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M.D.,Ph.D.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肿瘤研究中心浙江大学

合集下载

M.D.与Ph.D.以及Dr.这三种称呼是同一个意思吗?

M.D.与Ph.D.以及Dr.这三种称呼是同一个意思吗?

M.D.与Ph.D.以及Dr.这三种称呼是同⼀个意思吗?导⾔:新冠肺炎的爆发,给全世界带去了巨⼤的冲击。

在这场⽣死博弈的“战争”中,向我们的战役英雄——所有医护⼈员致敬。

当你听到doctor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多数⼈可能会描述⼀个穿着⽩⾊实验服,脖⼦上挂着听诊器的⼈,或者⼀个在清洗医疗⽤具的⼈——如果你有很深的伤⼝需要缝合,你就会去找这个⼈。

然⽽,doctor这个词,是给许多不符合这⼀描述的⼈的⼀个头衔。

以你的英语教授为,Dr.Barrett(巴雷特博⼠)这可能会有点让⼈困惑,这就是为什么知道谁、为什么有⼈可能被称为医⽣很重要,以及这些名字后⾯的⾸字母和缩写是什么意思。

在这⾥,我们将其⼀⼀分解。

Dr. 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从doctor或简称Dr. 开始。

虽然这个词的第⼀个定义是:有⾏医执照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想从任何⾃称医⽣的⼈那⾥获得医疗建议。

这个词后⾯还有许多更松散的定义,坦率地说,这让⼈有点困惑。

doctor这个词可以追溯到13世纪晚期,它源于⼀个拉丁语单词,意思是“to teach(教授)”。

直到1400年左右,这个词才被⽤来形容执业医师,直到17世纪晚期,这个词才被经常⽤来形容执业医师。

它取代了之前⽤来表⽰医⽣的leech⼀词,leech现在被认为是过时的⽤词。

Physician和doctor是同义词吗?虽然physician(内科医⽣)是doctor的同义词,但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从事⼀般医学⼯作的⼈,⽽不是那些从事外科⼿术的⼈,即surgeons(外科医⽣)。

M.D.s是什么意思?医学博⼠M.D.或MD是对医⽣的⼀种称呼,这是通过参加医学院的医学课程,并学习诊断病⼈的症状和提供治疗获得的。

⾸字母M.D源于拉丁语Medicīnae(医⽣)。

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医⽣,有不同的专业,但如果你有⾝体疾病,去看⾸字母缩写为M.D.的医⽣是⼀个很好的开始。

专业医⽣可能会在他们的头衔上加上更多的⾸字母,⽐如DCN(临床营养学博⼠),DDS(⽛科外科博⼠),或者⽆数其他他们通过额外培训获得的头衔。

一碳代谢酶MTHFD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一碳代谢酶MTHFD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一碳代谢酶MTHFD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施洋峰;应可净;王利民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22(44)15
【摘要】细胞的一碳代谢包括细胞质途径和线粒体途径。

肿瘤细胞发生一碳代谢重塑,主要表现为线粒体途径通量明显上升。

其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
2(MTHFD2)在肿瘤中一致性地表达上调,与患者的多种临床参数相关,而在正常成人组织中却表达缺失。

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MTHFD2不仅可以在线粒体中通过一碳代谢酶活性参与生物大分子合成、表观遗传修饰、ATP及NAD(P)H生成,影响多种恶性表型,还可定位于细胞核内发挥非代谢的兼职作用,促进肿瘤的进展。

多种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可从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MTHFD2的表达。

此外,MTHFD2抑制剂不断取得进展,且表现出显著的抑癌作用,这提示着MTHFD2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就目前MTHFD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肿瘤的诊疗提供新的策略。

