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直方图(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直方图》教案

10.2直方图(1)教学目标:1、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与同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组距和组数、频数及频数分布表教学难点:决定组距和组数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习制作这种统计图的方法。
2、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频数、频数分布等概念。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典型案例“选取广播操参赛者”来介绍直方图二.授新1、极差的概念: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组距和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课堂练习四、小结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列出频数分布表。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五、作业:教科书168页习题10.2第1题10.2直方图(2)教学目标:1、学会用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和折线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2、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折线图教学难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在统计过程中学习统计,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突出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知识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二.授新讲解教材166页例题三、课堂练习四、小结1、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是描述数据的主要内容,一般直方图是用矩形面积表示频数的,而对于等距分组的情形,为看图与画图方便可以改为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
2、怎样利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五、作业:教科书169页习题10.2第3、4题课题:12.2.2用直方图描述数据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能绘制有关连续型统计量的直方图;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掌握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绘制连续统计量的直方图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我们班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选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那么这个想法可以实现吗?应该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63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解:(确定组距)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149,他们的差为23(身高x的变化范围在23厘米,)(分组划记)频数分布表:x<152x<155x<158x<161x<167x<170x<173从表中看,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164三组人最多,共41人,所以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之间的学生中选队员(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课本P72图12.2-3)探究:上面对数据分组时,组距取3,把数据分成8个组,如果组距取2或4,那么数据应分成几个组,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分析:如果组距取2,那么分成12组;如果组距取4,那么分成6组。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直方图.docx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直方图§10.2直方图第一课时:直方图(1)学习目标:了解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步骤。
重点、难点: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问题一:下面数据是截止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293935333928333531313732383631393238373429343832353633293235363739384038373938343340363637403138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解: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年龄分组划记频数合计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课堂练习: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1)全班有名同学;(2)组距是,组数是;(3)跳绳次数在范围的同学有人,占全班同学%;(精确到0.01%)(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组别次数x频数(人数)第1组80≤x《1006第2组100≤x《1208第3组120≤x《140a第4组140≤《x《16018第5组160≤《x《1806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1)表中的a=______.(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x《140•为合格,140≤x《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第二课时:直方图(二)学习目标:能正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画频数折线图重点、难点:能正确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初一七年级数学下册《10.2 直方图 1》教案【人教版适用】

10.2 直方图1.了解频数分布表及相关的概念;2.根据实际问题,会选择合适组距对数据进行等距分组,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3.会画简单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并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166要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我们应该怎样整理数据?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认识直方图【类型一】 组数、组距、频数和频率七年级五班20名女生的身高如下(单位:cm):153 156 152 158 156 160 163 145 152 153 162 153 165 150 157 153 158 157 158 158(1)(2)上表把身高分成________组,组距是________; (3)身高在________范围最多.解析:(1)共有20个数据,要求填写各个身高范围的频数,就是指每个身高范围内包含的数据个数,一般采取“划记”法进行整理.身高在140~149的频数为1,频率为0.05;身高在150~159的频数为15,频率为0.75;身高在160~169的频数为4,频率为0.20;(2)分成了3组,组距为10;(3)身高在150~159的人数最多.方法总结:弄清频数、频率、组距和组数的概念.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类型二】 根据直方图获取需要的信息某校统计七年级学生每分钟心跳次数如图所示,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1)总共统计了多少名学生的心跳情况?