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沉淀池
高密度沉淀与磁混凝(磁絮凝)2.0沉淀池对比2

应对再次提标到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I类标准的可行性
需要扩建
不需要再投资扩建,只需要增加药剂量约20%即可实现出水达到类III类标准,灵寿县和薛城等项目已验证。
推荐意见
不建议采用
建议采用
磁粉反应区水力停留时间
无,HRT=0min
3.4m×3.4m×5.6m,HRT=3.1min
PAM絮凝反应区水力停留时间
9m×9m×6.4m,HRT=24.88min
3.4m×3.4m×5.6m,HRT=3.1min
反应区总水力停留时间
HRT=24.88+3.76=28.64min
HRT=2.65+3.1+3.1=8.85min
0万元
滤布滤池设备投资
240万元
0万元
土建和设备总投资
290+270+70+240=870万元
156+450=606万元
运行总成本
0.0995+0.058=0.1575元/吨水
0.0835+0.042=0.1255元/吨水
年运行费节省
节省运行费69.1万元/年
抗冲击负荷
进水SS波动将导致沉淀池出水SS增加,滤布滤池堵塞,通量下降
磁粉投加量(2.5元/kg)
0mg/L
5mg/L
PAM投加量(15元/kg)
1mg/L
1mg/L
药剂费合计
0.0995元/吨水
0.0835元/吨水
滤布滤池占地
26m×10m×4.5m
无
滤布滤池配套总功率
23.6kw
0kw
滤布滤池运行总功率
20000吨d规模网格絮凝反应沉淀池说明

目录1 概述 (1)1.1 方案内容 (1)1.2 工程概况 (1)2 工艺选择的原则 (1)2.1 原始资料 (1)2.2 经济条件 (1)2.3 布置合理性 (1)3 工艺比较 (1)3.1 混合 (1)3.2 絮凝 (2)3.3 沉淀 (3)4 “微水澄清给水处理工艺技术”简介 (3)5 工艺流程 (4)6 工艺内容 (5)6.1 混合絮凝沉淀池 (5)6.2污泥处理系统 (6)6.3 加药、杀藻系统 (6)6.4 控制系统 (7)7 “微水澄清给水处理工艺技术”的优点 (7)1 概述1.1 方案内容水处理工程中的混合、絮凝、沉淀、加药、杀藻、污泥处理工艺。
1.2 工程概况工程规模:总处理水量20000m3/d。
原水水质报告设计出水水质:原水经混合絮凝沉淀工艺处理后出水浊度≤3NTU。
2 工艺选择的原则针对原水水质的特点,以最低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达到要求的出水水质。
在进行给水处理工艺选择时,充分考虑以下因素:2.1 原始资料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前,充分掌握和认真研究各项原始资料,按照工程的使用要求,全面分析各种因素,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设计时遵守现行的设计规范,保证必要的安全系数。
2.2 经济条件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必须符合经济要求。
考虑到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以最少的经济投资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果,同时保障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和使用的需要,在日常运行费用较低的情况下,提供符合长期生产所要求的水量和水质。
2.3 布置合理性在保证水处理工程的系统工艺设计中各个处理构筑物以及附属物的合理化布局,减少占地面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要求做出合理安排,并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所有设施的功能,以及厂区整体的美观和绿化。
3 工艺比较3.1 混合混合是原水与混凝剂进行充分混合的工艺过程,是进行絮凝和沉淀的重要前提,混合是混凝剂的水解产物迅速混合到水体的每一个细部,并使水中胶体颗粒脱稳的过程。
网格絮凝斜管沉淀池计算案例

