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CPU构成习题参考解答

合集下载

计算机组成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组成课后习题答案
分类
闪存可以分为NOR Flash和NAND Flash两种类型。
工作原理
闪存的主要功能是可擦写、非易失性存储数据。NOR Flash读取速度快,适用于代码存储;NAND Flash容量大 、成本低,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存储。闪存的擦除和编程操作需要特定的电压和时序。
04
输入输出设备
键盘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THANKS
感谢观看
成字符或汉字。
05
数据传输方式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
并行传输
指数据以多个通道同时传输,适用于近距离、高速传输,如 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
串行传输
指数据一位一位地顺序传输,适用于远距离、低速传输,如 网络通信。
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
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比特率(bit per second)表示。
影响数据传输速率的因素
包括信号带宽、信噪比、误码率等。
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同步与异步问题
同步传输
指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信号保持同 步,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
异步传输
指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信号不需同 步,适用于低速数据传输。
06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分类
要点一
功能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 和软件资源,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界面。
硬盘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分类
硬盘可以分为机械硬盘(HDD)和固态硬盘(SSD)。
工作原理
硬盘的主要功能是永久存储数据。HDD采用磁记录技术,将数据以磁道的形式存 储在旋转的盘片上;SSD则采用闪存技术,通过电子方式存储数据。HDD的读取 速度较慢,但价格较低;SSD的读取速度较快,但价格较高。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的类型有哪些?简述它们的特点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计算机分类是:巨型计算机、主机(大、中型机)、小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

巨型计算机指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的高性能计算机,它采用了大规模并行处理的体系结构,CPU由数以百计、千计的处理器组成,有极强的运算处理能力。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平均每秒1000万次以上;存贮容量在1000万位以上。

巨型机的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主机(大、中型机)大型机的运算速度一般在100万次/秒至几千万次/秒,通常用每秒运行多少万次来作为运算速度单位,字长32~64位,主存容量在几百兆字节以上,。

它有比较完善的指令系统,丰富的外部设备和功能齐全的软件系统。

其特点是通用,有极强的综合处理能力。

中型机的规模介于大型机和小型机之间。

小型机的机器规模小、结构简单、设计试制周期短,便于及时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软件开发成本低,易于操作维护。

微型计算机是以微处理器(CPU)为核心,通过系统总线(BUS)将存储器、外围控制电路、输入输出接口连接起来的系统称为微型计算机。

若配有相应的外围设备(如显示器、键盘、打印机等)和系统软件,就组成了微型计算机系统(Micro Computer System)。

微型计算机具有以下特点:◆集成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部件标准化,易于组装及维修;◆高可靠性及适应性。

2:微型计算机简单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微型计算机简单可分为常见的台式微型计算机即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及掌上电脑台式机具有:集成度高、体积较小价格低廉、部件标准化、,易于组装维修、高可靠性及适应性,计算能力强等特点;笔记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移动性强,耗电少功能强的特点;掌上电脑具有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更少的耗电和更强的可移动性的特点,其方便的上网功能正将加速“处处计算,移动计算”的时代到来。

;Flash存储器与RAM相比具有非易失性的优势,但是寿命短,可擦写次数少,读写速度慢,且不能完成完全随机读写。

第三章存储系统(习题解答)

第三章存储系统(习题解答)

第三章存储系统(习题解答)————————————————————————————————作者:————————————————————————————————日期:第三章存储系统(习题参考答案)1.有一个具有20位地址和32位字长的存储器,问:(1)该存储器能存储多少个字节的信息?(2)如果存储器由512K×8位SRAM芯片组成,需要多少芯片?(3)需要多少位地址作芯片选择?解:(1)∵ 220= 1M,∴ 该存储器能存储的信息为:1M×32/8=4MB (2)(1024K/512K)×(32/8)= 8(片)(3)需要1位地址作为芯片选择。

