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基本结构体系介绍
汉服科普知识

汉服科普知识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服,汉服和旗袍比起来历史更为悠久,穿上旗袍或沉静或妩媚妖娆风情万种,而穿上汉服的女子则是端庄优雅尽显中华礼仪之邦的韵味。
一、汉服的结构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交领右衽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
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这种灭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衽,本义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
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
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
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汉服系统知识

汉服系统知识目录:★简语华夏衣冠★汉服的基本结构体系一,首服(一)冠冕类(二)巾幞类1.巾帻类2.幞头类(三)盔帽类二,体服(一)上衣下裳制:1.上衣2.下衣(附:玄端介绍)(二)上下连裳制(附1:曲裾深衣)(附2:一些定制明确的深衣) (三)上下通裁制三,足衣(一)履(二)韈四,饰件(一)女子饰件头面类,耳饰类,项饰类,臂饰类,佩饰类,妆容类(二)男子饰件(附:佩绶制度)★汉服的场合着装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现代:大致分为“礼服类”和“常服类”★前言:简语华夏衣冠。
华夏自古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
《风俗通义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
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
”《白虎通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故此,我们看到,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
《周礼地官大司徒》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认为“同衣服”的风尚才可安定万民;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传统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满清入主汉室江山,也是从衣冠入手的,衣冠的断绝才彻底瓦解了屠刀都没能砍断的汉人最后的坚守……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回首遥望,虽然不至于像某个关于新疆库车记录片里,一些当地的维吾尔人看到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古龟兹祖先,茫然地说:那是异教徒(因为他们信佛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确实也迷失了许多记忆;当今又是一个迫切需要特色的时代,历经苦难的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时候,也很懂得需要自己的“民族特色”来向世界展示。
于是,我们在破碎的记忆中匆匆翻检一番,又带着许多迎合西方强势文化思维的成分——于是,旗袍、“唐装”被我们骄傲地视作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些最多只有三百年的、严重变异的符号为何能够淹没几千年渊源和积淀?要待何时,华夏才能够不只是一个苍白的名称?要待何时,我们才能够明白,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个多么深远美丽的名字。
汉服主要由哪四个部分组成

汉服主要由哪四个部分组成
中国汉服,又称汉族民族服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服装文化形态。
大家常说汉服有着
上衣、裤子、帽子和鞋子等四部分组成,但有人认为它还有衣带。
上衣,通常指中国古代男装,是两种主要类型:金褐短衫和夹衣。
金褐短衫就是男性盛行
的中山裤,它是进象牙徽饰而制成的金缕,与白褐绉色莱纱编制的上衣,是中国古代礼服
的一般配置。
夹衣,其实也叫披肩袍、大衣等,是由一面紧贴身体,面料较轻薄的夹衣和
一面面料更厚宽松的披肩组成,以莱纱做面料做衣领,在唐朝时期广泛流行,是明清朝代
大腿裤的下装。
裤子,有很多种分类,比如草鞋裤、夹腿裤、桃裤、锦裤等。
此外,一些服装也属于裤子,比如牛仔裤,它们都与服装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
帽子,汉代的帽子有许多,如蒙古帽、冠帽、太阳帽等,古代的冠帽主要有帝冠、冕冠和军礼帽,它们的礼节特别,古代人们通常会戴出去,以表示尊重和敬仰。
鞋子,主要包括男鞋和女鞋两类。
男鞋包括:增高、带细高跟、高跟、短筒、马靴、拖鞋等,女鞋包括:坡跟、高跟、鹅足、踝带、拖鞋等,这些鞋子都是根据不同时代和审美观
念设计而来,有别于西方服装的特色。
最后,有人认为汉服还有一个部分,即衣带,衣带主要由布片编织而成,长度不等,加以
各种装饰,有的则佩带于腰间,也有带在头上的。
衣带多佩戴于古代男士腰间,因其美观
富有民族特色,至今仍流传不衰。
总的来说,汉服由上衣、裤子、帽子、鞋子和衣带构成,它们充满着历史的韵味,代表了古代汉人的美学精神,是传承历史的载体。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服饰的各个部件及其他基础知识简介

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ūn)。《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
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7.带腰裙的明代襦裙
明代的襦裙仕女图成了后世作画的经典
*************衣裳制礼服**************
1.天子的十二章纹冕服
2.汉代袍服式朝服
3.魏晋笼冠大袖衫
***************袴褶*****************
所谓袴褶,就是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此种服装属胡地传入,汉末传入,因便于骑乘而首先在军中流行
附:*************玄端介绍*************
pic :周制玄端 (百里奚)
汉服基本介绍