【总页数】5页(P1678-1682)
【作者】施洋峰;应可净;王利民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肿瘤化疗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2.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抗肿瘤药物疗效和毒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3.抗肿瘤药物相关代谢酶的研究进展
4.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5.药物代谢酶在肿瘤耐药性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院管理案例:以卓越绩效为导向五位一体打造临床药学标杆学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管理案例:以卓越绩效为导向五位一体打造临床药学标杆学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科技引领 创新发展 科学管理 优质服务
以卓越绩效为导向,五位一体打造 临床药学标杆学科
p 职工5642余人
余杭院区(在建) Ø 占地面积202亩 Ø 建筑面积30.65万m2 Ø 核定床位1200张
医院现状
p 开放床位3200张
p 2016门急诊量398万
庆春 院区
大学路 院区
下沙后勤 服务基地
之江院区(在建)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科学管理、优质服务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n 2010年,国家卫生部首次将临床药学纳入重点学科建设范畴; n 2011年7月,浙江省卫生厅将医院药学相关学科纳入医学重点学科建
设范畴; n 新医改对医院药学工作的要求
n 全面实施零差率 n 医保支付方式改变:按病种支付、总额预付 n 临床路径实施 n 用药负面清单管理、处方点评
Ø 占地面积198亩 Ø 建筑面积20万m2 Ø 核定床位1000张
杭州市
p 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 p 973首席科学家3名 p 国家千人计划3名……
p 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传染病;外科学—普外 p 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p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2个)
城站院区
成为国内首家通过第四版JCI评审标准的综合性医院
服务口号 药师就在您身边!
求是创新
药学部组织架构图
药学部
药学 信息室
绩效 管理室
临床 药学室
病区 药房
PIVAS
门急 诊药房
制剂 中心
药品 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室
城站 药房




信设 信息 备 息网 管 药络 理 师专 专
员员

肿瘤的预防与灵芝皇胶囊——浙江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冯磊博士

肿瘤的预防与灵芝皇胶囊——浙江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冯磊博士

“对
顽疾常有惊人之效”
《本草纲目》:“益心气、增智慧、
不忘、久食轻身不老”
现代中医理论:滋补强壮、扶正固本
灵芝皇胶囊保健作用

取材优质赤灵芝,有效抑制肿瘤,功效可靠。 ——赤灵芝由国务院下属药用菌栽培中心提供

中草药“复合”配方,协同增效作用确切。
配方组成:君:赤灵芝
臣:茯苓、白术、枸杞子、菟丝子等
6.酒精饮料 建议不要饮酒,尤其反对 过度饮酒,孕妇、儿童、青少年不应喝酒。 如要饮酒,应尽量减少用量。男性每天饮 酒不要超过一天总摄入能量的5%,女性 不要超过2.5%。
7.肉食 每天红肉(指牛、羊、猪肉及其 制品)摄入量在80g以下,的能量在总摄入 能量的10%以下,尽可能选择禽、鱼肉。
8.总脂肪和油 总脂肪和油提供的能量 在总摄入能量的15%~30%,限制动物脂 肪摄入;植物油也要限量。
在癌瘤形成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中,膳
食因素都可能起某种作用。
一、能量和有关因素与癌症
研究表明:高的能量摄入可能增加胰腺癌的危险性,
肥胖可明显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同时也很可
能增加绝经后女性的乳腺癌和肾癌的危险性。此外
肥胖可能增加结肠癌和胆囊癌的危险性。经常性体 力活动可预防结肠癌,也可降低肺癌和乳腺癌的危 险性。动物实验显示,限制能量摄入可降低某些部 位癌危险性。
证据均不多。
研究表明缺乏碘的膳食很可能增加甲状腺 癌的危险性。长时间大量摄入碘可阻断甲 状腺对碘的摄取,导致甲状腺肿。研究发 现甲状腺癌危险性增加与大量摄入富含碘 的食物(如海产品)有关。生态学研究和 动物实验得到的数据也支持这一相关。碘 含量过高的膳食有可能增加甲状腺癌的危 险性。
高的钙摄入量可能使结肠癌和直肠癌危险 性轻微地下降。高硒膳食可能预防肺癌。 高铁膳食可能增加肝癌和结肠、直肠癌的 危险性。则促进小鼠肝癌的生成。然而, 由膳食引起的铁摄入过多在人类是极为罕 见的。

