石器晚期,古人以天然岩穴为居时,
就有将死者集中于洞后掩葬的习俗,如北京 房山周口店山顶洞遗址。 ► 就已知的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遗址而言,氏 族成人死者多集中埋葬于聚落外的墓地。 ► 采用简单的矩形平面坑墓穴,无葬具,仅有 少量随葬的生活用具及装饰品。儿童遗体多 盛以陶瓮,埋葬在聚落住所的近旁,例见西 安半坡仰韶遗址。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浙江余杭瑶山 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 该遗址共分三层,最内为夯筑之红土台,南
北长约7.7米,东西宽约6米。外以灰土筑围 沟,深0.65~0.85米,宽1.7~2.1米。沟之西、 北、南三面又以黄褐色土筑土台,其宽分别 为5.7米、3.1米、4米,台面铺砾石。其西、 北再以砾石建石墙。坛上列有南、北二行墓 葬共十二座。依遗物判断,墓主可能是祭师。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地面建筑—— 室内室外地面平齐
► 其室内居住面与地面平齐或稍高于室外地面,
这种情况至少在仰韶中期即已出现。平面有 圆形、矩形及多室型,不过后者出现较前二 者稍晚。 ► 在结构方面,木柱梁已成为主流,夯土及土 坯亦已开始萌芽。建筑形式则有屋盖直达地 面的穹窿式与由墙壁和屋盖组合的“正规” 建筑两种。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内蒙古包头市 阿善遗址原始祭坛
► 此祭坛由南北轴线对称布置之十八堆圆锥形
石块组成,全长51米。南端石堆最大,直径 8.8米,残高2.1米。北端石堆最小,直径1.1 米,高0.2米。中间十六堆直径1.4~1.6米, 高0.35~0.55米,各石堆间距0.8~1米。此 组石堆外有石墙三道,内侧平面呈“U”形, 较为完整。另二道仅余西南方向之残余各一 小段。
河南濮阳西水坡村仰韶文化晚期墓葬。墓主身旁有贝 壳摆砌之虎形、龙形图案。
慢慢进步。。。
► 我们的祖先攀到树上,躲进山洞,地势低的
把窝棚架高,地势高的将洞穴下掘,利用浅 穴堆土支架遮闭的原始土木工程,搭建住所 除了要躲避野兽洪水之外,每个民族的祖先 所盼望的显然不是一栋房屋(house),而是 一个家(home)。 ► 用现在的说法——家,是房屋的内容,房屋 便是家的包装。
从这里开始……
►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
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 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 洞。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 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 系 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带,其特点是使用了有异于中原的干阑式建 筑。 ► 这种下部架空的结构,适合于炎热潮湿和多 虫蛇蚊蚋的江南水乡,其渊源可能来自远古 的“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此外,余杭瑶 山遗址的夯土祭坛,也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重要实例
►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由巢居发
展而来,分布于长江流域,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 术的实例。 ►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干阑式建筑——木桩木板、 木柱、梁。 ► 用于水网地带及热湿丘陵地区,例见浙江余姚河 姆渡遗址。建筑平面为多室组成之矩形长屋,通 面阔约30米,通进深7米(包括宽1.3米之边廊)。 建造时先在土中打入木桩,桩上铺厚木板,板上 再建房屋,使之架空,以防潮避水和抵御兽害。 建筑结构之木柱梁均以榫卯连接,廊间施直棂勾 阑。这些都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木作实例。
► 各师各法,中国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
设的概念,西方人则利用石头来堆出他们的 家园,法国文豪维克多 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曾经用“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 史”来表述西方的建筑发展,这句话几乎成 为谈论西方建筑必备的“热句”。
小结
► 建筑类型: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 窑址、城市。 ► 建筑结构: 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建筑
以及最大占地面积达一平方公里之古城多座,这些古 城大多已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及水门。
► 长江下游则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公元前
5000~前4000年)及同时的嘉兴马家浜(bang 小河) 文化、余杭良渚(zhu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文化(公元前 3300~前2200年)为代表。
► 它们分布在杭州湾、舟山群岛及太湖沿岸一
原始社会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刘丽
主要问题(针对第一、二章):
► 1.
熟知并明了图中建筑各部位和建筑术语的对应 关系。 ► 2. 掌握绪论和第一章图中及图号后的说明。 ► 3. 了解哪些图传达的建筑信息代表中国建筑遗存 和当时世界建筑之最。 ► 4.分析并比较穿斗式木构架和抬梁式木构架的特 征。制作模型。 ► 5.精选出一个建筑典例进行计算机模型制作。
►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村发现一处仰韶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