0.013
.
0.10
.
.
i=
槽内起点水深:h1=ℎ
0.040m2
.
0.152
51.41
0.00048
.
0.00048
5.3
0.10
超负荷 30%时出水槽内流量 Q=0.01215×1.3=0.01579m3/s,集水总槽内流速
取 0.3m/s,槽宽 b=0.2m。
.
槽内终点水深:h4=
池子总高度为:0.3+1.5+1.5+0.6+0.87=4.8m。
(3)参数复核
1)雷诺数:
水力半径 R=d/4=30/4=7.5mm
运动粘度=0.01cm2/s(t=20℃)
Re=0.75*0.2/=0.75*0.2/0.01=15
2)沉淀时间:
T=l/ =1000/2.373=421s=7.02min
絮凝池的反应过程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放置密型网格,过栅流速设置为
0.25m/s,第二段放置疏型网格,过栅流速设置为 0.22m/s,第三段放置栅条。第
一段过孔流速为 0.3~0.2m/s,第二段过孔流速为 0.2~0.15m/s,第三段过孔流速为
0.15~0.1m/s。
以下为絮凝过程中不同段的竖井隔墙上孔洞尺寸及过孔流速,共 15 个竖井,
(4)排水渠计算
集水槽坡降为 0.15,水面坡降为 0.035m。
排水渠底的标高在集水槽的基础上降低 0.2m,宽度设置为 0.4m。
七、排泥方式及计算
沉淀池日排泥量为 472.23m3/d,则每小时为 19.68m3/h。设置每小时排泥一
次。设置排泥管的管径为 DN200mm,管道横截面为 0.0314 m2,穿孔管长度为
(完整版)絮凝沉淀池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1.1 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的《50-F185S-S5405》施工图;1.2西南电力设计院桐梓电厂2×600MW机组工程《岩土工程勘测报告书》;1.3《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1.6《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土建工程篇)DL/T5210.1-2005;1.7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1.8国家有关安全、防火、消防和卫生规范规定;1.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1.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1.11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等进行编制。
2、工程概况2.1高密度絮凝沉淀池为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2×600MW)机组工程中一个单位工程,位于厂区化学水区域,结构形式为现浇砼箱型结构。
本工程结构为现浇钢筋砼箱形基础,箱基底板厚0.65M,池壁板厚0.50 M ,底板顶标高-1.15M;±0.00M相当于黄海高程933.6m。
砼强度等级:垫层:C15;池体:C30,抗渗等级W6,抗冻等级F50。
2.2主要工程量3 施工准备及应具备的条件3.1开工前须具备的资料:3.1.1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1.2 工程设计施工图纸;3.1.3施工区域内无障碍物;3.1.4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水准点及平面布置图;3.1.5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署同意的开工报告及施工方案。
3.2施工准备工作:3.2.1施工前进行场地平整工作,确定运输通道及弃土点;3.2.2做好测量控制点、水准点及桩位的复核、放样工作,并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检查认可,边坡开挖轴线定位点及水准点设置在不受临时设施及机械运行影响的地方,做到牢固可靠;3.2.3根据施工要求做好施工临时设施的搭建工作;3.2.4 组织设备、机具进场,并布置好施工场地;3.2.5检查有关资料是否齐全,并组织有关人员对各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予以修改和补充。
微砂高效沉淀池

第1章微砂高效沉淀1.1原理1.1.1原理高效絮凝沉淀池主要的技术是载体絮凝技术,投加介质颗粒和化学药剂强化絮体吸附,介质颗粒可循环使用,改善悬浮物沉降性能,提高沉降效果,是一种快速沉淀的物化处理工艺。
其工作原理是:向水中加入化学混凝剂,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颗粒在混凝剂的作用下脱稳,然后投加密度较大的微砂和高分子助凝剂,使脱稳后的杂质以微砂为絮凝晶核,通过架桥吸附作用以及微砂的沉积网捕作用,快速生成较大密度的絮体,极大地缩短沉降时间,提高处理能力,并能够提高应对高冲击负荷的能力。
1.1.2优点相比与传统絮凝工艺,该技术具有工程造价成本低、构筑物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间断运行等优点。
1.1.3应用(1)净水工艺的沉淀池,可除藻;(2)污水处理工艺的初级沉淀,三级处理,反洗废水;(3)初期暴雨水;(4)黑臭水体的临时沉淀工艺;1.2工艺流程图1.3平面布置图首端下部设微砂间储存码放砂袋,上部加屋盖防雨,内置微砂投加系统以精确补砂;尾端下部设管廊装配微砂循环泵,上部设走道平台以巡视检修设备。
中段池顶设露天联排水力旋流器以分离微砂和污泥。
1.4主要设计参数1.4.1水力负荷水力负荷宜为15~20m3/(m2·h);威立雅可达到上升流速40-120-m/h;1.4.2水力停留时间给水:水力停留时间宜为4.5~5.5min;污水:10~20min;1.4.3回流倍数需要说明的是,微砂回流比的确定需根据进水TSS确定:回流比=3%+(TSS/1000)×7%即如果进水TSS为500mg/L,则回流比约为进水流量的6%,若进水TSS为3000mg/L,则回流比约为进水流量的24%,最小的回流比为3%的进水流量,最大回流比为38%进水流量,即对应进水最大TSS 5000mg/L。
1.4.4微砂微砂以天然海砂为原料,清洁无环境危害;也可以是圆形石英砂,其硅含量>95%,均匀系数(d60/d10)<1.7。
沉淀池絮凝体上浮问题及解决方案