来茂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副校长、

来茂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副校长、

主要授课专家
来茂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所长。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病
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德医学协会理事长。

姒健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省重点学科内科学和消化病学负责人,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胃肠病)实验室主
任,第八届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二、三
届副会长,浙江省消化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消化医师协会会长。

黄勤:美国病理学博士,美国V A波士顿医学中心,哈佛医学院。

West Roxbury V A医学中心分子形态学中心实验室主任,波士顿地区V A医疗中心病理科研究与发展综合实
验室主任,美国CAP临床病理检查组专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兼
职行政主任、主任医师。

黄勤:美国病理学教授,美国希望之城医疗中心(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分子病理室主任
李延青: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常委,山东省消化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

张亚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消化内科研究所副所长,南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学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学会消化分会副主委,广
东省肝病学会副主委。

纪小龙:教授,博士生导师,武警总医院病理科行政主任,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

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章杰捷;吕卫国【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患者5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手术切除的癌组织HER-2表达情况.比较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结果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患者1 1例,占21.57%.与HER-2阴性表达患者相比,HER-2阳性表达患者年龄较大,混合型病理组织发生率较高(均P<0.05).HER-2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18.43% vs 61.98%,P<0.05).结论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阳性表达的患者年龄较大,且预后较差.【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8(040)019【总页数】4页(P2119-2121,2125)【关键词】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预后【作者】章杰捷;吕卫国【作者单位】310006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科;310006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学亚型,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早期即可发生局部浸润与远处转移,其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1]。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介导细胞信号传递,其过度表达与肿瘤发生、转移、耐药性及预后不良有关[2-4]。

研究发现,西方女性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中存在HER-2过表达情况,并指出HER-2特异性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治疗可能是过表达HER-2的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新策略[5-6]。

目前关于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表达情况国内报道少见。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组织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期为寻找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治疗新靶点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疏水性电荷诱导层析纯化免疫球蛋白IgY

疏水性电荷诱导层析纯化免疫球蛋白IgY

第62卷 第6期 化 工 学 报 Vo l 62 N o 6 2011年6月 CIESC Journal June 2011研究论文疏水性电荷诱导层析纯化免疫球蛋白IgY童红飞,林东强,姚善泾(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摘要:利用疏水性电荷诱导层析(HCIC)从鸡血中分离免疫球蛋白IgY。

采用经辛酸预处理后的血浆上清液作为原料,直接用H CIC分离纯化IgY。

考察了两种H CIC介质,市售介质M EP H y per Cel和实验室自制介质Bestaro se DV S M M I,优化了上样pH、洗脱pH和上样量等条件。

研究发现,以2 巯基 1 甲基咪唑为配基的Bestaro se DV S M M I介质优于M EP H yperCel介质,前者分离IgY的纯度和收率较高,H PL C分析Ig Y纯度可达92%以上,收率约95%。

通过配基结构比较和表面电势分析,探讨了H CI C分离IgY的机制。

结果表明,采用HCIC可以实现Ig Y的高效分离,为从血液中分离免疫球蛋白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疏水性电荷诱导层析;免疫球蛋白;IgY;鸡血浆D OI:10 3969/j issn 0438 1157 2011 06 015中图分类号:T Q028 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438-1157(2011)06-1574-07Purification of immu noglobu lin IgY with hydrophobic chargeinduction chromatographyTONG Hongfei,LIN Dongqiang,YAO Shanjing(S tate K ey Labor ator y of Chemical Engineer ing,D ep ar tment of Chemical and B io logical Engineer ing,Zhej iang Univers ity,H angz hou310027,Zhej iang,China)Abstract:H ydropho bic charg e inductio n chromatog raphy(H CIC)w as used to separate imm unog lobulin Ig Y from chicken plasma The plasma w as pretreated w ith capr ylic acid to precipitate som e im purities,and the supernatant w as used directly as the feedstock for separ 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imm unog lobulin Ig Y by H CIC T w o resins,com mercial MEP H yper Cel and home m ade Bestarose DVS M M I,w er e used as H CIC medium and investigated Operation conditions w er e optimized,including pH value of sample lo ading and elution,as w ell as sample loading v olum e It w as found that Bestaro se DV S MM I w ith2 mercapto 1 methy l imidazole as the lig and w as better than M EP H yperC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gY co uld be separated w ith high purity(abov e92%w ith H PLC analy sis)and y ield about95% T he mechanism of H CIC w as discussed based on co mparison o f ligand str ucture and surface potential The r 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H CIC can be efficiently used fo r Ig Y purification fro m chicken plasma,w hich can be a new appro ach for the imm unog lobulin separation fro m the plasmaKey word:hy dro phobic charge induction chr omatogr aphy;im munog lobulin;Ig Y;chicken plasma2010-10-08收到初稿,2010-12-17收到修改稿。