(选择两个512K×32位的存储体)2. 已知某64位机主存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其地址码为26位,若使用256K×16位的DRAM芯片组成该机所允许的最大主存空间,并选用模块板结构形式,问:(1)每个模块板为1024K×64位,共需几个模块板?(2)每个模块板内共有多少DRAM芯片?(3)主存共需多少DRAM芯片? CPU如何选择各模块板?解:(1)最大主存空间为:226×64位,每个模块板容量为:1024K×64位=220×64位设:共需模块板数为m:则:m=(226×64位)/(220×64位)= 64 (块)(2). 设每个模块板内有DRAM芯片数为n:n=(/) ×(64/16)=16 (片)(3) 主存共需DRAM芯片为:m×n = 64×16=1024 (片)每个模块板有16片DRAM芯片,容量为1024K×64位,需20根地址线(A19~A0)完成模块板内存储单元寻址。

一共有64块模块板,采用6根高位地址线(A25~A20),通过6:64译码器译码,产生片选信号对各模块板进行选择。

3.用16K×8位的DRAM芯片组成64K×32位存储器,要求:(1) 画出该存储器的组成逻辑框图。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3.1 第三章的“引子”中分析了,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市场价格、交通状况、社会环境、政策因素,都会影响中国汽车拥有量。

为了研究一些主要因素与家用汽车拥有量的数量关系,选择“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等变量,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的有关数据如下:表3.6 2011年各地区的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等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1)建立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参数并对模型加以检验,检验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经济意义,你如何解读模型估计检验的结果?3) 你认为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练习题3.1参考解答】:1)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1223344t t t t t Y X X X u ββββ=++++ 回归结果如下:由F 统计量为17.87881, P 值为0.000001,可判断模型整体上显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等变量联合起来对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有显著影响。

解释变量参数的t 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0.025(27) 2.052t =,或P 值均明显小于0.05α=,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对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都有显著影响。

2)X2的参数估计值为5.9911,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万元,平均说来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将增加近6辆。

由于城镇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有减少家用汽车的必要性,X3的参数估计值为-0.5231,表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比重”每增加1%,平均说来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将减少0.5231辆。

汽车价格和使用费用的提高将抑制家用汽车的使用, X4的参数估计值为-2.2677,表明随着家用汽车使用成本的提高,“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说来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将减少2.2677辆。

微机原理习题解答(供参考)

微机原理习题解答(供参考)

微机原理习题解答(供参考)第1章习题和解答15. 将下列⼗进制数分别转化为⼆进制数、⼗六进制数和BCD码。

(1)15.32=(0000 1111.0101 0001)2=(0F.51)16=(0001 0101.0011 0010)BCD(2)325.16=(0001 0100 0101.0010 1000)2=(145.28)16=(0011 0010 0101.0001 0110)BCD(3)68.31=(0100 0100.0100 1111)2=(44.4F)16=(0110 1000.0011 0001)BCD(4)214.126=(1101 0110.0010 0000)2=(0D6.20)16=(0010 0001 0100.0001 0010 0110)BCD16. 将下列⼆进制数分别转化为⼗进制数和⼗六进制数。

(1)10110101= 181=0B5H(2)11001011= 203=0CBH(3)10101.1001= 21.5625=15.9 H(4) 101101.0101= 45.3125=2D.5H17. 将下列⼗六进制数分别转化为⼆进制数、⼗进制数。

(1)FAH=1111 1010B=250(2)12B8H=0001 0010 1011 1000B=4792(3)5A8.62H=0101 1010 1000.0110 0010B=1448.3828125(4)2DF.2H=0010 1101 1111.0010B=735.12518. 若X=-107,Y=+74按8位⼆进制可写出:。

[X]补=95H ,[Y]补=4AH , [X +Y]补=0DFH,[X-Y]补=4BH。

19.X=34AH,Y=8CH。

问:有三位和两位⼗六进制数X和Y,(1)若X,Y是纯数(⽆符号数),则:X+Y=3D6H;X-Y=2BEH。

(2)若X,Y是有符号数,则:X+Y=2D6 H;X-Y=3BEH。

编译原理 第3章习题解答

编译原理 第3章习题解答

第三章习题参考解答3.1 构造自动机A,使得①②③当从左至右读入二进制数时,它能识别出读入的奇数;④它识别字母表{a, b}上的符号串,但符号串不能含两个相邻的a,也不含两个相邻的b;⑤它能接受字母表{0, 1}上的符号串,这些符号串由任意的1、0和随后的任意的11、00对组成。