(2)哪个次数段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多大百分比(精确到0.1%)? (3)如果每半分钟心跳在30次~39次属正常范围,那么心跳次数属于正常范围的学生占多大百分比(精确到0.1%)?解析:(1)由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每个小长方形的高就表示该组的频数,所以总频数就是所有小长方形的高之和;(2)由直方图可知,第3个小长方形最高,对应的次数段为30次~33次,求其占的百分比即可;(3)正常心跳范围(30次~39次)的学生总数就是第三、四、五小组的频数之和,其占的百分比就是用第三、四、五小组学生人数之和除以统计的学生总数.解:(1)总共统计学生人数为2+4+7+5+3+1+2+2+1=27(人);(2)在30次~33次这个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最多,共7人,所占百分比为727×100%≈25.9%;(3)如果每半分钟心跳在30次~39次这个范围内属于正常范围,那么心跳属于正常范围的学生占的百分比是7+5+327×100%≈55.6%.方法总结:明确直方图的意义,弄清频数、组距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 【类型三】 频数分布直方图与其他统计图的综合应用为增加环保意识,某社区计划开展一次“减碳环保,减少用车时间”的宣传活动,对部分家庭五月份的平均每天用车时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并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抽样调查了多少个家庭?(2)将图①中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3)求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4)若该社区有车家庭有1600个,请你估计该社区用车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约有多少个家庭.解析:(1)根据用车时间在1.5小时到2小时的30个家庭,在扇形统计图中对应的圆心角是54°可求出样本容量;(2)算出各个时间段的家庭人数后可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先算出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家庭数所占百分比,再求其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4)用样本估计总体.解:(1)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可知用车时间在1.5小时~2小时的家庭数为30个,由扇形统计图知其圆心角为54°,所以30÷54360=200(个),即本次调查了200个家庭;(2)由扇形统计图知用车时间在0.5小时~1小时的家庭数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08°,所以用车时间在0.5小时~1小时的家庭数为200×108360=60(个).所以用车时间在2小时~2.5小时的家庭数为200-90-30-60=20(个). 补全后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3)因为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的家庭数为90个,所以其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为90200×360°=162°.即用车时间在1~1.5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162°;(4)90+60200×1600=1200(个).即该社区用车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约有1200个家庭.方法总结:本题层次较多,结构复杂,包含的信息量大,且互相交错,所以弄懂每组信息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5题 探究点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实际应用随着车辆的增加,交通违规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交警对某雷达测速区监测到的一组汽车的时速(单位:千米)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其频数及频率如下表:(注:30~40为时速大于30千米而小于40千米,其他类同.) (1)请你把表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如果汽车时速不低于60千米即为违章,则违章车辆共有多少辆? 解析:(1)在40~50段,频数为36,频率=频数÷总数=36÷200=0.18,根据各段的频率之和等于1,求得60~70段的频率为1-0.05-0.18-0.39-0.10=0.28,在50~60段内的频数=频率×总数=0.39×200=78.根据各频数之和等于200,可求60~70段内的频数;(2)根据(1)中计算的结果,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不低于60千米即大于或等于60千米.解:(1)第二列0.18,第三列78,第四列56,0.28;(2)如图所示;(3)如果汽车时速不低于60千米即为违章,则违章车辆共有76辆.方法总结:(1)频数分布表中各组频数的和等于数据的总数;(2)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3)用样本估计总体是重要的统计思想.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三、板书设计1.频数分布直方图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方法:(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授学习,还是巩固训练都设置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感受到直方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魅力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由于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统计图表的地方较多,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直观、形象作用,制成动画播放,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 直方图 第一课时 教案

10.2直方图(1)【学习目标】1.会对数据适当分组进行整理.2.会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讲述:今天我们来学习10.2直方图((2)(师板书).(师板书)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会对数据适当分组进行整理.2.会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三、指导自学(一)过渡语: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进行自学竞赛.比谁学得紧张、效果好!(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163-166例题前)①理解组距点的概念,思考如何分组;②理解频数的概念,并会用频数分布表来整理数据;③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横、纵坐标的实际含义,思考小长方形的面积代表什么,如何画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如有不懂,立即请教同桌或举手问老师.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二)检测1.过渡语: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懂的请举手。
2. 检测题:P168 练习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第二次备课)五、后教(一)更正:过渡语:请看黑板,找一找哪里做错了?能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鼓励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更正)(二)讨论:评:1、(1)要分组第一步要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师板书)。
(2)最大值与最小值找得对吗?差对不对?2、第二步要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决定组距和组数(师板书)。