小苏打真能“饿”死癌细胞?

小苏打真能“饿”死癌细胞?

小苏打真能“饿”死癌细胞?佚名【期刊名称】《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4页(P21-24)【正文语种】中文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近期发表在著名学术杂志上。

这项研究中,他们在40位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尝试了一种“TILA TACE”治疗,有效反应率达100%。

经初步统计,病人的累计中位生存期已达三年半。

这件事被有些媒体称为“浙江医生用十几块钱小苏打饿死癌细胞”,一经刊发便引起不小波澜。

癌症是人类的梦魇。

医学界想尽各种办法干掉癌细胞,“饿死癌细胞”就是近年来的舆论热点。

最近,一则《肿瘤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的新闻热传,被某些媒体誉为“癌症神奇新突破”。

人们为其生动形象的标题所吸引,并惊叹于廉价的小苏打就具备攻克人类生命之敌的能力,并推演出小苏打就能治癌防癌这样的“养生秘方”。

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小苏打真能成为癌症的低成本克星?小苏打究竟是癌症治疗中所谓的“主菜”还是“辣椒面”?该疗法能否得到更大的推广?“饿死癌细胞”这种久已流传的说法是否科学严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这条消息中提到的治疗癌症的新方法,来自胡汛和晁明团队的多年研究。

他们发现癌细胞要存活必须要“吃”葡萄糖,不过,在葡萄糖供应不足时,癌细胞仍在不断生长。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癌细胞能在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共同帮助下,非常节约地利用葡萄糖,甚至在没有葡萄糖时进入“休眠”状态,直到有葡萄糖时再恢复生长。

胡汛和晁明的团队想到了利用小苏打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进而破坏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实现快速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他们将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这种常规治疗方法和小苏打结合:注射碳酸氢钠,让癌细胞狠狠“健个身”,把储备消耗掉,然后堵上血管,断了补给,饿死癌细胞。

在40位中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尝试的结果是有效率达100%,初步统计病人的累计中位生存期超过三年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
Inflammation
董辰方
Prof.,M.D.,Ph.D.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肿瘤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
Email: chenfangdong@
Personal page:/chenfangdong
第一节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1.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
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2.局部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3.伴一系列全身反应。

4.炎症的意义
炎症是最常见的病理过程
炎症是最重要的保护性反应
炎症反应对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红(血管扩张充血)、肿(液体渗出)、热(血流快、产热)、痛(胀压、炎症介质)、和功能障碍(组织损伤)
(二)全身反应
发热(致热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炎症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指征
二. 炎症的原因:
1. 致炎因子: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诱发炎症反应的因素。

2.种类:
••••
•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放射性物质、紫外线。

化学性因子:强酸、强碱、代谢产物。

机械性因子:切割伤、挤压伤。

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立壳次体、螺旋体、寄生虫。

免疫反应:体内的超敏反应。

三.炎症的基本病变:
•变质(alt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或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肝炎、乙脑等)。

•渗出(exudation):
炎症灶血管内的液体、纤维素等蛋白和各种炎症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化脓性阑尾炎)
•增生(prolif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内的细胞增生或再生,使实质细胞(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增多。