⑥它能识别形式如±dd*⋅ d*E ±dd的实数,其中,d∈{0, 1, 2, 3, 4, 5, 6, 7, 8, 9}。

3.2 构造下列正规表达式的DFSA:① xy*∣yx*y∣xyx;② 00∣(01)*∣11;③ 01((10∣01)*(11∣00))*01;④ a(ab*∣ba*)*b。

3.3 消除图3.24所示自动机的空移。

bεq1q2q3aba,bqaq6q4q5abεεε图3.24 含空移的自动机3.4 将图3.25所示NDFSA确定化和最小化。

xyqq1q2q4q3xyxyx,yx图3.25 待确定化的NDFSA3.5 设e、e1、e2是字母表∑上的正规表达式,试证明① e∣e=e;② {{e}}={e};③ {e}=ε∣e{e};④ {e1 e2} e1= e1{e2 e1};⑤ {e1∣e2}={{e1}{e2}}={{e1}∣{e2}}。

3.6 构造下面文法G[Z]的自动机,指明该自动机是不是确定的,并写出它相应的语言: G[Z]:Z→A0A→A0∣Z1∣03.7 设NDFSA M=({x, y},{a, b},f, x, {y}), 其中,f(x, a)={x, y}, f(x, b)={y}, f(y, a)=∅, f(y, b)={x, y}。

试对此NDFSA确定化。

3.8 设文法G[〈单词〉]:〈单词〉→〈标识符〉∣〈无符号整数〉〈标识符〉→〈字母〉∣〈标识符〉〈字母〉∣〈标识符〉〈数字〉〈无符号整数〉→〈数字〉∣〈无符号整数〉〈数字〉〈字母〉→a∣b〈数字〉→1∣2试写出相应的有限自动机和状态图。

0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后习题及答案

0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后习题及部分答案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述1.概述计算机发展经过了哪几代?2.计算机由那些部分组成?3.计算机有哪些分类方法4.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有哪些?5.冯诺依曼计算机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什么?6.什么是机器字长?它对计算机性能有何影响?7.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8.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有哪些?9.从第三代计算机开始,C技术出现并得到发展A.电子管B.晶体管C.集成电路D. CPU10.冯诺依曼计算机中指令和数据都采用D表示。

A.十进制B.八进制C.十六进制D.二进制11.冯·诺依曼计算机工作的基本方式的特点是B。

A.多指令流单数据流B.按地址访问并顺序执行指令C.堆栈操作D.存储器按内容选择地址12.对于一个给定的程序,I N表示执行程序中的指令总数,t CPU表示执行该程序所需CPU时间,T为时钟周期,f为时钟频率(T的倒数),Nc为CPU时钟周期数。

设CPI表示每条指令的平均时钟周期数,MIPS表示CPU每秒钟执行的百万条指令数,请写出如下四种参数的表达式:(1) t CPU(2) CPI (3) MIPS (4) Nc答:(1) t CPU=Nc×T(2) CPI=Nc/I N(3) MIPS=I N/ (t CPU×106) = I N/ (Nc×T×106)第2章数据的表示和运算1.在定点二进制运算器中,减法运算一般是通过D来实现。

A.原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B.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C.原码运算的十进制加法器D.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2.假定下列字符码中有奇偶校验位,但没有数据错误,采用偶校验的字符码是DA .11001011B .11010110 C.11000001 D.110010013.已知X为整数,且[X]补=10011011,则X的十进制数值是B。

A. +155B.-101C.-155D. +1014.在机器数 B C 中,零的表示是唯一的。

单片机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单片机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2章部分习题参考解答1、试述MCS-51单片机内部有哪些主要逻辑部件并说出其功能,画出片内结构图。

MCS-51单片机的内部除包含CPU外,还包含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定时器/计数器、并行I/O接口、串行I/O接口、总线控制逻辑和中断控制逻辑等逻辑部件,其结构框图如图所示:其中,CPU是单片机的最核心部分,它是整个单片机的控制和指挥中心,完成所有的计算和控制任务。