当组距是2时,如何求组数?组数求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各组用不等式表示的对吗?强调“≤X<”格式。
用相同的方法评组距是5、10时,求组数。
3、第三步干什么?画频数分布表(师板书)(估计问题不大)。
4、第四步干什么?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师板书)。
评:(1)横、纵坐标的实际含义对吗?(2)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什么?(3)通过3种情况的对比,哪种更好?5、画频数折线图。
人教版初中直方图教案

人教版初中直方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学会如何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3. 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重点:1.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2. 理解直方图中各小组频数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练习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说明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过程,包括计算变动范围、决定组距和组数、列出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2. 通过具体例子,演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加深理解。
3. 解释直方图中各小组频数和频率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频率的意义。
三、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 引导学生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如估计某个区间的人数等。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强调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例子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过程,并能够从直方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练习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和制作过程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直方图中各小组频数和频率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直方图》教案(第一课时

10.2 直方图(第 1 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读1.内容直方图 .2.内容解读这节主要研究频数直方图.直方图是本学段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统计图.用直方图能够直观展现数据的散布状态,用于对整体的散布特色进行推测.所以直方图的绘制能否合理、正确,直接对数据剖析造成影响.要画一组数据的频数散布直方图,第一要获取这组数据的频数散布表,一般步骤是: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列出频数散布表.列频数散布表的每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直方图绘制的结果 ,从而影响从直方图中读取数据包含的信息.在统计中,用来描绘数据频数特色的统计图,除了直方图,往常有条形图、折线图等.将直方图与比较近似的条形图进行比较,有助于对直方图特色及合用范围的认识.经过上述剖析,可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点是:画直方图,从直方图中读取数据包含的信息.二、教材剖析关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教科书从学生熟习的问题情境下手:从 63 名学生中选出 40 名参加广播体操竞赛.选择参赛队员的一个要求是队员的身高应尽可能齐整.我们能够用不一样的方法选出切合这个要求的队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散布确立人选的方法.剖析数据的频数散布,第一是将数据分组,依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能够确立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参照数据的变化范围,能够确立组距,从而能够将数据进行分组,利用频数散布表给出了身高数据的散布状况,剖析频数散布表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的身高散布在哪个范围,由此能够确立参赛选手的身高.三、目标和目标解读1.目标认识直方图,会画直方图,会从直方图中读取数据包含的信息.2.目标解读达到目标的标记是:给定一组数据,学生会确立适合的组距与组数,制作频数散布表,画频数散布直方图.学生能够从直方图中读取数据包含的信息..四、教学设计问题诊疗本节问题的解决是采纳先分组整理数据,而后剖析数据的频数散布,再利用频数的散布规律来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对取值比许多的数据,为了获取一组数据的频数散布,常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一组数据分红多少组适合呢 ?这不单与数据的多少相关,还与数据自己的特色相关.分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察看数据散布的特色,所以组数的多少应当适中.若组数太多,数据的散布就会过于分别;组数太少,数据的散布就会过于集中.这都不便于察看数据散布的特色和规律.组数确实定应以能够较好地反应数据的散布特色和规律为目的.所以这个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可以的问题,而是如何分组更适合的问题.实质决定组数时,经常有一个试试的过程.这类结果的不确立性关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少见的,学生常常思疑自己的选择能否正确,能否还有更为合理的选择.同时,对不一样的分组进行比较,需要进行大批的计算,这也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验.依据以上的剖析,可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难点是:决定组距和组数. 五、教学设计过程设计 1. 创建情境,整理数据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竞赛,七年级准备从 63 名同学中挑身世高相差不多的 40 名同学参加竞赛,为此采集到了这63 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 )以下: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166问题 1 要挑身世高相差不多的 40 名同学参加竞赛,我们应当如何整理数据?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学生可能的答案:把数据从小到大排序,数一下哪个范围的人数多,列表表示;把身高数据同样的人数数出来,列表表示. )教师指出,为了使选用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齐整,需要知道数据的散布状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所以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合的分组整理.设计企图: 经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议论,引出将数据分组整理的方法. 问题 2 终究分几组比较适合呢?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 . 教师提示: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依据详细问题来决定.原则上 100 个数之内分为 5~ 12 组较为适合,且组数必定为正整数.设计企图: 在议论中使学生理解在操作过程中,组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 3 组数的多少由什么决定?师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回答:组数的多少由组距决定,组距越大组数越少,组距越小组数越多 .