(结核)
第二节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
•起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
•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多数以变质、渗出为主
•炎症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起主导作用
•血管反应•白细胞反应
•炎症介质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1.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量和血管口径的变化)
•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减慢
2.血管通透性增加
•液体渗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导致动脉充血,局部代谢增强
,发红、发热
导致静脉淤血,局部代谢下降,温
度下降、暗红色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速度取决于致炎因子的种类和严重程度:•极轻度刺激---引起血流加快仅10-15分钟,随后恢复正常;•轻度刺激---血流加快持续数小时,随后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发生血液停滞;
•较重刺激---15-30分钟内可发生血液停滞;
•严重刺激---几分钟内发生血液停滞。

1.概念:
•渗出:由于炎症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收缩,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导致血管内液体成分通过血管壁渗出到血管外的过程。

•渗出的原因:
(1)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2)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
(3)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蛋白质从血管内渗至组织间隙)。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漏出: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血管壁内外流体静压平衡失调。

•渗出液:炎症时血管内渗出的液体。

•炎性水肿(inflammatory edema):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

•炎性积液(inflammatory hydrops):渗出液在浆膜腔和关
节腔内集聚。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exudate)漏出液(transudate)
病因
蛋白含量白细胞数比重Rivata试验凝固性
透明度
炎症
>30g/L
0.5×109/L
>1.018
阳性
自凝
混浊
非炎性
<30g/L
0.1×109/L
<1.018
阴性
不自凝
澄清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2.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①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宽。

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
••损伤因子直接损伤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

③穿胞作用,内皮细胞吞饮能力增强:
囊泡体。

④新生血管壁通透性高。

14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3. 意义:
有利方面:
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
②带来大量抗体、补体;
③有利于吞噬和修复。

不利方面:
压迫和粘连,有时导致严重后果。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炎性浸润)
(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
1.概念:
•炎症时,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并发挥吞噬作用称为炎性浸润。

•游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inflammatory cells)。

2.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1)中性粒细胞:
有很强的运动、吞噬能力;
释放各种酶,杀灭病源微生物;
释放炎症介质,使血管壁透性增加,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释放细胞因子引起发热;
多见于急性炎症、化脓性炎和炎症早期。

(2)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①巨噬细胞90%来自单核细胞,少数局部组织细胞增生;
②吞噬能力强;
③释放多种酶和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发生发展;
④传递抗原物质;
⑤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尤其是肉芽肿性炎症。

粟粒性肺结核(miliary tubercolosis)
Langhans’
giant cells
(3)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T淋巴细胞只识别巨噬细胞传递的抗原,释放淋巴因子,产生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产生多种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4)嗜酸性粒细胞:
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

(5)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3.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的过程:
(1)白细胞渗出血管并聚集到感染和损伤部位;
(2)识别感染的微生物和坏死组织;
(3)清除致炎物质;
(4)也可引起正常组织损伤并可能延长炎症过程。

4.白细胞渗出血管并聚集到感染和损伤部位:
(1)白细胞边集(margination)、滚动(rolling)和粘附(adhesion)在内皮细胞;
(2)白细胞游出(transmigration)血管;
(3)白细胞通过趋化作用(chemotaxis)而聚集到炎症病灶。

(1)白细胞的边集-滚动-粘附:
•••白细胞边集:随着血流缓慢和液体渗出的发生,毛细血管后静脉中的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白细胞滚动:随后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并不时粘附于内皮细胞;
白细胞粘附: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粘附。

P-selectin 、E-selectin GlyCAM-1、CD34ICAM-1、VCAM-1Lewis X;L-selectin integrins
(1)白细胞的边集-滚动-粘附:
•粘附分子的再分布
•诱导粘附分子的合成
•增强粘附分子的亲和性E选择素、
ICAM‐1、
VCAM‐1
LFA‐1
(2)白细胞游出血管:
•化学因子作用于粘附的白细胞,刺激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血管的过程。

胶原酶integrins、CD44CD31(PECAM-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