振荡器和时序逻辑,产生CPU工作所需要的内部时钟。

中断控制逻辑用来应付一些临时到达的突发事件,并能保证当有多个突发事件发生时,CPU能够有序地为这些事件进行服务,所有突发事件服务完成后CPU 还能继续以前的工作。

并行I/O接口和串行I/O接口作为CPU与外部设备通信的信息传输通道。

程序存储器用于存放单片机的程序。

数据存储器用于存放内部待处理的数据和处理后的结果。

定时器/计数器主要是完成对外部输入脉冲的计数或者根据内部的时钟及定时设置,周期性的产生定时信号。

64K总线控制逻辑,用于产生外部64KB存储空间的有关读写控制信号。

2、MCS-51单片机有4个8位并行口(P0、P1、P2、P3),哪个口可作为地址/数据利用总线?P0口可作为地址/数据复用总线口。

3、P0口作为通用I/O口使用时,在输出状态下应注意什么?在输入状态下应注意什么?P0口作为通用I/O口使用时,输出级是漏极开路的,因此在输出状态下外部应加上拉电阻。

在输入状态下应先向端口锁存器写入1,这样引脚便处于悬浮状态,可作高阻抗输入。

5、MCS-51单片机的最大寻址空间是多少?为什么?MC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空间采用片内、片外统一编址的方式,共有64KB,地址范围为000OH~FFFFH。