汉服基本介绍一、汉服概述汉服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汉服以交领右衽(右边的衣襟覆盖在左边的衣襟之上为右衽)为主,兼有直领、圆领。
汉服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汉服文化,可以了解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汉服分类汉服按形制可分为上衣下裳制、上下连裳制(深衣制)、上下通裁制、上衣下裤制等。
上衣下裳制汉服上衣下裳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襦裙由上襦(襦,即短衣)及下裙组成,一般为常服。
* 按裙腰的位置分:可分为中腰襦裙(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按上襦的领型分:可分为交领襦裙、直领襦裙(对襟襦裙)。
襦裙图示交领齐腰襦裙图示齐胸襦裙图示对襟襦裙图深衣制汉服深衣为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礼服,男女均可穿着。
深衣有两大类:直裾和曲裾。
主要作为正规场合礼服,大气儒雅、中正平和、风韵满满。
直裾:左大襟从前胸绕到右后方之后垂直而下,故称直裾,简洁干练、中正肃穆,它是历代男子礼服的通用服饰,影响极其深远。
曲裾:曲裾就是弯曲盘绕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是围着下体层层盘绕,最后系于腰部,其曲线优美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直裾深衣图示着直裾的苏轼像通裁制汉服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
通裁制汉服主要有圆领袍、道袍等。
圆领袍:自隋唐开始盛行,一般为无领或微立领。
领口较紧窄,两侧开衩,系腰带,下穿裤、靴。
道袍:两种含义一是是明代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作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后来才逐渐演变为道教服饰。
道袍图示圆领袍图示上衣下裤制汉服短打又称“竖褐”、“裋褐”。
以劳作方便为目的的便服。
与常服和礼服相区别。
由上襦跟下裤组成,多为百姓日常穿着。
上衣长度一般在膝盖之上。
汉服结构的十个部分

汉服结构的十个部分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十个部分:襦袄、衫、褶裙、半臂、重臂、饰带、腰带、裾底、褡裢和鞋。
一、襦袄:襦袄是汉服的上衣部分,它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
襦袄的款式多样,有对襟、斜襟、立领等不同的形式。
襦袄的颜色鲜艳,常常采用红色、黄色等喜庆的色彩,使人焕发出青春活力的感觉。
二、衫:衫是汉服的内衣部分,用于遮挡襦袄的内衬。
衫的款式简单,无领子,通常为白色,让人感觉清新、朴素。
三、褶裙:褶裙是汉服的裙子部分,通常由丝绸制成。
褶裙的特点是腰部有多层褶皱,使裙摆更加宽阔、飘逸。
褶裙的颜色多样,可以选择淡雅的色彩,或者鲜艳的色彩,展现出女性柔美的一面。
四、半臂:半臂是汉服的袖子部分,长度到肘部,与襦袄相连。
半臂的样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宽松的袖子,也可以是紧身的袖子。
半臂的颜色通常与襦袄相协调,呈现出整体的和谐感。
五、重臂:重臂是汉服的袖子部分,长度超过褶裙,与襦袄相连。
重臂的样式与半臂类似,但长度更长,可以更好地展示出袖子的美感。
重臂的颜色可以与襦袄相同,也可以选择与褶裙相呼应的颜色,让整体服装更加协调。
六、饰带:饰带是汉服的装饰部分,通常系在腰带上。
饰带的样式多样,有丝绸制成的细长带子,也有金属或宝石制成的华丽饰品。
饰带的颜色可以与襦袄或褶裙相协调,增加服装的华丽感。
七、腰带:腰带是汉服的系带部分,用于固定襦袄和褶裙。
腰带的样式简单,通常由丝绸或细绳制成,颜色可以与襦袄或褶裙相搭配,增加整体服装的和谐感。
八、裾底:裾底是汉服的下摆部分,通常是由丝绸或棉麻制成的长长的裙摆。
裾底的颜色可以与襦袄或褶裙相协调,使整体服装更加美观。
九、褡裢:褡裢是汉服的裤子部分,用于遮挡下身。
褡裢的样式简单,通常为宽松的裤腿,舒适自然。
褡裢的颜色可以与襦袄或褶裙相呼应,使整体服装更加和谐。
十、鞋:鞋是汉服的鞋子部分,通常是由绸缎或皮革制成。
鞋的款式多样,有高跟鞋、平底鞋等不同的形式。
汉服结构的十个部分