教师直接 给出以下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1)计 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 - 最小值 =172-149=23 ( cm ) , 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 2)决定组距和组数 .假如取组距为 3,因为最大值最小值 172 149 23 7 2,所以可将这组数据组距3 3 3分为 8组.(3)列频数散布表.关于上述问题,可列出频数散布表(教科书第146 页表 10-3 ) . 从表中能够发现,身高 在 1 5 5 x, ,161 x 164三个组的人数最多,共有1 5 8 158 x 16112+19+10=41(人),所以能够从身高在 155~ 164 cm (不含 164 cm )的学生中选队员 .设计企图: 使学生经过思虑,理解组距与组数的关系.经过教师解说,理解列频数散布表的过程.问题 4假如我们先确立组数是 8,可否确立组距呢?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172 14923 2 7,能够确立组距是 3.888设计企图: 使学生理解在对数据分组时能够先确立组距,再依据组距确立组数,也能够先确立 组数,再依据组数确立组距 .问题 5生活中有好多应用分组的例子,你能举出其余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比如,考试后统计出的分数段. )设计企图:使学生理解在实质生活中分组是广泛存在的.问题 6要挑身世高相差不多的40 名同学参加竞赛,应当选组距是多少比较适合呢?师生活动:教师指引学生比较 3 个组距:组距是 2 时,共有49 人,需先舍弃此中一组( 153 x 155 或 163 x 165 )6人,再在节余的身高差距不超出10 cm 的 43 人中选40 人;组距是 3 时,需在身高差距不超出9 cm 的 41 人中选 40 人;组距是 4 时,需从身高范围不超出12 的 49 人中选 40 人 .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从需舍弃的人数和身高差距来看,组距是 3 时分组比较适合.设计企图:让学生经过实例比较领会如何选用适合的组距.2.画出频数散布直方图问题 7能够绘图表示频数散布的状况吗?师生活动:教师指引:能够画频数散布直方图,从频数散布直方图中能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散布的状况.前方对 63 名同学的身高数据进行了整理,而且列出了频数散布表.现在, 我们依据频数散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散布直方图. 教师给出画频数散布直方图的步骤:(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数的比值.(2)画频数散布直方图,从图中能够看出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数频数,所以长方形的面积表示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组距频数 .( 3)在等距离分组中,因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所以在作频数散布直方图时,长方形的高完整能够用频数来取代.问题 8经过频数散布直方图,你能剖析出数据散布有什么规律吗?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身高大多数在155~ 167 cm 范围,超出167 cm 或低于 155 cm 的学生比较少.身高在158~ 164 cm 范围的学生最多,超出这个范围的和低于这个范围的学生数差不多成对称散布.设计企图:让学生经过频数分布直方图剖析数据的散布状况,并进行说明.问题 9同学们能不可以总结一下绘制直方图的步骤?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总结出下边的步骤: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散布表;④以横轴表示数据,纵轴表示频数,画频数散布直方图.设计企图:让学生经过总结过程,概括出绘制频数散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3.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能说出绘制直方图的步骤吗?(2)直方图能描绘什么样的数据?(3)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统计图表,它们各有什么特色?设计企图:经过发问让学生回首、总结直方图的相关内容,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4.部署作业教科书习题10.2 第 1, 3 题 .六、目标检测设计为了认识全校 2 000 名学生中穿各样尺码校服的人数,小明做了一个抽样检查,检查了 50141165144171145145158150157150 154168155155169157157157158149 150150160152152159152159144154 155157145160160160158162155162 163155163148163168155145172168请列出这些数据的频数散布表,画出频数散布直方图,预计全校穿各样尺码校服的人数的散布状况.设计企图: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频数散布表和频数散布直方图的掌握,以及由频数散布直方图获取数据散布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 直方图(1) 教案

10.2直方图(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初步掌握用频数直方图、频数折线图描述频数分布情况的基本步骤.2.数学思考:经历描述数据的数学活动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3.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发展统计观念.4.情感态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合作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经验.教学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直方图描述数据.教学难点: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教学过程活动1问题(1)你知道几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说出哪种品牌的洗衣机的销量最好?(3)我国体育健儿在五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情况如下图所示:说说这五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共获得多少枚奖牌?活动2观看广播体操比赛录像或图片,思考问题:要从63名同学中挑选身高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1)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 ),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2)决定组距和组数.如果取组距为3,因为=-组距最小值最大值3273233149172==-,所以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3)列频数分布表.对于上述问题,可列出频数分布表(教科书第146页表10-3).从表中可以发现,身高在158155<≤x ,161158<≤x ,164161<≤x 三个组的人数最多,共有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 cm (不含164 cm )的学生中选队员.活动3问题:(1)如何确定组距?可将数据分成几个组?将组距取3试一试.(2)如果组距取2或4,可将数据分成几组?(3)分别按上述分组方法,交将数据整理为频数分布表.(4)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活动4问题:(1)如何根据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2)你还能画出频数折线图吗?有几种画法?取哪些点连线呢?(3)谈谈用频数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数据的优点.活动5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6布置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0.2第3、4。