片内有256字节数据存储器地址空间,地址范围为00H~FFH。

片外数据存储器空间有64KB,其地址范围也是000OH~FFFFH。

7、MCS-51单片机片内低128字节的RAM中,分了几个基本区域?说出这些区域的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按照图 3.3 所示的双总线数据通路,写出 SUB R2,R3 指令取指阶段和执行阶段的 微操作序列。 答:SUB R2,R3。这是一条减法指令,属于寄存器寻址方式,操作数和结果都存在寄 存器中。其功能是用寄存器 R2 的内容减去 R3 的内容,结果存入寄存器 R2 中。其指令流程 如表 3.26: 表 3.26 SUB R2,R3 指令双总线流程分析表 步骤 ( 1) ( 2) ( 3) ( 4) ( 5) 微 操 作 (PC)→MAR; (PC)+1→C (C ) →PC; M[MAR] →MDR (MDR)→IR (R2)-(R3)→C (C)→R2 控 制 信 号 解 释 PCOUT1、 CPMAR、 EMAR、 指令地址送到 MAR , PC RD、+1、CPC 内容和 1 相加后送 C。 COUT、CP2PC、SMDR MDROUT1、CP1IR 完成 PC 的修改, 将读出的 指令送 MDR。 将读出的指令送 IR,取指 阶段完成。
表 3.27 SUB R2,R3 指令三总线流程分析表 步骤 ( 1) ( 2) ( 3) ( 4) 微 操 作 (PC)→MAR; (PC)+1→PC M[MAR] →MDR (MDR)→IR (R2)-(R3)→R2 控 制 信 号 解 释 PCOUT3、 CPMAR、 EMAR、 指令地址送到 MAR , PC RD、+1、CP1PC 内容和 1 相加后送 PC。 SMDR MDROUT3、CP1IR R2OUT2 、 R3OUT3 、 ADD、PC1R1 将读出的指令送 MDR。 将读出的指令送 IR,取指 阶段完成。 R2 减去 R3 的内容后送 R2。
8.根据表 3.7 分析,参考表 3.8,说明此模型机有几种指令格式。 答:模型机有如下 9 种指令格式: ⑴ 31 27 26 22 21 17 16 0 OP ra rb C2 指令:LOAD、STORE、LOADA、ADDI、ANDI 和 ORI 使用此格式。 ⑵ 31 27 26 22 21 0 OP ra C1 指令:LOADR、STORER 和 LOADR 使用此格式。 ⑶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0 OP ra rc 未用 指令:NEG、NOT 使用此格式。 ⑷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未用 rb rc 未用 指令:BRxx 使用此格式。 ⑸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ra rb rc 未用 指令:BRLxx 使用此格式。 ⑹ 31 27 26 22 21 17 16 12 11 OP ra rb rc 未用 0 指令:ADD、SUB、AND 和 OR 使用此格式。 ⑺ 31 27 26 22 21 17 16 5 4 未用 3 2 C4 3 2 C4 0 0 0
第 3 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1.一个典型的 CPU 通常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个典型的 CPU 通常包括:寄存器组、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器及内部总线。 各部分作用如下: 寄存器组:用于存放指令、指令地址、操作数及运算结果,它是 CPU 内部特别快速的 存储单元。 算术逻辑单元:用于执行指令中所需的算术、逻辑和移位操作。 控制器: 产生一系列控制信号, 以控制计算机中各部件从存储器中取出将要执行的指令、 进行译码、然后执行该指令的操作。 内部总线:在 CPU 内部,用于连接寄存器组、ALU 和 CU,为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提供通路。 2.CPU 的功能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请详细说明。 答:CPU 的功能具体包括:指令控制功能、操作控制功能、时间控制功能、数据加工 功能和处理中断功能等。 各功能详细说明如下: 指令控制:CPU 必须具有控制程序的执行顺序的功能。按照“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 程序被装入主存后, 计算机应能按其预先规定的顺序有序地执行, 这样才能完成程序指定的 功能。 操作控制:CPU 必须具有产生完成每条指令所需的控制命令的功能。一条指令的执行, 需要计算机中的若干个部件协同工作,CPU 必须产生相应的控制命令传送给这些部件,并 能检测这些部件的状态,使他们有机的配合起来,共同完成指令的功能。 时间控制:CPU 必须具有对各种操作实施时间上控制的能力。由于计算机高速地进行 工作, 每一个动作的时间是非常严格的, 不能有任何差错, 因此对各种操作信号的产生时间、 稳定时间、撤消时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必须有严格的规定,才能保证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数据加工:CPU 必须具有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功能。