汉服结构的十个部分一、引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汉族服饰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装,其结构含有十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和功能,对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衣领衣领是汉服的首要部分,也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部分。
汉服的衣领一般采用立领,延续了古代的传统风格。
汉服衣领的设计非常注重细节,可以通过领角的形状、颜色和饰品的使用来区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三、袍身袍身是汉服的主体部分,它是由各种面料制成的长袍。
汉服的袍身有着宽松的设计,可以使人自由舒适地活动。
袍身的长度和材质也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而有所不同。
四、腰带腰带是固定袍身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汉服的装饰元素之一。
腰带的材质和颜色通常会与袍身相协调,可以通过其它饰品如扣子、玉佩等来增加装饰效果。
汉服的腰带形式丰富多样,有绳带、裤带、挂带等多种形式。
五、衣襟衣襟是汉服的前襟部分,其设计和装饰也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元素。
衣襟可以通过绣花、刺绣、满绣等技法来增加装饰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和颜色来体现不同的风格和地位。
六、袖子袖子作为衣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服不可或缺的部分。
汉服的袖子设计宽松,可以使人自由地活动。
袖子的长度和样式也会因不同的身份和场合而有所不同,如长袖、中袖、短袖等。
七、下摆下摆是汉服的裙摆部分,主要是固定和修饰袍身的下部。
下摆的设计和装饰也是汉服的一大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形状和颜色来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八、下裳下裳是汉服的裤子部分,通常用来搭配袍身。
下裳的设计一般是宽松的,可以使人更加舒适地活动。
在汉服文化中,下裳的材质和颜色也会与袍身协调一致,以增加整体的和谐感。
九、鞋袜鞋袜是汉服的饰品之一,也是衣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的鞋袜通常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如云纹绣鞋、剪纸鞋等。
鞋袜的设计和装饰可以彰显个人的品味和身份地位。
十、饰品饰品是汉服不可或缺的部分,汉服的饰品种类繁多,包括发饰、耳饰、项链、手镯等。
汉服形制介绍

汉服形制介绍汉服的起源与发展原始汉服•简介:原始汉服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服装,起源可追溯至早期的中原地区。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制和风格而闻名。
•特点:1.裙衣式:原始汉服多为裙衣式,配以腰带或腰线。
2.装饰:一些汉服上装饰有刺绣、丝带等加工,展现华丽的华夏文化。
•典型形制:–曲领:采用扣子和系带进行固定。
–肩章:用于区分身份和地位。
–裙摆:通常呈现出宽松的垂直杆形状。
汉代汉服•简介:汉代是汉服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汉服的形制有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特点:1.纤细:汉代汉服更加注重纤细的线条和舒适的穿着体验。
2.区分性别:男女汉服的形制开始有所区别。
•典型形制:–高腰:男性汉服从腰部以上开始收紧。
–宽袖:汉服袖子逐渐宽大起来。
–裙襦:女性汉服采用裙襦式结构,襟部固定。
汉服的基本构造及关键元素汉服的基本构造1.上衣:包括衣领、衣襟、衣袖等部分。
2.下装:包括裤子、长裙等。
3.腰带:用于固定上衣与下装,并且体现身份和地位。
4.鞋袜:古代汉服常使用布鞋或丝绸袜子。
汉服的关键元素1.孔版:指汉服上的传统刺绣图案,通过独特的绣技传承了丰富的汉代文化。
2.装饰品:包括发饰、腰带、项链等,用于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华丽度。
3.经典色彩:汉服主要采用红、黄、蓝、绿等色彩,寓意吉祥和喜庆。
汉服形制的分类官服•简介:官服是古代官员所穿的汉服,代表了社会地位和身份。
•分类:1.冠服:用于正式场合和官员的特殊身份标识。
2.常服:官员日常穿着的汉服,具有官职标识和等级差异。
3.礼服:官员参加重要仪式或贵宾接待时穿着的汉服。
民族服饰•简介:汉服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形制。
•分类:1.华服:受到后世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华族风格,如北方和南方的差异。
2.少数民族服饰:不同的民族在传承和发展汉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汉服的文化意义与传承文化意义1.传统价值观:汉服代表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2.和谐与统一:汉服强调的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基本结构体系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一,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
元本指头。
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
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
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
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
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
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
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服复兴,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男式汉服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
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
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
”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
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
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
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二,体衣
《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
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
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
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
《礼记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曳撒等;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
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
《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
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
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三)上下通裁制: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
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上衣,叫做“长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长度方面当时还没有定制。
是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
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
三,足衣
足衣亦即袜履。
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一)履。
《释名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
”《说文》云:“履,足所依也。
”
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
《字书》说:“草曰屝,麻曰屦(jǜ),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
”《仪礼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
” 《诗魏风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屝。
”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屝有草、麻作之者。
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屝粗些。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
复底的鞋有“舃(xi4)”和“屐”。
舃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
“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
《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
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
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
但后来男女往往通用。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
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二)韈。
也作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
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
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
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四,饰件
佩饰是以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一进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明社会,分等级、定尊卑,则成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存等差。
”如韘,天子、诸侯用象骨,士则用棘。
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诸侯以石。
当今则不必拘泥这些。
古时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
不过,如服装分男女一样,佩饰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区分。
(一)女子饰件:
头面: 笄,簪,钗,步摇,梳篦,花钿,胜,玉梅/雪柳,闹蛾,花冠/凤冠,假髻
耳饰: 簪珥,耳玦,耳珰,耳环,耳坠
项饰: 串饰,项链,项圈,缨络,项锁,霞帔
臂饰: 镯,钏,戒指,护甲
佩饰:
妆容: 大致可分为“红妆”和“白妆”两类。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妆容,如花黄,花钿等.
(二)男子饰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
比如容刀、觽韘、佩剑;而笏头带(玉带),带钩,钩络带,绶(大绶、前绶、后绶)等则是与男式服装的特有装饰;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饰件,如充耳,容臭,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