沉淀池絮凝体上浮问题及解决方案一、絮凝体上浮成因1、原水藻类含量较高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有影响,这是因为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会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表面,阻碍了颗粒相互碰撞。
若在冬季或其他不适合藻类生长的条件下,絮凝体依然上浮,则该因素可以排除。
2、排泥不当或设备出现问题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当中由于没有及时排泥或者排泥不够充分,都会致使整个沉淀池矾花高于可承受限值。
同时,如果水厂在实际运行中发生刮泥机故障,停止运行,此段时间矾花上浮现象极为明显。
3、混凝剂投加量难控制一般来说,原水中含有的胶体物质很难自然沉降。
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就是为了使胶体物质脱稳,进而形成较大的絮体,使之能够自然沉降,以利于后续处理。
但如果现场作业人员不能根据进水的水质情况及时调整混凝剂的投加量,反而会导致混凝反应不充分,形成的絮体难以下沉,沉淀效果不理想。
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1)随着混凝剂的投加, 压缩了水中颗粒表面的双电层,使颗粒物发生有效碰撞并长大,而后与气泡相互粘附上浮;(2)当投加量过低时混凝剂不能有效地压缩颗粒物双电层和影响絮体的长大过程, 微絮体与气泡的碰撞粘附效率低,从而不能与气泡很好地粘附后上浮。
4、水力负荷过大当颗粒沉降速度与水流上升流速相等时,斜管中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清浊分界面,分界面下部是处于沉淀状态的悬浮区。
悬浮区域内的絮体与上升水流接触,就会不断拦截水中的细小颗粒,直至形成大而重的絮体并依靠重力完成沉降。
如果用水量增大,水厂往往超负荷运行,斜管沉淀池中的流速也会相应增大。
絮体就难以在斜管内很好的完成沉降,很容易被带到清水区并沉积于斜管上部。
5、原水浊度影响原水浊度较高时,形成的絮体粗大、密实,气泡在絮体表面的粘附量有限,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较大,很难将絮体浮起。
浊度较低时,水中的胶体物质较少,颗粒之间相互碰撞的机会就少,絮凝的机会也相应减少,所以低浊度的原水,混凝效果较差。
某水厂立式旋流絮凝沉淀池工艺设计图

沉淀池

沉淀池沉淀池,是指用于固液分离和混合物沉淀的设备。
它通常是一个容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面积,用于将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逐渐沉淀到底部,从而使液体得到净化和分离。
沉淀池在水处理、污水处理、矿山选矿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沉淀池通常由进水口、出水口和污泥排放口组成。
进水口将待处理的液体引入沉淀池,其中的固体颗粒会随着液流的减缓逐渐沉淀到底部,净化后的液体则从出水口排出。
而污泥排放口则用于排放沉淀池底部沉积的污泥。
在水处理领域,沉淀池被广泛应用于混凝、絮凝和沉淀等工艺中。
首先,添加混凝剂和絮凝剂,通过混凝作用将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增加其沉降速度。
然后,将混合液体引入沉淀池中,利用重力和时间的作用,使大颗粒逐渐沉淀到池底,从而实现悬浊液体的净化和分离。
最后,通过出水口将净化后的液体排出。
在这个过程中,沉淀池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确保悬浮颗粒充分沉淀,从而提高水的质量。
除了水处理领域,沉淀池在矿山选矿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在矿石破碎和浮选过程中,常会产生含有杂质的矿浆。
为了提高矿浆的品位和减少废料的排放,需要经过固液分离和沉淀来实现矿石的选择性提取。
在这个过程中,沉淀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固体颗粒沉淀到底部,实现矿浆的分离和提纯。
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首先是沉淀池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这将直接影响颗粒的沉降速度和沉淀效果。
一般而言,沉淀池的深度和面积越大,颗粒沉降的时间越长,沉淀效果越好。
其次是搅拌和沉淀时间的控制,搅拌可以促进颗粒的聚集和沉降,但过度搅拌会导致颗粒重新悬浮。
因此,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合理控制搅拌强度和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沉淀效果。
此外,沉淀池的运行还需要注意污泥的处理和排放。
底部沉淀的污泥需要定期清理和处理,以免影响沉淀效果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污泥的排放也需要符合环保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沉淀池作为一种常见的固液分离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在水处理领域还是矿山选矿中,沉淀池都能够有效净化液体,实现固体颗粒的沉淀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