数据加工处理是完 成程序功能的基础,它是 CPU 最基本的任务。 处理中断:CPU 必须具有对异常情况和外来请求处理的功能。当机器出现某些异常情 况,诸如算术运算的溢出和数据传送的奇偶错等;或者某些外来请求,诸如设备完成、程序 员从键盘上送入命令等,那么 CPU 应能在执行完当前指令后,响应这些请求。 3.计算机运行程序遵循什么样的一个循环过程?PC 寄存器和 IR 寄存器在这个过程中 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计算机运行程序的过程遵循“取指— 译码— 执行”这样一个基本的循环过程。PC 寄存器在这个过程中用来保存下一条要取出指令的地址,当取出一条指令后,系统会修改 PC 寄存器的内容,使其指向下一条指令。当执行转移指令时,系统也会将要转移的地址送 入 PC,使系统始终按照 PC 寄存器内容所指的地址取指令。IR 寄存器在这个过程中用来保 存取指阶段取出的指令,并为指令译码提供相关的信息,取出的指令直到执行完一直呆在 IR 寄存器中。 4.CPU 内部的数据通路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对比单总线数据通路、双总线数据 通路和三总线数据通路,说明它们的优缺点。 答:CPU 内部的数据通路可以采用单总线数据通路、双总线数据通路和三总线数据通 路几种不同的方式。 单总线数据通路的优点是:总线结构简单,花费最小。缺点是:限制了在同一时钟周期 内数据传输的数量,从而降低了 CPU 总体的性能。
作。例如:ADD R2 , R3 , R4 指令,在执行阶段,机器直接将 R3 和 R4 的内容送入运算器相 加,结果送入 R2 寄存器中。 (2)直接寻址:操作数存储在主存的地址单元中,在指令中指出了该单元的有效地址, 寻址时,机器需要按指令指定的有效地址访存一次才能读出这个操作数。例如:LOAD R3 , A 指令,在执行阶段,机器按 A 所指的有效地址访存一次读出操作数,并将这个操作数送 入 R3 寄存器中。 (3)立即数寻址:操作数就在指令字中,机器可直接从指令寄存器中取出操作数。例 如:ADDI R2 , R3 , 10 指令,在执行阶段,机器从指令寄存器中取出这个操作数 10,和 R3 的内容在运算器中相加,结果送入 R2 寄存器中。 (4)相对寻址:在指令字中存放了相对地址,在寻址时,机器需要将这个相对地址与 PC 的值相加作为有效地址访存才能取出操作数。 例如: LOADR R5 , 10 指令, 在执行阶段, 机器从指令寄存器中取出这个相对地址 10, 和 PC 的内容在运算器中相加形成操作数的有效 地址,然后用这个有效地址去访存取出操作数,送入 R5 寄存器中。 (5)变址寻址:在指令字中存放了变址值,在寻址时,机器需要将这个变址值与指定 寄存器的值相加作为有效地址访存才能取出操作数。例如:LOAD R3 , 4(R5)指令,在执行 阶段,机器从指令寄存器中取出变址值 4,和 R5 的内容在运算器中相加形成操作数的有效 地址,然后用这个有效地址去访存取出操作数, ,送入 R3 寄存器中。 10.在模型机中将指令周期分为哪几个工作周期? 答:在模型机中将指令周期分为 6 个工作周期,即取指周期 FT、取源操作数周期 ST、 取目的操作数周期 DT、执行周期 ET、中断响应周期 IT 和 DMA 传送周期 DMAT。 11.三级时序系统中的三级是指哪三级?每一级的作用是什么? 答:三级时序系统中的三级是指工作周期(又称为机器周期或 CPU 周期) 、节拍和脉冲 这三级。 通常把指令周期分为几个工作阶段, 每个工作阶段也称为一个工作周期。 每个工作周期 完成一个基本操作,例如,取指周期完成取指操作;取源操作数周期完成取源操作数操作; 执行周期完成具体的运算操作等。 把一个工作周期等分成若干个时间区间, 每一时间区间称为一个节拍。 一个节拍对应一 个电位信号,控制一个或几个微操作的执行。 在一个节拍内,有时需要设置一个或几个工作脉冲,用于寄存器的复位和接收数据等。 12.某机 CPU 的主频为 8MHz,其时钟周期是多少微秒?若已知每个机器周期平均包 含 4 个时钟周期,该机的平均指令执行速度为 0.8MIPS,试问: (1)平均指令周期是多少微秒? (2)平均每个指令周期含有多少个机器周期? (3)若改用时钟周期为 0.4s 的 CPU 芯片,则计算机的平均指令执行速度又是多少 MIPS? (4)若要得到 40 万次/s 的指令执行速度,则应采用主频为多少 MHz 的 CPU 芯片? 解:时钟周期=1/主频=1/8=0.125s,机器周期=0.125×4=0.5s。 ⑴ 平均指令周期=1/平均指令执行速度=1/0.8=1.25s。 ⑵ 平均每个指令周期含有的机器周期数=平均指令周期/机器周期=1.25/0.5=2.5。 ⑶ 若改用时钟周期为 0.4s 的 CPU 芯片,即主频=1/0.4=2.5MHz,则根据平均指令速 度与机器主频之间的关系,得平均指令执行速度为:(0.8MIPS×2.5MHz)/8MHz=0.25 MIPS。 ⑷ 若要得到 40 万次/s 的指令执行速度,即 0.4MIPS,则 CPU 芯片的主频应为: (8MHz×0.4MIPS)/0.8MHz=4MHz
R2OUT1、 R3OUT2、 SUB、 R2 减去 R3 的内容后送 C。 CPC COUT、CP2R2 将 C 的内容送 R2。
7.按照图 3.4 所示的三总线数据通路,写出 SUB R2,R3 指令取指阶段和执行阶段的 微操作序列。 答:SUB R2,R3。这是一条减法指令,属于寄存器寻址方式,操作数和结果都存在寄 存器中。其功能是用寄存器 R2 的内容减去 R3 的内容,结果存入寄存器 R2 中。其指令流程 如表 3.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