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教案1人教版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目标1.掌握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2.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并能合理质疑.(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同伴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合作能力.3.通过用数学眼光看生活等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为我所用”的意识.教学重点1.探索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2.能根据实际问题合理使用统计图.教学难点合理选择三种统计图,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正确决策.教学方法引导——探索——发现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图纸.学生: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向学生展示06年德国世界杯及08年奥运会的照片,创设情景,调整情绪,激发兴趣,为探索新知做好准备.(二)探索新知例1 奥运中的数学利用扇形、条形、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1984年到2004年中国在六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的情况,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活动1:小组内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自己认识并总结出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本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并归纳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三)体验新知例2旅游中的数学-1欣赏云台美景,你希望与谁同行?(请每位同学从三个选项中任选其一.)活动2:请每位同学选择并制作一个合适的统计图;说明选择这种统计图的原因. 本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例3旅游中的数学—2某某省旅游局对游客人次较多的云台山、龙门石窟、少林寺三个景区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收回的300份问卷进行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结合两幅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云台山景区的主要竞争优势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广告对游客选择景区有影响吗?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你是旅游局局长,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活动3: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通过统计图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本题需要学生同时结合两个统计图获取信息,提高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并体会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被调查游客分布情游客对各景区满意情况统计图(四)妙用新知例4经济中的数学某外资企业有5名股东,100名工人.年底公布分配方案,如下表所示:请你分析数据,做出合适的统计图;活动4:要求学生快速的选择、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并展示作品.活动5: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并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思考、交流,使学生明白:每个人的身份不同、目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客观的真理,但用数学的角度可以因人而异.培养学生“学数学——为我所用”的意识.(五)巩固新知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一、知识方面.二、认识方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为人服务,为生活服务.板书设计主板书条理、系统地呈现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要求,体现了本节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副板书用来进行数据的处理,突破难点.充分发挥板书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设计说明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在设计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更熟悉、更感兴趣、更能体现数学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选取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切实感觉到数学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好数学的能力.3.在发展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无论是得出结论,还是选择、制作统计图,或是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做出评价和决策,都合理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5.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化科学工具的意识和能力.在做大量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时,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在绘制统计图时,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利用Excel快捷的绘制各种统计图.6.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6.5统计图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直方图(一)教案
课题直方图(一)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
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难点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二、新课。
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们看P163收集的63个数据。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
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
,如:,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
③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
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
所以身高在,,三个
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
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
三、练习。
在上述数据中,如果组距取为2或则4,分为几组,能否选出40名队员,请试试看。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的仍是有关数据的整理,但是它主要研究的是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分布状况,通过频数分布来体现某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要求。
作业布置P168练习(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P169第2题(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